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关键词:研究
/* 92 */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三部分
关键词:研究
“烟酒生”,这个词语我最初是从一个在读研究生口中得知的。这样一个词语未免过于刻薄,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很多研究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很多研究生呆在实验室、教学楼和图书馆的时间远远不如呆在舞厅、酒桌等其他场所的时间。前不久我去一所大学约见朋友,吃饭的时候发现旁边几张桌子上的人全是研究生,开口闭口都是“我导师”、“我老板”之类。他们整个席间天南海北什么都侃,但自始至终没有谈到任何跟学术有关的问题。我落座的时候他们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可我离开的时候他们还在兴趣盎然地喝酒,啤酒瓶早已摆满一地。
我并不是说研究生就不能举杯痛饮,但是,当研究生成为了“烟酒生”,他们和本科生相比较而言优势何在?我读书的时候有专科生很不屑地对我说:“你们本科生不过是比我们专科生在大学里多堕落了一年。”如果研究生在生活中的关键词不再是“研究”,那么,他们和本科生比较起来就真的只是在大学多堕落三年了。
有一句话是这样描绘大四学生的:保研的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求职的过着狗一样的生活,考研的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我想很多考研成功的人从他们得知被录取的那一天开始也像保研族一样过猪一样的生活了吧。像猪一样吃了就睡、睡了又吃,无忧无虑优哉悠哉,这种生活当然非常惬意,可是,当他们享受这份惬意的时候,那些在求职或者工作的同学已经用经验和磨砺将他们远远地甩在身后了。
要论工作经验,研究生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本科生的,因为当他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本科生已经工作三年了。所以,研究生只能从“研究”的角度让自己更有优势,也就是说,研究生要想比本科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就必须拥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更尖端的前沿技术、具备更突出的研究创新能力。而且这种优势必须明显到一定的程度:足以弥补自己工作经验方面的不足。如果读完研究生以后不能比与自己同时本科毕业的人更有优势,而只能从在自己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刚读完本科的那些人身上获得成就感,那就实在有点可悲了。
应届毕业生往往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备受冷遇,但也有很多公司为了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而专门招聘一些应届毕业生,华为、远大空调、中兴通讯等很多大型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专门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我曾任职过的那家IT公司也曾举办过一次。当时公司拟聘的职位包括程序员、产品策划、网络编辑、美工等。这种机会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可谓是可遇不可求。可是,前来应聘的杨宁却并没有把握住这样的机会。
杨宁是西安一所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应聘的是程序员一职。杨宁的外表非常阳光,与人一交一 流的时候也非常得体,加上是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硕士,所以人事部对他非常满意。按照招聘程序,技术部要对杨宁进行一轮复试,复试的内容是编写一组程序实现一个比较简单的操作流程。考虑到应聘人员都是应届毕业生,所以复试的题目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就很容易过关。但是,杨宁迟迟没有完成,而与他应聘同一个职位的其他一些应聘者却早早地按要求完成了。
杨宁自然没有通过技术部的复试,这让人事部多少觉得有点可惜。后来人事部找杨宁进一步了解了他研究生期间的学习 和生活情况。知道已经判了死刑的杨宁倒也非常耿直:他研究生期间几乎不曾认真学习 过专业知识,读三年研究生并没有让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得到提高。过去的三年里,他更多的是在参加一些无聊的应酬,并通过给导师做一些机械而简单的事情赚点抽烟喝酒的钱。人事部经理跟我说完这些的时候,我不禁发问:假如杨宁回到三年前重新读研,不知道他会不会换一种生活和学习 的方式?又或者他是否还会选择读研?
学以致用
读研究生不但需要研究书本里的知识,还需要研究书本外的知识,以免陷入本本主义的窠臼。用人单位在面试应届毕业的研究生时,并不会特地考察其工作经验,因为没有人会对应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抱什么期望,但是,很多单位会换一个角度考察应聘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程度。这种能力不是仅从书本上能够学来的,也不是一定要有工作经验才能具备,但是对于工作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小昭是北广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按理来说进新闻媒体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可事实并非如此。她在北京先后应聘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大型新闻媒体,但都铩羽而归。后来她索性来到深圳,并很快得到了深圳电视台的面试机会。虽然深圳对于学校、专业和学历并不非常重视,但小昭作为一个北广的新闻学硕士,难免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小昭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却很让人失望。
主考官提出的问题是:“深圳关外有一些食品加工厂完全不具有法定的卫生条件,但这些厂家非法加工食品以后总能通过某些渠道使其不合格的产品堂而皇之地摆上了不少超市的货柜。作为一名电视记者,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果要向社会公众披露这一现象,你将采取哪一些方法进行跟踪拍摄?”这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在电视上也会经常看到类似的新闻,可是,小昭却一筹莫展了。她只含糊其词地说要对这种现象进行采访,并背出了教材上关于新闻采访的很多理论。
主考官进一步问道:“如果你在秘密拍摄了某个地下工厂的流水线以后,对方发现了你的身份并威逼利诱让你一交一 出菲林,你会怎么做?”小昭想了想,将教材里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些条条框框背了一遍,最后得出结论:一定不会妥协。然后主考官又问:“那假如你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就算你不妥协也很难将摄像机带出工厂,怎么办呢?”小昭顿时犯难了,犹豫了半天才支支吾吾地说:“我们老师好像不曾教过这方面的内容。”
做出这样的回答还不如自一杀来得痛快!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