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书籍 > 佛教养生之道

禅定概论(1)~(2)

------------
禅定概论(1)
------------
  禅定术作为佛门的养生之术,有修心、修身、居食医药三个方面的内容。
  1,修 心
  修心,与道教的修德养性有许多共同之处。佛教十分讲究四大戒条——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修习禅定之前乃至修习禅定之后,都必须清净心灵、弃恶行善、约束行为、涵养道德,使人具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博爱胸怀。
  2,修 身
  修身分内修与外修两个部分。禅定是修身的主要入门阶梯,有的佛修者,毕生心血花费在修身上,以求有一个健康的肉体和自在的灵魂。
  1)内修
  内修就是坐禅入定。
  佛门的坐禅,是一种人体的元气调息活动,但它又有别于道教的气机调息。禅定又讲究参悟佛教义理,它不仅仅局限于元气的调息上,它是借助于元气调息这种手段来由静入定,由定而慧,最终修得正果。
  禅定修习是佛家的奥秘,由于其义理深奥,历来不为普通人所掌握。民国初年蒋维乔先生佛道双修,尤重礼佛,根据自己的修炼经验,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公开流传,由于其接近白话,易于掌握,很受欢迎。
  修习禅定要有一定的条件,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所谓禅定的修习,必须做到“备六项”、“调五事”、“弃五盖”。
  (1)备六项
  备六项是进行禅定修习前的基础。这六项是——持戒清净、衣食俱足、闲居静处、断诸杂务、入欲知足、近善知识。分述如下:
  ①持戒清净
  戒者,佛门的道德规范及修习者应遵守的戒律。归纳起来就是四个方面: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
  ②衣食俱足
  修习禅定,必须是衣食无忧,这样才能安心修禅,不为生活所发愁,当然出家的和尚要有衣食供养。
  ③闲居静处
  修习禅定的地方,最好是昼无人、夜无声之安静之处,最好是要远离野兽虫蛇、怨家仇人,疾病瘟疫,同时要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当然,所谓“大隐隐于市”,只要心静意诚,在闹市区同样也能修习禅定。
  ④断诸杂务
  修习禅定,必须要心静,修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断掉一些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尽量将当天应该做的事情做完,了结杂务心事,使心净意纯,专心修禅,这样才能很好地入定。
  ⑤入欲知足
  修习禅定,不可多欲、事事不完足,这是修禅的一大障碍。知足常乐,是修禅的最佳心态。
  ⑥近善知识
  修习禅定,最终目的是生“慧”,而要使人获得大智大慧,就必须亲近有道德有知识的人士。
  (2)调五事
  修禅之初,调“五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调五事是——调饮食、调睡眠、调息、调心、调身,分述如下。
  ①调饮食
  修习禅定,在饮食上必须做到不过饥过饱,不食不干净、不宜食之物。“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闷塞,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
  ②调睡眠
  初修禅定,不可放纵贪睡,但又不可刻意减睡,而是适量而睡,睡醒即起。
  ③调身
  修习禅定,要保证有充足的体力,因而在坐禅之前不宜做剧烈的运动,以免伤身。在坐禅之时,姿势要安好,不可过度紧张,亦不可过于松弛。
  ④调息
  修习禅定,须将呼吸调练到“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的境界,佛教称此种呼吸为“息相”。
  ⑤调心
  修习禅定,入定前心要做到“不沉不浮”,即坐禅时意念不要飘逸浮动,这样会引起身体不安;也不要昏暗无知,头脑低垂,这样身无生气。入定之后心要做到“不急不宽”,即入定后不要摄心太猛,这样会出现头痛、胸痛。若是发生此症状,便要放宽心,意想身中之气流向下身;也不要任心过度,这样会由于意志散漫而出现倾倚曲瘘、口中流涎或者是心暗晦不明之症状,若是发生此症状,使要敛身提念,令心住一缘。
  (3)弃五盖
  五盖者,修禅之障碍也,进行禅修必须将之弃掉。这五盖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分述如下:
  ①贪欲盖
  修禅时心中萌生的贪求食、色、名利、权位等念头。
  ②瞋恚盖
  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由于别人有负于自己而产生的愤恨、恼怒、报复等念头。
  ③睡眠盖
  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睡欲。
  ④掉悔盖
  掉有三种:身掉——不喜修禅,想游走戏耍;口掉——谈天说地,歌吟辩论;心掉——心猿意马,杂念丛生。悔有两种:一是知道生“掉”之后而懊恼不安;二是心理负担沉重而悔恨怖畏,负疚悔罪。
  ⑤疑盖
  疑盖有三种,第一疑己——怀疑自身素质低劣而非修禅之人;第二疑师——怀疑业师无功而不堪教徒;第三疑业——怀疑禅修不行而见异思迁。
------------
禅定概论(2)
------------
  (4)禅定修习的时间
  禅定的修习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庙院中修习的僧尼,修禅的时间很讲究,他们必须在初夜和后夜坐禅修行,于中夜可作短暂的睡眠,在家修习的佛门信徒,修禅的时间没有僧尼这么讲究,但要求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等时辰里修禅为好。在吃饭前后半小时不宜修禅。
  初习禅修者,时间要短,次数可多,而且留有余兴;久习禅修,可以坐禅2~4小时为度,不可过长。
  (5)禅定出定时的注意事项
  禅定修习结束时,要进行“收功”,佛教称为“下座”、“结坐”、“出定”。
  大乘、密乘教派坐禅结束时,须“回向”,即心念口宣,上求佛道,与众生共成佛果,然后缓缓调和气息、身体,将所观想放出去的一切都收回于身心之中,最后慢慢下座。
  坐禅出定时,应放下各种念头,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摩手令暖,以掩两眼,然后慢慢睁开。待身热后稍歇,方可随意出入。如果不这样做,而仓促出定,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以后再入定时易烦躁不安。
  2)外修人身
  外修人身就是对筋骨肉的锻炼。这种锻炼方法多是作适度的体育锻炼,如跑步,打拳等等,但切忌做得过度疲劳。筋骨肉的锻炼最好是采用武术形式。本书所附“达摩易筋经”就比较适合修禅的人练习。
  3)居食医药
  佛教在居食上比道教更为讲究。生活起居上,讲究远离尘世,寻幽深之处进行修行,并有“色戒”,不允许进行两性的接触。在饮食上有“斋戒”,不吃肉腥之食。佛门内中的僧尼有此二戒乃是教内修行的需要,俗家弟子,或者对于佛门之外欲修禅的人来说则没有什么具体要求。远在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就下旨允许曾有恩于他的少林寺武僧可以开戒食荤,以增强体质。为了长寿养生的教外之士在修习禅定的时候,不必“色戒”、“斋戒”,不可过分压抑自己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为了保证身体和心理健康,适度的营养是必须的,适度的家庭生活也是必须的,但不管是性生活还是饮食,都要有所节制。
  佛门弟子十分重视医药在修身时的功用。易筋经中就有服药法:“练壮之功,外资于揉,内资于药。行功之际,先服药一丸,约药入胃将化之时,即行揉功,揉与药力两相迎凑,乃为得法,过犹或不及皆无益也。行功三日,服药一次,照此为常。”内壮药:“野蒺藜(炒去刺)、白茯苓(去皮)、白芍药(火煨酒炒)、朱砂(水飞)、熟地黄(酒制)、甘草(蜜炙)各五两、中参、白术(土炒)、当归(酒制)、川芎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重一钱,每服一丸,温汤任下。一云:多品合丸,其力不专。另立三方任用,只须一味任用。”
  佛门弟子借助于药物的补益功效来促进修行的功力增进,也借助药物的作用来防止疾病。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