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讲记 第136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136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倒数第二行: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这一句是总说,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祝凡夫之所以不能够作圣,关键就是在不觉。世出世间法,实在讲就是觉与迷;觉悟了就是出世间法,迷了就是世间法。所以觉就称佛、称菩萨,迷就是凡夫,关键就在此地。这个地方教导我们,『常』是恒常、永恒,『善觉』,这个「善」字是关键,善落实就是此地讲的七觉支,跟我们说了七条纲领,我们用这个原则来觉悟一切诸法。今天我们看第四条「喜觉支」,「心得法喜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

在佛法里面,世间法、其它宗教都不例外,那就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得不到法喜。昨天我们在天主教的学校讲《玫瑰经》,修女就告诉我,现在信徒听讲道没有耐心,如果一个科目讲得太长,大家就生厌倦,不愿意来听。我昨天跟她说:「《玫瑰经》的十五段如果要细说,每一段需要讲两个小时;换句话说,最好能有十五次,一次两个小时,这个就讲得很有味道。」她一听说十五次:「太长了,恐怕没有人来听。」我就告诉她,我们现在在这里讲《华严经》。她说:「要多长时间?」「大概要二十年。」我说:「他们都想来听,都不想走。」问题在什么地方?你真正帮助人觉悟,他天天在听,听到法喜充满,这问题解决了。每天来听,听了都不欢喜,他怎么会来?他当然就不来了。

由此可知,怎么样把经能讲得好,讲得教大家生欢喜心?首先你自己要契入境界。你入不了境界,你自己得不到法喜,怎么能够把法喜跟别人分享?所以自己一定要入境界,这个重要!而且眼光要大,心量要大,你才得法喜;你心量小,眼光短浅,你怎么可能得到法喜?天天在生烦恼!所以我们不是局限在一个道场,不是局限在佛教,世间所有不同的宗教,我们都要涉猎,所有不同族群的文化,我们要懂得。

这样子同学又会问:「这是不是杂修?」不是的,还是一门深入;要不能够一门深入,你得不到定,你得不到慧。所以,现在大家跟着我参与许多宗教族群的活动,诸位是随喜,不要在这上浪费很多时间一精一力,那你就真的变成杂修了。随喜,多看看,多了解,有好处。什么好处?拓开心量,放大眼光,有这个好处。什么时候才用心去学习?自己有定、有慧,智慧开了,那个时候涉及一切其它经教或者佛法的经典都不费功夫。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龙树菩萨,他老人家将释迦牟尼佛这些《大藏经》,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用多少时间学会?传记里面告诉我们是三个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三个月就通达了。

我昨天准备《玫瑰经》,你们看到我写的三张讲义,我用了六个小时;六个小时写出来,我要跟他们讲的话,可以讲三十个小时。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能力从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那十年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的教学,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根要深,根不深怎么行?如果不从这里扎根,我们的道德学问就很难成就,大家在一起修学,都是学个皮毛而已。皮毛不管用,要真正开智慧;真正开智慧,你一接触就通了,什么障碍都没有。世出世间一切法,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接触就通达,这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你才得法喜充满,忧悲苦恼从此就永远断掉了。

世界虽然乱,动乱不安,你永远是平安的。为什么?你平等,你心平静,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会起波浪。「平」下面就是「安」,果报就是安。无论在什么境界,永远是平安,永远是欢喜。不平安是世间一切众生,他们不平安;你契入这个境界,你平安。他们很烦恼,你天天生欢喜心,你才有能力帮助他,才有方法帮助他,你才能够会通一切不同的经教。看起来好像非常矛盾,实际上丝毫障碍都没有,这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昨天有个同学问:「天主教讲三道,讲天堂、讲地狱,没有讲六道,佛法讲六道,这怎么会通?」很简单!一个广说,一个略说;天堂代表善道,地狱代表恶道,这不就通了!问题不就解决了!确实如此。天堂,这是善道,善道许许多多不同的等级,佛家讲天堂有二十八层天,跟他们细说,他们就会理解。像我们同样是人,人富贵贫贱不相同。一样是人,有亿万财富,作帝王、作总统、作大臣;也同样是人,每天在外面讨饭,作乞丐,那也是人,层次不一样。

天也是如此。不是到天上去,天上就平等了,没这个道理!为什么你不平等?因为你心不平,所以它就不会等。到什么时候心才平?成佛,心就平了,那个时候才完全平等。等觉菩萨都不平等,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一品无明,各个等觉菩萨也不完全相同。所以真平等是在如来果地。《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是粗分、大分,,每一品里面还有高下不相等。就跟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同是一班,一年级学生有几十个人,考试名次从第一到末尾,也不平等,一个道理。但是佛经讲得详细,世间其它经教说得简略,对照起来看,我们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总而言之,要觉。觉,必须把迷破得干干净净。迷是觉的障碍,觉是本有的,是自性本具的德行,就是经上常讲的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这是觉的根源。我们今天不觉,为什么不觉?被污染了,心性被污染了。以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来说,我们染污的根源是什么?自私自利;这是就我们现前状况来讲,最严重的染污在此地。所以我常常劝导大家,要把自私自利放弃。为什么?希望诸位同修在这一生当中都能圆成佛道,众生才有救!大家都成为诸佛如来的化身,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救苦救难!这个世界的众生,尤其是现前这个社会,迷得太深,迷惑太严重,需要有人来救他。谁救他?诸佛菩萨应化身来救他。诸佛菩萨应化身在哪里?我们自己要承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大乘经上讲的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如如佛。

现在难在哪里?难在你不肯放下。这一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诸佛如来帮不上忙,上帝神明也帮不上忙,为什么?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你要真正觉悟,你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没有彻底觉悟,也就是眼前利害得失看得太重,不知道这是假的。所以《般若经》好,讲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我们的身体,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我们起心动念要保养这个身体也是个错误观念。虚妄的东西何必要保养?不理它,顺其自然,它就好了,就正常了。愈想保养,麻烦大了,愈有故障。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这一切现象的变化是从心想生的,是识变的。所以我们能够保持正常,所谓正常,不加丝毫意见在里面,这是正常;加一点点意思在里头,就不正常。

这个道理我们懂得,我们听了很多,可是境界现前,我们又不能把持,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妄想执着,这就是我们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随缘」这两个字不容易做到!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随缘,决定没有攀缘。六道凡夫决定攀缘,不懂得随缘,他随缘也是攀缘。所以我们仔细去观察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攀缘也是随缘,妙不可言!这又是什么缘故?用心不一样。诸佛菩萨用真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我们用妄心,我们用的是染污心,用的是高下心,所以随缘都变成攀缘,麻烦在此地。

不仅仅是佛经典里面教导我们这些修行的理论跟方法,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乃至于其它宗教的经典,你细细去思惟观察,你就明了了。纵然讲的方法不一样,它的原理原则决定相同。大乘佛法修学的纲领就是禅定;佛家总纲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总纲领。「禅那」翻成中国意思为「静虑」,又翻作「止观」;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我们看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玫瑰经》是他早晚功课,他们说「默想」,默就是止的意思,想就是观;还是没有佛法说得那么明白,因为「默想」如果要是把它错会了意思,依旧落在心意识里头,那个想就变成妄想。所以佛法不用「想」用「观」。观跟想的差别在哪里?观不用心意识,也就是说,不用妄想分别执着,那个叫「观」;用妄想分别执着,叫「想」。这里差别就大了。用意识去想,都想圣贤的这些事迹、圣贤的教诲、圣贤的行为德行,我们得福德,这是修福,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如果用观,不用心意识,他能超越六道轮回,这个不一样!

佛家大乘修学中心的理念、原理原则是离心意识参,它不叫想、不叫研究,叫「参究」。参究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分别、不用执着、不用妄想,我们现在讲是「直觉」,现在人哲学里面讲直觉,用这个。佛法里面讲得很多,但是真正会用的人不多,这个缘故在哪里?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所以他就不会用。这是我常常劝勉大家的,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你就会用,你就会用观。你能够会用,对于你的定、慧,就能够很快速的得到。但是定跟慧也有程度浅深不同,可以说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圆教的佛果,就是定慧层次不相同,浅深广狭有差别。所以学没有止境,不能满足。

东方的圣人教人求学从谦虚入手。天主教的观想,头一个就是谦虚,唯有谦才受益。为什么?觉得自己不行,才真正得到利益;如果自满,觉得自己很行,别人都不如我,他什么都学不到,所以从谦德开始。所以我们一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就知道它是正法,它不是邪法,依照它这个法门去修学有成就。如果也能够离心意识来修止观,默想就是止观,也能超越六道十法界;但是要是落在心意识里面,他六道轮回不能超越。所以默想功夫不相同,有浅深差别;它的方法、原理是正确的。必须真正有觉,有定、有觉,才能得欢喜。喜觉支现前,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好,今天时间到了。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