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现代文学 > 一问一世界

第二部分 第43节:你不想赢吗?(13)

第二部分 第43节:你不想赢吗?(13)
杨澜:“商品经济”,英文怎么说呢,美国人能理解吗?
龙永图:commodityeconomy,英文他们搞不懂。
中美两方的“入世”谈判就像是在自说自话。对于中方翻译过来commodityeconomy,美方谈判代表根本无法理解。直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谈判代表终于找到了一个打破对话迷阵的缺口:将“商品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可是“市场经济”之前的“社会主义的”限定词,仍然让对方迷惑不解。他们不知道何为socialistmarketeconomy?
杨:那么这个定义他们就能够认同吗,“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什么意思呢?
龙:我说我们在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更注重socialjustice,注重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我们中国一个方面搞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搞社会保障体系。
Mr.Long的解释最终得到了美方的认同,双方的谈判才得以继续进行。
语言哲学奠基人维特根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的边界,是我世界的边界。”游走于两个体系之间做一名沟通者,语言的能力是具备超越性对话的关键因素。杨澜记得当年自己考大学前夕,本打算报考艺术类或者社会学、历史学专业。经过许多的犹豫和彷徨之后,父亲最终帮她做了一个决定。父亲告诉她:“你还是去学英语吧。中国正在改革开放,正在逐渐与世界融合。无论将来在哪个领域,英语都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且等到你再成熟一点之后,还可以有进一步选择的自由。”于是,杨澜选择了去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专业。
直到现在,杨澜都深深感谢自己的父亲,是父亲的抉择给予了她语言的优势,并因这个优势得以走进电视主持行业的大门,又在今天《杨澜访谈录》的对话平台上,与东西方的各路精英们谈古论今,从容交流。就在这个过程中,杨澜以对话者和沟通者的姿态推进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也让西方世界和外部世界逐渐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随着工作的开展,杨澜越来越感到,掌握母语之外的一种语言,绝对不仅仅是获得了一种学习工具,而是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被引领着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一种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一种比较。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