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善行
与那些大人物、大明星相比,菜贩陈树菊没有显赫的声望,但她17年来捐款上千万元的大慈悲,告诉世人什么是“庶民善行”。正如《时代》周刊在给陈树菊的颁奖词中所写的:“陈树菊最令人感叹的成就不在于她的卓越非凡,而恰恰是简单平凡的慷慨行为。在陈树菊捐赠的项目中,带给大家最棒的礼物,是她所展现的模范作用。”
一
陈树菊1949年生于台湾东南部的台东县,兄弟姊妹6人,她排行老二,一家8口人靠父亲卖菜维持生计。
1957年,8岁的陈树菊进入台东仁爱小学读书。她小学毕业那一年,母亲在临盆之际突逢难产,要剖腹产,但家里拿不出5000元的住院保证金。父亲只好四处找亲友借钱,母亲没撑住,在父亲筹够钱之前过世了。
为了养活4个弟妹,陈树菊只好放弃升学,帮父亲卖菜维持生计,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这个年仅13岁的女孩身上。
陈树菊每天清晨4点起床去批发蔬菜,然后运到菜市场叫卖,一直忙到晚上9点收摊,风雨无阻。就这样她在台东中心市场的菜摊上度过了48个年头。她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除了除夕,她几乎全年无休。
48年来,陈树菊全部的生活就是卖菜。0.67米高的菜摊前,1.39米高的她,每天90度地弯腰,取菜、称重、结账,对自己经营了近半个世纪的“小生意”行礼如仪。
二
每天下午5点,多半摊主都已收摊,菜场人去楼空,只有陈树菊继续留守。她的菜摊常年都是最后一个收摊,多卖一把青菜就能多存几个铜板。
几个月前,陈树菊因下肢蜂窝性组织炎到台北就医,医生让她住院一个月,一星期后她就溜回台东,生怕延误卖菜存钱的进度。
她这么辛苦,这么放不下菜摊,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一点一滴存下来的辛苦钱,除了留下必需的生活费,其余的她全部捐给了学校、孤儿院以及其他慈善机构。
陈树菊最满足的事就是,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吃一碗切仔面,偶尔多点一道小菜犒赏自己。一个常在她那儿买菜的妇女说:“阿菊常吃碗面就算一餐,赚的钱全拿去做公益。老顾客知道她做善事,向她买菜都不杀价,甚至不要找零。”
陈树菊一天吃饭用不到100元,或是酱油拌饭,或是整整一周只用一瓶豆腐乳佐餐;最奢侈也就是买个快餐,午餐吃一半,晚餐再吃一半。但她一点也不以为苦,她说:“只要把钱给需要的人,就会觉得很快乐。”
1993年,陈树菊捐款100万元给佛光学院,迈出了她捐款助学的第一步;1997年,她又拿出100万元,作为给母校台东仁爱小学的急难救助奖学金;2004年,她把多年卖菜积攒的100万元捐给儿童基金会;2005年,得知仁爱小学要建图书馆,她捐出了全部积蓄450万元。不只学校,陈树菊捐的钱也让专门收容孤儿的台东基督教“阿尼色弗儿童之家”有了盖分院的希望。近20年来,陈树菊累计向学校和其他慈善机构捐款超过1000万元。
三
2010年3月5日,陈树菊与大陆球星姚明、香港影星成龙等48人一同登上了亚洲《福布斯》杂志“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
《福布斯》慈善榜公布的当天,陈树菊仍一如既往地在菜市场卖菜。当媒体记者赶来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得什么奖,你们(媒体)不要乱讲,我没参加什么比赛,也没捐很多钱。”
其实,早在2005年,因为捐建台东仁爱小学图书馆,陈树菊的故事就已在台湾广为流传,甚至被作为当地职业考试的作文题目。而陈树菊似乎一直对获奖和荣誉不太在意,她并不认为自己值得传颂,因为社会上默默行善的人在各个角落都有,自己的事迹不值一提,她说:“任何人只要打开心窗,都会想做善事。”
面对镁光灯的包围,陈树菊给的答案听起来更像是一位“隐于市”的哲学家的回答。她对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说:“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面对获奖所带来的赞誉,她平淡地说:“这没什么,舍得与不舍得而已。”
四
一生只离开过台东两次,最远只到过台北的陈树菊,原本也没打算去美国领奖。后来,台东县政府积极游说,直至马英九亲自打电话才最终说服了她。
一辈子从未踏出过台湾半步,在台东市区逛街都会迷路,但她这一次跨出去,竟是要飞到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一路上还有台湾官员近身陪同和媒体步步紧跟。
当地时间5月4日晚,纽约林肯中心爵士厅,美国《时代》周刊在这里举行“最具影响力人物表彰晚宴”。晚宴现场,由于主办单位要求着正式礼服,大多数宾客都是盛装出席,女性多穿曳地礼服。红地毯上,一片颜色艳丽的曳地长裙间,一个身着浅粉色朴素套装的矮小身影显得特别惹眼,她就是陈树菊。
阿嬷笑言:“套装是几年前在台东买的,2000元新台币,我还有杀价哦!”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她是这场全球瞩目的国际盛宴中,最能散发光和热的巨人。
两家全球闻名的媒体接连评选陈树菊为善心人士,马英九的垂青、当局官员的礼遇,让陈树菊很不习惯。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赞誉,她只是微笑着说:“你们这样,我压力很大哦!”
五
5月10日,出国7天的陈树菊回到台东后,立刻赶到菜摊,抢救放置已久的蔬菜。
下午5点后,台东中心市场的人潮散去,大多摊点都熄灯打烊了,只有陈树菊菜摊上的灯还亮着。“能多卖一把是一把。”趁着没客人的空当,已工作14个小时的她忍不住打起哈欠。昏黄的灯光下,陈树菊随手拿起一小瓶白开水,把药片塞进嘴里后,继续守着菜摊,等候晚来的客人。
从美国领奖归来后,陈树菊又有了一个新的慈善计划。“一两年间,我想再捐1000万元。”她说这次捐款是为了要成立基金会,让穷人有饭吃、有钱看病。
陈树菊今年已经61岁,身体也不是很好。因为幼年时被烫伤,右手手指神经受损,五指蜷曲;双足因为长期站立,压迫脚掌成五角形,深受脚疾之苦,得每天吃止痛药;脚上的蜂窝性组织炎也难以痊愈,还有严重的静脉曲张。但她依然不改初衷。她总是说:“积德不积财。人生短短,什么时候回去(离开人世)不知道,留那么多钱,是要给谁?还不如做点善事、积点德。”“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回馈反而带来喜悦。”
六
台湾《联合报》评论说,陈树菊事迹的动人之处,不是在于她的“有余”,而在于她的“不足”。她的生活简单到几近刻苦,却捐出大多数人不及的善款;这其实也是小户小额慈善捐款者共同拥有的德行。我们确信,推动这个不完美社会持续前进的,就是众多隐而不显的陈树菊们。他们总是在各自的角落里坚持着,做自己相信、自己做得到的事情,不管外界如何纷乱,善尽一己之力就是了。小户小额慈善捐款的感动人处,正是在于“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钱少而不捐”。
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显示,台湾民众每年的捐款多达427亿元。联合劝募协会表示,过去一年来,有78%的民众曾捐款,其中像陈树菊这样定期、小额捐款的“小市民”和“爱心菜篮族”占64%以上。
爱心也是会传染的。联合劝募协会发现,5月3日陈树菊搭机赴美当日,网络单笔捐款就比一星期前多出3倍,4月30日至5月3日短短4天里,就有近百人捐出20多万元。
(注:文中货币均为新台币,4.7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热门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