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笨升迁之道 第三十四节 明争暗斗
新年过去不久,刘松山、刘典、蒋益澧所部各路大军收复严州得手,两万余守城的太平军将士死伤大半,余部突围出城,撤往汤溪。
消息传到婺源,左宗棠一面同曾国藩上奏朝廷,为出力员弁请功邀赏,一面着令各路人马分别屯扎于严州城外东、西、南三面,就地休整,一面又遣杨昌浚连夜赶往严州,配合蒋益澧料理修缮城墙,重整府衙、学馆,安置失散百姓回迁等诸多善后。
左宗棠在上奏朝廷时认为,收复严州,等于砍掉了金华的右臂。此时只要收复兰溪,则水陆便能畅通,离收复龙岩、汤溪两城也就不远了。但他接着又向朝廷报忧:瘟疫流行,缺粮断饷,全军勉力支持。
左宗棠为什么累次向朝廷述苦呢?这里有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情由。当时在浙各军缺饷过甚,济饷又不能按期拨付,左宗棠无奈之下,只好奏请朝廷想开一米捐解困。朝廷鉴于当时捐输过滥未予准许。左宗棠迭次向朝廷述苦,并非为了表功,实是想让朝廷知道,他想开米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跟风。所谓米捐,其实也是号召百姓拿银子买官、买监生,只是换个说法而已。
湘军几次面临断饷断粮危机,都是靠开捐输渡过难关的。事实证明,倡开捐输虽非明智之举,但在军兴时期,却的确不失为一种筹饷的好办法。
左宗棠急于开米捐,还有另外一层,堵布益采购的洋枪洋炮已经从法国装船启行,不日即可抵浙。枪炮到后,就要大量地购进与之相配套的火药、炮弹等物。若只有枪炮而无火药、炮弹,采购这些洋枪洋炮又有什么功效呢?
其实,左宗棠最早奏请开米捐以解军需的折子到后,恭亲王是同意办理的,但面禀两宫太后说出自己的意见后,东太后慈安倒是无话可说,西太后慈禧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慈禧太后这样对恭亲王说道:“照说呢,饷需过大,靠开捐输解困倒是个好办法,咱们老祖宗也这样办过。不过,曾国藩在湖广已经开过三次捐输,胜保在安徽、江西也闹了几回。这么一来,各省都开始热衷于搞这个了。现在,曾国藩靠在江西、安徽、江苏等省设厘局筹饷,胜保奏请把厘局一项在各省推广,朝廷也答应了。我就想啊,这又是捐输又是厘局的,咱们大清国这是在干什么呀?老祖宗的话说得明明白白,不到万不得已,这捐输一项万不能开,一开就滥。要我说呀,左宗棠的这个折子,就留中不发吧,看看再说。”
恭亲王没有言语,默默地退了下去,但对慈禧太后已是蓄了老大的不满。恭亲王奕自以为自己对慈禧太后是有恩的,对大清国是有功的。他虽面子上同意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做法,但心里却不希望帘内的人把手伸得太长。
奕其实大错而特错了。
奕时年不过三十二岁,正是风华正茂、才思敏捷的好时候。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是咸丰帝异母弟,因其聪颖过人,同族的人背地里都叫他“鬼子六”。道光皇帝生前,曾赐其白虹刀以示喜爱。道光皇帝晏驾时,遗疏皇四子奕(因前三子早夭,奕实为长子)继承大统,六子奕封亲王辅政。按着道光皇帝遗命,奕登基即封奕为恭亲王,但辅政一说却不再提起。
咸丰帝崩,遗命随行在侧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辅佐幼子总摄朝政,为赞襄政务大臣,仍将奕排斥在辅政之外。年轻气盛的奕不甘心受冷落,竟以奔丧为名直赴热河行宫叩谒梓宫,并与两宫太后密谋,决定在梓宫南返的时候在京师发动政变,清君侧,扭转局面。叔嫂二人终于成功,奕于是得授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了全部朝政。
殊不知,慈禧太后亦非等闲之辈,她虽为女人,但掌权的野心却比奕还大。
慈禧太后原名兰儿,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征女。兰儿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被选入宫,咸丰五年得咸丰帝幸临有喜,封兰贵人。咸丰六年,生子载淳,封懿妃。次年,进懿贵妃,开始受宠并时常替咸丰帝出谋划策,在枕边干政。
兰儿从小识字,满汉两种文字皆通,进宫后更是开始模仿咸丰帝笔迹,几至乱真。咸丰帝因之对其宠爱,时常也拿出无关紧要的奏件让其批览,她竟批得头头是道,就跟皇上批过的一般无二,咸丰帝本人也大加惊奇起来。咸丰帝崩,遗命八大王公大臣辅佐幼君赞襄政务,不准后宫参政。她却不动声色,暗中把身边的太监安德海遣进京去,唆使在京主政的奕到热河叩谒梓宫。
奕此时也正对皇兄把自己排斥到辅政之外大感不满,得了她这话,马上便向热河狂奔。尽管当时肃顺等人最怕他叔嫂二人串通发难,已提前作了防范,但慈禧还是在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后与奕见了面,并定下了政变的大计。梓宫回京后,政变成功,慈禧靠着奕的力量剪除了辅政的八大王公大臣,终于达到了垂帘听政的目的。
依着奕的本意,两宫太后久居深宫,不太懂得朝政,对朝政只要听就可以了。哪知道慈禧的垂帘听政只是自己耍的一个手段而已,她真正的目的,是要替幼君总揽朝政,亲自来治理这个国家。这自然让奕大感意外,却又不能明着顶撞,只能对帘内交代的事拖着不办。慈禧对奕的做法心知肚明,嘴上虽不说什么,仍是张口一个恭亲王,闭口一个小六子,但心里已是蓄了老大的不快。
对叔嫂之间的这种勾心斗角,作为外臣的左宗棠怎么能知道内情呢?但对节制四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来说,对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之间的这种明争暗斗,不仅知道得清清楚楚,而且了若指掌。
当他得知左宗棠请开米捐的折子被太后留中不发后,当即拜发一折,替左宗棠奏请在浙江倡开米捐以救急。曾国藩称在浙开米捐为不得已之举,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一俟浙省局面缓解,即停止此捐,以防捐输过多、过滥。
曾国藩的折子依例先进军机处,恭亲王看了看没有言语,当日即递进宫中去。
慈禧太后翻了翻折子,照样先问了一下恭亲王奕的主意。
恭亲王答道:“禀两宫太后,臣以为,既然左宗棠的折子被留中不发了,曾国藩的折子自然也不能允准,也留中不发吧。”从公讲,奕说的是实情,照理也该这样办理。
但慈禧太后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一边翻折子一边说道:“王爷说的是这个理儿,不过呢,这曾国藩和左宗棠又不一样。左宗棠是浙江巡抚,但曾国藩可是替咱撑着东南半壁呢。他如今出面讲话了,可见左宗棠手里的确是短银子了,显然曾国藩也是没办法好想。曾国藩替咱们打了十几年的仗,他的话不能说驳就驳。”
慈禧太后话毕,也不管恭亲王是何态度,便把折子往帘外一递道:“着军机处给曾国藩和左宗棠拟旨,曾国藩的这个折子,准了吧。”
恭亲王接过折子,据理争辩道:“禀太后,左宗棠的折子留中不发,如今却准曾国藩的折子,朝廷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慈禧太后大声道:“恭亲王啊,朝廷这怎么是前后矛盾呢?左宗棠是左宗棠,他左宗棠理应与曾国藩联衔会奏的,可他自己就把折子递上来了。他眼中可以没有曾国藩,但朝廷眼里可不能没有曾国藩哪!”
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的一顿夹枪夹棒的话给说得好半天不敢言语。他下去后,免不了在背后发了顿牢骚,转日才着军机处把圣旨拟出;又敕饬吏部、户部及国子监,命将官员空凭、户部贡照及国子监空白贡照,迅速颁往浙江巡抚衙门,以备开捐后使用。
左宗棠很快接到圣旨并随旨颁到的吏部、户部、国子监三种空白贡照,才知朝廷恩准浙江倡开米捐,是曾国藩再次奏请的结果,心里就知自己奏请开米捐而未与曾国藩联衔这件事,做得是唐突了。
送走传旨差官,又将随旨颁发的上万张空白贡照着专人验收领取,这才一边喝茶,一边感叹道:“不是涤生大度,已经运到的洋枪洋炮,可不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了吗?”
左宗棠连夜把按察使衔帮办军务之丁宝桢、候补道胡雪岩、即选员外郎原云贵总督林则徐之子林聪彝、即选员外郎吴大廷等四人传来,吩咐道:“本部院已接到圣旨,朝廷已准在浙省倡开米捐,并随旨颁了一万张空白贡照。你们几位明日就带上贡照,分头到各地去劝捐。本部院适才在肚里算了算,这一万张贡照,少说也有一百万两的进项。不仅能助饷需,洋枪洋炮所用之火药、弹子,也都有着落了。本部院要说的是,捐输虽是无奈之举,可也要甄别良莠,尤其是有些行为不端、称霸一方的劣绅,他就算出再多的银子,亦不能准他的所请。这是皇上家的法度,玩忽不得。各位可曾记住?”
四人一起答道:“抚台大人所言极是,我等遵照办理就是了。”
左宗棠于是就把师爷传来,先为每人发了五百张的贡照,这才又传唤别人。
第二天,丁宝桢四人刚刚离开婺源不久,左宗棠便接到圣旨:“江苏布政使着曾国荃补授;浙江布政使着蒋益澧补授;山东按察使着丁宝桢补授;浙江按察使着刘典补授;赏按察使衔杨昌浚三品京卿帮办左宗棠军务。钦此。”
左宗棠急派快马将丁宝桢追回,另传杨昌浚接替丁宝桢办理劝捐事宜。
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身,是曾国藩的胞弟,因行九,人们习惯称其为九帅。曾国荃是湘军吉字营统领,累官七品知县、四品知府加道衔。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便已是三品的按察使衔,次年以按察使记名加布政使衔,旋授浙江按察使。曾国荃的吉字大营现是围困江宁的主力,已占据雨花台,逼近江宁城。朝廷此时把江苏布政使放给曾国荃,无非是希望曾老九再加一把劲,能早日打破城池,尽快收复这座被太平天国占据了十几年的石头老城。但曾国荃此时却极其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他已经三次回籍添募新勇,兵力已达四十余营,但对能否如愿打破城池,心里仍无十分的把握。
蒋益澧字乡泉,籍隶湖南湘乡。初入王錱团练,因功赏九品顶戴。王錱战死后,转入罗泽南大营,因作战勇猛擢七品知县衔,成营官。随曾国藩出省作战,仍隶罗泽南,因功赐赏戴花翎,升为四品知府衔。
左宗棠进攻浙江,奏请蒋益澧率军相助,蒋益澧到后不久,很快便被左宗棠保举成二品顶戴布政使衔。蒋益澧同李元度一样,都是中途改换门庭的;李元度投的是浙江巡抚王有龄,蒋益澧靠的是湖南巡抚骆秉章。因此,曾国藩对蒋益澧的看法极其坏,胡林翼生前也没少在人前人后讲蒋益澧的不是。从一而终,是当时有血性的男儿所奉行的一个死教条。其实,蒋益澧负气离营不久就开始后悔了,尽管他知道跟着李续宾干下去他很难有大作为,但湘军统帅毕竟不是李续宾而是曾国藩,这就让他抱定了一条就算中途改换门庭也决不易旗的宗旨。骆秉章请他重新出山募勇去援广西,他答应了,但却向骆秉章提出,募勇后,改换旗号不可,新军仍打湘军旗号,骆秉章同意了。
曾国藩得知这件事后,一次抚须对幕僚叹道:“本部堂没有看错,乡泉能从一介兵勇做起,直做到四品知府衔,的确是个军中骁将!可惜,本部堂偏听偏信了迪庵的话,没有强留乡泉。乡泉离营,使我湘军失去一只猛虎,实乃本部堂之过也。这件事怨不得乡泉。”
曾国藩于是不再对蒋益澧另眼相看,反倒高看了他一眼,并累次向广西巡抚劳崇光疏荐蒋益澧,终使蒋益澧靠着军功进入司道大员行列。
其实,左宗棠与蒋益澧来往并不是很多,这一则因为蒋益澧出身卑微,又没有功名,一则也是因为蒋益澧自己身在行伍,与衙门中人来往不密。蒋益澧自己都知道,他和左宗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
现在,头上有了顶浙江布政使的乌纱,蒋益澧好歹敢往人前站了。
消息传到婺源,左宗棠一面同曾国藩上奏朝廷,为出力员弁请功邀赏,一面着令各路人马分别屯扎于严州城外东、西、南三面,就地休整,一面又遣杨昌浚连夜赶往严州,配合蒋益澧料理修缮城墙,重整府衙、学馆,安置失散百姓回迁等诸多善后。
左宗棠在上奏朝廷时认为,收复严州,等于砍掉了金华的右臂。此时只要收复兰溪,则水陆便能畅通,离收复龙岩、汤溪两城也就不远了。但他接着又向朝廷报忧:瘟疫流行,缺粮断饷,全军勉力支持。
左宗棠为什么累次向朝廷述苦呢?这里有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情由。当时在浙各军缺饷过甚,济饷又不能按期拨付,左宗棠无奈之下,只好奏请朝廷想开一米捐解困。朝廷鉴于当时捐输过滥未予准许。左宗棠迭次向朝廷述苦,并非为了表功,实是想让朝廷知道,他想开米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跟风。所谓米捐,其实也是号召百姓拿银子买官、买监生,只是换个说法而已。
湘军几次面临断饷断粮危机,都是靠开捐输渡过难关的。事实证明,倡开捐输虽非明智之举,但在军兴时期,却的确不失为一种筹饷的好办法。
左宗棠急于开米捐,还有另外一层,堵布益采购的洋枪洋炮已经从法国装船启行,不日即可抵浙。枪炮到后,就要大量地购进与之相配套的火药、炮弹等物。若只有枪炮而无火药、炮弹,采购这些洋枪洋炮又有什么功效呢?
其实,左宗棠最早奏请开米捐以解军需的折子到后,恭亲王是同意办理的,但面禀两宫太后说出自己的意见后,东太后慈安倒是无话可说,西太后慈禧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慈禧太后这样对恭亲王说道:“照说呢,饷需过大,靠开捐输解困倒是个好办法,咱们老祖宗也这样办过。不过,曾国藩在湖广已经开过三次捐输,胜保在安徽、江西也闹了几回。这么一来,各省都开始热衷于搞这个了。现在,曾国藩靠在江西、安徽、江苏等省设厘局筹饷,胜保奏请把厘局一项在各省推广,朝廷也答应了。我就想啊,这又是捐输又是厘局的,咱们大清国这是在干什么呀?老祖宗的话说得明明白白,不到万不得已,这捐输一项万不能开,一开就滥。要我说呀,左宗棠的这个折子,就留中不发吧,看看再说。”
恭亲王没有言语,默默地退了下去,但对慈禧太后已是蓄了老大的不满。恭亲王奕自以为自己对慈禧太后是有恩的,对大清国是有功的。他虽面子上同意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做法,但心里却不希望帘内的人把手伸得太长。
奕其实大错而特错了。
奕时年不过三十二岁,正是风华正茂、才思敏捷的好时候。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是咸丰帝异母弟,因其聪颖过人,同族的人背地里都叫他“鬼子六”。道光皇帝生前,曾赐其白虹刀以示喜爱。道光皇帝晏驾时,遗疏皇四子奕(因前三子早夭,奕实为长子)继承大统,六子奕封亲王辅政。按着道光皇帝遗命,奕登基即封奕为恭亲王,但辅政一说却不再提起。
咸丰帝崩,遗命随行在侧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辅佐幼子总摄朝政,为赞襄政务大臣,仍将奕排斥在辅政之外。年轻气盛的奕不甘心受冷落,竟以奔丧为名直赴热河行宫叩谒梓宫,并与两宫太后密谋,决定在梓宫南返的时候在京师发动政变,清君侧,扭转局面。叔嫂二人终于成功,奕于是得授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了全部朝政。
殊不知,慈禧太后亦非等闲之辈,她虽为女人,但掌权的野心却比奕还大。
慈禧太后原名兰儿,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征女。兰儿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被选入宫,咸丰五年得咸丰帝幸临有喜,封兰贵人。咸丰六年,生子载淳,封懿妃。次年,进懿贵妃,开始受宠并时常替咸丰帝出谋划策,在枕边干政。
兰儿从小识字,满汉两种文字皆通,进宫后更是开始模仿咸丰帝笔迹,几至乱真。咸丰帝因之对其宠爱,时常也拿出无关紧要的奏件让其批览,她竟批得头头是道,就跟皇上批过的一般无二,咸丰帝本人也大加惊奇起来。咸丰帝崩,遗命八大王公大臣辅佐幼君赞襄政务,不准后宫参政。她却不动声色,暗中把身边的太监安德海遣进京去,唆使在京主政的奕到热河叩谒梓宫。
奕此时也正对皇兄把自己排斥到辅政之外大感不满,得了她这话,马上便向热河狂奔。尽管当时肃顺等人最怕他叔嫂二人串通发难,已提前作了防范,但慈禧还是在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后与奕见了面,并定下了政变的大计。梓宫回京后,政变成功,慈禧靠着奕的力量剪除了辅政的八大王公大臣,终于达到了垂帘听政的目的。
依着奕的本意,两宫太后久居深宫,不太懂得朝政,对朝政只要听就可以了。哪知道慈禧的垂帘听政只是自己耍的一个手段而已,她真正的目的,是要替幼君总揽朝政,亲自来治理这个国家。这自然让奕大感意外,却又不能明着顶撞,只能对帘内交代的事拖着不办。慈禧对奕的做法心知肚明,嘴上虽不说什么,仍是张口一个恭亲王,闭口一个小六子,但心里已是蓄了老大的不快。
对叔嫂之间的这种勾心斗角,作为外臣的左宗棠怎么能知道内情呢?但对节制四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来说,对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之间的这种明争暗斗,不仅知道得清清楚楚,而且了若指掌。
当他得知左宗棠请开米捐的折子被太后留中不发后,当即拜发一折,替左宗棠奏请在浙江倡开米捐以救急。曾国藩称在浙开米捐为不得已之举,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一俟浙省局面缓解,即停止此捐,以防捐输过多、过滥。
曾国藩的折子依例先进军机处,恭亲王看了看没有言语,当日即递进宫中去。
慈禧太后翻了翻折子,照样先问了一下恭亲王奕的主意。
恭亲王答道:“禀两宫太后,臣以为,既然左宗棠的折子被留中不发了,曾国藩的折子自然也不能允准,也留中不发吧。”从公讲,奕说的是实情,照理也该这样办理。
但慈禧太后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一边翻折子一边说道:“王爷说的是这个理儿,不过呢,这曾国藩和左宗棠又不一样。左宗棠是浙江巡抚,但曾国藩可是替咱撑着东南半壁呢。他如今出面讲话了,可见左宗棠手里的确是短银子了,显然曾国藩也是没办法好想。曾国藩替咱们打了十几年的仗,他的话不能说驳就驳。”
慈禧太后话毕,也不管恭亲王是何态度,便把折子往帘外一递道:“着军机处给曾国藩和左宗棠拟旨,曾国藩的这个折子,准了吧。”
恭亲王接过折子,据理争辩道:“禀太后,左宗棠的折子留中不发,如今却准曾国藩的折子,朝廷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慈禧太后大声道:“恭亲王啊,朝廷这怎么是前后矛盾呢?左宗棠是左宗棠,他左宗棠理应与曾国藩联衔会奏的,可他自己就把折子递上来了。他眼中可以没有曾国藩,但朝廷眼里可不能没有曾国藩哪!”
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的一顿夹枪夹棒的话给说得好半天不敢言语。他下去后,免不了在背后发了顿牢骚,转日才着军机处把圣旨拟出;又敕饬吏部、户部及国子监,命将官员空凭、户部贡照及国子监空白贡照,迅速颁往浙江巡抚衙门,以备开捐后使用。
左宗棠很快接到圣旨并随旨颁到的吏部、户部、国子监三种空白贡照,才知朝廷恩准浙江倡开米捐,是曾国藩再次奏请的结果,心里就知自己奏请开米捐而未与曾国藩联衔这件事,做得是唐突了。
送走传旨差官,又将随旨颁发的上万张空白贡照着专人验收领取,这才一边喝茶,一边感叹道:“不是涤生大度,已经运到的洋枪洋炮,可不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了吗?”
左宗棠连夜把按察使衔帮办军务之丁宝桢、候补道胡雪岩、即选员外郎原云贵总督林则徐之子林聪彝、即选员外郎吴大廷等四人传来,吩咐道:“本部院已接到圣旨,朝廷已准在浙省倡开米捐,并随旨颁了一万张空白贡照。你们几位明日就带上贡照,分头到各地去劝捐。本部院适才在肚里算了算,这一万张贡照,少说也有一百万两的进项。不仅能助饷需,洋枪洋炮所用之火药、弹子,也都有着落了。本部院要说的是,捐输虽是无奈之举,可也要甄别良莠,尤其是有些行为不端、称霸一方的劣绅,他就算出再多的银子,亦不能准他的所请。这是皇上家的法度,玩忽不得。各位可曾记住?”
四人一起答道:“抚台大人所言极是,我等遵照办理就是了。”
左宗棠于是就把师爷传来,先为每人发了五百张的贡照,这才又传唤别人。
第二天,丁宝桢四人刚刚离开婺源不久,左宗棠便接到圣旨:“江苏布政使着曾国荃补授;浙江布政使着蒋益澧补授;山东按察使着丁宝桢补授;浙江按察使着刘典补授;赏按察使衔杨昌浚三品京卿帮办左宗棠军务。钦此。”
左宗棠急派快马将丁宝桢追回,另传杨昌浚接替丁宝桢办理劝捐事宜。
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身,是曾国藩的胞弟,因行九,人们习惯称其为九帅。曾国荃是湘军吉字营统领,累官七品知县、四品知府加道衔。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便已是三品的按察使衔,次年以按察使记名加布政使衔,旋授浙江按察使。曾国荃的吉字大营现是围困江宁的主力,已占据雨花台,逼近江宁城。朝廷此时把江苏布政使放给曾国荃,无非是希望曾老九再加一把劲,能早日打破城池,尽快收复这座被太平天国占据了十几年的石头老城。但曾国荃此时却极其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他已经三次回籍添募新勇,兵力已达四十余营,但对能否如愿打破城池,心里仍无十分的把握。
蒋益澧字乡泉,籍隶湖南湘乡。初入王錱团练,因功赏九品顶戴。王錱战死后,转入罗泽南大营,因作战勇猛擢七品知县衔,成营官。随曾国藩出省作战,仍隶罗泽南,因功赐赏戴花翎,升为四品知府衔。
左宗棠进攻浙江,奏请蒋益澧率军相助,蒋益澧到后不久,很快便被左宗棠保举成二品顶戴布政使衔。蒋益澧同李元度一样,都是中途改换门庭的;李元度投的是浙江巡抚王有龄,蒋益澧靠的是湖南巡抚骆秉章。因此,曾国藩对蒋益澧的看法极其坏,胡林翼生前也没少在人前人后讲蒋益澧的不是。从一而终,是当时有血性的男儿所奉行的一个死教条。其实,蒋益澧负气离营不久就开始后悔了,尽管他知道跟着李续宾干下去他很难有大作为,但湘军统帅毕竟不是李续宾而是曾国藩,这就让他抱定了一条就算中途改换门庭也决不易旗的宗旨。骆秉章请他重新出山募勇去援广西,他答应了,但却向骆秉章提出,募勇后,改换旗号不可,新军仍打湘军旗号,骆秉章同意了。
曾国藩得知这件事后,一次抚须对幕僚叹道:“本部堂没有看错,乡泉能从一介兵勇做起,直做到四品知府衔,的确是个军中骁将!可惜,本部堂偏听偏信了迪庵的话,没有强留乡泉。乡泉离营,使我湘军失去一只猛虎,实乃本部堂之过也。这件事怨不得乡泉。”
曾国藩于是不再对蒋益澧另眼相看,反倒高看了他一眼,并累次向广西巡抚劳崇光疏荐蒋益澧,终使蒋益澧靠着军功进入司道大员行列。
其实,左宗棠与蒋益澧来往并不是很多,这一则因为蒋益澧出身卑微,又没有功名,一则也是因为蒋益澧自己身在行伍,与衙门中人来往不密。蒋益澧自己都知道,他和左宗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
现在,头上有了顶浙江布政使的乌纱,蒋益澧好歹敢往人前站了。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