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文摘大全 > 看点> 第二次棉花糖实验

第二次棉花糖实验

来源: 南都周刊 作者: 任丽倩 时间: 2013-07-20 阅读:

2012年的经济学奖得主,即使是学经济的,如果不是专门学博弈论,估计也只是偶尔听说过他们的大名。其实即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的社会科学,因为研究的是人,而影响人的因素非常多,确实容易误导人。譬如非常有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是一个例子。

1972年,社会心理学家华特·米谢尔给斯坦福大学附近的3-5岁的小孩做了一个跟踪研究。实验人员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给了小孩子一个棉花糖,并且告诉他如果等15分钟再吃,实验人员回来后就会给他加倍的棉花糖。然后小孩就在房间里呆着。十多年后,米谢尔发现,等待时间越长的小孩长大后在处理挫折、专注、表达、逻辑和计划等方面的能力越高。而且小孩以后的SAT(美国大学入学测验)分数也越高。这个棉花糖实验成了“延缓享乐”的经典研究。2011年大脑成像显示,等待时间长的小孩和等待时间短的小孩相比,脑组织也有所不同。

这个实验报告出来的时候,研究者并没有指出为什么有的小孩等的时间长,有的小孩迫不及待地吃了棉花糖。但是大家读了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有的小孩很耐心,而有的小孩受不了诱惑。然后大家又进一步做出了结论,认为这种耐心是天生的,而且这种天生的耐心使得这些小孩未来的各种能力都比不耐心的小孩要强。

其实,这个实验根本无法回答是不是耐心决定了小孩子的等待时间更长,也无法回答小孩不吃第一个棉花糖的动机是不是真的在延缓享乐。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去仔细考虑这个实验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东西。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在制定公共政策,譬如教育政策上,大家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小孩的影响力。如果一个小孩长大了没有好的成绩,没有好的控制力,大家首先就想是不是这个小孩自己不争气,没有耐心,就譬如现在看到一个穷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穷人是不是太懒惰,而没有想到很多时候贫穷其实是社会制度使然。

还好,今年美国的罗切斯特大学研究员稍稍改变了一下,重新做了一次棉花糖的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孩子们被随机分成两组,一个大人在一组孩子面前许了个没有兑现的诺言,在另外一组孩子面前许了个诺言,并且兑现了这个诺言。这个诺言和棉花糖没有任何关系。结果发现,第二组孩子因为在棉花糖实验前目睹了大人兑现诺言,比第一组孩子延迟不吃棉花糖的时间要长4倍!这说明在最早的棉花糖实验里,很有可能有些小孩马上把棉花糖吃了,不见得是没有耐心。有可能这些孩子经常生活在不太稳定的家庭和社区里,他们不相信大人说15分钟后会回来给他加倍的棉花糖。甚至有的小孩会认为,如果不把到手的棉花糖吃了就会有人来抢着吃。这时候最理性的做法当然是马上把棉花糖先吃了。

生活在不稳定的家庭和社区环境里,也容易导致日后学习或者其他能力受到限制。但这说明所谓的耐心,或者不吃就代表“延缓享乐”,都是后人自以为是加上去的比较方便的解释而已。想象一下,如果做第一个棉花糖实验的研究员得了诺贝尔奖,将有多少人会继续相信“耐心”是导致未来成功的主要原因,而忽视了其他也许也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上的原因?

经济学或者其他的社会科学,很多时候确实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和社会的视角,但是也确实在很多时候很容易让人轻易地被“误导”。所以尽管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都是配得上这个奖,我还是每年认真地调侃那些期望哪一天得奖的朋友们,说该废除这个奖项才好。

  • 上一篇: 北欧女士不优先
  • 下一篇: 校友为何愿意巨额捐赠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