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26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26集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一般若〕指本心、自性。自性能生万法,自心能生一切。一悟一切悟,一通一切通。
【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尘劳〕指烦恼。凡夫常生烦恼,悟者常生智慧。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假设核心你真懂,〔智慧〕就取之不劲用之不绝,否则你一窍不通。在禪宗里,心跟性,有时候常常不分,有时候谈心就是自性,有时候谈自性就是自性。但在其他学派,心跟性很明显地分开,性就是本体,心就是作用。六祖大师告诉你这句话很直接了当,你不需要去求智慧,只要没有烦恼,智慧就现前了。譬如你的烦恼像乌云,只要它散开了,太一陽一不就出现了吗?!但是你要注意,断烦恼,跟能够接受你的烦恼,哪个比较简单?断,抽刀断水水更流;我接受它不就得了吗?!就像你现在感冒了,你接受你感冒不就好了。如果一再想:「我为什么那么倒楣?为什么会感冒?」接著:「感冒这么久了,为什么不会好?」接著:「什么时候才会好?」接著:「会不会因为这样引发併发症?」接著…,种种烦恼没完没了。你的思维模式不清楚的话,无论你是谁,你的烦恼永远如影隨形,我看你如何修?接受它吧!永嘉大师在《永嘉证道歌》里说:「不除妄想不求真。」不除妄想,也不是要故意去断它,而是接受它。为什么?它如梦幻泡影,我只要明白它了,不要求「定」,不要求「静」,因为你的乱跟动还是一样的,这样的修行,是最轻鬆的,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是你要真懂,不然你会把鬆散当成修行,当成隨缘,所以你还要真正地去察觉到你的內在。但是很多人的知见没有很强,所以你自己修一段时间,还是要找善知识,跟他说你平时都怎么做,让他找出你的盲点。如果你不问人的话,可能会耽误你自己。〔智慧常现〕,智慧从自性起,〔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念〕是《六祖坛经》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无念〕不是没有念,是没有杂念,就是正念,就是念念清净。什么叫杂念?恶念算不算杂念?善念算不算杂念?算,因为你的善念跟恶念是相对的,所以叫杂念。你的善念真正善吗?不一定,你的善念是你自己的概念认知的,真正的善念是什么?就是大家都没有事。你有没有察觉到「大家都没有事」的概念?比如现在的高雄市政府,如果每个礼拜六都办活动,我们会认为市长做得很好;假设换个市长,都没有办活动,这个市长你认为不好,什么都不做。如果全世界都没有任何活动,你看好不好?哦,太清净了,根本就是极乐世界,大家都逍遥自在。所以老子《道德经》最后的结论就是「互不相往来」,这才是老子的理想国;就是你过你的,我过我的,各自隨缘尽份,各自安身立命,互不攀缘。
下个礼拜是母亲节,各界会表扬模范母亲,为什么要办这个活动?就是因为有一些不孝子;如果不用办,就代表世间的人都很孝顺父母。有时候你去看圣人的书,你不能理解,但你静下来理解,会觉得太美太棒了;你没有彻底去明白这个概念,你的攀缘心是很强烈的。你可以回家做个试验,你的心是时时刻刻要去找个东西的,你一直跟它跑你知道吗?你为什么不看清楚它?你为什么要被它驾驭?你为什么要变成它的一奴一隶?你现在是活在什么陷阱?活在身心的陷阱。事实上现在是你的妄心在看你的身心,而不是你的自性在看你的身心,这不太一样。用你的自性看你的身心,你是如如不动的;用妄心看你的身心,那是永无寧日的。你在观察你的心,假设你不明白这个道理,观察个二十年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心里想抓个什么,就念佛,抓个佛號这还算好;他手上没有东西,他就乱抓;你既然没有办法,那就抓一句佛號吧!他没有办法,你就给他他会的东西。真正能够明白这个概念,就可以悟到〔无念〕的境界。
【无忆无著,不起誑妄。】[无忆]无妄想。[无著]无执著。[不起誑妄。]为什么要用「誑」字?我们的內心就是「誑」。你的誑心要止息。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用自真如性,]妄心止息,真心就现前,智慧就生起。[以智慧观照,]你平常用妄心在观照,一个开悟见性的人是真如的自性在观照,这当然不一样。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这八个字就是《六祖坛经》的修行方法。[於一切法,]就是无论你面对什么,你只要把握〔不取不捨〕。〔不取不捨〕是什么?就是不执著现象,也不否认现象,你不执著现象,你才不会去执取,这个取是执著,是贪取;但叫你不执著现象,並不是叫你去否认它,所以你也不需要故意去排斥它、捨弃它,所以叫不捨。你的內在根本不需要「裙跟「捨」,那是什么境界?那多么舒服!我们一直在取捨。比如你今天要来上《六祖坛经》,你就想:「糟糕了,今天有《六祖坛经》的课,又有別的事情,到底是要去还是不要去?」说不定现在来上课了,中午有事情:「到底是要上一半还是全部?」好,终於上完了:「这个课我听起来道理是不错,但我做不到,到底要不要继续上?」你们不用骗我,你的內在就是这个样子。你到底要怎么样?把这些没有意义的概念都放掉吧!如果没有事,你就来上课;如果今天你要嫁人或娶妻,你就去,其他都叫做没有事,你就来上课,哪需要你在这边取什么捨什么?「师父,你讲得这么简单。」送你一句话:「你讲得那么困难9谁对?我不跟你爭,这又是取捨了。尤其我们戴眼镜的人,最不喜欢人家叫他一个绰號:「眼镜仔」,以后人家叫你「眼镜仔」,你就叫他「没有眼镜的」,他听了一定觉得很奇怪,以后就不会再这么叫。你可以跳开固定的模式,你看那些禪师,每个人都活泼到极点,为什么?因为他不会抓住固定的概念,所以他要讲什么你不知道。
现在答案已经出现了,你的问题很简单,你现在的问题就只有几个概念而已,我们凡夫的心只有「憎、爱」两个字,填满你整个心,爱就是贪,憎就是瞋,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境,就是你遇到的事情,你所看到的世界。「哦!最近做事很顺利。」「最近做事很不顺。」「最近很如意。」「最近很不如意。」「最近不知道卡到什么?」…最近很顺利你怎么不说你卡到什么?!你怎么不说:「最近卡到財神爷。」你就是活在「憎、爱」这两个字的世界,你的心是这样,你的世界就是这样;其实真的有这些事吗?你根本都在骗自己,只要是你爱的东西,你的认知就是顺境,只要是你討厌、埋怨、排斥的东西,就叫做逆境,这两种状態是敌对的,这根本是无理,你为什么用这样的態度去过人生?境界就是境界,我不小心滑倒,是顺境还是逆境?滑倒就滑倒,哪里有什么顺境逆境?!你种水果,遇到颱风就遇到颱风,平心静气,不要想得那么复杂,也不要想著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原来是你內在有「憎、爱」,所以你看世界有这两种状態,顺境、逆境,强烈的敌对。你干嘛要敌对?这个境就是一个境,你为什么要把它切割开来?!一个西瓜就是一个西瓜,你为什么要把它剖成两半?!一样的道理,你的人生本来就是一颗西瓜,结果你剁剁剁,把西瓜剁成十二块,还说:「这一块很甜,那一块不甜。」人生就是一个境界,境界就是境界,你跟人家讲它叫娑婆世界,你认为它是苦海,那是你心中苦,你认为它是极乐,那是你心中乐,就这么简单。所以《维摩詰经》里谈到:「隨其心净则佛土净。」你心清净,这个世界就清净了。如果你怀疑我这个理论,我当然没有话讲。如果你完全不怀疑,接著就只有一个问题,把「顺、逆」这两个字擦掉。爱的东西不取,討厌的东西不捨,〔不取不捨〕的状態就是隨缘。你真的对佛法越懂,就对隨缘的概念越来越深,你能够隨缘,你就会修行。从此之后,你就是隨缘生活,直到有一天,隨缘自在,只是这样子而已,没有什么別出心裁的。
如果你觉得〔不取不捨〕境界太高,换成「接受」两个字,骗骗你的脑袋。比如你们下个月来上课,如果有一个你挺喜欢的同学来上课,他来就来,如果有一个你挺討厌的同学来上课,他来就来,这就是接受;接受的概念很好懂,两三句就把人生的问题讲完了。你的內在就是活在「喜欢」和「不喜欢」,接著就开始抱怨外面的世界,怪东怪西。你把这个道理真正懂,就可以为家人说法,不需要讲任何佛学名词,你的孩子也听得懂,这原来就是六祖大师所教的。你说:「有那么简单吗?」简单当中有不简单,不简单当中有简单。「师父,你在说什么?」简单即不简单,不简单即简单,你加个「即」字不就「不二」了吗?!
【即是见性成佛道。】按照这样修,你有一天自然会明心见性,悟后起修,自然会成佛道。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