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位居顶峰
艰难岁月事事难,退伍老兵又添乱;
逆水行舟不畏缩,千方百计搞备战。
话说麦克阿瑟从菲律宾回国后,于1930年11月21日宣誓就任陆军参谋长,领临时上将军衔,并搬进梅尔堡l号公寓豪华舒适的参谋长官邸。他当时正好50岁,是陆军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也是全国唯一的四星将军,年俸1.04万美元;军队里唯一一辆高级卧车供他专用。
此时的参谋部较之他第一次在这里任职时的地位已大为提高。它由1名参谋长、4名参谋长助理和其他88名不低于上尉军衔的军官组成,其任务是:"独立地并协同海军部队制定国防计划,为保卫国防而制定使用军事力量的计划,在紧急情况下动员国家的人力和一切资源,调查和报告有关影响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和备战状态的一切问题"。作为参谋长,麦克阿瑟是陆军部长在一切有关军队建设上的直接顾问。他可根据法律负责陆军全体军官的军衔和职级晋升程序,并可以陆军部长的名义下达命令,以确保陆军部的政策能在各兵种、各军区及其他部门协调一致地执行,从而使陆军计划得以迅速而有效地实施。然而,尽管参谋长及其所属的参谋部如今在陆军建设上有了更大的权力,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他们的一切努力和计划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早在一年前,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危机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生产水平例退了20年,十几万家银行和企业倒闭,10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靠沿街乞讨度日。经济学家、银行家和政治家们试图寻找各种解救办法,包括削减经费、裁减军队,但大都收效甚微,经济状况继续恶化。在美国各地,到处盛传着共产党人正在渗透进工会、学校、教堂和宣传机构,鼓动示威游行,并准备发动革命。
面对这种形势,刚刚走马上任的麦克阿瑟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尽管他意识到当时的陆军在计划、训练、编制、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亟待革新和改进,但他只能谨慎行事、待机行动。他每天穿着便装上班,很少会见宾客,尽量避免交际应酬。但一年之后,他的争强好胜的本性和陆军日益恶化的形势,使他再也坐不住了。
1931年秋,麦克阿瑟赴欧洲考察。他先到法国参观法军的军事演习,在那里,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授予他大十字荣誉勋章。随后他又前往南斯拉夫观看南军演习,受到亚历山大国王的接见。此时,远东局势突然紧张起来,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麦克阿瑟因而提前返国。回到华盛顿后,他支持国务卿史汀生的主张,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但胡佛总统因不愿触怒日本而加以拒绝。不久,胡佛拟派他参加将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裁军大会,但他没有接受。他认为:"杜绝战争的方法是制止战争,而非解除武装。"
30年代初的美国陆军,正规军只有13万,外加18万国民警卫队,在各国军队中居第16位。陆军经费只有3.5亿美元。就是这点可怜的家底,总统和国会还要砍上一刀,要求陆军进一步缩减开支,关闭基地,提前退休,甚至提出要把军官人数从1.2万裁减到1万。为了阻止这一企图,麦克阿瑟不知疲倦、毫不畏缩地进行抗争。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国会的会议厅里,激烈地抨击和平主义者,极力说服国会
免除对陆军的裁减。他在一次发言中为陆军辩护说:"一支陆军,缺乏给养可以生存下去,少衣缺食也无关紧要,甚至武器装备低劣也未尝不可,但若没有数量足够、训练有素的军官去指挥,那么在战斗中是注定要失败的。军官队伍是否有质量,是否充足,事关战争的胜败。……正规军是整个军事力量的堡垒和基础,是教官和楷模,在紧急情况下,便是全军的领导者。"他接着说,按照1920年国防法所规定的1.8万陆军军官数字,现在还缺少6000名。"在很多情况下,全营只有一名值勤军官;这种缺少军官的状况,使美国本土正规陆军的训练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而要履行该法案要求陆军所承担的责任,从目前的1.2万人中再行削减,将会严重危及国防。"任何要维护自己尊严的国家,都必须准备捍卫自己。历史证明,曾一度显赫一时的国家,由于忽视国防而湮没无闻。罗马和迦太基何在?拜占庭何在?曾一度如此辉煌的埃及又何在?垂死呼号之声不为世界所闻的朝鲜何在?"在他的力争下,削减议案终于被否决了。
麦克阿瑟主张备战的思想遇到了日益高涨的和平主义情绪的挑战。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值美国反战文学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海明威的《水别了,武器》舍伍德的《白痴的欢娱》、帕索斯的《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等大批反战作品。人们越来越认为,战争是由唯利是图的军火商和具有政治野心的少数人造成的;人民大众是受害者。1931年底,《明日世界》杂志曾向1.9万余名牧师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询问他们对战时从军卫国的看法。结果大多数牧师回答说,他们不愿从军卫国。该杂志编辑要求麦克阿瑟对此发表意见,他气愤地回答说:"竟有如此之多的牧师明日张胆地否定宪法义务,而在这种义务面前,他们与其他国民是一律平等的。"他严厉地谴责他们"利用民主政治赋予本国国民的那些特权,而实际上,这些人宣称的乃是他们宁愿看到国家灭亡也不愿保家卫国"。末了,他引用《圣经》的话说:"壮士拿起武器,守卫自己的家园,他的一切才会安全。"显然,他的话不只是说给那些牧师听的,也是说给所有拒绝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人听的。
除了在国会据理力争外,他还到处发表公开演说,积极鼓动备战,严厉抨击和平主义,并对共产主义表现出极端的仇恨。 1932年6月,他在匹兹堡大学给应届毕业生发表讲话时说:
"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和平主义及其共枕者——共产主义。在剧院、报纸、杂志、神坛、演讲厅、大中院校中,它就像一层雾霭缠绕着美国。……这种毒瘤,日复一日,侵蚀着这个国家,而且愈侵愈深。
我们应该时刻准备保卫我们自己……正是没有保护的财富才会引起战争。美国的财富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这可能最终导致另一次世界大战……"
很快,麦克阿瑟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无论他走到哪里,记者们便追到哪里。他所发表的见解常常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由于他为战备进行辩护,批评者们称他是"大众钱包无耻的掠夺者"、"盗贼"、"战争贩子"、"合而为一的三剑客"、"虚张声势的好战分子。"
就在这一年夏季,美国上演了一场被称之为"退役金大进军"的闹剧,麦克阿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但却不很光彩的角色。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退伍军人向首都进军的事件,通常都是在萧条时期,但都没有这次严重。根据1924年通过的国会法案,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的退役金(总数为25亿美元,平均每人1000美元)要到1945年才发给他们。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这些老兵吃尽了苦头,许多人一文不名,家庭破落,生活毫无保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开始游说鼓动,要求提前领取退役金,并发起了一场向华盛顿进军的请愿运动。1932年5月29日,首批饥肠辘辘的退伍军人到达华盛顿,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的一幢空建筑物里安营扎寨。很快,人数越聚越多,到6月间,已有2万多退伍军人及其老婆孩子聚集在国会大厦附近。现有的破房不够住,他们就用捡来的旧木板搭起简易帐篷以作栖身之所。华盛顿很快出现了一座退伍军人城,并美其名曰"胡佛村"。他们时而上军操,时而唱军歌,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发愁。当时的一名记者描绘道,这些老兵"衣衫槛楼,筋疲力尽,神情木然,满面愁容。"
6月15日,众议院投票通过了赖特·帕特曼议员提出的支付退役金的议案,但两天后,参议院又否决了该议案。大部分退伍军人怀着失望的心情踏上归途,但仍有数干人继续留在那里,企盼政府能改变态度。他们向胡佛总统呼吁,恳求他接见他们的代表团。但总统传下话来,说太忙了,不能见。在胡佛政府看来,这些请愿者构成了"在国会所在地向政府发起进攻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威胁"。麦克阿瑟更是如临大敌,认为"这次运动的意义和危险性,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想从濒于枯竭的国库索取金钱的作为…赤色分子渗入了退伍军人组织,并很快从那些不了解情况的领导人手中接过了指挥权"。在他看来,退伍军人的这次进军,乃是共产党人想要煽动革命。为了证明请愿者与共产党有联系,他要求全国各地的高级军官向他提供与退伍军人一起进军首都的共产党人的名单,结果答复是谁也不知道'尽管缺乏证据,胡佛总统还是宣布这些请愿者"非退伍军人",而是"共党分子和作案多端的犯罪分子".麦克阿瑟也宣称请愿者中有90%不是退伍军人。而实际上,退伍军人管理局的统计数字表明,这些人中有94%曾在军队中服役,67%曾在海外服务,20%为残废军人。
但无论如何,政府对这些盘踞在首都大街上的人们已忍无可忍,决心用武力撵走这些衣衫槛楼的不速之客。然而,退伍老兵们似乎并未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因为麦克阿瑟将军曾对他们的一位领袖说过,即使到了不得不赶走他们的时候,他还是打算让他们体面地撤出。后来有消息说,政府已经派出军队来对付他们了,但他们还未觉出是件坏事,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新兵老兵一见面,一定会拥抱起来的。
7月28日上午11点多,华盛顿警察局长格拉斯福德乘坐一辆摩托车来到现场,命令警察把退伍老兵们赶走。双方发生冲突,警察向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们开了枪,当场打死两人,打伤多人。总统闻讯后,立即招见陆军部长赫尔利,要他出动军队。赫尔利马上给麦克阿瑟下了一道命令:
你立即把美军部队开进混乱的现场,与现在负责该区域的哥伦比亚特区警方密切合作,包围受影,向的地区,将肇事者驱散,不得延误。把所有抓到的人交给民政当局。在你的命令中,要坚持这一点,即对呆在有影响地区的每一个妇孺要给予关照和体贴,采取一切与本命令的正确执行相一致的人道措施。
早就按捺不住的麦克阿瑟接今后决定亲自执行这次任务。据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后来回忆说,他曾劝麦克阿瑟不要亲自出马:"街头打架,将军犯不上插手。"但麦克阿瑟不同意,宣称:"叛乱的苗头出现了,麦克阿瑟决定亲临督战。"当时他没有穿军装,便派一名勤务兵到他家里拿。艾森豪威尔不主张穿军装,说"这是政治事件嘛",但麦克阿瑟认为既然这是一次军事行动,就应该穿军装,并命令艾森豪威尔和其他人也穿上军装。军装取来了,而且是军礼服,肩上佩戴着四星上将的肩章,胸前披挂着八排缓带和勋章。在临出发前,他恶狠狠地说:"我们要打断这些人的脊梁骨。"
此时,白宫发布公报说,总统宣布军队将要"对闹事和违抗民政机关命令的人进行镇压",并声称跟警方发生冲突的人"纯系共党分子"。下午4点多,麦克阿瑟指挥部队浩浩荡荡地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开过来,打头阵的是乔治·巴顿少
校率领的挥舞着军刀的第3骑兵团,紧接着的是步兵、工兵部队,最后还有6辆坦克压阵。当身穿军礼服、腰系武装带、足登马靴,胸前挂满绶带和勋章的麦克阿瑟神气活现、耀武扬威地出现在宾夕法尼亚街头时,在那些衣衫槛楼的退伍老兵的映衬下,立即形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画面,几十名摄影记者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镜头。
巴顿的部队首先向人群(包括旁观者)发起冲击,用刀背无情地劈砍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少。"滚开!"骑兵们吆喝着。围观的群众则高声回敬:"不要脸!不要脸!"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兵叫道:"老天爷,要是我们有枪就好啦!"另一个老兵则向冲过来的骑兵责问道:"伙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在阿尔贡苦战,那时你在哪儿?!"
紧跟着,步兵也冲了上来。他们向人群投去一枚枚催泪弹,刹时间,一股股烟雾笼罩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围观者四处逃散。老兵的家属们流着眼泪、喘着粗气、拖着孩子、拿着炊具,从破烂的木板棚中踉踉跄跄地跑了出来。陆军部长那道关照和体贴每一个妇孺;采取-切人道措施的命令,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抵抗停止了,老兵们拖家带口地退却了,但后面的军队仍步步紧逼,继续投掷着催泪弹,像驱赶畜群一样。到晚上9点钟,逃难的老兵已撤到设在阿纳科斯蒂亚河对岸的大本营。麦克阿瑟想穷追不舍,让部队打过河捣毁老兵们的大本营,但胡佛总统下令禁止过河。麦克阿瑟对这道命令十分愤慨,认为这是文官干涉军事,并宣布原定计划不变。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违抗总统的命令,但并非最后一次。
麦克阿瑟下令在第11街桥头架起重机枪,然后率领一支步兵纵队冲过去,艾森豪威尔则紧随其身边。到了对岸,他们兵分两路,向退伍兵营地包抄过去,并投掷催泪弹。老兵们及其家眷边喊边跑,并大声嘲笑道:"胆小鬼!胆小鬼!胆小鬼!"接着,镇压的部队用火把点着了营地的所有棚舍,顿时火光冲天,火焰高达50英尺,连站在白宫窗口的胡佛都看得到。艾森豪威尔看到这种情形也不免动了侧隐之心:"不论退伍军人应不应来华盛顿请愿,他们毕竟是少吃缺穿,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看到他们的住所一下子被烧光,人们就更可怜他们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同情心。在洗劫中,一个想从着火的窝棚里救出心爱兔子的小男孩,被一个士兵用刺刀捅穿了腿;两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被瓦斯活活憋死;华盛顿的一些有钱人坐在自己的游艇上观赏着这百年不遇的夜景。到了夜里11点多,乔治·巴顿少校率领骑兵部队进行了最后一次毁灭性攻击。在这次受攻击的人中,有一个叫约瑟夫·安吉利诺的,此人曾因1918年9月26日在阿尔贡战役中救护战友有功而获得十字奖章,而那被他救了命的人正是现在驱赶他的乔治·巴顿。
在这次小题大作、虚张声势、近乎残暴的血洗老兵事件结束后,麦克阿瑟的刚愎自用又使他失去了常人的理智。艾森豪威尔曾劝他避开新闻记者,而让政界人物去发表谈话。但他不听艾森豪威尔的劝告,竞自告奋勇随陆军部长一起去会晤新闻界人士。在午夜过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却避而不谈自己违抗命令的事:"要不是总统不到24小时就动手的话,局面势必非常严重,可能真的会发生一场战争。要是拖延一个星期,我看我国的政治制度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了。"赫尔利补充说:"这是一个大胜利。道格立了大功,挽回了危局。"
然而,对曾经为祖国而战的人下毒手,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谴责,招致全国各地一片声讨。一些州的参议员,特别是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把麦克阿瑟视为"国内两个最危险的人物"之一(另一个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民主党人休伊·朗格),一个可煽动人们向右转并夺取政权的法西斯分子,他所制造的事件乃是一场人间灾难。但麦克阿瑟拒绝承认他有错,直到临终前他还深信,那些请愿者尽是些"叛乱分子",而不是退伍军人;"退役金大进军"是赤色分子的阴谋。正因为他粉碎了这一阴谋,克里姆林宫才诅咒他是个"该死"的人。他的这种顽固不化的观念用艾森豪威尔的话说,就是"一个高级指挥官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决不可承认自己的错误"。
"退役金大进军"事件后,麦克阿瑟对艾森豪威尔的工作能力愈加欣赏,于1933年2月调他作自己的副官。当麦克阿瑟需要帮忙的时候,只要喊一声:"艾森豪威尔少校!"后者就会从隔壁飞跑过来。艾森豪威尔经常为这位参谋长起草演讲稿、信件和报告,其行文风格以及反映上司的观点和意见的能力,深得上司的赏识,成为麦克阿瑟推行其陆军建设计划、与国会周旋的得力帮手。在考绩报告中,麦克阿瑟对艾森豪威尔赞扬道:"在这一代军官中,没有一个能胜过他,……在精力、判断力和执行任务等方面尤为突出。""他是军队中最好的军官。当下一场战争来到时,他应当立即登上领导岗位。"除了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外,两个人在情趣上也很相投。他们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生(艾克是1915届,比麦克晚12届),又都是体育爱好者,因此他们对西点军校橄榄球队的战绩异常关切,每到赛季,两个人便开始热烈讨论陆海军比赛的前景和结果。艾克对这位上司的才能十分钦佩,并通过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来学习他。艾克的传记作者斯蒂芬写道:"不管自觉不自觉,艾森豪威尔在战时和担任总统时,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辩论中总是效法麦克阿瑟。"
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开始在全国推进新政。尽管罗斯福和麦克阿瑟在政见和观念上有很大不同,但在个人能力上却彼此欣赏、相互尊重。正如麦克阿瑟本人所表白的:"无论我们之间有多大距离,我对他的私人友谊绝不会受影响。"约翰·根室①指出:"罗斯福总统和麦克阿瑟将军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心,是真正的贵族派;两人都受野心勃勃而长寿的母亲的支配,而且外表都很神气。他们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观点,罗斯福憧憬于自由主义并朝着这一方向前进,而麦克阿瑟则比较保守,但没有反动色彩。"尽管两人表面上很要好,但在工作上和骨子里却保持着一种对抗关系。
①美国记者、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作为战地记者和新闻评论员报道战况。著述甚丰,主要介绍世界各地的社会政治情况,其中有《欧洲内幕》《亚洲内幕》、《回顾罗斯福》等。——作者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主张新政的人却不像罗斯福那样能容忍麦克阿瑟,他们甚至把他看作军火商的走狗。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写道:"麦克阿瑟是这样一种人,他认为当他登上天堂时,上帝也会步下那神圣的白色宝座,恭恭敬敬地把他请上去。"他异常自负、高傲自大这一点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就连对他深为崇敬的艾森豪威尔也回忆说,只要麦克阿瑟感到有人对他不够尊敬,他就"大发脾气,破口大骂人家好耍权术,不懂礼貌,乱出主意,出尔反尔,狂妄自大,违反宪法,神经迟钝,麻木不仁,如今世道真是见鬼,等等"。除了他之外,"决不能见到天上还有另一个太阳"。当时的麦克阿瑟谈到他自己,已经用第三人称了。他从不会坐着说话,说着说着便站了起来,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讲,一边挥舞着他那长长的烟嘴。他还在办公桌后面竖起一面15英尺高的红木框镜子,以使自己的形象显得格外高大。
然而,欣赏他的人也好,不欣赏他的人也好,都很少怀疑他的领导才能。当他在某个问题上采取了某种立场以后,他便固执地坚持这种立场,特别是在涉及陆军时。他掌握问题的全部细节,总是用合乎逻辑的摆事实的方法来坚持自己的论点。他在讲述问题时,常常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两个小时,并且不论什么话题都能说得有声有色,中肯扼要,从不为选择词句或组织思路而停顿片刻。
当时的美国陆军不但在数量上少得可怜,在质量上也差得惊人。军费连年下降,1933年为3.04亿美元,1934年为2.77亿美元。有的报刊说,美军是世界上"装备最差的"军队,对此谁也不否认。麦克阿瑟手头所能掌握的陆军只有3万人,其余都在戍边或在海外服务;能够投入战场的坦克有1000"辆,其中只有12辆是新式的;飞机有1500架,其中大部分已经过时。他警告道:"陆军的兵力及其战备水平已处在危险线之下。"有一位写作者曾描述说,美国军队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个气喘吁吁地咧着大嘴,穿着不合身的军服,歪歪斜斜地扛着一杆老掉牙的步枪,在广大无边的国土上没完没了地走来走去。"
早在1931年,麦克阿瑟在他的第一个年度报告中就提出,了使陆军所有部队实现机械化的计划:"骑兵部队已被赋予发展战斗车辆的任务。这些车辆将增加它在侦察、反侦察、翼侧行动、追歼以及类似行动中作用的力量。其中一个团将全部用这样的战车装备。步兵则注意发展旨在增加对防守坚固阵地之敌攻击力的机动车辆。"这一计划虽然排除了组建独立的机械化部队的可能性,但它却多少推动了整个陆军现代化的步伐。骑兵现在可以有自己的坦克了。麦克阿瑟在报告中所提到的那个团在肯塔基州的诺克斯堡被组建。这支部队后来与第1骑兵团一起组成第1机械化骑兵团,并成为1933年组建的由艾德纳·查菲领导的第7机械化骑兵旅的核心。在坦克性能上,麦克阿瑟则更强调它的机动能力和速度,侧重于发展轻型坦克。他要求机械化部队要"保留骑兵精神",长于闪击战,并在条令中明确规定:在进行突击作战时,应大量使用坦克。但由于麦克阿瑟轻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发展,使得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一辆可与德国的重型坦克相匹敌的硬碰硬的同类装备。1934年,他领导参谋部确定了实现陆军装备现代化的先后顺序:坦克和炮兵机械化、野战部队摩托化、飞机、通信设备和新式半自动步枪。
麦克阿瑟对空军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可能是受了米切尔的影响,他认为,未来的大战"如不能控制空中,势必惨败,海、陆军必须有空军掩护,方可取胜"。在新任参谋长的第二年,他成功地与海军部长达成协议,一致同意由陆军航空队负责对入侵的敌舰队进行攻击,从而解决了陆军航空队和海军之间就海岸防御问题存在的长期争端。1933年,他指示航空队在菲律宾、夏威夷和巴拿马运河区建立远程巡逻和轰炸机中队。麦克阿瑟的努力为航空队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34年,航空队的飞机数量已发展到2320架,且全是最新式的;另外,航空队已有轰炸机中队27个、驱逐机中队17个、攻击机中队11个、侦察机中队20个。但让麦克阿瑟始料不及的是,随着航空队地位的日益提高,其独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作为让步,麦克阿瑟同意成立一个"航空兵总司令部",该司令部对所有以美国本土为基地的飞机实施统一控制,其训练和作战受命于陆军参谋长或远征军司令,而不归野战集团军司令官指挥。
麦克阿瑟在任参谋长期问对陆军建设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于1933年制订了一项总动员计划(六年规划)。他认为,动员计划应能提供一支中等规模(40万人)的机动部队(紧急战备部队),以备需要时投入战斗。因此,他指示参谋部致力于一项特殊的战争计划,并力图增强总统在不受国会干扰的情况下行使部分动员令的能力。为了做好紧急战备,他还制定了一项周密的计划,即正规军的每个军官事先都被指定好动员时的专门职位,一旦动员开始,参谋长本人就成为野战部队总司令官,而战争计划处则成为野战部队参谋部的核心。一年以后,麦克阿瑟已把正规军包括国民警卫队在内的现役和预备役部队整编为22个师,并组成4个野战集团军,由资历较深的军长担任具有战术指挥(而非行政管理)职能的司令官。
麦克阿瑟对罗斯福的"新政"总的来说不感兴趣,也很少支持,但也有一次例外。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不久,为了让失业的青年有活可干,政府成立了有27.5万人参加的"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筑堤、植树等水土保持工作。麦克阿瑟看到这是一支重要的后备力量,便建议由军队来负责保护队的行政管理工作。总统同意了,但指示只能管理而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训练。随后,麦克阿瑟便组织各部队接收保护队,并让他们穿上了草绿色的制服,成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国民后备军"。这项工作由于有麦克阿瑟的协助,取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保守派的好评,罗斯福也为此感到非常得意。
但麦克阿瑟与罗斯福之间的友好合作仅此一次。1934年,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要求陆军将第二年的经费预算削减一半。麦克阿瑟知道后大为惊愕,立即与陆军部长乔治·德恩去找罗斯福理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罗斯福坚持原议,麦克阿瑟最后情绪激动起来,愤怒地说:"当我们在下次战争中遭到失败,一个美国兵被敌人的刺刀刺进肚皮,被敌人的双脚踩在喉咙上而发出最后的诅咒时,我希望他骂的不是麦克阿瑟,而是罗斯福!"总统顿时面色铁青,喝道:"你不该对总统这样讲话!"麦克阿瑟向罗斯福道了歉,但声称要辞职,并转身离去。当他走到门口时,罗斯福作了让步:"别傻了,道格拉斯,你和预算局应开会讨论一下这件事。"走出总统办公室,德恩兴奋地对他说:"你拯救了陆军!"但麦克阿瑟还未缓过劲来,由于过度激动和忿懑,他吐在了白宫的台阶上。
麦克阿瑟后来写道,自那次争论之后,海军出身的罗斯福便站到陆军一边来了。由于麦克阿瑟的力争,1935年国会批准陆军经费为2.84亿美元,比上一年稍有增加,并将陆军兵力增至16.5万人。但由于经费仍然少得可怜,实际增加的兵力并未达到这个数字,更谈不上去更新多少装备了。而此时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正加紧备战,其军费开支已占财政支出的一半甚至更多。1935年3月,希特勒德国正式发表重振军备宣言,并宣布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在短时间内即将军队扩编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意大利则在这一年的10月出动30万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在参谋长任内,麦克阿瑟与潘兴为首的"肖蒙集团"成员,特别是乔治·马歇尔的关系仍处于对抗状态。1933年底,麦克阿瑟写信给正在莫尔特里堡任职的马歇尔中校,命令他立即去芝加哥接任伊利诺伊州国民警卫师师长之职,并说这一职务是最重要的头等工作;但马歇尔看罢信后却呆若木鸡。这难说是件好事,因为一名正规军官去非正规部队服役,便很少有晋升的机会了,绝望之余,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上级的命令提出质疑,请求麦克阿瑟收回成命;继续让他在正规军中服务。同时,他还请出了潘兴将军为他说话。但潘兴的出面干预,反而使麦克阿瑟强烈地意识到马歇尔仍是令他憎恨的肖蒙集团的成员之一,正是马歇尔下的那道引起混乱的命令使他蒙受被扣押的耻辱。因此,潘兴的说情和马歇尔的请求均被冷冰冰地拒绝了。这大大伤了马歇尔的心,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愁容满面,从未笑过"。1935年,潘兴再次为他的得意门生的晋升奔走,并给罗斯福总统和陆军部长乔治·德恩写信极力推荐。但当德思为此来找麦克阿瑟商量时,后者又以没有空缺为由,再次打破了马歇尔的将军梦。直到麦克阿瑟卸任参谋长之后,马歇尔才得以晋升为准将。后来有人告诉马歇尔,麦克阿瑟曾说马歇尔是他唯一害怕的军人,没有马歇尔和他竞争,他就可以一帆风顺。幸亏马歇尔气度大,在他当上陆军参谋长成为麦克阿瑟的上级后,他并没有乘机报复,给麦克阿瑟小鞋穿。
1934年,麦克阿瑟的参谋长任期本已届满。但这一年的12月12日,罗斯福总统以没有适当人选为由,宣布麦克阿瑟继续留任,为的是使他能够有时间争取陆军1936年度预算得到国会批准。果然,在他的努力下,1936年的陆军经费增加到3.55亿美元。
1935年10月1日,麦克阿瑟正式离任参谋长,由马林·克雷格接任其职。对于他这5年对美国陆军的贡献,潘兴将军做了中肯的评价,尽管他曾反对麦克阿瑟任参谋长。在麦克阿瑟即将离任时,他说:"对麦克阿瑟参谋长,我只有赞扬。他完全懂得为国防发展一支统一战斗部队的需要。他主张进步,但并不激进。他勇于向上级发表他的正确意见这一点是令人钦佩的。由于他的参谋部处事英明,他赢得了陆军和全国的完全信任。
"
由于他在任参谋长期间,"对制定正确的防务政策以及不断加强国家安全的法律贡献显著",而又获一枚服务优异十字勋章。嘉奖令中说:"他设想并发展了我国地面部队的四个集团军组织;设想并建立了航空队总司令部,从而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空防能力;他制订了一项使陆军的战术、装备、训练和组织现代化的综合计划。"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保持了一支准备较好(尽管仍不充分)的军队,不能不说有麦克阿瑟的一份功劳。
逆水行舟不畏缩,千方百计搞备战。
话说麦克阿瑟从菲律宾回国后,于1930年11月21日宣誓就任陆军参谋长,领临时上将军衔,并搬进梅尔堡l号公寓豪华舒适的参谋长官邸。他当时正好50岁,是陆军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也是全国唯一的四星将军,年俸1.04万美元;军队里唯一一辆高级卧车供他专用。
此时的参谋部较之他第一次在这里任职时的地位已大为提高。它由1名参谋长、4名参谋长助理和其他88名不低于上尉军衔的军官组成,其任务是:"独立地并协同海军部队制定国防计划,为保卫国防而制定使用军事力量的计划,在紧急情况下动员国家的人力和一切资源,调查和报告有关影响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和备战状态的一切问题"。作为参谋长,麦克阿瑟是陆军部长在一切有关军队建设上的直接顾问。他可根据法律负责陆军全体军官的军衔和职级晋升程序,并可以陆军部长的名义下达命令,以确保陆军部的政策能在各兵种、各军区及其他部门协调一致地执行,从而使陆军计划得以迅速而有效地实施。然而,尽管参谋长及其所属的参谋部如今在陆军建设上有了更大的权力,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他们的一切努力和计划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早在一年前,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危机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生产水平例退了20年,十几万家银行和企业倒闭,10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靠沿街乞讨度日。经济学家、银行家和政治家们试图寻找各种解救办法,包括削减经费、裁减军队,但大都收效甚微,经济状况继续恶化。在美国各地,到处盛传着共产党人正在渗透进工会、学校、教堂和宣传机构,鼓动示威游行,并准备发动革命。
面对这种形势,刚刚走马上任的麦克阿瑟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尽管他意识到当时的陆军在计划、训练、编制、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亟待革新和改进,但他只能谨慎行事、待机行动。他每天穿着便装上班,很少会见宾客,尽量避免交际应酬。但一年之后,他的争强好胜的本性和陆军日益恶化的形势,使他再也坐不住了。
1931年秋,麦克阿瑟赴欧洲考察。他先到法国参观法军的军事演习,在那里,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授予他大十字荣誉勋章。随后他又前往南斯拉夫观看南军演习,受到亚历山大国王的接见。此时,远东局势突然紧张起来,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麦克阿瑟因而提前返国。回到华盛顿后,他支持国务卿史汀生的主张,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但胡佛总统因不愿触怒日本而加以拒绝。不久,胡佛拟派他参加将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裁军大会,但他没有接受。他认为:"杜绝战争的方法是制止战争,而非解除武装。"
30年代初的美国陆军,正规军只有13万,外加18万国民警卫队,在各国军队中居第16位。陆军经费只有3.5亿美元。就是这点可怜的家底,总统和国会还要砍上一刀,要求陆军进一步缩减开支,关闭基地,提前退休,甚至提出要把军官人数从1.2万裁减到1万。为了阻止这一企图,麦克阿瑟不知疲倦、毫不畏缩地进行抗争。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国会的会议厅里,激烈地抨击和平主义者,极力说服国会
免除对陆军的裁减。他在一次发言中为陆军辩护说:"一支陆军,缺乏给养可以生存下去,少衣缺食也无关紧要,甚至武器装备低劣也未尝不可,但若没有数量足够、训练有素的军官去指挥,那么在战斗中是注定要失败的。军官队伍是否有质量,是否充足,事关战争的胜败。……正规军是整个军事力量的堡垒和基础,是教官和楷模,在紧急情况下,便是全军的领导者。"他接着说,按照1920年国防法所规定的1.8万陆军军官数字,现在还缺少6000名。"在很多情况下,全营只有一名值勤军官;这种缺少军官的状况,使美国本土正规陆军的训练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而要履行该法案要求陆军所承担的责任,从目前的1.2万人中再行削减,将会严重危及国防。"任何要维护自己尊严的国家,都必须准备捍卫自己。历史证明,曾一度显赫一时的国家,由于忽视国防而湮没无闻。罗马和迦太基何在?拜占庭何在?曾一度如此辉煌的埃及又何在?垂死呼号之声不为世界所闻的朝鲜何在?"在他的力争下,削减议案终于被否决了。
麦克阿瑟主张备战的思想遇到了日益高涨的和平主义情绪的挑战。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值美国反战文学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海明威的《水别了,武器》舍伍德的《白痴的欢娱》、帕索斯的《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等大批反战作品。人们越来越认为,战争是由唯利是图的军火商和具有政治野心的少数人造成的;人民大众是受害者。1931年底,《明日世界》杂志曾向1.9万余名牧师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询问他们对战时从军卫国的看法。结果大多数牧师回答说,他们不愿从军卫国。该杂志编辑要求麦克阿瑟对此发表意见,他气愤地回答说:"竟有如此之多的牧师明日张胆地否定宪法义务,而在这种义务面前,他们与其他国民是一律平等的。"他严厉地谴责他们"利用民主政治赋予本国国民的那些特权,而实际上,这些人宣称的乃是他们宁愿看到国家灭亡也不愿保家卫国"。末了,他引用《圣经》的话说:"壮士拿起武器,守卫自己的家园,他的一切才会安全。"显然,他的话不只是说给那些牧师听的,也是说给所有拒绝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人听的。
除了在国会据理力争外,他还到处发表公开演说,积极鼓动备战,严厉抨击和平主义,并对共产主义表现出极端的仇恨。 1932年6月,他在匹兹堡大学给应届毕业生发表讲话时说:
"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和平主义及其共枕者——共产主义。在剧院、报纸、杂志、神坛、演讲厅、大中院校中,它就像一层雾霭缠绕着美国。……这种毒瘤,日复一日,侵蚀着这个国家,而且愈侵愈深。
我们应该时刻准备保卫我们自己……正是没有保护的财富才会引起战争。美国的财富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这可能最终导致另一次世界大战……"
很快,麦克阿瑟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无论他走到哪里,记者们便追到哪里。他所发表的见解常常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由于他为战备进行辩护,批评者们称他是"大众钱包无耻的掠夺者"、"盗贼"、"战争贩子"、"合而为一的三剑客"、"虚张声势的好战分子。"
就在这一年夏季,美国上演了一场被称之为"退役金大进军"的闹剧,麦克阿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但却不很光彩的角色。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退伍军人向首都进军的事件,通常都是在萧条时期,但都没有这次严重。根据1924年通过的国会法案,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的退役金(总数为25亿美元,平均每人1000美元)要到1945年才发给他们。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这些老兵吃尽了苦头,许多人一文不名,家庭破落,生活毫无保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开始游说鼓动,要求提前领取退役金,并发起了一场向华盛顿进军的请愿运动。1932年5月29日,首批饥肠辘辘的退伍军人到达华盛顿,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的一幢空建筑物里安营扎寨。很快,人数越聚越多,到6月间,已有2万多退伍军人及其老婆孩子聚集在国会大厦附近。现有的破房不够住,他们就用捡来的旧木板搭起简易帐篷以作栖身之所。华盛顿很快出现了一座退伍军人城,并美其名曰"胡佛村"。他们时而上军操,时而唱军歌,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发愁。当时的一名记者描绘道,这些老兵"衣衫槛楼,筋疲力尽,神情木然,满面愁容。"
6月15日,众议院投票通过了赖特·帕特曼议员提出的支付退役金的议案,但两天后,参议院又否决了该议案。大部分退伍军人怀着失望的心情踏上归途,但仍有数干人继续留在那里,企盼政府能改变态度。他们向胡佛总统呼吁,恳求他接见他们的代表团。但总统传下话来,说太忙了,不能见。在胡佛政府看来,这些请愿者构成了"在国会所在地向政府发起进攻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威胁"。麦克阿瑟更是如临大敌,认为"这次运动的意义和危险性,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想从濒于枯竭的国库索取金钱的作为…赤色分子渗入了退伍军人组织,并很快从那些不了解情况的领导人手中接过了指挥权"。在他看来,退伍军人的这次进军,乃是共产党人想要煽动革命。为了证明请愿者与共产党有联系,他要求全国各地的高级军官向他提供与退伍军人一起进军首都的共产党人的名单,结果答复是谁也不知道'尽管缺乏证据,胡佛总统还是宣布这些请愿者"非退伍军人",而是"共党分子和作案多端的犯罪分子".麦克阿瑟也宣称请愿者中有90%不是退伍军人。而实际上,退伍军人管理局的统计数字表明,这些人中有94%曾在军队中服役,67%曾在海外服务,20%为残废军人。
但无论如何,政府对这些盘踞在首都大街上的人们已忍无可忍,决心用武力撵走这些衣衫槛楼的不速之客。然而,退伍老兵们似乎并未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因为麦克阿瑟将军曾对他们的一位领袖说过,即使到了不得不赶走他们的时候,他还是打算让他们体面地撤出。后来有消息说,政府已经派出军队来对付他们了,但他们还未觉出是件坏事,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新兵老兵一见面,一定会拥抱起来的。
7月28日上午11点多,华盛顿警察局长格拉斯福德乘坐一辆摩托车来到现场,命令警察把退伍老兵们赶走。双方发生冲突,警察向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们开了枪,当场打死两人,打伤多人。总统闻讯后,立即招见陆军部长赫尔利,要他出动军队。赫尔利马上给麦克阿瑟下了一道命令:
你立即把美军部队开进混乱的现场,与现在负责该区域的哥伦比亚特区警方密切合作,包围受影,向的地区,将肇事者驱散,不得延误。把所有抓到的人交给民政当局。在你的命令中,要坚持这一点,即对呆在有影响地区的每一个妇孺要给予关照和体贴,采取一切与本命令的正确执行相一致的人道措施。
早就按捺不住的麦克阿瑟接今后决定亲自执行这次任务。据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后来回忆说,他曾劝麦克阿瑟不要亲自出马:"街头打架,将军犯不上插手。"但麦克阿瑟不同意,宣称:"叛乱的苗头出现了,麦克阿瑟决定亲临督战。"当时他没有穿军装,便派一名勤务兵到他家里拿。艾森豪威尔不主张穿军装,说"这是政治事件嘛",但麦克阿瑟认为既然这是一次军事行动,就应该穿军装,并命令艾森豪威尔和其他人也穿上军装。军装取来了,而且是军礼服,肩上佩戴着四星上将的肩章,胸前披挂着八排缓带和勋章。在临出发前,他恶狠狠地说:"我们要打断这些人的脊梁骨。"
此时,白宫发布公报说,总统宣布军队将要"对闹事和违抗民政机关命令的人进行镇压",并声称跟警方发生冲突的人"纯系共党分子"。下午4点多,麦克阿瑟指挥部队浩浩荡荡地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开过来,打头阵的是乔治·巴顿少
校率领的挥舞着军刀的第3骑兵团,紧接着的是步兵、工兵部队,最后还有6辆坦克压阵。当身穿军礼服、腰系武装带、足登马靴,胸前挂满绶带和勋章的麦克阿瑟神气活现、耀武扬威地出现在宾夕法尼亚街头时,在那些衣衫槛楼的退伍老兵的映衬下,立即形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画面,几十名摄影记者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镜头。
巴顿的部队首先向人群(包括旁观者)发起冲击,用刀背无情地劈砍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少。"滚开!"骑兵们吆喝着。围观的群众则高声回敬:"不要脸!不要脸!"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兵叫道:"老天爷,要是我们有枪就好啦!"另一个老兵则向冲过来的骑兵责问道:"伙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在阿尔贡苦战,那时你在哪儿?!"
紧跟着,步兵也冲了上来。他们向人群投去一枚枚催泪弹,刹时间,一股股烟雾笼罩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围观者四处逃散。老兵的家属们流着眼泪、喘着粗气、拖着孩子、拿着炊具,从破烂的木板棚中踉踉跄跄地跑了出来。陆军部长那道关照和体贴每一个妇孺;采取-切人道措施的命令,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抵抗停止了,老兵们拖家带口地退却了,但后面的军队仍步步紧逼,继续投掷着催泪弹,像驱赶畜群一样。到晚上9点钟,逃难的老兵已撤到设在阿纳科斯蒂亚河对岸的大本营。麦克阿瑟想穷追不舍,让部队打过河捣毁老兵们的大本营,但胡佛总统下令禁止过河。麦克阿瑟对这道命令十分愤慨,认为这是文官干涉军事,并宣布原定计划不变。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违抗总统的命令,但并非最后一次。
麦克阿瑟下令在第11街桥头架起重机枪,然后率领一支步兵纵队冲过去,艾森豪威尔则紧随其身边。到了对岸,他们兵分两路,向退伍兵营地包抄过去,并投掷催泪弹。老兵们及其家眷边喊边跑,并大声嘲笑道:"胆小鬼!胆小鬼!胆小鬼!"接着,镇压的部队用火把点着了营地的所有棚舍,顿时火光冲天,火焰高达50英尺,连站在白宫窗口的胡佛都看得到。艾森豪威尔看到这种情形也不免动了侧隐之心:"不论退伍军人应不应来华盛顿请愿,他们毕竟是少吃缺穿,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看到他们的住所一下子被烧光,人们就更可怜他们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同情心。在洗劫中,一个想从着火的窝棚里救出心爱兔子的小男孩,被一个士兵用刺刀捅穿了腿;两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被瓦斯活活憋死;华盛顿的一些有钱人坐在自己的游艇上观赏着这百年不遇的夜景。到了夜里11点多,乔治·巴顿少校率领骑兵部队进行了最后一次毁灭性攻击。在这次受攻击的人中,有一个叫约瑟夫·安吉利诺的,此人曾因1918年9月26日在阿尔贡战役中救护战友有功而获得十字奖章,而那被他救了命的人正是现在驱赶他的乔治·巴顿。
在这次小题大作、虚张声势、近乎残暴的血洗老兵事件结束后,麦克阿瑟的刚愎自用又使他失去了常人的理智。艾森豪威尔曾劝他避开新闻记者,而让政界人物去发表谈话。但他不听艾森豪威尔的劝告,竞自告奋勇随陆军部长一起去会晤新闻界人士。在午夜过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却避而不谈自己违抗命令的事:"要不是总统不到24小时就动手的话,局面势必非常严重,可能真的会发生一场战争。要是拖延一个星期,我看我国的政治制度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了。"赫尔利补充说:"这是一个大胜利。道格立了大功,挽回了危局。"
然而,对曾经为祖国而战的人下毒手,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谴责,招致全国各地一片声讨。一些州的参议员,特别是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把麦克阿瑟视为"国内两个最危险的人物"之一(另一个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民主党人休伊·朗格),一个可煽动人们向右转并夺取政权的法西斯分子,他所制造的事件乃是一场人间灾难。但麦克阿瑟拒绝承认他有错,直到临终前他还深信,那些请愿者尽是些"叛乱分子",而不是退伍军人;"退役金大进军"是赤色分子的阴谋。正因为他粉碎了这一阴谋,克里姆林宫才诅咒他是个"该死"的人。他的这种顽固不化的观念用艾森豪威尔的话说,就是"一个高级指挥官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决不可承认自己的错误"。
"退役金大进军"事件后,麦克阿瑟对艾森豪威尔的工作能力愈加欣赏,于1933年2月调他作自己的副官。当麦克阿瑟需要帮忙的时候,只要喊一声:"艾森豪威尔少校!"后者就会从隔壁飞跑过来。艾森豪威尔经常为这位参谋长起草演讲稿、信件和报告,其行文风格以及反映上司的观点和意见的能力,深得上司的赏识,成为麦克阿瑟推行其陆军建设计划、与国会周旋的得力帮手。在考绩报告中,麦克阿瑟对艾森豪威尔赞扬道:"在这一代军官中,没有一个能胜过他,……在精力、判断力和执行任务等方面尤为突出。""他是军队中最好的军官。当下一场战争来到时,他应当立即登上领导岗位。"除了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外,两个人在情趣上也很相投。他们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生(艾克是1915届,比麦克晚12届),又都是体育爱好者,因此他们对西点军校橄榄球队的战绩异常关切,每到赛季,两个人便开始热烈讨论陆海军比赛的前景和结果。艾克对这位上司的才能十分钦佩,并通过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来学习他。艾克的传记作者斯蒂芬写道:"不管自觉不自觉,艾森豪威尔在战时和担任总统时,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辩论中总是效法麦克阿瑟。"
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开始在全国推进新政。尽管罗斯福和麦克阿瑟在政见和观念上有很大不同,但在个人能力上却彼此欣赏、相互尊重。正如麦克阿瑟本人所表白的:"无论我们之间有多大距离,我对他的私人友谊绝不会受影响。"约翰·根室①指出:"罗斯福总统和麦克阿瑟将军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心,是真正的贵族派;两人都受野心勃勃而长寿的母亲的支配,而且外表都很神气。他们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观点,罗斯福憧憬于自由主义并朝着这一方向前进,而麦克阿瑟则比较保守,但没有反动色彩。"尽管两人表面上很要好,但在工作上和骨子里却保持着一种对抗关系。
①美国记者、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作为战地记者和新闻评论员报道战况。著述甚丰,主要介绍世界各地的社会政治情况,其中有《欧洲内幕》《亚洲内幕》、《回顾罗斯福》等。——作者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主张新政的人却不像罗斯福那样能容忍麦克阿瑟,他们甚至把他看作军火商的走狗。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写道:"麦克阿瑟是这样一种人,他认为当他登上天堂时,上帝也会步下那神圣的白色宝座,恭恭敬敬地把他请上去。"他异常自负、高傲自大这一点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就连对他深为崇敬的艾森豪威尔也回忆说,只要麦克阿瑟感到有人对他不够尊敬,他就"大发脾气,破口大骂人家好耍权术,不懂礼貌,乱出主意,出尔反尔,狂妄自大,违反宪法,神经迟钝,麻木不仁,如今世道真是见鬼,等等"。除了他之外,"决不能见到天上还有另一个太阳"。当时的麦克阿瑟谈到他自己,已经用第三人称了。他从不会坐着说话,说着说着便站了起来,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讲,一边挥舞着他那长长的烟嘴。他还在办公桌后面竖起一面15英尺高的红木框镜子,以使自己的形象显得格外高大。
然而,欣赏他的人也好,不欣赏他的人也好,都很少怀疑他的领导才能。当他在某个问题上采取了某种立场以后,他便固执地坚持这种立场,特别是在涉及陆军时。他掌握问题的全部细节,总是用合乎逻辑的摆事实的方法来坚持自己的论点。他在讲述问题时,常常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两个小时,并且不论什么话题都能说得有声有色,中肯扼要,从不为选择词句或组织思路而停顿片刻。
当时的美国陆军不但在数量上少得可怜,在质量上也差得惊人。军费连年下降,1933年为3.04亿美元,1934年为2.77亿美元。有的报刊说,美军是世界上"装备最差的"军队,对此谁也不否认。麦克阿瑟手头所能掌握的陆军只有3万人,其余都在戍边或在海外服务;能够投入战场的坦克有1000"辆,其中只有12辆是新式的;飞机有1500架,其中大部分已经过时。他警告道:"陆军的兵力及其战备水平已处在危险线之下。"有一位写作者曾描述说,美国军队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个气喘吁吁地咧着大嘴,穿着不合身的军服,歪歪斜斜地扛着一杆老掉牙的步枪,在广大无边的国土上没完没了地走来走去。"
早在1931年,麦克阿瑟在他的第一个年度报告中就提出,了使陆军所有部队实现机械化的计划:"骑兵部队已被赋予发展战斗车辆的任务。这些车辆将增加它在侦察、反侦察、翼侧行动、追歼以及类似行动中作用的力量。其中一个团将全部用这样的战车装备。步兵则注意发展旨在增加对防守坚固阵地之敌攻击力的机动车辆。"这一计划虽然排除了组建独立的机械化部队的可能性,但它却多少推动了整个陆军现代化的步伐。骑兵现在可以有自己的坦克了。麦克阿瑟在报告中所提到的那个团在肯塔基州的诺克斯堡被组建。这支部队后来与第1骑兵团一起组成第1机械化骑兵团,并成为1933年组建的由艾德纳·查菲领导的第7机械化骑兵旅的核心。在坦克性能上,麦克阿瑟则更强调它的机动能力和速度,侧重于发展轻型坦克。他要求机械化部队要"保留骑兵精神",长于闪击战,并在条令中明确规定:在进行突击作战时,应大量使用坦克。但由于麦克阿瑟轻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发展,使得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一辆可与德国的重型坦克相匹敌的硬碰硬的同类装备。1934年,他领导参谋部确定了实现陆军装备现代化的先后顺序:坦克和炮兵机械化、野战部队摩托化、飞机、通信设备和新式半自动步枪。
麦克阿瑟对空军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可能是受了米切尔的影响,他认为,未来的大战"如不能控制空中,势必惨败,海、陆军必须有空军掩护,方可取胜"。在新任参谋长的第二年,他成功地与海军部长达成协议,一致同意由陆军航空队负责对入侵的敌舰队进行攻击,从而解决了陆军航空队和海军之间就海岸防御问题存在的长期争端。1933年,他指示航空队在菲律宾、夏威夷和巴拿马运河区建立远程巡逻和轰炸机中队。麦克阿瑟的努力为航空队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34年,航空队的飞机数量已发展到2320架,且全是最新式的;另外,航空队已有轰炸机中队27个、驱逐机中队17个、攻击机中队11个、侦察机中队20个。但让麦克阿瑟始料不及的是,随着航空队地位的日益提高,其独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作为让步,麦克阿瑟同意成立一个"航空兵总司令部",该司令部对所有以美国本土为基地的飞机实施统一控制,其训练和作战受命于陆军参谋长或远征军司令,而不归野战集团军司令官指挥。
麦克阿瑟在任参谋长期问对陆军建设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于1933年制订了一项总动员计划(六年规划)。他认为,动员计划应能提供一支中等规模(40万人)的机动部队(紧急战备部队),以备需要时投入战斗。因此,他指示参谋部致力于一项特殊的战争计划,并力图增强总统在不受国会干扰的情况下行使部分动员令的能力。为了做好紧急战备,他还制定了一项周密的计划,即正规军的每个军官事先都被指定好动员时的专门职位,一旦动员开始,参谋长本人就成为野战部队总司令官,而战争计划处则成为野战部队参谋部的核心。一年以后,麦克阿瑟已把正规军包括国民警卫队在内的现役和预备役部队整编为22个师,并组成4个野战集团军,由资历较深的军长担任具有战术指挥(而非行政管理)职能的司令官。
麦克阿瑟对罗斯福的"新政"总的来说不感兴趣,也很少支持,但也有一次例外。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不久,为了让失业的青年有活可干,政府成立了有27.5万人参加的"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筑堤、植树等水土保持工作。麦克阿瑟看到这是一支重要的后备力量,便建议由军队来负责保护队的行政管理工作。总统同意了,但指示只能管理而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训练。随后,麦克阿瑟便组织各部队接收保护队,并让他们穿上了草绿色的制服,成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国民后备军"。这项工作由于有麦克阿瑟的协助,取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保守派的好评,罗斯福也为此感到非常得意。
但麦克阿瑟与罗斯福之间的友好合作仅此一次。1934年,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要求陆军将第二年的经费预算削减一半。麦克阿瑟知道后大为惊愕,立即与陆军部长乔治·德恩去找罗斯福理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罗斯福坚持原议,麦克阿瑟最后情绪激动起来,愤怒地说:"当我们在下次战争中遭到失败,一个美国兵被敌人的刺刀刺进肚皮,被敌人的双脚踩在喉咙上而发出最后的诅咒时,我希望他骂的不是麦克阿瑟,而是罗斯福!"总统顿时面色铁青,喝道:"你不该对总统这样讲话!"麦克阿瑟向罗斯福道了歉,但声称要辞职,并转身离去。当他走到门口时,罗斯福作了让步:"别傻了,道格拉斯,你和预算局应开会讨论一下这件事。"走出总统办公室,德恩兴奋地对他说:"你拯救了陆军!"但麦克阿瑟还未缓过劲来,由于过度激动和忿懑,他吐在了白宫的台阶上。
麦克阿瑟后来写道,自那次争论之后,海军出身的罗斯福便站到陆军一边来了。由于麦克阿瑟的力争,1935年国会批准陆军经费为2.84亿美元,比上一年稍有增加,并将陆军兵力增至16.5万人。但由于经费仍然少得可怜,实际增加的兵力并未达到这个数字,更谈不上去更新多少装备了。而此时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正加紧备战,其军费开支已占财政支出的一半甚至更多。1935年3月,希特勒德国正式发表重振军备宣言,并宣布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在短时间内即将军队扩编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意大利则在这一年的10月出动30万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在参谋长任内,麦克阿瑟与潘兴为首的"肖蒙集团"成员,特别是乔治·马歇尔的关系仍处于对抗状态。1933年底,麦克阿瑟写信给正在莫尔特里堡任职的马歇尔中校,命令他立即去芝加哥接任伊利诺伊州国民警卫师师长之职,并说这一职务是最重要的头等工作;但马歇尔看罢信后却呆若木鸡。这难说是件好事,因为一名正规军官去非正规部队服役,便很少有晋升的机会了,绝望之余,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上级的命令提出质疑,请求麦克阿瑟收回成命;继续让他在正规军中服务。同时,他还请出了潘兴将军为他说话。但潘兴的出面干预,反而使麦克阿瑟强烈地意识到马歇尔仍是令他憎恨的肖蒙集团的成员之一,正是马歇尔下的那道引起混乱的命令使他蒙受被扣押的耻辱。因此,潘兴的说情和马歇尔的请求均被冷冰冰地拒绝了。这大大伤了马歇尔的心,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愁容满面,从未笑过"。1935年,潘兴再次为他的得意门生的晋升奔走,并给罗斯福总统和陆军部长乔治·德恩写信极力推荐。但当德思为此来找麦克阿瑟商量时,后者又以没有空缺为由,再次打破了马歇尔的将军梦。直到麦克阿瑟卸任参谋长之后,马歇尔才得以晋升为准将。后来有人告诉马歇尔,麦克阿瑟曾说马歇尔是他唯一害怕的军人,没有马歇尔和他竞争,他就可以一帆风顺。幸亏马歇尔气度大,在他当上陆军参谋长成为麦克阿瑟的上级后,他并没有乘机报复,给麦克阿瑟小鞋穿。
1934年,麦克阿瑟的参谋长任期本已届满。但这一年的12月12日,罗斯福总统以没有适当人选为由,宣布麦克阿瑟继续留任,为的是使他能够有时间争取陆军1936年度预算得到国会批准。果然,在他的努力下,1936年的陆军经费增加到3.55亿美元。
1935年10月1日,麦克阿瑟正式离任参谋长,由马林·克雷格接任其职。对于他这5年对美国陆军的贡献,潘兴将军做了中肯的评价,尽管他曾反对麦克阿瑟任参谋长。在麦克阿瑟即将离任时,他说:"对麦克阿瑟参谋长,我只有赞扬。他完全懂得为国防发展一支统一战斗部队的需要。他主张进步,但并不激进。他勇于向上级发表他的正确意见这一点是令人钦佩的。由于他的参谋部处事英明,他赢得了陆军和全国的完全信任。
"
由于他在任参谋长期间,"对制定正确的防务政策以及不断加强国家安全的法律贡献显著",而又获一枚服务优异十字勋章。嘉奖令中说:"他设想并发展了我国地面部队的四个集团军组织;设想并建立了航空队总司令部,从而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空防能力;他制订了一项使陆军的战术、装备、训练和组织现代化的综合计划。"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保持了一支准备较好(尽管仍不充分)的军队,不能不说有麦克阿瑟的一份功劳。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