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入秦过函 2节 驱青牛,过雄关,函谷墨迹奇(2)
下午,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日到来了。老聃先生坐在东间窗下的桌案旁边, 手持狼毫竹笔,面对桌上展开的木札,望着窗外青碧的竹桃,开始构思要写的文章。想 了好大一阵,也没能够想出一点眉目,心里突然感到茫然起来。
尹喜特别欣慰,他轻脚轻手地走来,手把陶壶,将竹叶青茶充入茶杯之内。
“茫茫然,没有路数。心里没有一点路数。”老聃先生苦着脸说,“大侄子,你和 徐甲在这说话,我到外边走走。”
“我陪您去,我和您一块去。”尹喜说。
“不,不需要你去。你知道,这样的事,只需我一个人。”
说罢,拿起拐杖,慢慢地走出屋子。
尹喜默默地点头,微微地笑了。
老聃先生出尹宅大门,朝无人处胡乱地走着。他一边走,一边想。好大一阵,心里 都没理出头绪来。又过了好大一会,他抬头看看,发现走到了东城墙里边的小桃林边。 他在这里略停一下之后,就顺城墙向着城楼走。
和这深函大谷两边的崇山峻岭相比,函谷关的城楼是不显眼的。但是,站在这地势 很低的关门旁边看城楼,那是很高的,是高得仿佛可插入云霄的。看到高大的关门,看 到雄伟的城楼,老聃先生心里顿时生起一股豪情:“哦,了不起兮,宏伟之建筑!怪不 得人们说你高得可以接天呢。”他打算爬上城楼去,打算登一登那最高的城楼,使一颗 暮年之心大开情怀,以引起联想,使心里生出一段价值连城、趣味横生的文章来。这样 也就可以一尽友情,了却自己一腔心愿了。
老聃先生打算迈步往城楼走,忽然发现关门下的巡警将一道目光向他闪来。他心里 一震,很快想到:“不能去,他们这里规矩,是不是允许到城楼上去呢?假使允许去。 那里是不是有梯子?假使有梯子,我登上最高处,是不是会头晕眼黑?如若既引不起联 想,又耽误了写东西,就不好了。”想到此,他又转身往回走。此时,那股豪情,连一 星点儿也没有了。走了一阵,发现一条可以通上城头的台阶一般的小路,他沿着小路拾 级而上。不大会儿走至了砖垛口里边的城头顶上。
站在城头,四处眺望,老聃先生的心胸顿然感到十分开阔起来。高爽秋空,一碧万 顷;莽莽沃野,一展苍黄;千山万壑,一张图画;浩浩宇宙,无限包容。老骥登城,志 在万里之外;眺望家乡,天边似在身边。此时他的豪情又一次升起,而且象一片带着风 雨的白云,越展越大。他仿佛看见了家乡曲仁里,仿佛看见了隐阳山里那座隐宅。霎时 之间,无边的秋野幻化成了一匹很大很大的帛绢,这匹绢上横七竖八地写满了黑字。 “有了!我何不就将那大书用浓缩的语言概括地一写!就这样办!中!定了!就这样办!” 很快将决心下定,急忙走下城头,兴冲冲地,热切切地回到他的住处去了。
他坐在东窗底下的桌案旁边,紧紧地提起笔来,不命题(那时写书皆不命题)地先 将路上想好的开头的几句话落在木札之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写!就这样写。下决心要将那大书的意思全表述完!一概而尽,要用极少的话将 他一概而尽!这样也就不枉我多年辛苦的笔墨了!他圆睁着,一双精神矍铄的眼睛狠力 地盯着已写下的头几句话,在心里奋勇地想着。他庆幸自己,庆幸自己偌大年纪,眼睛 至今还算未花——看东西时只是初步感到有点吃力。不过,抖起精神来,仍然是没有什 么问题的。
他写着,精神抖擞地提着力气,努着神思地往下写着。
秋阳平西,他在写着,努着神思地往下写着;
红日衔山,他在写着,努着神思地往下写着!
晚饭端上来了,他不愿意吃,说是刚开笔恐怕打断思路。尹喜劝他不要这样紧着去 写,要安心地在这住下来,消闲着写,啥时写好都行。他不愿这样去做,说是要赶着写 好,早一点西出函谷。尹喜再三劝他停下笔来,他才简单地扒几口饭。刚推饭碗,他又 紧紧接着去写。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他在写着,在灯光照耀之下写着,努着神思往下写着。
徐甲已经睡了,老聃先生还在写着。先生不睡,尹喜不忍心睡。他怕先生着凉,他 要陪伴先生坐夜。老聃先生不让他陪着坐夜,说是有人坐在跟前他写不成。尹喜无奈, 就将热茶给他倒好,然后慢慢离开。他走出屋子,在窗外站了一会儿,借着灯光往里看 看,见老聃先生又写得入了迷境,就轻脚轻手,偷偷地踱进屋子,坐在隔山外边,隔着 隔山陪他坐夜。
半夜子时将至,老聃先生仍然没睡。不仅没睡,而且仍象入了迷一般地写着。尹喜 见先生九十多岁,仍然这样坐夜劳累,吃苦受累,心里很是可怜。忍不住地站起来,轻 轻踱到他的身边,将桌上的凉茶轻轻倾倒地上,然后充上热茶,将杯放到桌上。老聃先 生竟然半点都没发觉。接下去,尹关令轻轻走到床边,拿起一件夹布袍子慢慢地披到他 的身上。这一来,倒把先生吓了一跳。“喝点热茶吧,先生,不然您会着凉的。”
老聃先生见此情形,很受感动,从内心深处感到热乎乎的,甜蜜蜜的,眼里噙着泪 水说:“大侄子对我的深厚情义太感动人了!我在这里,实在是胜过在家呀!”
尹喜听他这样一说,赶紧接着话茬说:“胜过在家,那好哇,这就是您的家了。这 宅子,这房子,以后归您所有了。侄儿希望您以后永远不走了。”
老聃笑了,故意笑着打趣说:“那好,以后这宅就是我的了。然而啊,”他的口气 又转了,“然而啊,不管怎样吧,反正我是要走的。好啦吧,让我接着还写吧。”
尹喜见他还要去写,开始竭力劝阻说:“别写了,先生,您千万不要再写了!睡吧, 等到天明再写吧。不让您写了,我无论如何也不让您再写了。”
在尹关令的再三劝说下,老聃先生不得不去安歇。可是,就这样,他只睡了不到一 个时辰,就又早早起床,开始接着又写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他在写着,乘着晨兴写着,精神焕发地努力写着;
金鸡啼晓,东方微明,他在写着,神情勃发地写着;
天色大亮,晨风撩人,他在写着,精神振奋的写着;
红霞烂熳,日上扶桑,他在写着,欣喜润慰,激动情怀地写着!
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写成了!还不到吃早饭的时候,他就以极为精练的浓缩性极 大的语言,奇迹一般的,用五千字,以一当百,以一当数百的把他的巨型大著给全部概 括出来了!一部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宇宙奇书,就这样的诞生了!以五千 字总括三元地诞生了!以其小于大书数百倍而又丝毫也不亚于大书的奇形怪态问世了!
这部书,内容所涉,大到无限,小到希微,广度极大,深度极深。简而言之,就是 说道讲德,加上开头第一句里有个“道”字,中间,三十八章第一句里有个“德”字, 而且这一章里有十个“德”字,人们就给此书起名叫做《道德经》。
这《道德经》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后人之作注者不下千人,如河上公、王弼、魏 徵、唐玄宗、王安石、司马光、苏辙、吴澄、释德清、王夫之、王念孙、马叙伦、奚侗、 高亨、严灵峰、朱谦之、陈鼓应等。为了窥豹于一斑,现将此《道德经》开头抽出两章, 中间抽出两章,结尾抽出一章,摆在后面,以陈鼓应先生注译版本上的“今译”作为白 话浅解,和原文对应摆列,恭请过目: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 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 弗君。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 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 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 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所 以没有达到“德”。
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有心作为。
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
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臂使人强从。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 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是忠信的不足,而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 居于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去薄华,而采取厚实。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 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 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