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一身二史 1节 龙柱底下(2)
老聃先生见此情形,想起:一朝天子,在他的臣下和封国诸侯面前从来未有过歹意, 面对这些贪欲越来越膨胀的下属,礼谦反而遭到冷遇,心里实在有点替他难过。他见这 种冷场已经不可挽回,心存怜悯,不愿让他出现难堪,就欲把人们的情绪从冷场中引开, 他故意装作累得无法支持的样子,蹲下身,把托着的木板放在地上,然后站起身,捋捋 胳膊,挽挽袖子,弯腰拿起那支七寸竹笔,在墨砚上理抹几下,接着将笔在原处放好, 松开袖子,重新端起地上的木板,微岔双腿,直立在地,将木板平平地放在胸口,最后 腾出右手,提起狼毫竹笔,在木板上认真地记录起来。他一边记事一边想:“你们好好 地为利而争吧,我只管在这里尽力尽职。”但是由于一连串的动作和过于提心用力所致, 竟然真的使他累得无法支持。
景王天子见他白须苍苍,偌大的年纪(他因不问下情而把五十一岁的老聃误认为已 有七十多岁),作公务如此认真,累得如此叫人可怜,恻隐之心大发。一方面出于可怜, 一方面也是有意借机搬梯子下楼——他,周景王,一位当时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一向 习惯于人们对他的尊崇和敬奉,这次如此礼贱下微,以恭谦之姿态对待他的下属封国和 臣子,反而遭到如此冷遇,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实在感到大失龙面,无法抹脖儿。 他是个聪明灵和的国王,他不能就这样在臣子面前干等难堪,使自己陷入尴尬狼狈之境, 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把圣上的面子一下子丢失,他要随机应变,趁风转舵,要保持他 的欣喜的热情,要趁对记事史官李聃的同情,把人们的情绪从一个方位引向另一个方位, 这样既成全自己,又成全别人。他同情而钦佩地看着老聃说:“李聃哪,你很累吧?我 看出来了,你是很累的。你作为一个记事的史官,尽起职责来,是如此的用心用力,朕 心里实在是非常感动的。”
“不累,我不累,万岁,这没有啥,这是臣下我应该做到的。”老聃先生真诚地看 着景王说。
“你累了,朕我已经亲眼看得出你累了。”景王天子不无动情地说,“你偌大年纪, 立在殿前记事,又苦又累;苦不说苦,累不说累,如此尽责尽职,德行可佳,朕心里不 能不为之钦佩,朕要当着众卿之面,特意宣明,从今日起,朕要为你一人改动一下记事 的规矩,从今往后,你记事,可以背靠龙柱,由立而作记,变坐而作记,朕给你的官职 名称为龙柱底下的史官,名唤柱下史。”说到这,回头让殿侍官搬来一张乌木书几和一 把黑色的小椅放到龙柱跟前,让老聃靠龙柱坐而作记。
老聃先生异常感激,以自己一颗特有的赤诚之心深深地感谢好心的天子对自己的器 重和同情。——这景王虽属见机行事,但此种同情毕竟是出自他的良心。——他两眼饱 含感激的泪水,赶快跪地,磕头谢恩:“谢万岁!”当景王起身上前把老聃从地上挽起 来的时候,金殿上响起一片称赞天子的声音。
景王天子急忙宣布金殿议事终止。“不欢而散”的朝见在欢欣的气氛之中“圆满” 结束。
老聃先生头顶柱下史官的官衔,回到住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景王天子的这一施 恩行动给他的印象太深了,在他的历史上,这一里程碑式的大事,是他此生此世无论如 何也不会忘记的。
从这一天起,老聃先生开始偷偷做起一件有意义的小事来。他找来一根手指粗细的 小木棍,截了一段,用小刀细刻起来。刻呀刻,刻呀刻,一连几天,终于刻成了。你放 在眼前,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是一根小小的龙柱,柱的一头,刀斩陡齐,另一头鼓 起一个石墩般的圆圆的疙瘩,中间微微突起一条盘龙般的小浮雕。
他把这小小的木柱横着插进头顶之上的发髻,默默纪念天子封他为柱下史官的那个 不寻常的日子。他自己心里明白,龙柱模型横插头顶,那是表示他在龙柱底下,表示官 升柱下史不能忘了谦逊,表示珍惜景王给的荣誉,表示永远不忘天子龙恩。
这刻柱插髻之事,他本打算不让别人知道,可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正因为 他做事儿之后想保头顶之密又无法保密,致使别人更加注视地知道了秘密。同僚中,一 些人为他的默然纪念从内心赞赏,少数人却故意为之大做歪曲性的宣传。
消息传到王子朝的楚国友好——那个在金殿上出现过的姓熊的楚国使臣的耳朵里的 时候,他十分嫉妒地辱骂说:“这个姓李的家伙,不知道天高地厚!升个小官儿,这样 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走着看吧,我非好好侮辱侮辱他都不中!”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