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

第一章 计算机离我这么近又那么远

  创业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心态。创业有很多种形式,不是只有自己办公司、自己当老板才叫作创业。当你的人生还处于起步阶段,你还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就需要给人当学徒,需要学习和积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创业。
  ——周鸿祎

  周鸿祎在高中阶段其实也有两个目标:物理学家和电脑公司老扳。要从这许许多多的变迁和纷繁复杂的诱惑之中一眼就锁定那个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其难度,可与在茫茫人海一眼锁定那个伴你终生的男人或女人比肩。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高中阶段对周鸿祎很关键,他那时才开始接触电脑。
  学校和家里都有电脑。学校的比较简单,是那种娃娃机:单板,带一个键盘接电视。因为他父亲单位是做地图测绘的,所以家里有IBM电脑和苹果电脑。更幸运的是,父亲单位新分来的大学生有计算机专业的,他从人家那学了不少东西。
  他玩儿电脑不光是为了打游戏。事实上,高中阶段他就已经会用Basic语言编程了。
  当时他订阅了《少儿计算机世界》——宋庆龄基金会办的报纸,第一份相关专业的学生读物。听名字就知道,应该还有一份叫“计算机世界”的报纸,但他自己订不上。那个大学生订了,就经常翻一些旧报纸给他看。报纸每一期都有些程序例子,他就把那些程序改一改,输到电脑里去做实验。
  通过《少儿计算机世界》他知道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梁建章,还有一个是这群。
  梁建章比他大一岁,是上海著名的“天才儿童”。1977年,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时,8岁的梁建章已经开始尝试用电脑写诗了。13岁时,因为自己开发了用电脑写诗的程序,他拿到了全国第一届电脑程序设计大赛金奖。
  1984年,15岁的梁建章初中没毕业就直接考入复旦大学计算机本科少年班。一年之后,复旦还没毕业,他又考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梁建章是携程网的创建者之一,曾担任首席执行官,后来退了,最近又重新出山,执掌携程大局。
  宓群担任过谷歌公司大中华区投资并购总监,现在是光速创业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负责基金的中国投资。他比周鸿祎高三四届,当时就经常在《计算机世界》上发表文章,是周鸿祎崇拜的对象——他能用机器语言编写各种深入机器内部的功能,而周鸿祎只会Basic语言。
  后来周鸿祎模仿梁建章编了个程序,可以写七绝七律。别人觉得学计算机语言不太容易,但他学得特别快,后来又帮老师们写排课程表的程序等。高中阶段他在计算机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当然,也是在这个阶段他发现了自己与计算机之间特别的缘分。此后他所走的路、所吃的苦、所犯的错以及收获的成果,莫不与计算机有关。
  这个阶段对他影响很大的还有一本杂志是《中国青年》。1986年下半年或者1987年上半年,《中国青年》作了连载报道,分期采访100个小公司及其创始人。里面讲到一个小公司,当时什么都算不上,也就是一个大学毕业生被分到某个机关单位后辞职不干了,出来帮人攒机器。但在那当口,这却让他脑子嗡了一下——那些人接到活儿就连干几个通宵,没活儿就跑到北戴河玩。为计算机工作,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现在来看,那不过就是一个小的系统集成公司。
  周鸿祎做了什么?
  哪里给我计算机我就去哪里!这就是周鸿祎当时对大学的追求。
  其实他当时有两个目标:要么研究物理,量子物理,像李政道那样,要么做家电脑公司,像杂志上那些创业的年轻人一样。
  毕竟,对计算机的爱好要落到事业上才行,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当个物理学家,这个目标很容易理解。高中班主任对他非常好,很懂教育,对他这种淘气的学生不是批评反而很宽容,这让他自己很不好意思。班主任是教物理的,看他对计算机那么热爱,就培养他对物理的兴趣,把学校图书馆,包括教师的图书馆都开放给他。他物理确实很好,当时参加全国物理大赛,初赛成绩全省第二。但是拿第一才能入选全国物理大赛,才能直接保送北大物理系。
  因为英语和语文都不是太好,他想通过全国统考进入第一流的学校学习物理比较困难。他后来又参加过不少比赛,诸如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可是不知道是邮局还是学校的原因,通知书被弄丢了,没去成上海交大参加决赛,结果和上海交大也失之交臂。
  再后来,化学竞赛也没有考好,计算机竞赛也不了了之,这令他非常失落。
  眼看离高考越来越近,1988年初春节都过了,自己这样一个“众望所归”的优等生还连个归宿都没有。他感到抬不起头来,沮丧了很久。
  所幸他的父亲非常开明,也很有勇气。偶然间听说武汉大学有个少年班,他父亲居然就直接写信给招生办推荐自己的儿子。结果对方回信说愿意看一看,毕竟他参加了那么大的比赛,成绩也不错。问题是武汉大学当时还没有计算机系,说要把他调剂到别的专业,他不愿意。
  华南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也想让他去,说是有个食品工程专业。他的父母是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一听特别高兴,觉得学这个专业以后再也不会担心饿肚子了。可他实在不感兴趣,一门心思只想学计算机。
  经过物理大赛的挫折之后,物理学家的目标眼看着渐行渐远,他就更加守着“电脑公司老板”这个唯一的目标不放了。
  华南工学院同意给他调系,但需要时间。
  此时高考近在咫尺,他还是不想去挤独木桥。父母虽然忧虑,但也奈何不了他,日子就这样煎熬着一天天地流逝。
  天无绝人之路,周鸿祎终于等来西安交大在全国四个省寻找超常学生的机会。
  全国理科试点班在南开,工科试点班在上海交大,他不想去上海交大那个工科试点班。那个班又叫教改班,一个中学生哪知道教改班是什么。再说他此时一心就想学计算机,否则干吗放弃武汉大学呢。所以一听西安交大说他可以学计算机、电子、通信三个专业他就动心了。老师说:“你要认准了就去吧。”
  于是周鸿祎进了西安交大,成了计算机系的一名新生。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第一点是他非常早就确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
  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卧虎藏龙。”这虎和龙,我们既可以用当下最流行的诠释将它理解为“恐惧”,也可以用传统的诠释理解为“梦想”。软银董事长孙正义就说他的成功是源于“一个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
  梦想非常重要,但真正锁定目标并非易事。至于原因大致也有两方面:其一是人随着年龄和境遇的变化,兴趣点会不断转移,那个“心之所向”自然也就变了。其二就是诱惑太多,即使在同一时间段,都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有的大抵相似,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要从这许许多多的变迁和纷繁复杂的诱惑之中一眼就锁定那个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其难度,可与在茫茫人海一眼锁定那个伴你终生的男人或女人比肩。试想,如果周鸿祎物理大赛非常顺利,直接迈入了北大物理系,谁知道想当物理学家和电脑公司老板这两个目标会在他心中纠缠多久才能分出胜负。不是说上不了北大物理系不遗憾,否则他何至于沮丧成那样,但有的事,就好像是命中注定的一样。一个梦想推开了你,你离另一个反而近了。
  当然,主动放弃是件更考验人的事,有选择比没有选择有时候还痛苦。特别是对于那些自身条件非常优越的人来说,因为你做这个能做好,做那个也能做好,好得自己都分不清哪个是兴趣,哪个是运气了。
  但是,必须尽力缩短这个选择的过程,因为生命太短了,而适合创业的时间更短。
  第二点是他对梦想的坚持。
  其实这个话题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成长过程。只不过比起后面的经历,这个阶段他对计算机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仅显不出什么英雄气概,相反显得执拗甚至是自私。他的父亲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地质工作者,但比起同龄人来,他已经算是站在技术前沿的那一小拨幸运儿了。
  如果没有父母的全力支持,如果没有那么点儿运气,如果高考那一关过不去,很难想象他后面的路是什么样的。换个角度,如果他不是像现在这样成功了再回头反观自己,而是平平庸庸地活了半生再回首这一段时光,他或许看不起自己。为什么那么固执?为什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参加高考?
  但是,终归他没有让自己沦为平庸。通常软弱的确会让人平庸,但是因目标明确而选择的“留守”不会。甚至可以说,这个阶段周鸿祎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热爱计算机,并最终守住了它。
  为了这个“电脑公司老板”的梦想,他主动放弃了名声更为显赫的武汉大学和上海交大。这个时期的周鸿祎有很多缺点,但他对未来自己要干什么心里很清楚,自主性也很强,这或许就是成功的第一块砖石。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