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文摘大全 > 看点> 音乐节很热音乐很冷

音乐节很热音乐很冷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安静的夜 时间: 2013-08-03 阅读:
  每年春末夏初,是中国音乐节扎堆的季节。从2006年的十几个,到2009年的50多个,再到2012年的上百个,中国音乐节已经出现井喷,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一道新景观。这些音乐节与国外伍德斯托克等音乐节的“叛逆、纯粹性”不同,中国的音乐节大多有着政府的助力,与当地的旅游产业和文化形象紧密相连。在现有环境下,这种有些折中意味的模式是较为稳妥和可行的。其实,对于国内音乐节而言,赢利是远比模式本身更为困扰的问题。目前能在音乐节中赚到钱的公司是少数。除了赢利模式还较为单一之外,急功近利、缺乏创新也成为阻碍音乐节的桎梏。
 
  音乐为地方经济突围
 
  距离张北草原音乐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各路旅行社、酒店、户外用品、生态旅游、生态农产品的公司就已经开始在网上“抢客”。短短五年,一个由音乐节带动起的产业链条已经初见端倪。
 
  自古就有“天闲刍牧之场”美誉的张北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当地政府很早就开始在旅游业上做文章,但一直未见起色。后来,在北京一个文化公司的建议下,张北对音乐节市场发生了兴趣,它的命运也因为音乐发生了根本改变。从2009年开始,每年盛夏,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乐迷奔赴张北草原。仅2012年音乐节的三天,张北的旅游收入就高达2.1亿元。据悉,张北的下一个目标是打造中国第一个现场音乐基地——音乐小镇,崔健很可能会成为小镇的艺术总监。
 
  在国内上百个音乐节中,地方政府抛出橄榄枝,意在带动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是个普遍现象。
 
  与张北一样,镇江的世业洲岛通过打造“长江国际音乐节”,用五年时间在旅游业竞争异常激烈的长三角地区占得了一席。今年“长江国际音乐节”的口号是“呼吸·踏青”,并计划投入30亿元,用三年时间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未来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音乐岛。可见,音乐已经不是全部,以音乐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个44平方公里的江心小岛上休闲度假,才是更大的生意经。
 
  有评论认为,各地争相举办音乐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打响品牌战的一个标志。其实,就连一些发达城市,对于音乐节的经济引擎作用也十分看重。就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迷笛音乐节三天就吸引了10万人次的观众,音乐演出成为文博会上影响力最大的活动。深圳市有关领导在音乐节现场表示,摇滚音乐非常符合深圳这个年轻城市的文化特质,有助于为深圳找到精准的文化定位坐标。
 
  据了解,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广东地区一直没有叫得响的音乐节品牌。这与改革开放前沿的区域经济气质很是不匹配。而周边省份的大型摇滚音乐节不断上演,比如云南雪山音乐节、湖南的橘洲音乐节等。此次迷笛在文博会的试水,让深圳及广东弥补了文化上的一个缺憾,赚足了人气。迷笛音乐节在今后五年中,将年年在深圳上演。
 
  北京迷笛演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单蔚对《华夏时报》表示,音乐节是一种具有显著文化特质及功能性的形式,它有别于传统商业,也有别于演唱会,是现今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流产物和模式,还可以推动旅游文化经济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音乐节开始在全国各地开花。
 
  知名乐评人江小鱼告诉本报记者,其实比起国外,比如英国每年有400多个音乐节,中国的音乐节并不多,尤其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还是太少了。由政府来搭台的模式,是在现有体制下的比较好的路子,地方经济发展了,那些一直被边缘化的乐队、歌手也有了生计,是一种多赢。比起那种花费巨大、行政意味强的地方晚会,举办音乐节是一种更负责任的选择。
 
  寻找赚钱的路子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音乐节的一片火热场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冰冷的事实,能赚钱的音乐节实在太少了。
 
  据草莓音乐节创始人沈黎晖估计,目前国内赢利的音乐节不到15%。
 
  就在去年6月,号称明星阵容史上最豪华的“大爱音乐节”,6000多万元的天价投资最终只拿到300万元的票房成绩。音乐人宋柯在微博中大赞该音乐节制作精良,也叹其招商仓促,缺乏大型赞助,艺人资源浪费等缺憾。
 
  迷笛音乐节的创始人、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表示,目前音乐节的赢利模式普遍比较单一,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票房、赞助商与音乐节衍生产品。
 
  为了生存和市场,如今各个音乐节都非常注重商业赞助的开发。然而,在乐迷的眼中,音乐的纯粹性与商业化又常常是矛盾的,很难调和。国内人气最高的两大音乐节草莓和迷笛,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乐迷这样描述某年草莓音乐节的现场。戴尔、森海塞尔、迪赛、匡威、美特斯邦威……加上“爱舞台”前那几辆Polo汽车以及宣传手册上各种杂志的广告,草莓音乐节的广告植入几乎是无孔不入。虽然有乐迷对这样的大规模商业化整合有所批评,但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只有把商业盘子先做得足够大,才能吸引更多品牌来关注和投资音乐产业,这是长久做下去的必要一步。2013年的草莓音乐节上,主办方摩登天空又做了新尝试,找来了许多电商伙伴。
 
  迷笛的策略则是“少而精”,单蔚说,他们不愿融入过多赞助商的公关活动平台,而忽略了音乐节的特征。“无论多大的赞助商,他们必须很理解和认可迷笛音乐节要传达的文化理念,愿意结合音乐节的特点,做商业合作策略上的调整,摒弃呆板的广告元素。”今年的音乐节上,迷笛吸纳了美国一个滑板服饰潮流品牌VANS,意在将houseofVANS的概念引入音乐节,houseofVANS是一个位于美国布鲁克林的演出活动场所,包含大型滑道、年轻设计师的现场创作、烧烤及其他各种新颖功能在里面。这样一来,乐迷的许多时尚生活方式都可以在其中完成。
 
  尊重与耐心的缺乏
 
  除赢利模式单一之外,国内音乐节赚钱难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音乐节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看似形而上的问题其实正是决定音乐节市场成败的根本。
 
  今年深圳迷笛音乐节现场,乐迷挥舞着的大旗上书写着这样的文字:“保卫每一颗不肯媚俗的心。”对于音乐品质,对于节庆中那种忘我的快乐感,对于人与人的精神交流,乐迷们有着很高的期待。但在激荡的市场大潮中满足这些需求,并非易事。
 
  宋柯在微博中曾这样感慨,“音乐节不可只考虑艺人名气叠加,也可能会互减;它不是拼盘穴,是生活方式;它允许近处尖叫Pogo,也允许远处静听发呆;它不仅可以看自己喜欢的歌手,更可以见识不曾关注过的音乐,观察及享受不同的生活。所以怎么营销音乐节值得思考。”如今许多音乐节的同质化,乐队急于在各个音乐节上赶场,使得这一本该充满全新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变得乏味、老气。音乐人赵季平曾表示,没有特色和创新,许多户外音乐节早晚要走下坡路。
 
  在国外,音乐节有着40多年的传统,许多成功的音乐节都有着主题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上多元包容的特点。比如著名的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除了8个主舞台上的300个乐队的演出之外,更多的大帐篷里呈现着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每到晚上,主舞台外还会有马戏、魔术和杂耍,让音乐节有了更多的味道。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还坚持与公益捆绑,比如凡是骑自行车去音乐节的,每辆自行车都可以得到音乐节对慈善组织的10英镑捐款;多年来,音乐节与“水援助”、“乐施会”、“绿色和平组织”等慈善项目都有过合作,被英国媒体称作是“农场上的慈善”。
 
  近两年,国内一些音乐节也开始尝试吸纳更多的音乐类型来保持新鲜感,比如从世界各地请来重量级的音乐人加盟。但整体上并未根本改观,与国外音乐节的创新性比还相去甚远。单蔚说,目前很多国内音乐节从策划筹备到实施阶段,因为各种原因,准备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前期推广、票务销售、商业合作上都很仓促。有些地方因为刚开始举办音乐节,当地年轻人从未接触过这样的活动形式,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参与其中,更多是观望态度。
 
  在各地纷纷上马音乐节的大赶场时,培育市场的耐心和尊重音乐品质就显得更为可贵。2000年开始举办的迷笛音乐节是国内历史最长的音乐节,也是在运营7年后才实现薄利,随后市场效益才逐步攀升。“精心策划和坚持很重要,要坚持至少每年一届,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在当地形成自己的品牌,音乐节的商业前景才能提高。不能一开始就以利益为主体。”单蔚表示。
  • 上一篇: 冒险家是如何炼成的
  • 下一篇: 细数不起眼却赚钱行当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