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史书典籍 > 正说清朝十二臣

第04臣 隆科多(2)

第三个选择是一直不起眼的皇四子胤禛。胤禛为人极具心计,在储位之争中保持独行客身份,表面上对皇位继承问题毫不关心,同政坛上敏感之人刻意保持距离,与文友谈诗论文,给人以喜欢清闲的印象(自诩“天下第一闲人”),但暗地里却听取心腹戴铎的夺位策略,打好父亲、兄弟、朝臣等各个关节,一步一步朝皇位接近。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里,有一个邬思道,是胤禛的家塾教师,但其实是给胤禛出谋划策的军师,被胤禛尊称为“邬先生”。这个邬先生在野史里也是实有其人。胤禛在谋臣的建议下,对康熙伪装诚孝,适当展露才华,这样既不让人觉得无能,又不会锋芒毕露引起康熙嫉恨;对兄弟表示友爱,容忍为上,这样就使有才的人不嫉妒,无才的人把自己当靠山。最关键的步骤是拉拢对他争夺储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比如川陕总督年羹尧和步军统领隆科多。通过如此策略,胤禛在当时表面上不显山不露水,连康熙也觉得他诚实可用,不结党,根本没有料到他可能已经把自己的墙脚挖走了。

至于其他的皇子,都不成势力,所以隆科多不会考虑。康熙临死前正在静养斋戒之中,王公大臣一律不准接见,而宫眷也被阻止入内。谁料皇帝就在这种情况下无声无息地死去。在他身边的只有近侍太监。康熙晚年经常在其身边传旨的总管太监魏珠可能是陪伴康熙临终的少数目击者之一。也许正是魏珠将康熙猝死的讯息在第一时间告诉了隆科多。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按照常理,隆科多应该告知当朝大臣,然后共同遵照康熙遗诏(如果康熙生前没有旨意,那么应该遵照康熙的心意共同拟定)拥立新君。历史上多有这种情况,如明成祖病逝行军途中,就是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以锡棺收殓成祖,照常进膳,同时封锁消息,派人密报太子,使得朱高炽能够在第一时间防止突发事件,顺利即位。康熙重臣有领侍卫内大臣6人和大学士5人,但隆科多显然没有跟他们通气。隆科多此刻显出包天大胆,撇开了宗室王公,撇开了当朝大臣,一个人拥立了新君胤禛,这就是雍正。隆科多虽然是康熙宠臣,但如果以一人之力操纵新君嗣位,自然是不合制度,要冒极大的风险。后来隆科多自比诸葛亮,有“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一语,反映了当时隆科多的压力。

盛传一时的说法是7位皇子与隆科多一起觐见康熙,聆听康熙遗诏。这个说法主要见于《大义觉迷录》和《清圣祖实录》。有学者考证认为,此说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改补充的伪造过程。早在雍正元年、二年,雍正在解释即位原由时并未提到7位皇子和隆科多聆听遗诏,只是说皇考(康熙)经过慎选,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选定自己,而自己事先并不知道。当时朝野传言雍正矫诏即位,但面对胤禩等反对派势力,他还不敢贸然编造7位皇子聆听遗诏之事。而在雍正四年的一次上谕中开始说诸兄弟以及隆科多入见,康熙面降传位谕旨。其时,雍正已经清除胤禩集团,并开始对付隆科多。到雍正七年(1729),胤禛在《大义觉迷录》中详列7位皇子之名。那时胤禩等人或死,或圈禁,或迭遭打击,或是胤禛的亲信,隆科多已经死去,没有谁会对此段伪造提出异议了。

隆科多为什么选择了胤禛?除了胤禛的竭力拉拢的因素之外,可能还有下面几点原因:

第一,跟胤禛幼年经历有关系。胤禛生母吴雅氏,起先只是宫人,后来才封了德嫔。胤禛的外祖父威武是护军参领。胤禛虽然生母和外祖父家世并不显赫,但他幼年时曾由孝懿仁皇后抚养。孝懿仁皇后恰恰是隆科多的姐姐。由于这层关系,隆科多很容易亲近胤禛。

第二,由于胤禩、胤的支持者很多,其间权位在隆科多之上者大有人在。这样,即使他拥立胤禩或胤即位,也很难因此取得首屈一指的地位。而拥立胤禛则大为不同。胤禛集团相对较弱,显赫官僚不多,一旦拥立成功,则隆科多必为“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所得恩宠必多。这种情形跟当年李斯协助赵高立秦二世而摒弃扶苏一样,正是因为扶苏那里有蒙恬在而不易居首功。

第三,他了解胤的劣势和胤禛的优势。胤虽然握有重兵,大有人望,但远在千里之外,不易顺利抵京。如果自己投向胤禛,则胤禛内有部队控制京城局势,外有川陕总督年羹尧截断胤与京城的联系,大有可成之机。年羹尧是胤禛藩邸旧人,自然替主子卖命。一旦胤挥兵东向,年羹尧定会拦截,使其无成。

第四,畅春园内人员杂多,既有大臣,也有宗室,还有嫔妃,人们都对康熙病况极为关心,不易保密。这点不如秦始皇和明成祖崩逝时的情形。他们都是在出巡或行军途中死去,只有贴身太监和近臣知晓,易于采取措施封锁消息。

所以,隆科多就近不就远,顾不得康熙心愿了,利用步军统领的关键地位,假传康熙遗旨,拥立皇四子胤禛即位。种种权衡考虑,关键时刻当机立断,隆科多不愧有果敢眼光,一跃而成为新朝宠臣。

隆科多成功了。雍正对他极为尊崇,亲口称呼他为“舅舅隆科多”,赞誉为“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雍正并非隆科多姐姐所生,仅仅有甥舅名份而已,皇帝承认不承认又是一回事。但雍正如此公开称呼隆科多,自然是一种极大的优待。雍正还给隆科多及其儿子加官晋爵。

然而,隆科多选择的新主子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猜忌多疑的皇帝之一。史家公认,雍正善于耍两面派,性格强硬,心胸狭隘,喜怒不定。在这样的主子下过活,廉洁慎重,自守尚且不易,何况居功自傲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果然,不到两年时间,隆科多与胤禛的蜜月期就到头了。那时,胤禛的皇位已经坐得稳当了。

罪状四十一条

胤禛刚登基,对隆科多非常信任,在许多事情上都咨询他的意见,一派君臣和睦相协、同舟共济的景象。

但到雍正二年下半年,雍正已经对他有所责难,并开始有步骤地打击隆科多。为什么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雍正的态度就转了一个大弯呢?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隆科多居功自傲,擅权结党,已对雍正的皇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比如,自比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一语,又称康熙死日他曾身带匕首以防不测。这虽是在他快倒台的时候说的,但难保在平日不会有此类话语流露。还有,隆科多曾自夸九门提督(步军统领)权力很大,一声令下就可以聚集两万兵马。这些话语多少暴露了隆科多拥立胤禛的真相,自然为雍正所忌讳。实际上,当日畅春园的气氛必然是非常紧张的,步军统领所统辖的兵力也确实约有两万名官兵,而隆科多说他带匕首防身也情有可原。但这些话语后来都成了隆科多的罪状。在罪状中,胤禛认为康熙去世当日隆科多并不在康熙身边,也没有派出近侍之人,隆科多此时重提这些话就是大不敬,就是欺罔,全然没有顾及此前不久他还因为隆科多的拥戴之功而感恩戴德。臣子有功,主上高兴的话可以恩赏,但不允许你自己表功,不然那就是要挟,就是说明主上无能或者无德,这就是大清皇帝雍正的逻辑。

隆科多同年羹尧一样,都对其他官员的任命予以干涉,称“佟选”和“年选”。虽然隆科多是正常的途径,他任吏部尚书,但选官这种事情一向是皇权所为,你一个臣子居然选起官来了,不仅是擅权,而且有结党之罪。

隆科多对雍正的疑忌不是不知,也想自留退路,于雍正二年底主动提出辞去步军统领一职。这一招正中雍正下怀,他早就不想把这个要职留在隆科多手里,而且准备让与隆科多不甚亲密的巩泰来接手这个职位。以准许隆科多辞去步军统领一职为契机,雍正开始公开打击隆科多。

雍正五年(1727),诸王大臣会议定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以上这些都列其中。四十一条中有一些奇怪的罪行。比如,交结、庇护年羹尧之罪。其实说起来,要说交接年羹尧之罪,是首倡于胤禛自己。当初,年大将军以雍正藩邸旧人,是很瞧不上隆科多的,认为“舅舅”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而已。但雍正出于稳固自身统治的考虑,不愿自己的左膀右臂闹僵,竭力表明隆科多对年的尊重,说舅舅隆科多说有些事必须要等你进京一起商量(年在西北),又表示自己以前也不知道隆科多的才能,后来才明白自己大错,隆科多真正是父亲康熙的忠臣、朕的功臣和国家的良臣,真正是“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雍正希望年跟隆要好好共事。雍正甚至自作主张把年羹尧的长子过继给隆科多做儿子,以此来糅合两人为自己效命。隆科多本来就对年无恶意,又经过这样的拉皮条,他能不跟年羹尧交结吗?雍正在这里不惜自相矛盾,原因在于此时年羹尧已经倒台,雍正正是要让隆科多背上“奸党”恶名,为年羹尧陪葬。

还有一条罪状,说隆科多交结阿灵阿、揆叙。阿灵阿卒于康熙五十五年,揆叙卒于康熙五十六年,他们都不是雍正一朝的人,这条罪状从何说起?原来,雍正这是在算旧账。早在康熙四十七年,群臣推举皇太子时,阿灵阿和揆叙是推举皇八子的核心人物。但隆科多那时似乎并没有什么能量,他只是一个一等侍卫而已。早在四十四年,他的副都统、銮仪使之职已被康熙罢去。他是大阿哥的人,虽然大阿哥积极参与谋立八弟,但隆科多毕竟跟胤禩隔了一层。事实的隐情还在于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佟国维在四十七年大臣推举之前抢先上奏,提醒康熙对立储之事要谨慎考虑。当时,佟国维已经退休了,但这个上奏的意味还是很明显,等于告诉众臣国舅兼国丈佟国维不赞成复立废太子胤礽,而是意图支持皇八子。当后来康熙追究主谋时,众臣举出大学士马齐,但康熙表示肯定是佟国维,予以斥责,只是没有重罚。毕竟佟国维是皇亲国戚,父皇都没有加罪,雍正也不好说什么。但对阿灵阿和揆叙,雍正在他们死后也不放过,斥之为不忠不孝暴戾阴险之人,俨然是本朝最无耻的大臣。雍正借此张开了清除胤禩集团的大幕。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