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华盛顿传

第十二章 治国安邦显才能(2)

2. 左右两为难

华盛顿一向反对政治上拉帮结派。他是“三驾马车”的首脑,他不偏不倚居高临下同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保持着等距离的均衡关系。

华盛顿苦口婆心晓以情理,用双方目标之“同”来弥合他们手段上之“异’”。在政务上则取两方之长,避各方之短。这样作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巨大分歧,却能使他们“关在内阁里面”争吵。正像杰斐逊后来自己所说:“我和汉密尔顿就像两只好斗的公鸡,天天在内阁里打架。”

尽管调和、折中、妥协手段两边都不讨好,双方还是把总统看成是公允的裁判。

按照宪法的规定,四年一届的美国总统任期即将届满。华盛顿决心任期届满就退出政坛,摆脱重担返回家乡去安享田园乐趣。奇怪的是,互相对立的两派都希望华盛顿连任总统。当时的美国政界,确实还找不出更合适的人来当国家首脑。

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华盛顿同意参加第二届总统的竞选。他没有搞竞选活动,却在1793年2月13日以132比0获得全票通过,被选举团选为总统。

华盛顿并不迷恋权力和地位,但他确实是一位重视声誉胜过生命的绅士,又是一位对祖国和同胞具有责任感的爱国者。

1793年3月4日,华盛顿在参议院会议室当众宣誓就职。他这次的演说辞与首次就任总统的演说相比,可谓简短之至、朴素之至,读起来干巴巴照本宣科:

“同胞们:

“我再次受到祖国的召唤,行使总统之职。一旦合适的时机来临,我将努力表达我对这一殊荣、对统一的美国人民赋予我们的信任所包含的崇高意义的理解。

“在行使总统职责之前,宪法要求作就职宣誓。我谨在你们面前宣誓:如果发现我在执掌政权期间,我对宪法和禁令有任何自愿或故意的违背,我除了承受宪法所规定的惩罚,愿意接受所有现在目睹这一庄严仪式的人们的谴责。”

连任总统的华盛顿,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第一次上任时很不相同。

想当初在纽约就职时,国内的各派政治力量基本团结一致,舆论也无重大分歧。新任总统一切从“0”开始,处理内政外交显得从容自信得心应手。这次再登政坛,国内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政党派别;舆论也随之趋于分裂;内阁里互相倾轧攻讦;印第安人騷乱问题时起时落,长久无法解决……这位连任总统内忧外患,真是穷于应付!

华盛顿连任前后,国际上发生了巨变: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2月1日,法国对英国宣战;3月初法国又对西班牙宣战;吉伦特派掌权的法国政府派遣热内前来充任驻美国公使。

在这样风云激荡的形势下,美国目前羽翼未丰力量单薄,新建立的国家百废待兴,极需一个和平环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华盛顿从国家利益考虑,立即告诉国务卿:“英法已开战,我国政府宜努力严守中立。”

可是亲英和亲法两派势力,都在破坏中立政策。许多人士认为,根据1778年订立的美法同盟条约,美国有义务帮助法国攻打英国。国务卿杰斐逊就是亲法派的领袖,认为应当热情支持法国新政府的革命立场。

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一派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说美法条约是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签署的。现任新政府已将国王处死,原有的政策方针业已转变,所以该条约应该废除。那么也就没必要帮助法国去攻打英国,严守中立就行了。另一派反驳说,严守中立实际上就是帮英国人的忙。

华盛顿宣布中立是明智的,但他受到舆论攻击。他下定决心维护这一政策,不管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会受到多大损害,会遭到报界多猛烈的攻击。这个不冠以“中立”字样的“中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华盛顿外交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也是他连任总统后闯过的第一道险滩。

可是,在风云变幻莫测的国际大舞台,想保持中立有如玩走钢丝游戏,绝非易事。他的中立政策受到外国的干扰,几次险些被拉进战争漩涡。

外争未平内乱又起。在宾夕法尼亚西部边远地区,酿制威士忌酒的农民正酝酿着一场反抗征收国产税的起义。华盛顿在首任总统之初,为了偿清国债采取了一项重要财政措施,就是对威士忌酒征收“国产消费税”。

威士忌酒是由小麦酿造的,主产地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由于交通不便,小麦只得酿成酒运往东部城镇销售。在这些小生产者看来,征收酒税就是向他们榨取钱财。 到了1784年7月,人们郁积已久的怒火终于变成一场暴力行动。宾夕法尼亚西部四个县的农民烧了征税员约汉·奈维尔的房舍,捣毁了那些纳税农民的酿酒工 具。抓走了奈维尔住所的卫兵,毁坏了匹兹堡的邮件,还阻止了联邦法院的审判。8月12日,起义者召开会议,有人甚至提出进攻匹兹堡的口号。

华盛顿接到报告,立即联想到8年前马萨诸塞发生的谢斯起义。汉密尔顿极力主张采取强硬手段,调集民兵直接镇压。8月初华盛顿以总统名义签发了第一项公告, 命令起义者于9月1日前返回家园。同一天陆军部长下令,向宾夕法尼亚等州征集民兵,共12950名。华盛顿派出一个“三人委员会”,去匹兹堡同起义者举行 谈判。谈判没有结果。委员们报告说,起义仍在扩大,并波及到弗吉尼亚、马里兰西部地区和宾夕法尼亚的东部。法律已失去威力,地方政府土崩瓦解。如果没有军 事力量的“帮助”,要在那里恢复法律秩序是不可能的。

华盛顿立即签发了第二项公告,声称西部地区的暴乱是由于“那些破坏社会和平与秩序的煽动者”用各种邪说挑起的。所以决心用强硬手段去对付,并准备亲自出马到那里去恢复秩序。

10月4日,华盛顿到达阿尔根尼山东麓小镇卡列斯尔。那里已调集了两个州的民兵。9日上午,华盛顿会见了起义者的代表威廉·芬特莱和戴维·雷迪克,听取了 起义者代表的意见。他们要求政府军队不要进入起义地区。华盛顿告诉他们:政府最迫切的愿望是用宽大和仁慈的手段,使这些地区的百姓认识他们的责任,政府一 定能够恢复那里的秩序而不伤害百姓。当天下午华盛顿再次接见了起义代表。他们提出,如果政府军队一定要开进起义地区,就请总统随军队一起进驻。华盛顿答复 说,如果发现有这种必要和时间允许,他可以和军队一起行动。

但是华盛顿并没有随军行动。他把军队交给汉密尔顿指挥,自己转回费城去了。汉密尔顿领军进入宾夕法尼亚闹事地区,一下子抓了好几百人,企图从他们身上得到起义领导者的罪证。他听说在16英里以外的某地,竖着一根象征自由精神 的自由杆,立即派军队去把杆子砍掉。又听说有起义者聚众集会,就派部队去镇压。可是军队一到,起义者早已跑散。两天以后汉密尔顿抓了20几名起义者押回费 城。两个被认为犯有重罪的领袖人物被送进监狱。等到事情冷下来后,华盛顿以他们是“傻瓜”和“疯子”为理由,免处刑罚加以宽恕了。

汉密尔顿宣称成功地镇压了起义。加强了政府的“力量”。实际上镇压行动也削弱了政府在民众中的威望,且加深了联邦党人与共和党人之间的裂缝。如果国务卿杰斐逊这时还没有辞职引退的话,他准会赞扬造反有益,阻止这场武力镇压的。

华盛顿奉行的中立政策,不断受到各种挑战。英国方面采取的一些不明智措施,又激起了美国国内的反英风浪。美英关系的外交危机再次令华盛顿处于艰难境地。到1794年初,美英两国之间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边缘。

就在这时候,一些受汉密尔顿支持的议员向总统建议,派一个代表团去英国谈判,以谋求缓和关系。总统经过考虑,同意一试。谈判代表的人选是两党十分敏感的问题。华盛顿故伎重演,尽量使双方妥协平衡,最后选中了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先生。

杰伊带去了国会给他的使命:一是建立有利的美英商业关系;二是敦促英国军队从美国西北领土上撤走。

11月,双方就谈判内容达成协议,史称《杰伊条约》。客观地看,这个条约对此时的美国利多于弊。主要是美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英国人撤除了很有威胁性的军事据点;当然美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但在国会讨论时,围绕批准 《杰伊条约》,国会议员们只能根据党 派的利益和政治路线投票。“共和”、“联邦”两党都制定了对待《杰伊条约》的方针策略。两党进行政治斗争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对待条约本身的争论,开创了美国两党制度的先河。

《杰伊条约》的签订和批准,实现了华盛顿千方百计避免美国卷入战争的目标。

1796年是华盛顿第二任总统到期的前一年。在镇压了威士忌酒农民起义和批准 《杰伊条约》之后,美国的政治、社会秩序得到巩固,联邦 政府的权力和威信得到加强;对外贸易状况明显改善;英军撤出了西北部要塞,边境趋向稳定,为美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了一个较好的环境。

然而,麻烦事情还没完。因为对待《杰伊条约》的态度,美国两党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互相攻讦,煽动群众,搅得社会是非不分,惟党派利益为重。华盛顿的内阁三套车驾驭失灵,由左右逢源变成两面受敌。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