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刘邦大传

第三章 刘邦西进(2)


  对刘邦的信任以及过分热情的表现,外表冷静的张良,内心一定非常感动,他暗下决心要一辈子为刘邦的知遇奉献心力。
  虽然刘邦的出身不高,但他现在的地位已和项羽平行,成为叛军集团的两大领袖之一。因此这样毫不摆架子地承认自己的无能,的确让身为智囊的张良感触良多。
  张良劝告刘邦,不必在颖川逗留了,将这件工作交给司马卬即可。刘邦的主力部队宜急速西向,攻打主要目标关中。
  
宽宏战术,秦军丧失战志

  张良建议刘邦先行南进,因为南方的诸小城守备较弱,容易攻陷,可以增加自己的声势。
  刘邦和司马卬很明显打算强攻函谷关,张良却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策略,他不想和挡在函谷关前的章邯军团敌对。
  “那是项羽的工作,没必要跟他抢!”
  “回避函谷关,改道攻打武关吧!”
  这条途径,均属原韩国境内,张良对此比较熟悉。
  二世皇帝三年夏六月,刘邦的主力部队南下,和南陽守将齮的部队战于犨东,结果刘邦军获胜,秦将退入宛城,准备坚守。
  刘邦想起在开封时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这次他也准备放弃宛城,急速西行。
  “不可以,这样太危险了。”
  在后方幕僚营区的张良,闻讯立刻赶来阻止。
  “沛公,我们虽急着入关,但目前挡在前面的秦军尚很多,并且是据险而守,如果这样轻易的跳过宛城,万一前面发生苦战,宛城的秦军倾巢而出,从后面截断我们的后勤路线,甚而夹击我们,而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这将使我们陷入空前的危机中。”
  刘邦于是下令全军暂时驻营,等到晚上再命令全军偃旗帜,暗暗地偷偷回到宛城旁边布局。到了破晓时刻,刘邦军队已将宛城团团围住了。
  由于宛城原属韩国领域,城中有很多人皆与张良相熟识,所以当南陽郡守决定死战时,大多人皆不表赞同。
  郡太守舍人陈恢便劝告郡守不要急着求死,应先谋求以谈判来解决此危机。
  陈恢透过张良介绍,晋见刘邦表示:
  “我听说足下和楚怀王曾有约定,先入咸陽者为关中王,如今足下却尽全力来攻打宛城,宛都的城墙连绵数十里,要完全攻陷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其吏民自以 为投降必遭到重大伤害,那么他们一定不管怎么样都会坚守城池,足下势必非硬攻不可,这样子兵士的死伤必很多,双方将是两败俱伤。如果想跳过宛城不管,宛城 的守军必会随足下之后追击,不但会使足下咸陽之约因而耽误,后面又有追兵的危险,这对足下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站在足下的立场作规划,不如设法让宛城的太守投降,再将他封为侯,使他能站到已具优势的楚军阵营上,那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反而能替足下留守住宛城,保持后援路线的畅通。
  “更重要的,足下还可以将宛城吏民并入您的征西军团中,让这条路线上的秦国守将有前例可循,每个人都争相开门迎接您,西征之路不是畅通无阻了吗?”
  刘邦最喜欢这种不必太辛苦、却可能更有效的策略,因此非常同意陈恢的看法。
  他晋封南陽太守(齿奇)为殷侯,让他可以成为楚国阵营的大将,不但保守了生命、地位和权势,并且继续留守宛城,不用调动职位。使者陈恢也以促合有功,赏封千户之邑。
  这样好的条件,自然让一路上的秦国守将均无心再和刘邦敌对。当大军到达丹水时,秦国的高武侯鳃、襄侯王陵也主动投降,王陵日后更成为刘邦阵营的嫡系大将领之一。紧接着,胡陽城、析城、郦城均不战而降,刘邦也下令部属不得掠劫秦国城池,因此西征军团非常得到秦国军民的欢迎。
  “这么容易便可以攻陷关中吗?”
  连刘邦都对自己的运气之好,及策略运用的高效率有点不敢相信。
  其实,秦军的迅速崩溃,除了招降策略运用之正确外,最主要是因为咸陽城的秦王室内部已产生了剧变。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真正好的将帅,是不用去表现其武勇的,真正善于作战者,必冷静去分析其客观情境,不轻易激动感情。善于克敌制胜的将领,不随便去与人争胜,善于驱使他 人的,是懂得谦卑居人之下的人。所以懂得“不争之德”,懂得“用人之力”,才能体察大自然的道理,也是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道理。
  在老子《道德经》中,很少提到战争,老子思想中基本上是反战的、无战的,所以这一章所谈的题材,在《道德经》中是很难得一见的。
  但这一章所谈的战争,还是反战和无战的,将帅不用表现其武勇,也不用表现其智慧,他只要很自然地作一位领袖即可。
  一位领袖最重要的特质是让人来跟随,要有部属,才有领袖,没有人跟随,就算是个皇帝,也只是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再是位真正有实力的领袖。
  因此,善战者是不战不愠,《孙子兵法》中便有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因愠而致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之善战者。
  仁者无敌,在于他之不与人争;剑圣无刀,在于他之不用刀;有洞察力的人,知道哪些地方是不用去争的,如何才能集中努力于必要目标上,不用耗费太多的力量。这便是这次西征作战中,张良对刘邦所作的最重要贡献。
  善为人下者,不一定都要真正去为别人的下属。上文的善用人者早已界定能够为人下者才是领袖,是最懂得指挥别人的人。也就是说领袖不在于强迫别人去执行其意志,而是让别人为了自己而努力,却又能协助完成领袖想要他去做的工作。
  领导者通常都很能干,所以部属都很无能,反而累死了自己,并不能发挥群策群力之功能。
  如果领导者能适切表现出他的“无能”,或许能够让部属去发挥他们的能力,反而更能达成领导者的功能。
  从这个观点来看刘邦身为元帅的“处女秀”——西征关中里的表现,的确有很多老子笔下“军事领袖”的影子。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