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心情日记 > 心情日记> 思凡归去,盛世繁华

思凡归去,盛世繁华

来源: 原创 作者: 风言若 时间: 2013-04-12 阅读:
     “百剧之母”之称的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行当里头有句话这样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究其原因皆是因为这两折戏几乎都是由单个生角和旦角以大段的独白表演串联起来的,极其考究一个表演者演出功力,可谓是唱念做等各方面功力俱佳才能撑得起《思凡》这折戏的场子。《思凡》一剧采用“一字之长,沿之数息”的“水磨调”演唱。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昆曲《思凡》“(香雪灯牌) 佛前灯,做不得洞房花烛。 香积厨,做不得玳筵东阁。钟鼓楼,做不得望夫台。草蒲团,做不得芙蓉,芙蓉软褥。”中收音和韵味,就是完全按照汉字本身的发音来谱曲,所以曲托字,字衬曲,天衣无缝。昆曲的念白也是一绝,由于昆曲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声调清柔委婉,让人听来韵味悠长,例如在《思凡》小尼姑色空的念白:“削发为尼实可怜,禅灯一盏伴奴眠。光阴易过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 通过演员的出色演绎,平淡的一句说词就平添了几分幽怨和愤懑,突出了小尼姑寂寞难耐的心情。念白“光阴易过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作为贯穿于全剧的重要情结,则更是需要运用抑扬顿挫、吞吐收放之法,加以适度强调和渲染,以突出小尼姑对自己徒负花季的自怜以及青春易逝的伤感与慨叹。而在《思凡》另外一段速度稍快的念白“越思越想,反添愁闷。不免到那回廊下,散步一回,多少是好。”中则是在柔曼与疾快之中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
    
     由于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汉族戏剧之一,古希腊戏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所有这些就决定了昆曲曲目的广泛性和唱词的深远性,这要求表演者和欣赏者都需要有着比较好的的艺术领会能力和比较高的古典文化素养,才能真正融情于戏,在昆曲表演中得到享受。例如著名的南昆名家梁谷音女士就曾在“艺术人生”谈论自己成名作《思凡》之所以获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自己青年时期相似的心理路程和对短短一句台词的多次反复揣摩①而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更是这样称赞《思凡》“其文辞堪当中国第一流作品之称而无愧色。” 在语言上,昆曲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从《思凡》这折戏的唱词上来看,美学趣味主要还是偏向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它的影响力和代表含义却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有学者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上文提到过,昆曲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但并不是说昆曲的唱词会显得拖沓和含糊,在《思凡》流传较广的“山坡羊牌”中短短一句,寥寥几字的“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了头发。”即道出了角色身份、年龄,浅显直白,毫无拖泥带水之感,为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昆曲艺术和大多数中国传统艺术一样,充满了中国浓重的写意风格,十分擅长在表演中以小见大,以虚写实。在《思凡》这折戏中,舞台之上除了设一桌,一椅,孤灯,一黄卷,一木鱼,一念珠以及一观音轮廓的布帷为佛龛形象外基本上可以说是空无一物,演员手上的道具也仅有拂尘,整出戏几乎全凭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一静一动带动观众,但并不是说舞台道具在这里毫无必要,相反地,舞台道具在这出戏中,在所有的昆曲表演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上文所说,《思凡》这折戏的场景是在一个尼姑庵中,表演的主要角色是一个寂寞有缘的少年尼姑,而念珠,木鱼、黄卷,观音轮廓布帷恰恰好就是尼姑庵的典型事物,一个演出场景就迅速地建立在了观众的眼前。独桌、独椅、孤灯则渲染了尼姑庵中孤寂乏味的气氛,为整折戏打下了情感基调。拂尘的加入始于梅兰芳大师在原来昆曲表演的基础上,综合自身感受、体验,在许多戏曲动作上进行的改进。拂尘在戏中不仅仅只是作为表现角色色空的尼姑身份,还能让舞台上演员自如地表演许多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戏剧人物内心情感的,使得拂尘软与演员的柔曼身段及其昆曲柔长的行腔特色相得益彰,精妙绝伦。昆曲通常有着亦真亦幻的虚拟场景,与大多数的中国戏剧一样,无论是舞台的一草一木,还是演员面谱上的一笔一划,裙摆上的一针一线几乎都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大多数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我们在欣赏昆曲表演中慢慢揣摩领会。

  • 上一篇: 往事如烟
  • 下一篇: 同窗下的夫妻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