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
十二、第六地:「现前地」
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分为二:初,地行;后地果。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将第二「正说分」又分为二,这样便构成现在注译中的四部分。
「赞请分」九颂的内容是:与会大众听完金刚藏菩萨的宣讲之后,都欢喜雀跃,散花供养诸佛。自在天王、无量天女先后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佛法之理以及菩萨十度修行的殊胜。随后,解脱月菩萨又请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讲解第六地之法。
第六地「正说分」之一——「明地行」。世亲《十地经论》卷八则将「明地行」部分再分为三层次:「如五地中三分差别: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及彼果胜。第六地亦如是。应知转胜故。」
第一,第一层次「胜慢对治」,其主旨为除掉慢心。关于此处所除治的「慢心」,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第五地所言的「十种平等清净心」为对治「苦」、「集」之染而有「取净」的情形。针对这种「净相」而在进入第六地之初,以「十种染净平等法」对治之。这「十种染净平等法」是:「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金刚藏菩萨随后向会众指出,菩萨观想前述十种平等法即可进入第六「现前地」,获得「随顺忍」。
第二,第二层次「不住道行胜」,其主旨「不住道」而殊胜。此又分为三部分:
其一,「总显心境」。世亲将其解释为贯穿解释此地「不住道行胜」的「三观」,即「一切智观」、「大悲随顺观」、「一切相智观」。
其二,「别明观相」,即「缘起观」。经文本身是以十门来阐述的,其名目为:第一「有支相续门」、第二「一心所摄门」、第三「自业差别门」、第四「不相舍离门」、第五「三道不断门」、第六「三际轮回门」、第七「三苦聚集门」、第八「因缘生灭门」、第九「生灭系缚门」、第十「无所有尽观门」。
其三,「结成观名」,其主旨为总结第二「别明观相」中所言的十种缘起观。
第三,第三层次「彼果胜」,其主旨为「不住道行胜之果」。此又分为五方面:
其一,「对治行胜及离障胜」。「对治行胜」是指「三解脱门」,「灭障胜」则是指远离三种相。「三解脱门」是指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即「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而「灭障胜」中所远离的三种相,其实质是指「此六地中,远离法平等故。」
其二,「修行胜」。在此部分,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此地的「二种修行」与三种「修行胜」。前者是指「发勇猛修行」与「丈夫志修行」。三种「修行胜」为「般若因胜」、「般若体现胜」、「般若用胜」。
其三,「三昧胜」。「三昧胜」是指此地菩萨所获得的十种「空三昧门」。十种空三昧的名目为:「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
其四,「不坏心胜」。进入此地的菩萨能够获得九种坚固不退转的心。其九种心如经中所说:「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
其五,「自在力胜」。菩萨依持于前述十种「不坏心」而获得九种自在力,如经中所言:「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慧恒共相应。」
第六地「正说分」之二——「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第五地。其内容包含「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谓「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禅定波罗蜜多」为主。所谓「摄报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所谓「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之果。
第六「现前地」的「重颂分」,有二十一颂。金刚藏菩萨为了使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第六地「现前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
关于此地名为「现前」的意义。菩萨至此位,能够通观缘起之义理,住于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显现于前,因此名为「现前地」,又作「现在地」、「目见地」。
十三、第六地:「远行地」
关于第七「远行地」部分的结构。根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中有十二颂。第二,“正说分”又分为两部分,先“行”,后“果」。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将第二「正说分」又分为二,这样便构成现在注译中的四部分。
「赞请分」中,与会大众听完金刚藏菩萨的宣讲之后,都欢喜雀跃,散花供养诸佛。自在天王、无量天女先后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佛法之理以及菩萨十度修行的殊胜。随后,解脱月菩萨又请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讲解第七地之法。
第七「远行地」的「正说分」之一——「明地行」。世亲《十地经论》卷九则将「明地行」部分再分为三层次:「第七地中,有五种相差别:一、乐无作行对治差别。二、彼障对治差别。三、双行差别。四、前、上地胜差别。五、彼果差别。」
第一,「乐无作行对治差别」。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证入第六地的菩萨以「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而进入第七「远行地」。至于为何称之为「乐无作行对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解释说:「初言『乐无作』者,乐着般若观空故,即细相现行障。此地随有不着为能对治。」即以「方便智」发起十种殊胜行,也就是以方便智慧对治对于第六地「般若观空」的执着。
第二,「彼障对治差别」。其主旨为「即摄无着行,有量功用皆不着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此又分为二:
其一,「修行无量种,治前有量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其涵义是:「随所作利益,何等众生?众生住何处?以何等智慧?以何等心?以何等行?置何等乘?以此差别,有十种修行。」(世亲《十地经论》卷九)
其二,「修行无功用行」。其主旨为:「任放天性,不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无功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而此地的特质即为修行「无功用行」。
第三,「双行分别」。世亲《十地经论》卷九说「双行分别分」有四种相:「一、二行双无间,二、信胜。三、能作大义。四、菩提分差别。」
其一,「二行双无间」的主旨为:「不舍前不动之『止』,观察之『观』,为止、观二行双行,一念不休即『无间』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
其二,「信胜」的主旨,如世亲《十地经论》卷九所说:「『信胜』者,彼无量智中殊异义,庄严相现前专念故。」
其三,「能作大义」的主旨为菩萨在此地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多。
其四,「菩提分差别」则为此地所证之相的总结。
第四,「前、上地胜差别」,「前」指初地至第六地,「上地」指第八、九、十地,「胜」为「增上」之义。
在前一部分中,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请问菩萨在其它「地」中修行是否也能够满足一切菩提分法。金刚藏菩萨则先回答说,菩萨在十地中都能够满足一切菩提分法,不过在第七地中最为殊胜而已。然后,金刚藏菩萨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此地胜于前六地的方面。
在后一部分,金刚藏菩萨向解脱月菩萨解释说,在由「杂染」至「纯净」的过程中,第七地为其过渡的关键所在。菩萨凭借在此地所圆满的大愿力方便智慧纔能得以通过。解脱月菩萨又问,此地的菩萨所修究竟是「染行」还是「净行」?金刚藏菩萨先以譬喻,再以「双非」来回答解脱月菩萨的疑问。
第五,第五层次「双行果差别」,其涵义是:「此果实通诸分,以双行是正住行,亲生此果故。又以双行该于诸分,皆双行故,名『双行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据世亲所判释,经文是从四个方面来诠释「双行」的:
其一,「业清净」,经文分四方面:「一者,戒清净」。第二为「世间智净,此辨『行用』。」第三为「得自身胜,此明『行体』。」第四为「得胜力,谓得禅等现前胜功德力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澄观说,此「业清净」所言的「双行」为「自利」和「他利」之「二行双行」。
其二,「得胜三昧」,即菩萨住于此地所获得的殊胜的十种三昧。澄观说,此「得胜三昧」所言的「双行」为「定、慧双行」。
其三,「得过地」,其涵义是菩萨住于此地之所得超过二乘及前诸地。第一方面为「行修善巧过」,其基本内容,如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所说:「过法有二:一、巧智。二、深悲。过相亦二:一、下过二乘。二、上过智地,智慧地即八地无功用智。由此地中双观止、观,便至彼处法流水中,任运双流,趣佛智海。」此中,「过二乘」之「过」为超过、越过之义。而「过智地」之「过」为越过下地而得以直达上地之义。第二方面为「作业广大过」,即住于此地的菩萨,由于其殊胜的修行,得以在所有「业」、「行」方面超越声闻、缘觉。第三方面为「行修胜入过」,即住于此地的菩萨,「非但如前广、多无量,而力用难测,深无分量,胜而过也。」
其四,「得胜行」,其主旨是菩萨住于此地在修行方面非常殊胜,远远超过前六地。澄观说,此「得胜行」所言的「双行」为「寂、用双行」。「寂」即「真如理体」,「用」即此「理体」之作用。
关于「明地行」部分前述五层次之间的关系,澄观解释说:「初一,是趣地方便,即当入心。余四,为住、出心,在果。又住中,初一即初住地;次一正住地;次一,说虽在后,义该始终;后一地满。初言『乐无作』者,乐着般若观空故,即细相现行障。此地随有不着为能对治。二、谓向虽能治前地乐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即复是障故。修无量无功用行,以为对治。三、垢障既尽故,止、观双行。四、明此地功用过前六地,胜后三地。『上』即后也。五、由地满故,说『双行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
第七「远行地」的「正说分」之二——「辨地果」部分,与前述第六地的相应部分大致相同。
第七「远行地」的「重颂分」,有二十二颂。金刚藏菩萨为了使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第七地「远行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