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味道
古时吃年夜饭,有一种特别的习俗,与今天大为不同。他们会家家户户把大门紧闭起来,吃得简单、吃得清静、吃得快捷,务求快快吃完;他们会把桌子碗筷统统收拾干净,再重新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
为何要如此神秘呢?据说这原来是为了哄骗神仙铁拐李。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了解民间疾苦,派遣铁拐李在岁末时到凡间考察。后者是乞丐,他会在凡间百姓吃年夜饭时,把自己行乞讨到的剩菜一一拿给玉帝看,那么谁家穷、谁家富,玉帝便一清二楚。
玉帝因而下令有关神,针对那些富户,在新的一年应该让他们交上一些厄运,不要太过富贵。相反,对于那些贫困户,则应该让他们发几次财,好使他们别太过穷困。
但“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当玉帝的癖好慢慢被凡间百姓所洞悉,他们便想出以上吃年夜饭的举动,来瞒骗下凡考察的铁拐李,让他误以为桌上空空荡荡,民生不好过,就是连年夜饭也吃不起,便会大发慈悲,叫他们明年多交好运。
后来,不知道这个习俗,在哪一个时候慢慢改变,终于成了今天热热闹闹、大鱼大肉,吃得开开心心的场景。
但是新年一家大小吃得开开心心,其实也不在于珍馐百味,更在乎其过程。
还记得小时候过农历年,街上除了来去匆匆、往返拜年的行人外,店铺基本上都休业度岁。偶有少数几间仍然开业的酒楼,结账时却往往要“加二”甚至“加三”,来弥补新春还要开铺的代价。所以那时一日三餐都得靠自己,于是,家里往往会在岁晚准备好一大堆贺年食物,既为过节,也有实际上的需要。
萝卜糕、芋头糕、年糕、油角、蛋散、南乳粗斋等,都是当时必备的,而且会堆满一个冰柜。不过最开心的,往往是烹制油角和蛋散。
北方人炸春卷、南方人炸油角,两者的概念都颇为相似:油炸过后遍体金黄,前者看过去像金条,后者则像元宝,都是招财进宝的吉祥意头。
不过这当然都不是小孩子特别开心的原因,而是因为其他贺年食物,通常都由成年人一手包办,反而油角和蛋散,却因为要不断重复简单的机械工序,捏出一只只如元宝般的油角,所以亦会让孩子参与,当然油炸的环节除外。
于是大家便欢天喜地、七手八脚地与母亲、祖母一起炮制,彼此有说有笑,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年代,这不失为原始的亲子工作坊。
包油角也有一套学问,馅料太多,会胀破皮子;馅料太少,最后便不好吃。于是分量的多寡、落手的轻重,也要反复拿捏才能得心应手。小孩子包着包着,不知不觉中,也领略到长辈讲求“中庸”的那套人生道理。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热门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