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撕肝裂胆 怀石投江
公元前278年夏历的五月初四日夜,这是个非同寻常的夜晚,在这个夜晚里,一 颗巨星正经历着陨落前的熬煎与磨难。
天阴地晦,星月无光,漆黑的天空正沉沉地压了下来,欲与昏睡的大地相合。天气 闷热,空气潮湿,抓一把湿漉漉的,人畜无不浑身热汗百流,张着大嘴喘息。这阴晦, 这黑暗,这闷热,预示着一场震撼人心的暴风雨就要来临!……
人终有一死,死并不可怕,令人悚惧的是死前那痛苦的折磨——灾难的折磨,疾病 的折磨,刑罚的折磨,境况和遭遇的折磨,……在这个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夜晚里, 屈原正经受着精神和感情上撕肝裂胆的折磨。
自郢都陷落后,在短暂的三两个月的时间里,屈原一气呵成了《哀郢》、《怀沙》、 《天问》三首光辉诗篇,但他终觉意未尽,情未了,志未明,话未完,于是抓紧这辞世 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又赶写了《惜往日》,这是他的绝命辞。
“惜”是爱惜、痛惜之义。以首句的三个字名篇,乃全诗之主脑。首句“惜往日之 曾信兮”,是爱惜。中间“惜壅君之不识”,是痛惜。
在这首《惜往日》中,屈原要突出表现自己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法治思想。他痛 惜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受到谗人的破坏而不能实现,说明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以 自己的死来唤起广大人民的爱国意识。他对于低能无识的顷襄王没有半点指望,他不愿 眼睁睁看着祖国灭亡后才去死,故而赴死之心早决。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回忆过去我曾深受信任,领受诏命而使时世清 明)。”诗人追忆往日曾经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授其左徒官职,让其整饬朝纲,昭明国 事,以振兴楚国时,便有蜜溶于口浸于心之感,怎不爱惜!“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 之嫌疑(遵奉先王功业普照后世,使得法度明确,人们不至于误解)。”诗人自谓尽职 尽责,凡内政外交之大事,必审慎缜密,不敢苟且;修明法度,必严格遵奉先王遗训, 条斟句琢,明确无误,不存疑义,以昭示众庶。距屈原前七十余年,楚悼王曾任用吴起 变法,其内容是“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要在强兵……” ①可以认为诗人的“奉先功”当指上述楚悼王启用吴起变法的祖制,所造为之《宪令》 中侵犯了公族的权益,因而才遭到了诋毁而被靳尚之流进谗。屈原所倡导的变法改革取 得了显著的政绩,呈现着“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屈原自谓)而日娭”的兴盛局面。 当时楚怀王委任得人,屈原为政竭忠尽智,即使稍有失误,怀王亦不予苛求,君臣各得 其乐。然而好景不长,“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 然否(我的心纯朴忠厚态度严谨,却遭到谗佞小人的嫉恨。君王听信谗言含怒待我,也 不弄清事情是假是真)。”这几句,诗人清楚地交代了自己遭谗蒙冤见疏的原因,将冤 情寓于事实和事理的陈述之中,词语浅显,然是非分明,悲愤之情灼然自现。诗人遭受 的打击迫害接踵而至,被罢官,撤职,流浪汉北,放逐江南,故再次直指谗佞人壅君之 罪:“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谗人们蒙骗了君王的视听,他们无中生有以假 乱真)。”屈原在怀王时期,上官大夫曾进谗言,因而见疏,这是第二次,所以说“又 以欺”。
①引自《史记·吴起列传》。
屈原被放于江南之野,尚图返国以竭忠尽智,然而谗言日笃,终不见纳,于是诗人 悲愤地喊道:“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君 王对此也不考察核实,将我远远放逐不念旧情。他听信污浊丑恶的谗言,盛气凌人地把 罪加于我身)。”诗人将矛头直指顷襄王,指斥他对靳尚之徒以往虚饰的罪状不作检验 考实,错误地将自己放逐,之后又不作反思;对其现在散布的种种流言蜚语轻信不疑。 这里诗人不仅指斥谗人壅君之罪,还重言顷襄王愚昧昏庸。面对楚国的黑暗现实,诗人 进一步质问:“贞臣”而“被离谤”,“无辜”而“见尤(被责罚)”,“诚信(真诚 可信)”者需要躲避提防,这种忠佞倒置,是非不明的溷浊局面,其责任应该由谁承当? 诗人的回答是清醒的:“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君王没有标准,也不明察, 竟让杂草把香草埋没了)”。“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而无由(只要君王还受谗人蒙 蔽,他想任用忠臣已不可能)”。君王胸无准则尺寸,于冤不作省验核实,障壅蔽塞, 情不上达,故而使贞臣遭谗被黜,欲谏不得,报国无由,又哪能舒展情感拔出诚信呢? 诗人对己身死名灭不足惜,只痛惜谗人壅君之罪不能大白于天下。
以上几章,诗人沉痛陈述其遭谗被黜及沉渊的缘由,其用意不在昭雪己冤,而在痛 惜怀、襄两君不能明察佞臣壅君之罪。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 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悟而 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听说百里 奚曾当过俘虏,伊尹善于烹调做过司厨;吕望曾在朝歌做过屠夫,宁戚夜间喂牛唱歌诉 苦。不遇商汤、周武、齐桓、秦穆,世上谁能了解他们的才能。吴王听信谗言不辩是非, 伍子胥死后才知忧患安危。忠贞的介子推被焚山之火烧死,晋文公觉悟时难以追悔。绵 山改为介山禁止打柴,为报大德晋文公对他优待。思念多年来亲近的部下,因而穿着丧 服去哭祭他)。”诗人步彭咸之志向已决,面对楚国的现实忧心如焚,故而颠倒重复, 不厌其烦地引用史实,希冀昏君知人善用,举贤任能。百里奚、伊尹、吕望、宁戚等均 出身卑贱,然汤、武、桓、穆不因其卑贱而忽视其才能,举而用之,终成霸业。诗人以 史实苦谏顷襄王即便不能象汤、武、桓、穆那样贤德明智,也要学晋文公知错必改,尚 不失为仁义之君。至于夫差,应引以为戒。诗人对楚国之忠,对君王用心之苦,由此可 见。
承上所述,诗人认为历史上的或忠信者死于节烈,或奸佞者重用不疑,这种情况之 所以存在,皆因君王“弗参验以考实”,情不上达,赏不应赏,罚不当罚。这种香臭不 分,好坏混杂,谁能将其申辩明白而给予区别呢?
“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为何香草总是过早地凋零,变法改革刚刚开始, 黑暗势力就敏感到气候的寒冷)。”诗人言其在怀王时期所取得的政绩及理想很快遭到 了摧折和失败,只是遣词的感情色彩不同,陈述的角度不同。前一句诗人以惋惜爱怜的 语气,言己之失败;后一句是指变法改革刚刚开始,黑暗势力就敏感到气候的寒冷,虚 饰罪状进行诋毁,于是怀王降敕令,变法改革遂遭失败。谗佞人阴谋得逞,遂朋比为奸, 同恶共济,忠贞之士无立锥之地,故诗人悲愤地喊道:“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 可佩(自古以来贤人总受嫉恨,还说香草不可佩带在身)。”楚国的妒贤害能从怀王时 期便开始了,到了顷襄王已发展到“嫫母姣而自好(丑妇搔首弄姿以为漂亮)”、“谗 妒人以自代”的地步,诗人纵有西施之美容,谁还肯垂青呢!朝纲废弛,国事日非,诗 人的“罪状”越积越多,即使想澄清事实,还其清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诗人 仍自叹自慰:罗列的“罪状”再多,终是冤情,自有昭雪之时。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汜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 兮,辟以此其无异(想要乘着骏马纵横驰骋,自己却不备置马勒缰绳。想要驾着木筏顺 流远航,自己又没有准备船和划船的桨。违背法度只凭意志办事,就和上述情况没有什 么两样)。”这六句诗极其重要,这是诗人对楚国每况愈下,国惫民艰,君死臣辱的惨 痛历史教训的理性的概括;是诗人从亲身遭际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哲理性的美。这是本 篇的诗眼。诗人将背法制主心治的危害比喻得如此中肯、精辟、深刻、触目惊心,意在 以危言动君听,希其接受历史教训,改弦易辙;同时也表明诗人主张法为立国之本。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宁可突然死 去魂魄离散,恐怕会再一次遭到祸殃。我的话未说完就要走向深渊,可惜他不懂啊,糊 涂的君王)!”结尾这四句是显志,表明赴渊作赋的缘由。诗人为何宁愿赴渊?怕国亡 身虏也;诗人何以要反复陈词呢?怕谗人壅君之罪世人不明也;结束两句系为设问句式, 意谓:我如果不把话说完了就去赴渊,那么谗人壅君之罪,谁能明白?
写完了《惜往日》已是三更将尽,这是屈原一生中写的无数光辉诗篇中的最后一篇, 是他的绝笔辞。为了不惊动女儿小媭,也为了向小媭保守这个机密,他不敢高声诵读, 只是正襟危坐于灯烛之下默诵了两遍,垂泪不止,泪湿沾襟。读完之后,他仿佛完成了 今生的最后一件事情,了却了一番心愿,心情似觉平静了许多。他站起身来,伸了个懒 腰,在室内踱步。
屈原欲做之事也许已经做完,但他的心思却没有完,踱步之后依然面对孤灯而坐, 继续想他那想了许久的问题。
天亮后便是五月五日端午节了,端午节虽不是廿四节之一,但却与夏至颇为接近。 夏至为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日,太阳的威力到这天的午时为最高潮,日照最长, 威炎亦最盛。夏至以后太阳随即由盛转衰,威炎减退。中国的古人一向依赖“应天显时” 的方式生活,一切均以太阳的出没为依归,太阳由盛转衰之日,人们便惶然感觉受到 “衰老死亡”的威胁,仿若大祸临头,于是大兴禳灾避疫之举,纷纷举行各种祭礼活动, 在这一天投江,亡灵可以与神祇们共享天下万民之祭。
五月五日是民间祭祀图腾神兼始祖的节日。上古时候,人们在自然势力的威胁下, 常意想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认定那种东西为他们全民族的祖 先和保护神,这便是“图腾”。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龙子”的身 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就形成了绣图纹身的风俗。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举 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 —龙吃,一面也自己吃。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在这一天投江,既反映了自己的爱 国主义思想,又展示了他至死不渝的美政思想——以楚来统一中国。同时他也希望乘着 龙神,在一片祝福声中升入天国。
春秋时道家于五月五日祭“地腊”。《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 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 祀先祖。”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