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父母离异的日子里
(妈妈刘卫华自述)
寄居姥姥家,婷儿日夜想妈妈
婷儿1岁8个月大的时候,我的育儿计划遇到了两大危机:一是我和婷儿的父亲决定协议离婚,一旦手续办妥,我的工资加上婷儿的抚养费只能维持婷儿的营 养水准,再也请不起保姆了;二是编辑系列职称评定工作已经开始试点,我从试点单位借来的文件上看到,像我这种只有作品没有文凭的年轻编辑,必须通过大学文 科同等学历测试,才能参加评职称。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我必须赶在评职称之前,补上从中学到大学的课程。而且,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在职自学。
怎么办?该牺牲我的前途来继续婷儿地的教育?还是牺牲婷儿的未来以完成我的自学?万般为难之际,我亲爱的妈妈和卫忠弟弟无私地伸出了援手。他们让我把婷儿送到湖北姥姥家,由他们替我照料婷儿,并按我的要求实施麻烦而琐碎的早期教育。
从1982年11月23日到1983年春气,婷儿都是在姥姥和舅舅身边度过的。那时候,电话还属于奢侈品,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缘,我们只能用写信 的方式互通信息。我在回成都后的第一封信中请求妈妈:“您能否简单记录一下婷儿的发育情况?如:何时量身高、体重,是多少?何时开始说新的词语?何时开始 做什么新动作等。或者您每次来信都写上几句,我保存起来也行。”
我的好妈妈不仅自己给我写这样的信,还让我弟弟把他带婷儿逛动物园的情景详细地写给我。重读这些17年前的宝贵信件,往日的爱与忧愁历历在目,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让我的心几天都无法平静!
婷儿出生以来,平均两个月就要搬一次家,频繁变更的生活环境无法给她带来安全感,只有紧紧抓住她所熟悉的大人,才能让她感到安全。离开成都的第7 天,我带着她在姥姥家的菜币场买菜的时候,婷儿突然对卖菜的农民说:“我婆婆走!”她那忧郁的眼神和倾诉的语调,使我深感震惊,永远都无法忘怀。她不懂得 是自己离开了保姆李婆婆,还以为是与她朝夕相处的李婆婆扔下她不管了。在陌生的环境里,妈妈是她与过去生活的惟一联系,几天之后,妈妈也突然消失在深秋的 夜幕中,这个刺激实在是太大了。
从姥姥回我的第一封信中可以看到,婷儿超前发展的记忆力,让她比同龄儿童更多地感受了分离的痛苦:
... 婷儿经常思念她的妈妈、婆婆。一睡午觉就要找妈妈的房子,说前面的房子是妈妈的房子,哭着不在我这里睡午觉。远远看见一个年轻阿姨,就说是妈妈下班回来 了... 吃东西的时候就说.“妈妈吃,婆婆吃,舅舅吃,姥姥吃,我们大家吃。”... 她有时叫我婆婆,有时叫我妈妈、姥姥,可能她时常想念你们,就叫我来安慰自己。
姥姥为了纠正婷儿的称呼,反复告诉婷儿:“我是你姥姥。你妈妈回成都上班去了。”婷儿为了满足经常叫“妈妈”的渴望,想了种种办法来使这个错误的称呼合理化:
... 昨晚上她可能在梦里看见你了,早晨醒来向我要了半天的妈妈。我问她是否做梦看见妈妈?她说是的。昨天10点左右,她对我说:“我当刘卫华,你当妈妈。”因 为过去我说过:“我是刘卫华的妈妈,婷儿的姥姥。”可见她的脑筋这样灵活。现在她叫我妈妈我就答应,尽量使她不思念你们。
这是婷儿出生以来独立解决的第一个复杂问题。这是1983年2月1日,我们分别两个多月后的事。在此后的一年里,在我把她接回成都之前,对妈妈的深深思念就像一台功率强大的发动机,大大加快了她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姥姥在5月10日的信中写道:
... 婷儿仍然老是叫我“妈妈”,我说叫姥姥、奶奶都行,不要叫妈妈。婷儿说:“我妈妈在成都,叫妈妈亲些!”她的记忆力好,也还经常提到婆婆。
姥姥给我写信的时候.只要婷儿是醒着的,就得抱着她边写边念。因为她既要听又要看。我在回信时也会单独给婷儿写一段,或写一张漂亮的明信片,由姥姥念给婷儿听。
这种由书信传递的信息,给婷儿的印象特别深刻。比如说,我在给妈妈的第一封信里交代的各种注意事项中,提到过要经常让婷儿吃豆腐,婷儿虽然不喜欢吃湖北的卤水豆腐,还是吃一日豆腐,念叨一句:“我听妈妈的话。”
离婚不改初衷,“育儿计划”照常进行
婷儿刚满两岁,我和她的生父在断断续续分居了半年之后,正式解除了婚姻关系。作出这个决定的前提是:我坚信,我有能力保障女儿的幸福;一个人带孩子生活条件虽然要下降,但只要早期教育的计划照常实施,婷儿仍然会被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素质优秀、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婷儿到姥姥家去之前,基本上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出生不久就被我连推带拉地在启蒙的小路上快跑,和我分别之后,每天给她输入大量信息的人暂时没有了,但学习的习惯已经养成,她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一样,凭着惯性依然在向前冲。
在新的环境里,婷儿的生活中不仅多了思念,还多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姥姥家离幼儿园不远,姥姥离休前把幼儿国创建成了一个先进单位,在幼儿园的人缘很 好,婷儿这个编外学生在幼儿园里被每个班级的老师所欢迎。她从1岁8个月起,就和3-7岁的孩子们混在一起学习她所感兴趣的一切。
我回成都后的头一个月里,姥姥一连写了3封信来描述婷儿的近况:
... 她很聪明,脑子反应快。我们到幼儿园去玩,别人做什么动作,她就跟着学。学幼儿园的老师拍铃鼓,唱“排排坐,吃果果... ”看别人跑步,喊“预备齐”,回家来也叫我和她跑步,喊“预备齐”。
..... 一天下午在幼儿园小班玩,婷儿看见一个哥哥为争积木哭了,就主动走过去给他擦眼泪,摇着小手教他莫哭。她在幼儿园听了“共产党好”的歌;这两天经常说“共产党”。
... 她学青蛙跳着叫,学小鸟飞、小花猫的动作,还有弹琴的动作。她弹琴要我拍手,又叫我弹琴她拍手。婷儿边弹琴边唱乐谱“11335... ”或是在幼儿园里学的歌曲,唱完了还说:“唱得好!唱得好!”
婷儿的表现令我深感欣慰,一个月以前,她还在我的指挥下学这做那,分别才一个月,她就开始指挥姥姥做游戏了!虽然这只是模仿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但这种有意模仿是婷儿“组织领导”的。我不由得惊叹:早期教育在开发婴儿潜能方面,的确威力巨大。
婷儿能主动学,我固然很高兴,但也有点不安。姥姥的信描述婷儿的行为比较多,描述大人或外界事物对她的影响也有,但没有谈到大人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于是我在第二封信中提醒姥姥:
... 婷儿现在除了吃、喝、玩、睡,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这种观察力是智力开发的首要课题。对婷儿来说,就是要让她知道所见所闻的事物的名称。
您那儿有多少我这里所没有的新鲜事物啊,工厂、铁路、自由市场、池塘、蒸汽等等。要一样样地教她认识这些事物,叫出名称,记住一些特点。如工厂有一 大片厂房,有许多管道,管道弯弯曲曲的,冒出白蒙蒙的蒸汽,蒸汽又湿又热,是水烧开了变成的等等。这些,婷儿不一定全能说出来,但大人经常讲,她自己就记 住了。等到她发音能力进一步增强后,她自己就会把记住的这些名词、量词、形容词组织在一起,说成一段话,这对她的语言能力、知识积累、思维能力、综合能力 都有很大锻炼。对她今后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打基础。这是讲的对一个事物的全貌的观察。
还有一种观察是区别同类事物的不同,如着娃娃时给婷儿讲男娃娃和女娃娃的不同,头发啦,衣着啦,对玩具的兴趣和选择啦。看植物时讲叶子形状的不同 (或长、或圆、或肥、或瘦、或宽、或窄),茎的形态的不同 (或直、或弯、或是干、或是藤),果实的形状、质量(软、硬)、颜色、吃法、用途的不同。这些大人心里有数就行,见到什么讲什么,也不用做什么计划。但是 要想有较好的效果,就得在一段时间内经常重复一个内容。如辨认颜色,等她记住了红色和绿色之后,再教她认黄色和蓝色,再教新的颜色时,不时地让她继续辨认 一下学过的颜色,以利巩固。
在教育婷儿时,可以把颜色和形状连起来教,如红红的球,黄色的开关、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等等,也可以用颜色和形状把事物进行归类,如萝卜是红的,美人蕉是红的,衣服也是红的;或红萝卜是圆圆的,白萝卜是长圆的,饼干是扁圆的等等。
我知道,教育婴幼儿是很费心、很罗嗦、很麻烦的,而且又不能追求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好在我们母女俩都坚信早期教育必然结出硕果,甘愿为婷儿提供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物质的和精神 的)。如果婷儿能长成一个有用之才,也是我们家对祖国对人民的一个贡献哪。由于分离太远,信来信往中,我可能会重复某些事(因为忘了写没写过),也可能前 后自相矛盾,这些,都请您多加谅解,说错了您就提醒着我。我们一起来探索在中国家庭里搞早期教育的经验,争取能造福于更多的孩子。
姥姥接信后马上加强了“主动教”的成分,尽管每天照料婷儿的饮食起居已经很累,她老人家的三叉神经也经常在痛。
姥姥的“小尾巴”,见啥就学啥
在远离妈妈的日子里,婷儿就像小尾巴似的整天缠绕在姥姥身边。姥姥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婷儿的模仿对象。这种模仿,从姥姥的第一封信里就看出来了:
....我们到别人家去玩,回来时别人送我们,我说“不送,你们忙。”以后别人一送我们她就说“不送,你们忙。”还说:“到幼儿园滑滑梯,坐转椅呀!摇摇船,摇摇马呀!”邻居的小儿子到我们家来,我说和弟弟玩儿,她马上说“不打架”。
婷儿的这些话都是此前从姥姥那儿听会的。只不过姥姥当时还不知道1岁8个月的婷儿既听得懂,又记得住,还用得对。
从姥姥来信所描述的情景来看,在分别的头一个月里,婷儿的发音器官已经发育成熟,不仅能一口气背很多儿歌,潜伏的表达能力也迅速表现出来、虽然她才 1岁9个月,但她已去恰当使用4岁的小儿才开始用的具有修饰意义的词汇,如“马上、现在、快点”等等,开始像大人一样运用恰当的词汇、合乎语法的完整句子 来表达她的要求了。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