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出山进京 上殿面君
乐平里东南深山狭谷之中,有一天然洞穴,当地百姓,尽人皆知。在防秦军侵略的 备战活动中,平寇队控制了这条山谷,将天然洞穴进行了改造。洞中有穴,穴中有窍, 内中地势十分复杂。乐平里逃难的乡亲进入洞穴,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隐藏;秦军进入 洞穴,迷失方向,四处乱闯,待悬门一落,洞中暗无天日,空气渐渐稀薄,时间一长, 便全部憋闷而死,这洞穴成了他们的集体葬身之所。半月之后,平寇队打开悬门,将这 些横七竖八的尸体拖出洞穴,抛于山谷,成了野兽果腹之美餐。
乐平里东北山谷中那些穿红着绿,花枝招展的青年妇女,是由以幺姑为首的敢死队 的姑娘们装扮而成,她们将秦兵引于山谷的绝境。这里的天池山顶上有一黑龙潭,潭深 不可测,潭水终年墨绿,阴森可怖。相传当年大禹治水至此,将茫茫大地之水皆聚于此, 以减小水患。屈平率领其平寇队,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消灭敌人。
秦军来到乐平里,并不进村,而是兵分两路,一路东南,一路东北,这完全是根据 张维利提供的情报行事。
张维义是平寇队的中坚分子,骨干力量。屈平指挥平寇队将其拉上屋梁,打得皮开 肉绽,这行的是“苦肉计”,以骗取张维利的信任。假情报由张维义传给张维利,再由 张维利传给秦军情报机关,秦军深信不疑,于是平寇队牵着秦军的鼻子转,秦军乖乖地 听从平寇队的指挥调遣,近万名官兵的大举进攻,一心欲彻底消灭楚之西北边陲这支抗 秦武装,结果却适得其反,落了个全军覆灭的可耻下场。从此以后数年,归州一带不再 有秦军骚扰,百姓暂得安生,过上了和平宁静的生活。
按照华夏民族的风习,对尊长不得直呼其名,必须雅称其“字”。自屈平擂鼓歼敌 之后,不仅乐平里,连归州一带的寿星与显贵,亦张口闭口必称“屈原”,“屈平”这 个称呼渐渐在人们口头上消失。
数年来,对秦兵的骚扰,楚之地方官吏及国君,均无可奈何。而今,年轻的屈原, 组织指挥乐平里的平寇队给以毁灭性的还击,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这实在是楚之政治 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惊动了朝野上下,国家内外,楚怀王颁下征召文书,召屈原进京, 欲委以重任,封以要职。
楚自悼王驾崩,吴起变法失败以后,政治一天比一天腐败,国势一天比一天衰弱, 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痛苦。从小就忧国忧民的屈原,决心把重整朝纲、振兴楚国的重任 担当起来。在赴京前的一段时间里,屈原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与乡亲们共 商救国救民之大计。他有的放矢地阅读了有关历史典籍,研究商鞅、李悝、吴起等人变 法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己主张改革的具体意见。每天他都伏案工作到深夜,或阅读,或 抄录,眼看花了,手写疼了,竹简写了一堆又一堆。
赴郢都的前一天晚上,乡亲们来到屈原家里跟他告别,有的送给他一些路上吃的东 西,有的帮助他整理书简,收拾行装,张维义说:“进京为官,需向君王进贡礼品,不 知原侄将向怀王进贡何等珍宝珠玉?”
屈原先是憨厚地一笑,继而风趣地指着身边的一大堆竹简说:“我屈氏乃败落之族, 平侄我系一介寒士,哪有什么珍宝珠玉进贡,只有这一堆竹简而已……”
大家被弄得莫名其妙,竹简也可作为贡物?屈原忙解释说:“屈平不才,想了一些 救国之策,书于竹简之上,作为大礼,进献怀王,此乃愚之赤胆忠心也!……”
众人听了,齐声赞好。有人说,我们楚国越来越不像样子,对外老打败仗,内部又 贪污腐败,你到了朝廷,一定要好好规劝怀王。
为儿子出仕,伯庸从郢都赶了回来,他首先给儿子讲述了屈氏的光辉历史,说道: “我屈氏乃楚之宗臣。我祖屈瑕,官为莫敖,此后的屈重、屈完、屈御寇、屈朱、屈荡、 屈到、屈建、屈生、屈巫、屈孤庸、屈申、屈罢、屈春、屈庐、屈子阎、屈子荡、屈弗 忌等先人,都曾功勋卓著,显赫非常,其中屈重、屈到、屈建、屈荡、屈生,都像祖宗 一样官为莫敖。
“周惠王二十一年,齐桓公统率众诸侯伐楚,屈完奉楚成王之命于召陵(今河南郾 城县东南)与齐讲和。齐桓公约屈完同乘兵车检阅诸侯之军,威胁曰:‘以如此强大之 军出击,孰能抵御?以如此强大之旅攻城,何城不破!’屈完微笑道:‘大王倘以德义 结联诸侯,诸侯则莫敢不从者;倘以武力相威胁,楚则以方城(山名)为城,以汉水为 池,汝卒虽众,有何惧哉!……’此言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令齐桓公不战而还。”
讲完了族史,伯庸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孩子,此番进京,到朝堂之上,无论官大 官小,都要为国尽心,为民尽力,切莫辜负了乡亲们的厚望啊!……”
与屈原同庚,小屈原三个月的昭春接着说:“是呀,原哥,乡亲们的希望都寄托在 你身上,你只管大胆地给怀王讲,他若是不听,你就干脆回来,我们还一起种田平寇。”
屈原频频颔首,一一答应。昭春把行李书简分成两捆,用棕绳捆好,又拿起竹扁担 挑着试了试,说道:“啊呀,好沉哪,还是我送送你吧。”
屈原执拗地说:“不用,我挑得动,只要挑至香溪码头,就可以乘船前往了。”
屈原奉旨进京为官,郢都方面有义务前来迎接,归州方面有责任前往护送,乐平里 的每一个乡亲都情愿偕行,但屈原拒绝所有人的诚心相助,硬是像以往采风访疾那样独 来独往。
公元前320年仲春一日,屈原于村头告别了父母与乡亲,独自一人挑着书简出发 了。他走下香炉坪,绕过摆鼓台,穿过响鼓溪上的石板桥,循着凤凰溪奔向七里峡。时 值阳春三月,山欢水笑,草木青葱,鸟在枝头唱和,兽于林间嬉戏,狐兔追逐于草丛, 路边的山花争奇斗艳,迎来送往,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屈原的心比天晴,情比春深,胸 比谷豁,志比山高,步比风轻,像一只翱翔苍穹的雄鹰,似一头撒欢密林的花鹿,犹一 匹奔驰草原的马驹,若一尾游于深潭的鲤鱼。他赶路心切,解开了衣扣,敞开了胸怀, 加快了脚步,正行之际,前边出现了一条横截道路的水沟,他必须抬高脚步跨过去。然 而当他用力一跨,不慎脚下一滑,担子猛然晃荡一下,“咔嚓”一声,两根挑绳都晃断 了,竹简“哗啦啦”散了一地。这里是一处漫漫长塅,前不够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 找绳子来捆呢?屈原望望四周,又看看地下的竹简,心中不禁暗暗叫苦。
正当屈原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正在耕田的农夫吆住了牛,停住了犁,昂首问道: “先生,怎么了?”
屈原答道:“赶路赶得急,担子上的绳子闪断了。”
那农夫手提牛鞭,爬过田埂,向屈原走来。农夫尚未走近屈原身边,惊喜地叫了起 来:“啊呀呀,这不是屈原先生嘛!……”
屈原张目凝视眼前这位农夫,他六十上下岁年纪,花白的头发,花白的胡须,满脸 核桃壳似的布满了皱纹,很是眼熟,但一时却又想不起曾在哪里见过。老人见屈原目光 呆滞,指指田里那头大黄牯:“屈先生忘了,这条牛还是先生送给我的呢。”
屈原更加莫名其妙了,自己家里虽说有几头耕田的水牛,但却不曾送过任何人,这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老人见屈原怎么也想不起往事,心中更加敬佩,有恩于人,不仅不图报,且早已忘 得一干二净,这是怎样的仁人君子啊!老人这样想着,不禁眼圈红润,半天才指着屈原 的腰间问:“先生,您那佩玉呢?”
经老人一问,屈原恍然大悟,他急忙撂下手中的扁担,上前抓住老人的两手说: “哦,您是宋二爹!……”
原来,早在去年的这个季节,屈原在民间调查,一天他路过这丘田,见一对老夫妻 正在耕田。老汉在后边扶犁,妻子在犁前背拉,她弯着腰,喘着气,艰难地一步步往前 挪,肩上的绳子深深地嵌在皮肉里。屈原见状十分不忍,忙上前打听,才知道老人的儿 子投军死于阵前,家中的耕牛病死了,无钱再买,只好让年迈的妻子当牛做马,艰难地 春耕。听了老人的诉说,屈原毫不犹豫地解下腰间的一块佩玉,双手捧着递与老人,让 他回家卖钱买牛。老人自然不肯收受,屈原却执意相赠,一片赤诚。彼此推让再三,老 人才勉强收下,热泪盈眶地跪地谢恩。屈原忙躬身将老人扶起,劝慰一番。有道是“两 座山不见面,两个人常相见”,一年后屈原出山进京,二人真的又见面了。
宋二爹问道:“屈先生这样急急忙忙,挑这么多书简往哪里去?”
屈原将怀王召他入朝的事说了一遍,指着散在地上的竹简道:“挑得太重了,半路 上断了绳子。”
宋二爹听了屈原的介绍,先是心花怒放,喜笑颜开,夸屈原有出息,说他早就看出 了屈原满脸福相,不是一般的青年后生,将来必做大官,然后仔细打量散在地上的书简, 说道:“屈先生不必着急,我有办法。”
屈原不解地说:“这荒郊野外,有何办法?”
宋二爹朝田里一指说:“有牛绹绳嘛!”说着跳下田埂,跑到犁边,解下牛绹绳, 返回来便为屈原捆行李和竹简。
绹绳又叫撇绳,它是犁地时专用的绳具,长可数丈,两端系于骡马驴的嚼子或牛鼻 栓上,双股平行后拖,系于犁杖的后把上,这样扶犁者便可通过这绹绳控制牲畜前进的 方向,使其不致偏离。
屈原拉住宋二爹的手制止说:“这使不得,用了你的绹绳,再怎么犁田呀!”
宋二爹喜形于色地说:“屈先生进京上任,掌管国家大事,比我犁地重要。再说我 家还有备用的绹绳,回家拿来就是,牛也借机喘喘气。”
就这样,宋二爹不容分说地为屈原捆好了竹简和行李,打发他继续赶路。
然而,归州一带却因此演义出了一则“灵牛献绹”的故事。
却说宋二爹与屈原站在田埂上,一个要去解绹绳,一个坚决不让解;一个说赶路要 紧,一个说犁田重要。二人正在争执不下,忽听得“哞!哞——!”两声牛叫,田里的 大黄牯甩掉牛轭,朝这边跑来,一直跑到田埂边,仰起脖子,铜铃般的大眼睛直直地瞪 着屈原。
宋二爹牵住牛绹,高兴地说:“屈先生,你看,这畜生多通人性,它自己献绹来了, 你快快收下吧!”说着转过身去,抚摸着黄牯的头说:“黄牯呀,屈先生要进京去给我 们穷人办事,他捆书简的绳子断了,取下你的绹来,好不好?你若是答应,就连叫三声。”
宋二爹的话音刚落,黄牯就“哞,哞,哞”轻轻地叫了三声,一声不多,一声不少。 宋二爹说:“你听,黄牯答应了,你还推辟什么呢?”
屈原还是不肯接受,这时,黄牯比宋二爹还急,它低下头,左一甩,右一摆,把个 头摇得拨浪鼓一般,三摇两晃,摇掉了鼻栓,把绹绳甩到了田埂上。它衔起绹绳,送到 屈原手边。屈原接过牛绹,心里又惊又喜,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只见黄牯又仰起头, “哞——”的一声长叫,塅里的牛衔着绹绳跑来了,栏里的牛也衔着缰绳跑来了……乐 平里九十九头牛,衔着九十九条绳索,一齐送到屈原跟前。屈原激动得热泪盈眶,自言 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怎么好呢?牛无缰不能牵,牛无绹难耕田,这便如何是好 呢?”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