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书籍大全 > 第五项修炼

第九章 自我超越(上)(2)

最后,有些人担心自我超越会使原本管理良好的企业生存受到威胁。这样的忧虑是合理的。在一个目标不一致的组织中,鼓励人们各 自追求愿望会产生反效果。因为如果员工并未对他们的企业持有共同的愿景,也未对他们企业运作的现况持有共同的“心智模式”,鼓励人们各自追求愿望只会增加 组织的困扰,以及管理阶层维持凝聚力的负担。这是为什么自我超越必须与学习型组织其他几项修炼共同应用的原因。举例而言,如果组织的领导者缺乏建立共同的 愿景和共有心智模式,以指导其下各阶层决策者的能力,组织对“自我超越”作出承诺是天真而又愚蠢的。

自我超越的修炼

要发展“自我超越”,必须把它当作一项修炼——一种透过实际应用来验证的一系列练习。就像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而成为艺术大师一般,以下的原理与练习是不断精熟与扩大自我超越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个人“愿景”

个 人的“愿景”发乎内心。我几年前与一位年轻女士谈论她对这个地球的愿景。她提到跟自然和谐共处是一件多愉快的事情。她不急不徐地谈论着这样美丽的想法,可 以看出这些就是她真心向往的事情。我问她是否有其他任何想要的事物。在停了一会儿之后,她说:“我想生活在一个绿色的星球上,”说着开始哭了起来。她以前 不曾说过这句话,但是方才那些字眼似乎具有自己的意志般,自她口中跳出。它们所带来清晰的意象,显然对她有深远的意义。

大多数的人对于真正 愿景的意识都很微弱。我们有目标,但这些不一定是愿景。在被问起想要什么时,许多人都会提到他们眼前想要摆脱的事情。例如,想要换一个更好的工作、想要迁 居到环境较佳的地区、希望丈母娘赶快搬回去自己的家里住、希望困扰已久的背部不再疼痛等。这样负面的愿景比比皆是,甚至所谓成功的人也摆脱不掉。这样的愿 景是生活中适应或解决问题的副产品,它只是不断地去摆脱困扰的事情,并不会促进成长。

使愿景逐渐消逝的一种微妙形式就是专注于“手段”,而 非“结果”。譬如许多高级主管选择“高市场占有率”作为他们愿景的一部分,因为他想要公司获利。有些人可能认为获利就是最终结果。但是,对有些领导者而 言,利润是达成一项更重要结果的手段。有些管理者选择高的年度利润,是因为要保持公司的独立地位,以防被人接手经营。或者领导者可能想要保持公司的实力, 以维护创业时的宗旨。上面提到的这些目标都是正当的,然而最后一项“忠于创业的宗旨”,对某些高级主管而言,具有最重大的意义,其余的都是达成目的的手 段,而手段在特殊的情况下可能会变。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非仅放在次要的目的,这样的能力是“自我超越”的基石。

如果欠缺“上 层目标”的概念,就无法了解真正的愿景。在这里我所谓的“上层目标’与一个人对于自己为什么而活有关。至于证明人生有或没有 “终极目的”,只会陷入一些老掉牙的辩论之中。我在此只想指出“上层目标”的强大力量。生活中喜悦的感觉也常来自对这种目标的坚定不移,萧伯纳生动地表达 了这个想法,他说:“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当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狭隘地 局限于一倡,终日埋怨世界未能给你快乐。”

在有些组织中,“愿景”是一种内心真正最关心的事。在有些场合,当人们谈及人生的目标时会觉得很不自在,但当他们谈及最关心的事情时,毫无拘束。同时因为人们真正根在乎,自然会给与承诺;又因是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因此精神奕奕,并充满热忱。于是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会坚忍不拔,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自己份内该做的事,觉得很值得做,意愿很强大,效率也自然提高。

但 是“愿景”与“上层目标”并不相同。上层目标属于方向性的、比较广泛。愿景则是一个特定的结果、一种期望的未来景象或意象。上层目标是抽象的,愿景则是具 体的。譬如,上层目标是“提升人类探究宇宙的能力”,其愿景则是“在六十年代结束之前把人送上月球”。上层目标可能是挑战极限,愿景则是打破一英里四分钟 的记录。

上层目标和愿景是相辅相成的。愿景如果有了背后的上层目标,就更有意义和方向感,而能持续,进而更上一层楼;而上层目标若是有了愿景,就更落实、具体,容易衡量、描绘与沟通。

不同于竞争

“愿 景”常与竞争混淆不清。你可能会说:“我的愿景是打败其他队伍。”竞争确实能作为设定愿景及其衡量尺度的一个有用方式。打败网球俱乐部排名第十名的选手, 跟打败第一名是不同的。但是如果只在一堆平庸之辈当中居第一,可能无法实现你心中的上层目标。此外,在达到第一名之后,接下来的愿景又是什么?

终 极而言,愿景是内在的而不是相对的。它是你渴望得到某种事情的内在价值,不是为了让你与别人的愿景互别苗头。相对的愿景,在短时期内,或许是适当的,但是 它们很少引导产生伟大的成就。我这样区别愿景和竞争,并不是说竞争有什么错。竞争自远古的人类历史便有,它能让彼此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在竞争过后,在 “愿景”被达成了(或者没有达成)以后,是“上层目标”吸引你更上层楼,驱策你设定一个新的“愿景”。这是“自我超越”为什么必须是一项修炼的另一个理 由。“自我超越”是对一个人真正心之所向的“愿景”,不断重新聚焦、不断自我增强的过程。

“愿景”有多个构面。它可能是物质上的欲望,像是 我们想住在哪里?有多少银行存款?愿景有个人的构面,像是健康、自由、对自己诚实。它也可能是贡献社会方面的,像是帮助他人,或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所贡 献。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真正愿望的一部分。但社会趋势常会影响个人的愿景,社会舆论也常会褒贬个人愿景的好坏。这也是为什么实现个人愿景需要勇气,而自我超 越层次高的人便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的愿景。正如日本人对于此高超的境界所作的描述:“到了合一的境界,一个人的愿景与他的行动之间,甚至连细如发丝也放 不进去。”

在某些方面,厘清“愿景”是“自我超越”较为容易的一面;对许多人来说,面对目前真实的情况才是一个困难的挑战。

二、保持创造性张力

即 使愿景是清晰的,人们对于谈论自己的愿景却常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会敏锐地意识到存在于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想要成立自己的公司,但是没有资 金。”或是“我想从事真正喜爱的职业,但是我必须另谋他职以求度日”。这种差距使一个愿景看起来好像空想或不切实际,可能使我们感到气馁或绝望。但是相反 的,愿景与现况的差距也可能是一种力量,将你朝向愿景推动。由于此种差距是创造力的来源,我们把这个差距叫作“创造性张力”。

假想在你的愿景与现况之间有一根拉长的橡皮筋(图9—1)。拉长的时候,橡皮筋会产生张力,代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张力。张力的纤解只有两种可能途径:把现况拉向愿景,或把愿景拉向现况。至于最后会发生哪一种情形,在于我们是否时愿景坚定不移。

创造性张力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它整合了这项修炼听有的要素。然而大部分的人对它有所误解。例如“张力’一词本身含有焦虑或压力的意味;但是创造性张力是在我们认清一个愿景与现况之间有差异之时,产生的那股正面的力量。

此 外,由于创造性张力常常夹杂着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感觉;以致人们易于将创造性张力与这些情绪混淆,甚至以为创造的过程就是处于焦虑状态。因此 很重要的是,了解因创造性张力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创造性张力本身,而是所谓的“情绪张力”(emotional tension)。

情绪张力VS创造性张力

如果我们未能分清创造性张力与情绪张力的不同,便会因深感气馁而降低愿景:“算了,只得75分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以前也曾以80分风光过。”

或 者,“我真的不在乎能否在独奏会上演出,无论如何我必须教音乐赚钱。”解除情绪张力的过程是不易察觉的,只要不坚持愿景,把它降低一点,创造性张力松些, 就能够解除情绪张力。如此我们所不喜欢的那些负面的感觉消失了,但是目标也因此降至更接近现况。消除情绪张力并不难,所付出的惟一代价,是放弃真正想要的 愿景。

在第七章与第八章中,情绪张力是侵蚀神奇科技与人民航空目标的肇因。创造性张力与情绪张力的互动是一种“目标侵蚀”的环路,如图9—2所示。

当 我们握住一个不同于现况的“愿景”,就有一个差距存在吨糙性张力),这个差距能够以两种方式加以消除。位于下方的调节环路代表根本解:采取行动把现况拉向 愿景。但是改变现况需要时间,这导致位于上方的环在调节的过程中会产生挫折与情绪张力,症状解于是降低“愿景”而把它拉向现实。

但是降低一次愿景还不是故事的结局。当愿景不易达到,进一步降低它的压力依然存在。典型的“舍本逐末”结构于焉形成。一个潜藏的“未能达成目标一挫折一降低愿景十暂时纤解压力”增强螺旋,使愿景进一步降低。于是渐渐的,愈来愈以降低愿景的“症状解”方式来解决问题。

神 奇科技与人民航空解除情绪张力的方式,是降低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达成的关键性作业标准,即降低交货绩效与服务品质的标准。因为是渐进的,标准的下降特别难以 察觉。神奇科技的每一次危机中,交货标准只侵蚀了一点点。同样的,人民航空的管理者并不曾在某个早晨醒过来的时候声称:“我们将以降低服务标准的方法,跟 上需求的成长。”而是在一再重演的危机和关键领导者的更替过程中,服务标准悄然受到侵蚀,因此,当我们逐渐放弃想要成就的工作、想要拥有的家庭生活,或想 要居住的世界,个人“愿景”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

在组织中,常因对情绪张力的容忍不够,而让目标受到侵蚀。没有人愿意担任传达坏消息的 信差。最容易的方法是装假没有坏消息,或干脆声称胜利;只要降低判断所依据的标准,把坏消息重新定义为没有那么坏就可以了。降低情绪张力的环路存在于人类 活动的所有层次。它们是妥协的由来、是造成放弃真正理想的根源。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当不愿 意与情绪张力相处的时候,我们容许目标被侵蚀。相反的,如果我们了解创造性张力,它将不但不会降低愿景,反而使愿景变成行动的力量。弗利慈指出:“愿景是 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使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差距来产生创造的能量。实现愿景的动能

举例而言, 全录公司位干帕罗奥图的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简称PARC)是许多个人电脑关键功能的发源地,该中心的研究负责人凯伊(Alan Kay)有一个“愿景”,就是想要推出一种交谈式的电脑——dynabook。他的理想是小孩子也能够用它来测试理解力、玩游戏,和重组传统课本中的静态 资讯,以培养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凯伊是失败了,因为这种交谈式的电脑从未实现。但是这个“愿景”改造了电脑产业。在这个研究中心开发的电脑雏型所创造的 一些功能,如视窗、下拉式目录、滑鼠控制、图像显示等,10年之后被麦金塔(Macintosh)电脑系列产品实现了。

美国波士顿赛尔提克 (Celtics)篮球队的传奇灵魂人物罗素(Bill Russell),有保留自己评分卡的习惯。他在打完每一场球之后,用一张满分为100分的评分表为自己评分。在他的篮球生涯中,他从来没有得过65分以 上。现在,依我们多数人以目标为终点的思考方式,我们会将他看作落魄的失败者,我们会说:“可怜的罗素,打了1200多场的球赛,从来没有达到过自己的标 准!”然而,就因为他拼命要达到自己的标准,他成了最杰出的篮球员。

这印证了前面所说的: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创 造性张力可转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是愿景与现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看清对现况的不正确认知、体察策略为 何不如预期有效,和检祝愿景是否明晰正确。拍立得的创立及发明者,并担任十数年经理的兰德(Ed Land),在他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警语:“每一项错误都是一个累积最后成果的事件。”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