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真善青年 1节 做个真人
光阴象一只巨大无比的神鸟,忽闪着大得能够盖过一切的、黑里儿白表儿的翅膀, 轻无声息地往前飞进。随着这只神鸟翅膀的轻轻忽闪,我们的李耳不知不觉地从少年进 入了青年。
公元前五四八年,二十四岁的李耳忽然听说生身父亲李乾从老远的地方回到了家乡。 他从失踪至今没回过老家。这次回乡他没到曲仁里来,而是在一个表亲的家里停了一下。 当李耳急忙到这家亲威家看望父亲时,才知道原来是个谎信,根本没有此事。
人皆有情,况且李耳感情又很丰富,他既没见过生父,也没见过生母,没尝过父爱, 也没尝过母爱,心中多么难过!他虽有叔父、婶妈的抚爱,但是想起亲爹亲娘,总免不 了那不定时间出现的凄苦悲伤。他常把一腔相爱之情深深地倾注到婶妈所讲的生母的身 上。哪怕这只是一种往“假设”之上的感情倾注。那么这种假设性的倾注,也曾使他驱 走过不少的孤苦凄凉之感,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暂时性的安慰和解脱。缺乏骨肉之爱和对 于骨肉之爱的饥渴,反而使他产生了对众生的大爱,没尝过生父、生母的温存,反而使 他象孤身独站的大树一般的生长,更加冷静,更加坚强,更有独立见解,更加使他宽大 的心扉对着广漠的天宇而开。对于他的生来从没见过生父和生母,与其说是先天性的匮 乏,倒不如说是为一个哲学家的头脑的形成而准备了可贵的因素,他决心不在红尘空走 一趟,决心给尘世留下一点什么,用他的话来说,叫做“既来红尘,不愧红尘,绝不浮 光掠影,空走一回”。他要做个好人,于世有益的好人。
做好人,基本的条件有哪些呢?首当其冲的又是哪一条呢?开初,他也不无困惑, 还是后来,经过那件事情之后,他才深深得知。
那是李耳听说他生父“回乡”之后的第二个年头。初春,大地尚未复苏,草木孕育 生机。一个浮云遮日的上午,李耳从外边做田回来,正打算看他的《九丘》,忽然传来 一阵叫卖的声音:“牡丹!牡丹!牡丹根!卖牡丹根哟!”
李耳放下刚刚展开的书简,走到大门外边一看,见一群人正围着两个卖牡丹根的看 新鲜。本里里正崇恩大伯也在其中。这时候,牡丹花在世上还是很稀少的东西,一般人 是不容易见到的。
人圈当中的空地上,铺着一个红色的麻布单子。单子上放着几小捆用红麻绳捆着的 褐黄色的根根。这些根根,有长有短,有细有粗,有的发几股杈,有的是一条独根。单 子旁边栽一根五尺多长的小竹竿,竹竿上挂着一面白绫子旗,旗上画着一株开着鲜花的 牡丹树。靠竹竿两边的两个小麻扎上,分别坐着一高一矬两个男人。矬些的,上穿蓝色 短衫,下穿扎腿白裤,一副憨厚老实模样。此人姓郑,名叫结实,住在这东边不远的小 郑庄。高些的,身穿黄裤,腰系紫裙,头顶正中的发纂上包扎着一块鲜红鲜红的绸子布, 白白秀秀的脸蛋上,转动着一双十分机灵的大眼睛。此人风度高雅,谈吐不凡,说起话 来,犹如墨士骚人。据郑结实说,他是他的表哥,是洛阳有名的花匠,外号“京都花王 牡丹客”。
这位卖牡丹的京都花王,解一捆牡丹根,拿起一根,托在手上,轻轻笑着,环视一 下众人,然后不急不慢地说道:“这种牡丹,不同于一般的牡丹。我在洛阳养花二十四 年,都没弄到过这种品种。后来,在我被越国一位朋友请去帮助养花期间,一天,突然 在深山谷中发现这样一株红牡丹。它比一般牡丹红艳,红得耀眼,艳得使你想起天上的 彩虹,叫人禁不住为它动心;它比一般牡丹朵大,开出的花朵,大如碗口;它比一般牡 丹棵大,大得象是一株小树。它的枝叶,也和一般牡丹的枝叶有不同之处,油绿的叶子, 看起来有点和橘树的叶子相仿佛。我的那位朋友,曾高兴地把它称为小牡丹树。我把它 移到朋友的花房,精心护理,繁殖三年,给朋友换取一笔可观的银两。我的这位朋友, 重义轻利,在我临走之时,他要把钱财全部给我!我无论如何也不要。他问我想要些什 么,我提出,想带几捆我亲手培植的这种牡丹根,让它到家乡安家落户。朋友欣然同意。 此次回乡途中,拐到好友郑结实家,我想顺便售出几根,一来是为朋友的家乡添点光彩, 二来也是换取一点盘缠钱。这种牡丹,价钱昂贵,需二十两白银才能买到一根,而又言 不二价,所以非富家弟子和那般文人雅士不要。有人买也好,没人买也罢,我并不同于 一般卖牡丹的人,非卖不中;我卖牡丹,一是为了证实一下它的价值,二是为了看看人 的价值,以便以花会友。”
李耳见他说得顺理,由不得扒开人群,走到圈里,很感兴趣地蹲了下来。
庞雄的堂弟,曲仁里第二富家子弟庞秀典,问那卖牡丹根的说:“这牡丹根要是有 假,要是不象你说的那样咋办?”那人说:“结实可作保人。”郑结实拍着胸口说: “凭良心说,半点也不假,因为我在越国亲眼见过,你们不信,我愿意拿我的家产作保, 要是假了,我情愿扒屋子卖宅子包赔!”他说得十分认真,实在是令人无可置疑。
庞秀典问:“十两银子一根,你卖不卖?”
那人回答:“不卖。”
又问:“十五两银子一根呢?”
又答:“不卖。”
“十九两银子一根呢?”
“少了二十两不卖。”
庞秀典生气了,把眼一瞪说:“你不卖,我不要!你这个人咋这样?没见过卖恁硬 的!”
卖牡丹的笑了:“我已说了,不要谎头,,因为我知道我的货物的真正价值。老弟看 值就要,看不值就不要,生意不成人情在,请老弟多多包涵,多多包涵。”
李耳转脸往身边的崇恩大伯看了一眼,见他一声不响,就又转过脸来,从那捆解了 绳的牡丹根里拿了一根,举在眼前,认真地看着。看来他对这牡丹根很感兴趣。
卖牡丹的见李耳白袜黑履,蓝裤蓝衫,头顶浅蓝扎帕、白髭淡雅,相貌温文,一时 感到很大的兴致;他见李耳对牡丹根看得十分认真的样子,就笑着说:“看来兄弟想买 一根。”李耳笑而不语,没说要,也没说不要。卖牡丹的说:“我观这位兄弟,文质彬 彬,阔绰泰然,风清月静,相貌不凡,定是一位有学问的高人雅士。我可以毫不避忌地 说,我这牡丹,非高人雅士不舍得买,也不愿意要,因为他们没有那份美情妙致。你买 到之后,用土埋到盆里,勤于浇水,待一段时间,即可发芽长成一株小树一般的棵棵; 然后,特别肥美的花朵,怒放盛开,又香又好看。或陪你于书斋,或伴你于窗前,悦目 赏心,清志静神,可以说是其乐也无穷!我的那位养花的越国朋友,就是一位高人雅士, 他对我培植的这种牡丹,爱得如醉如痴,他曾写过一段百字颂词来夸赞我这牡丹。这段 颂词我已经抄写起来带在身上。我看这兄弟是个识字人,现在特意请你当众念念。”说 着掏出一卷白绢递给李耳。李耳接过白绢,展开一看,见上面写满清楚的小字。他说他 念不好,把它递给崇恩大伯。崇恩伯说他也念不好,又递给了那卖牡丹的。
“好,你们不念,我来当众献丑。”卖牡丹人双手撑持白绢,以情带音,宏声朗朗 地读了起来:
“一树春色!满院溢香!朵艳,瓣丽,裁彩虹于天庭;枝绿,花红,若旭日上扶桑。 居茅舍而不卑,植污土而不脏。辟恶气以美人情,清烦恼以宁心房。伴君于书斋窗外, 陪君于床头案旁。富增志趣兮!学业上进;贵宽胸襟兮!心情豁朗。
未出屋——能触朝霞,不喧赫——可掬荣光!”
卖牡丹人读到这里,李耳和崇恩大伯心里都感到特别高兴,他们觉得这人确实有趣, 心想,他的牡丹一定很不寻常。崇恩伯立即拿出二十两雪花白银买了一根牡丹根。李耳 更感兴趣,跟叔父要银来买牡丹根。叔父手里只有十两银子,又东凑西借,给他弄够二 十两白银,买了一根牡丹根。
李耳喜得这根牡丹根,珍爱地在胸口捧了一会,然后,十分欢欣地走回家去。
崇恩伯满面春风地走来,笑眯眯问李耳说:“卖牡丹的说栽在地上和盆里皆可,你 准备把它栽到哪里?”李耳说:“这价值昂贵的东西,得来不易,我怕以后鸡狗伤它, 打算栽到盆里。”“好咧。”崇恩伯点头乐滋滋退去。
李耳端来一个特大的斗盆,把盆底钻上小眼,然后将盆里盛满肥沃的湿土,小心翼 翼地把牡丹根埋在土里。白天,他把斗盆放在影门墙里边的砖台上。这里,保险,阴凉, 通风,又能得到反射过来的柔和的阳光。晚上,他怕牡丹根万一被人偷去,就和叔父一 起把斗盆抬进小西屋里,放在和他朝夕相伴的小书桌旁。白天抬到院里,晚上抬进屋里, 就这样,一里一外抬来抬去。叔父李莱是个勤劳厚道的老人,他很支持养子的喜好,叫 抬就抬,总是咧嘴嘿嘿笑着,从来不说一句麻烦。婶妈慈祥地看着他们爷儿俩的可笑动 作,用手理着散在额前的花白头发,笑哈哈地说:“你们爷儿俩,配合得可真好咧。”
李耳很爱他的那根埋在土里的褐黄色的牡丹根。他常坐在书桌旁边看那斗盆。人说 爱屋及乌,由于他爱他那埋在土里的“心尖子肉”,推而及之,他对那个破盆,甚而那 盆里泥土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天,他给牡丹根浇水之后,坐在书桌旁边,呆呆地看 那斗盆里泥土。只见斗盆慢慢地变成一个肥大的浅红花蕾。花蕾咧嘴,炸开鲜红的花瓣, 露出嫩黄的花心。花瓣慢慢地伸展,伸展,霎时铺满整个屋子。有一片花瓣从屋门口伸 进院子,霎时,整个院子全被馨香的“红锦”覆盖。
一闪!幻影消失。面前还是那盛满泥土的斗盆。他多么希望那斗盆里快快长出一棵 浓香四溢的牡丹花呀!
十天以后,牡丹根发出了黄绿色的嫩芽;春去夏来,嫩芽长成一棵手指头粗细的牡 丹树,青青的干,嫩绿的枝,浅绿的叶。李耳见了心中好生喜爱,浇水浇得更勤。小牡 丹树越长越高,绿色越来越重。李耳和叔父把斗盆抬到院当中砖台子上,让它饱尝阳光, 好能及早地长出骨朵,开出鲜花。
崇恩伯从他家走来,站在斗盆旁边,静静地看李耳的小牡丹树。崇恩伯的牡丹根没 照料好,没培植出苗,白搭二十两银子。他现在把观花的希望全都寄托到李耳这棵绿色 的小树之上。这样以来,李耳对他的这株小树更加珍爱,他让叔父和他一起把斗盆抬进 堂屋,放到供奉天皇的香案之上,这一方面是对叔父辛辛苦苦帮助抬盆的报偿,另一方 面,也在无意之间表明了这棵绿色的小牡丹树在李耳、叔父和婶妈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李耳,襟怀锦绣的李耳,他要让这作为主房的屋内因他的心爱的牡丹树突然间鲜花怒放 春光明媚,他要和二老双亲共享美好的时辰到来的欢乐。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