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健康养生书籍 > 佛教养生之道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7)

------------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7)
------------
  ⑥贤首宗。此宗以《华严经》为主,东晋时初译于扬州。杜顺大师阐发此经奥义,第二传至贤首国师,作《华严探玄记》,华严法门由此大行。
  ⑦法相宗。唐玄奘法师游西域,学瑜伽法门,归传此宗。以《解深密》、《楞伽》、《密严》等经及《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为主。而《成唯识论》乃采撷西竺十家之精华而造成者,为研究相宗所必读之书也。
  ⑧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论空、有双超,契悟中道之理。姚秦时鸠摩罗什来兹土为译经师,遂弘此宗。
  ⑨密宗。唐时有中印度人善无畏者,至长安传此宗。以《大日经》为主,以持咒等三密为修持。及明代,以末世人情浇薄,传授恐滋流弊,遂下令禁止,密宗因以不传。今日本犹流行不衰。蒙、藏之喇嘛教,亦密宗之支流也。
  ⑩净土宗。此宗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为主,晋慧远禅师结莲社于江西之庐山,倡导净土法门。名流之入社者,有百二十三人。至今此法门日益兴盛,即各大丛林修禅宗者,亦无不兼用念佛功夫。以其法极简要,极宏大,而于我们居士之有俗务者,随时随地,皆可修持,尤为相宜。
  以上自禅宗至净土,皆属大乘。
  各宗派别虽不同,而其教人背妄归真之修行旨趣,则皆共赴一的。如入城然,或由东门入,或由西门入,或由南门入,或由北门入,所取之径路不同,而其到达于城则一也。各宗修持之方法,大致可归为二类:
  一曰理观。即小乘之修观行,禅宗之坐禅、参禅,天台宗之止观,贤首宗之法界观,法相宗之唯实观,净土宗之十六观,密宗之阿字观等皆是。
  二曰事修。事修者,因吾人之妄念,无非从身、口、意三业而起。若三业并用时,则妄念即无由而生。试就目前之事,取一以证明之。如吾人看书,或听讲时,虽一心专注,而有时尚忽萌杂念。此何故?因看书听讲,仅用意业也。若写字之时,则杂念即绝少。此吾人日常经验所知者。何以故?盖写字时,兼用身意二业也,若三业并用,则妄念不必除而自除矣。故各宗教人事修、身拜佛、手念珠,即用身业。念经、念佛,即用口业。一心对经对佛,即用意业。其妙处在此。而其归著,无非为对治妄念,使人背妄归真,超出生死而已。若夫愚夫愚妇之念佛、拜佛,一心想求来世福极,虽亦足为将来得度远因,然非佛教之本旨也。
  大抵学界中人,于净土法门,最难取信。余在曩昔之时,亦犯其病。虽喜看佛经,以为只须当作哲学研究可耳。
  其实学佛,重在修持。不修持,于我之身心,了无益处。所谓说食不能饱也。
  余向看佛经,亦自以为明白。及到京师,颇得见一二善知识,前往请教。接谈之下,爽然若失。始知从前所看之经,全然未能了解。其病根即在不修持,未能于自己身心上切实体验之故。因虚心请益,则知治佛经如儒家之治经学,必先通小学,再穷经义,方有着落。
  佛经中名相,若求通晓,必须略窥法相宗,然后看经,庶易于领会。相宗以《相宗八要解》为入门之书。先通晓之,方可阅本宗经论。
  余于近来又稍稍研究三论,始于佛经所言之理性,彻底明白。方知古来学佛者,或从三论宗入,或从相宗入,确是一定之门径。杨仁山先生有言曰:“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盖相宗则言相之极致,三论宗则言性之极致。若于二宗融会贯通,其于佛典,可以头头是道。至余近年来之修持功夫,则以净土为主,以止观为辅,将终身行之无敢或懈矣。
  今之人辄诋学佛为厌世,为消极,此实全未了解释迦牟尼佛慈悲济世之义。夫释迦说法49年,未尝与社会隔离,何得为之厌世?其舍身度人之宏愿,无量无边,何得为之消极?特恐今人之不善学耳!
  又,今之学佛者,未得佛经中精义,以经中有言及鬼神,辄喜学习扶乩等事,以卜休咎,其实扶乩为神鬼所凭依,或本人潜伏心理之作用,非大菩萨应化常事,亦非佛法中所固有。情识用事,妨碍正念。今人不察,靡然从之,智者亦不能免焉,殊可惜也!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