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净空法师

穿的衣服暴露会引起别人邪思就是坏事,果报在地狱

六道凡夫无量劫来不能出离六道的真正原因

“无妆,下面文字里头说的“表经中‘譬善幻师,现众异相’”。变魔术的魔术师古时候叫“善幻师”;“现众异相”,变这些魔术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看到很像、逼真,实际上统统不可得。确确实实我们现在眼前的现象不可得,没有一样是真的,实际上统统不可得。确确实实我们现在眼前的现象不可得,没有一样是真的。弥勒菩萨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今天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里头的物质现象,我们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现象都是假的,都是在念头高频率当中产生的幻相。这个频率高到什么程度?就是“三十二亿百千念”。单位是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一秒钟能弹几次?有人告诉我可以弹七次,那再乘七,一秒钟,三十二亿乘七。二千一百兆,一秒钟,一秒钟生灭多少次?二千一百兆次。

这个事情就发生在我们面前,就在当下,我们一丝毫感觉都没有,以为假相都是真的,这是什么?看错了,把梦当做真的。做梦在梦中不知道做梦,醒了之后痕迹都找不到;我们亦如是。如果我们一觉悟,有阿罗汉那个觉悟,就脱离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梦醒了。六道里头再找不到了,这痕迹都没有了。所以把这个梦境放在心上,大错特错!这是六道凡夫无量劫来为什么不能出离六道真正的原因。他把梦幻泡影当做真实,上了大当。

那佛给我们讲了,我们明白了,我们能把它放下吗?不能。为什么?习气太重了。染污的时间太久了,无量劫染到今天,哪有那么容易放下的?那样容易放下,那是什么?那是上上根人。那不是凡夫,所谓那是再来人。

每一个往生的人,无论他用什么方法念佛往生,真正往生都不是凡人。大乘经上告诉我们,每一个往生人,都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是佛弟子,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得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他生起信心、生起愿心,放下万缘,他往生了。这话说得有道理。

那我们自己要晓得,理上讲得很清楚,事上我们自己要努力。努力做什么?放下。没有别的,放下就作佛去了;不放下,一定要知道,继续搞六道轮回。那我们想想,,我们愿意继续搞六道轮回,还是愿意放下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

情执要放下,财色名利要放下,说到最后,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就跟海贤和尚一样,你就入他的境界了。他也能加持你,所以真正要了解事实真相是一切法不可得。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感觉得好像是存在,实际上也是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二千一百兆次,一秒钟。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面的深意就是告诉我们,所有现象是假的,不要执着。执着就错了。

记住:只要有自己,你就在造业。善、恶都是业,六道都是报

【解】亦表法藏永劫因行,说空无相无愿之法。

法藏比丘成佛了,像《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三十二应,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最后一句话说“能生万法”。“能生”是自然生的,不是有意思生的,如果有意思的话,他是凡夫。这个要知道。法身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意思?!那怎么生?众生有感,自然有应。“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想佛,现佛身,是他想的,佛有没有想?佛没有想,自自然然现的。他想菩萨,现菩萨身;他想天人,现天人身;他想什么,现什么;他的想中断了,相就灭了,自然没有了。

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前,是不是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到这来了?不是的,“当处出生,随处灭颈,阿弥陀佛从来没有离开我们,所以佛没有来、去。现身在面前没有来,忽然消失了他没有灭。没有生灭,生灭是假相。所以佛菩萨现身,能说“空”、“无相”、“无愿”、“三空三昧”。

【解】“神通华”表从神通力,集万行之德华,以自庄严,具足方便,成就众生。如经云:“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这两句是从神通华菩萨来的。菩萨现身教化众生,这是神通力。神通智慧无量无边,从哪里来的?无量劫当中修“六度万行”,功德圆满的时候他就有这种能力。你看,一个是自庄严,成就菩萨报身;又具足方便,成就众生。跟十方世界一切有缘众生,感应道交。

“游步十方”,这就是十方世界只要众生跟他有缘分,众生起心动念,他就会现相,用神通方便变化。时间长,用应身,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应身;时间短暂的,化身,像虚云老和尚朝山(遇到文殊菩萨的是化身)。从普陀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拜文殊菩萨。那一年,他四十七岁,这个路程走了三年多才到,三步一拜,路上两次生病,都是在旷野,没有人的地方,这非常危险,遇到个乞丐,这个乞丐救了他;第二次生病的时候,又遇到这个乞丐。这个乞丐谁呢?文殊菩萨的化身。到他病好,乞丐就不见了,走了。虚老和尚不知道,到五台山他把路上经过事情告诉大家,遇到好心的乞丐帮助他,乞丐说他是五台山人,他说五台山人都知道他,结果问,没有人知道。里头出家师父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化身,才恍然大悟,这是化身。化身能跟人生活一个多月,你不知道他是假的,到老和尚病好了,走了,再找不到他了。

所以该用应身、该用化身,都非常自在,完全是恒顺众生,没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意思那就是凡夫,那就造业了。

只要有自己,记住,你就在造业。善、恶都是业,六道都是报。三善道感的善业,你有福报,你在那里享福。享福就是果报,你的善业的果报。如果造作罪业?那就现三途,那是苦。你要去受苦、受难。受苦受难,苦报,统统是报。

那换句话说,六道轮回业最好是别造。怎么不造?行善造恶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造。不造的人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就是证果,小乘果,同时神通也现前,初果就有天耳、天眼通;二果又加上他心、宿命,四种神通;三果加上神通变化,神足通;四果再加上漏尽通,见思烦恼断干净了。

无论在家出家,要学这个法门,在家人修行成功,比出家人高,为什么?出家人远离境界,你得清净心;在家人不离,他那个清净比出家人高多了。这个经上,在家等觉菩萨十六个人,在家菩萨;出家的只有三个人,出家表法的,普贤,文殊,弥勒,只是三个。贤护等十六正士跟文殊、弥勒是平等的,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你明白这个道理,不敢轻视在家人。

让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谦虚、尊重别人,这是德行,这是善业;傲慢,嫉妒这是恶业。恶业当中最毒的,所以它感的是地狱。

【解】“光英”,表光明英发,又经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等,光中极尊,是光英义。

经里面讲得很多,“光”表智慧,无量智慧,无边智慧,无碍智慧。

古人再有德行、有学问都谦虚,不敢居“老师”这个位子

【解】“宝幢”,(见《唐译》。《魏译》作智幢)表智慧殊胜犹如宝幢。

“幢”是旗帜,古时候悬挂在旗杆上,通知外面大众,今天道场有活动,“悬幢”是讲经,人家看到旗杆说挂的是幢,知道今天道场有法师讲经,喜欢听经的人他就来了。扁的是幡,幡是做法会,法会里面项目也很多,科目很多,纪念佛菩萨,可以做法会,忏除业障也是法会,修供养也能做法会,所以这是寺庙正常的活动。

佛法是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我们的活动不能不通知别人,但是我们不能去请他来,请他来他不好意思。不是自动的,要他自动来。怎么样把消息传递给他?旗杆上悬的幢幡。用这个,让很远的人看到了,他就知道了,他自动来。

现在教学跟古人教学确实不一样,古人再有德行、有学问,都谦虚,不敢居“老师”这个位子。不像现在人,现在学校用招生;古人不敢,这招生还得了。所以古人的善巧方便,通知你,但是不劝你来,完全是自动自发,为什么?你才有真诚心、有恭敬心;勉强来的,你没有真诚、没有恭敬,来了也得不到利益。

【解】“智上”,(见《唐译》。《魏译》作慧上)表经中“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

如来果地上五种智慧,这说了两种,到后面经文我们会读到。

【解】如是无上妙智,超出一切,故名智上。

这些智慧、德能、相好,都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外面没有一法,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全是自性变的。真的,惠能大师看透了,“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何其”是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自性能生万法,万法的“体”就是自性,所以万法跟我们自己是一不是二。这是大乘教里头最深奥的密义。学大乘要从这个地方契入,知道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然后什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大慈大悲自然流露出来。真心流露出来的作用,就是慈悲。真诚心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没有第二个理由,众生跟我是一体。

众生迷,迷什么?这个真相不见了,现在众生跟众生对立,不是一体,是对立了。对立就坏了,对立就会竞争、就会斗争、就会战争,到最后同归于荆实际上同归于尽不是完了,要是完了就没事了。同归于尽,来世再来,这是《因果经》上所说的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就干这个把戏去了。苦不堪言!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一体。知道一体,什么事都没有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

【解】“寂根”,《会疏》云:“寂灭境智,诸根清净,故名寂根。”

佛门常说“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这个意思。“寂”是寂灭。“寂灭”什么?寂灭六根所对的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染六尘,为什么?知道六尘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就清净了;放在心上就被染污了。丝毫都不能染污,所以叫“寂根”,根寂净了。

穿的衣服暴露会引起别人邪思,就是坏事,果报都在地狱

【解】《甄解》云:“境智寂灭,根本严净,云寂根。”

“境智寂灭”,“智”是看破,“寂”是放下。看破放下,“根本严净”,“根本”就是六根,所以叫“寂根”。

【解】今据本经中《真宝功德品》云:“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正表寂为根本,照用无穷。照而常寂,故表寿命无量。

这是“无量寿”的意思,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的。

“菩萨诸波罗蜜”归纳起来就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禅定、般若这六大类。要怎么学习?要“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诸”是多。“三摩地”是正定,眼见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叫“三摩地”,定!看得清楚明了是智慧,照见。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