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执政前之荆公(中)
第六章 执政前之荆公(中)
世上评论者,经常因为王安石早年时多次被征馆职而不去赴任,等到他后来授翰林学士,一召唤就去了,说他本是热心于富贵,前面不过是故意这样以博得声 誉,等有了一定的虚名,一跃而登上高位。唉!他们是多么不顾实情,不是很像那些舞弄文黑的小吏一般,搬弄词句给人加以罪名吗?王安石出来做官,他自己觉得 都早,用世是他的本来意图,然而他能坚持在小的官位上,这是他学问和修养的本源。如果说他看不上馆职的位置而不去,那他所做的州县小官,则更加卑贱了,而 他为什么能安心在那个职位上,不仅是安心在那里,还精心去求取呢?只是因为家贫而且亲人年事已高,不得不为俸禄而做官,所以不得不为了生计而不惜待在那卑 贱的位置上罢了。等他授予学士时,老母已经过世,家计也稍好一些,所以就应了官而不再推辞,这就是他所作所为与之前不同的原因。所以我论述王安石的安身之 道,与其说他像伯夷,还不如说他像柳下惠,而恨王安石的人还在偷偷地议论他,难道这不过分吗?这里选取他集中的一两篇文章 来证明我的话。
他在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乞免就试状》中说:
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依前降指挥发来赴阙就试者:想到我祖母年老,先父还没有安葬,弟妹已经到了嫁娶的年龄,家里贫穷人口又多,难以往京师去。原来曾因 此自己讲过这些原因,乞求不去应试,怠慢了朝廷的命令,是有罪的,幸亏承蒙赦免,允许了我的请求。不认为我是辞职,而认为我是淡于名利,使我没有葬嫁奉养 的焦虑,而能从容地辞退,不敢登显要的位置,说这是淡于名利也可以。我现在只是为了自家的急事,权衡利弊而这样做,说我是淡于名利,这不是我的本意;再加 上我辞去县职守候补缺,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老幼都还没有安排好,即使想去赴任,实在是家事无所脱身,希望皇上恩慈,体察我的本意,只是因私事,请不要召 我去应试,让我在外任上干满年限。
这是他最初辞去征召而写的。因为文彦博推荐他的信中说他有淡于名利的语句,因而这样说(文彦博的信中说道:文馆的职位,是士人所希望的,而王安石恬 然自守,不可多得)在这之前,在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有《上相府书》,在这之后有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辞集贤校理状》二篇,嘉祐元年(公元 1056年)有《上执政书》、《上欧阳永叔书》,二年有《上曾参政书》,三年有《上富相公书》,它们的措辞大概都类似。孝顺友爱之深情,溢于言表。他这样 处理事情,也无愧于古人,而非要认为他掩饰真情,怎么喜欢污蔑别人到了如此地步呢?再说王安石不认为小官卑贱也是出于万不得已,他曾自己说:
我不考虑我不胜任,只考虑孔子的学识学不到,操行没有修炼好,只想象孔子那样罢了。做这样的小吏,不是我的志向,我私下自比为古代的贫者。
我常常认为当今的士人们都是放弃圣人之道而只信奉自身的私利,这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舍弃了出仕做官就没有可以用来维持生计的工作,如舍弃出仕而去 谋求为生的方法,这对于道来说更是过分不敬,这当然也是我不得已的原因。我曾经写过一篇《进说》来劝勉自己有所得的人,自己有所得就可以的人一直没有看 见。
由此看来,伊尹耕于莘野,遇到成汤才有大的作为,这也是王安石的志向。考虑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则王安石就自贬在流俗之中很久,而后人仍然偷偷地议论他,是什么居心呢?
孔子做管理粮仓的小官时求取数目的准确无误,做管理畜牧的小吏则努力使牛羊茁壮,王安石也是这样。虽说他心中不愿做这小吏,既然当上了,就忠于职 守,而不肯一丝一毫苟且,这就是他的学问之所以不欺人的原因。王安石所到的地方都有政绩,而在做鄞县的县宰时成绩尤其好。《宋史》他的传中说他建堤坝、挖 池塘,为水陆求得便利;贷谷物给百姓,确定利息而偿还,使新旧交换,县里的人认为很方便。这就是后来他执政时的农田、水利、青苗这些法令,在一个县中小试 一下。在他的集中有《鄞县经游记》、《上杜学士论开河书》、《上孙司谏书》等,都可以看出他治理鄞县的政绩中的一斑,这里就不都抄录了。明嘉靖年间(公元 1522年~1566年),陈久川为王安石的文集作叙,说:“王安石曾在鄞做县令,被称为守法的好官而在他死后为他立庙,百姓至今以他为神。”当地百姓对 他的怀念已经有数百年了而没有消失,就可以看出他的道德和政治水平达到了何等的高度。
王安石是一个做事的人,不是好说话的人。看他执政之前的政论,也往往散见在他的文集中,这里抄录一两篇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怀抱。他的《与马运判书》中说:
现在之所以国库空虚,不仅仅在于消费支出方面毫无节制,还在于失去了创造财富的方法。想使自己家庭富有要取资于国家,想使国家富强要取资于百姓,要 想使百姓富足,一定要取资于大自然。当家的人不给自己的儿子创造财富,那么父亲威严儿子又富有,父亲有什么得不到呢?现在关上门与自己的儿子交易,而门外 的财富不让进来,那么就是把儿子的财产全都得到,也仍然不会富有。近来的关于理财的言论虽然听起来不错,但都是国君搜刮老百姓的方法呀!只不过是关起门作 交易罢了。这难道就是国家财政空虚的原因吗?
唉!这些话,与今天的经济学、财政学的原理是何等的吻合啊。王安石理财的政策,全都在此了,而后世把他看做聚敛之臣,和王安石的精神是多么相反啊。 集中还有《议茶法》一篇,论榷茶制度应当废除;有《上运使孙司谏书》一篇,说官卖盐不可行,这方面即使是现在的财政家也是应当采取的政策。而论说的人将他 与桑弘羊、孔仅等人放在一起加以否定,这是为什么呢?
王安石有数首诗,也体现了他对于财政的意见,这里抄录于下:
先王有经制,颁布上所行。后世不复古,贫穷主兼并。非民独如此,为国赖以成。筑台尊寡妇,入粟至公卿。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大意苦未就,小官苟 营营。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驾言发富藏,云以救鳏惸。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兹地昔丰实,土沃人良耕。他州或呰窳,贫富不 难评。豳诗出周公,根本讵宜轻。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 《发廪》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 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更可 怜哉! 《兼并》
婚丧孰不供,贷钱免尔萦。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 《寓言》
以上《发廪》、《兼并》两首,所说的理论,与今世所说的社会主义近似,它是不是可行,在其他的章 节中另论。他《寓言》一首,则是后来的青苗法和均输法的本源。
他的《省兵》一首写到:
有客语省兵,省兵非所先。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兵少败孰继,胡来饮 秦川。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百官勤俭慈,劳者已 息肩。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
这是王安石对当时兵政的意见,后来执政时,一一施行,正像他在这里所说。
在《材论》里说:
天下的祸患所在,不在于人才不多,在于君上不想要众多的人才;不在于士子们不想有所作为,在于君上不想使士子有所作为。使用人才,这是国家栋梁,得 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而且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败亡受辱。然而君上不想要人才众多,不想使用人才,这是为什么?这样做有三点受蒙蔽:那些勇于这样做的, 认为我的地位足可以排除侮辱断绝危险,这辈子天下也不会有祸患,人才的得失对治乱的天数没什么帮助,所以安然地放纵自己的想法,而最终陷于败亡动乱危险受 辱,这是受蒙蔽的一点。又有人认为自己的高官厚禄足以诱惑天下的士子,他们的富贵幸福全由我定夺,因此自己可以傲慢地对待天下士子,而士子们都会奔向自 己,但这也最终会陷于败亡受辱罢了,这又是受蒙蔽的一点。又有人不寻求怎样发现培养任用人才的方法,恐惧忧愁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也最终会陷入败亡 受辱,这又是受蒙蔽的一点。这受蒙蔽的三点,它们的害处则是一样。然而用心不错但还可以讨论其失误的,只是那些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人。他们并非不想用天下 的人才,只是不知道罢了。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呢?只是当他们遇到事务时则能处理,出谋划策就会得到利益,治理国家就使国家太平富强,这 是人才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所以假若君上不能仔细考察,严格任用,那么即使有皋陶、夔、稷(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教先民种稷和麦)、契(商族部落的始祖) 的智慧,这些人也不能自然地和众人区分开,更何况智力稍差些呢?世上不明事理的人会说:“假如一个人有异于常人的才能,就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锋芒会立刻 显见,所以没有有实才却没有显现的人。”这些人只见过锥子处于布袋中,却根本没见到马在马厩中。劣马良驹杂处在一起,它们喝水吃草,嘶叫抬蹄子,要去寻找 这些方面的差别那会很少。等到它们拖拉重车,选择平路,不需多加驱策,不厌烦驾驭,稍振动辔头而千里已至。在这个时候,使劣马一起驱策驾驭,那么即使倒了 车轮断了马缰绳,损伤筋骨,昼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追不上呀。这以后千里马和驽马才可以分别呀。古时的君主,知道情况这样,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竭 尽所有方法去选择考试人才,考试的方法,在于能称职而已。南越的长箭,用千百次锤炼过的精钢做箭头,用秋鹗坚硬的翎管做箭尾,放在强弓之上张满弓弩,即使 千步之外穿着犀兕皮做的强韧的盔甲,没有不立刻穿透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器具,而且是决定胜负、打仗时的宝贝。然而不知道它应该怎样使用才合适,却用来 敲打东西,那么就和腐朽、枯干的木棍没有差别。因此知道,即使得到天下杰出的人才,但使用不得法,就像使用箭一样。古时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于是仔细考 核能力谨慎地任用,使才能不同优劣有差的各适其职。能够这样,则士子中愚笨浅陋的,都能努力用自己的所学做好小事,更何况智力卓尔不群的人呢?呜呼!以后 在位的人并未曾寻求人才的论说而用实践考查,只是坐在那说天下果然没有人才,这也是没有思考过呀。听说古人对于人才会教导塑造,但先生你只说寻求任用人 才,为什么呢?回答是:“在天下没有确定法律制度之前,必须先求索人才任用,如果能任用人才,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制。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制,那天下的小事都会 和先王时一样了,更何况培育成人才的事呢?这是我只说寻求任用人才的原因。”(后略)
这是王安石的政论中关于用人的论述。上面所录不过是王安石生平怀抱之一斑,然而他后面所要做的一些事,已经大略能看出了。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