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慧眼识人结良缘
1. 英雄儿女情
英、法两国大动干戈,其性质是不义之战。就华盛顿而言,他介入其中的原因,是基于保护自己的私人产业和寻求个人前途。不过,他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在捍卫整个 弗吉尼亚人民的利益。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必然有一个铺垫、孕育、生长、挫折、发展的过程,其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几年他的一切活动,可以看做是为他日 后领导的反英独立战争作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兵败之后,华盛顿于1755年7月26日灰溜溜地返回弗农山庄。这时的华盛顿一副潦倒落魄相。的确,近几年自己的机遇不少,也出死入生全力拼搏;但命运捉弄人,只落得这般田地。真是事不如意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哪。
法国人侥幸击溃了超过自己五倍的英军主力,得寸近尺向弗吉尼亚纵深进犯,不断扩大势力范围,住在西部的英国移民们可遭了祸殃。法国的小部队带领着印第安人 时常侵入边疆,任意打家劫舍、焚烧农庄、杀害过往商旅,有的全家人被杀绝。边民们处于惊恐无助的悲惨境地,不少人家纷纷举家东迁,弗吉尼亚西部边境又告危 急。公众纷纷要求当局重新组建志愿兵连队,不望收复失地,但求保境安民。并呼吁敦请华盛顿出山,领导弗吉尼亚的军事防卫工作。
老百姓对华盛顿如此厚爱,是久经考验而众望所归。尽管他接连吃败仗情绪低沉,但他的无形资产却不断增值。在公众心目中,他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在军事上讲求实际、临危不惧、有一种力挽狂澜的大将风度。弗吉尼亚人信赖华盛顿,把他当做一道维护边境安宁的防线。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若是别的人,无权无利的冒险差事恐怕再也不愿干了。可是华盛顿一听见边境的槍声,马上百病自愈,很快从灰心失望中振作起来。社会需要他、公众需要他。他抚平心灵的创伤,毅然接受委任,准备骑马挎槍再上战场。
这正是华盛顿不同于常人之处。他失望却从不绝望,能在挫折中崛起,百折不挠,重振雄风。
华盛顿就任总指挥职位,一干就是两年多。1756年,英、法之间7年战争全面爆发,主要战场移到别处,弗吉尼亚边境无大的战役。华盛顿的任务,就是率领着 弗吉尼亚1500人的民团部队,守卫着一条长达350英里的边防线。要巡逻边界,保护居民,要修建交通道路,每距18英里要修筑一座碉堡……他们往复巡逻 在形势复杂、险象环生的西部荒蛮地带,与优势的法军周旋对峙。这支民兵部队,素质和装备同样的低劣,后勤供应得不到保障。士兵的待遇非常微薄,生活比英军 正规部队差得多。
不但条件艰苦,处境危险,而且与上司的关系也紧张起来。
关键是总督丁威迪,此人气量狭小,惯于玩弄权术、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近年可能发现这个年轻人独立意识较强、在弗吉尼亚人民心中的威信越来越高,有“功高 震主”之嫌,对华盛顿的态度也由支持重用转变为故意刁难。华盛顿提出改善后勤补给、改善部队装备、修改民兵法、加强边防力量等重要建议,总督不是断然否 定,就是不置可否。有时下达的命令,故意含混暧昧,弄得下面难以执行。
但是就在“穿玻璃鞋”的日子里,华盛顿红鸾高照,慧眼识佳人,寻得贤妻。不论古今中外,成家与立业都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二者往往密切相关,即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杰出的女人”。
别看华氏在战场上是个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威武将军,在感情生活方面却是多愁善感,儿女情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又怎能例外?
可能由于早熟和精力充沛,华盛顿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异性的美极为敏感,对漂亮的女孩非常欣赏,很容易坠入情网。16岁那年害够了单相思;此后若干年丘比特不作美,对他似乎过于残酷。
1752年,华盛顿20岁,又迷恋上一位16岁的小姐。她的家境很好,父亲地位甚高,担任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法官兼议员。小姐名叫贝齐·方特勒罗伊,风姿不凡,楚楚动人,直弄得华盛顿神魂颠倒,意乱情迷。
几番交往后便认定姑娘有意,这回总算鼓足勇气开了金口,接连三次向她求婚。可是仍然没博得小姐的欢心,她觉得华盛顿缺乏幽默感。认定此人今后不会有大出息,一口回绝了他的求婚。这又给他的自尊心以沉重打击。
1756年初,24岁的华盛顿正领兵守卫西部边疆。在一次赴波士顿处理军务的途中,路经纽约时,邂逅老同学弗利·鲁宾逊的小姨妹、26岁的玛丽·菲利普 斯。她身材窈窕、容颜清秀。交谈之后,得知她是纽约著名大庄园主阿道弗斯·菲利普斯的侄女儿和继承人。她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并拥有2万多公顷的良田。华盛顿 很快被她吸引,专程去她家逗留了一个星期,两人谈得十分投契,颇有相见恨晚之慨。只是迫于军务告急,事情尚无得出结果又匆匆奔赴前线。
长达几个月音信杳然,等到华盛顿再来拜访时,已有当地富绅罗杰·莫里斯乘虚而入。她嫁给了莫里斯,不过和华盛顿之间的友谊还是维持了一段时间。直到独立战争,莫里斯成了铁杆亲英派,两个家庭才分道扬镳。
稍后则是与萨拉·卡里·萨莉小姐的恋情。她的父亲是正规军的上校军官,家境富裕,她本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位名门闺秀不但妩媚动人、气质高雅,而且聪慧过 人,谈吐不凡。两人一见钟情,相互产生了特殊好感,演绎出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还是因为西部边疆山高水远,两地鸿雁难传,征人生死未卜,长离久别之 后小姐嫁给了乔治·威廉·费尔法克斯。此人就是勋爵家族的一员,是华盛顿的好友兼邻居。
婚后他们仍有通讯联系,偶尔幽会,真是此恨绵绵无尽期。这段浪漫色彩浓郁的恋情,一段时期曾招致社会的非议,说他迷恋邻居家18岁的新娘。不少史学家也很 感兴趣,但考证结果,他们之间的交往从未超出过调情的范围。华盛顿也清楚,这种爱情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是井中之月镜中之花,毫无希望的。后来在独立战争 中,费尔法克斯夫妇站在坚决亲英的立场,强烈反对华盛顿所领导的独立运动,双双离开北美,迁往英国本土定居了。
青年时代的华盛顿,相貌堂堂,身高1.88米,声名显赫,家产不菲,条件是很不错的,找个如意妻室并非难事。但总是连续情场失意,难道是姻缘未到?
在饱尝人生挫折之后,他做了冷静的分析。主观上是在女性面前性格太内向,不善于用言辞表现自己;客观上则是军务繁忙,长年奔波在野兽比人还多的西部荒原, 极少接触异性的机会,也无暇谈情说爱。当时北美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女性少于男性;而品貌秀丽、家境殷实的上流名媛淑女,更是凤毛麟角了。一番自我反 思,似有所省悟:恋爱婚姻也得采取军事行动——选准目标,迅速出击!
果不其然,战术对头,立杆见影。1759年2月,乔治·华盛顿喜结良缘,婚礼场面隆重盛大。
这年他26岁,对象名叫玛莎·丹德里琪·卡斯蒂斯,27岁,是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本来欧美民族对寡妇再嫁并无成见,女方年龄稍大也不甚介意,但这桩婚 事总有些引人悬念。他们之间从恋爱到结合的缘由,一些好事之徒和政敌们曾作过想当然的诠释:华盛顿是着眼于她的财产。简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华盛顿 岂是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庸人?
不过后来的事实表明,完全可以看出华盛顿慧眼识佳人,他选中了一位无愧于美国第一夫人尊号的伟大女性。
玛莎·丹德里琪·卡斯蒂斯出生于1731年,住在威廉斯堡附近的一个大庄园里。她的父亲约翰·丹德里琪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乡绅,知书识理,博学多闻。玛莎面 貌可爱但身材矮小,身高1.56米。她有一双水灵灵的褐色大眼睛,能写会算,为人踏实,生活常识丰富,善于治家理财,颇具大家闺秀的风范。18岁时嫁给了 富裕的丹尼尔·巴克·卡斯蒂斯。
婚后生育了4个子女,两个孩子幼小便夭折,只活了一儿一女。更不幸的是1757年,共同生活才7年的丈夫因病早逝。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年轻的她经受了过多 的痛苦悲伤。于是玛莎成了著名的最富有的寡妇,拥有良田1.7万英亩和300名奴隶。居住的宅院很宽大,楼房建造得比较宏伟,当地人叫做白屋。
说来也是缘分。1758年5月,华盛顿正在为保卫弗吉尼亚西部边疆日夜奔波,一次赴威廉斯堡办理公务的途中,路经庄园主张伯伦先生的家,巧遇玛莎·丹德里琪·卡斯蒂斯。
按照张伯伦家的传统习惯,凡乘渡船在他的庄园登岸的旅客,不论是好友或是陌生过客,都会受到款待。这天从渡船下来两位乘客,都是男的,一高一矮。高的那位一身蓝色军装,紧闭嘴唇,蓝灰的眼睛目光锐利。较矮的看来是他的随从。
玛莎清楚地听到主人介绍:“这位先生就是乔治·华盛顿上校,她是丹尼尔·卡斯蒂斯夫人。”她略行了曲膝礼,上校深深鞠了一躬,轻轻吻了她的手。
2. 正确的选择
作为一个孀居的成年女子,玛莎是不会盲目崇拜公众心目中的英雄的,何况她第一眼就发现了他脸上有几点显眼的麻子。当围坐餐桌共进午饭的时候,她以为这位高 个儿英雄会高谈阔论自我吹嘘一番。她想错了,席间尽是主人在讲述华盛顿的事迹:他如何重新集合溃散的部队;他的坐骑如何一匹又一匹中弹倒地;帽子如何被子 弹洞穿,他又如何从槍林弹雨下死里逃生。最后又问华盛顿:“听人说,一个印第安老酋长曾作过预言,您大难不死,日后贵不可言,将会荣升为一国之首领。有这 事吗?”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