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普贤行愿品

讲记第十五章 广颂第八、九愿(3)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视入世修行。在《坛经》中,慧能明确宣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里慧能把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大力宣扬法法是心,尘尘是道,主张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皆安然",这是生活禅最好的说明,这就告诉我们,行、走、坐、卧,乃至吃饭、穿衣、拉屎、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禅,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参禅悟道。其实,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离开现实生活去寻道,反而离道甚远。

佛教中有一部经书叫《维摩诘经》,经中塑造了一个居士菩萨维摩诘的形象。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说:维摩诘他的家庭,资财无量,十分富有,他虽然不是出家人,却遵守沙门的戒律;虽在红尘中生活,却不贪著留恋红尘。维摩诘是我们红尘中居士学佛的典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不烦恼,在于你的认识,而不在于环境修行好与不好。比如说,柏林禅寺就比较清净,大家都出家,到这个环境中来修行,来的人多了,行不行啊?不行的。中国的寺院多的是,我到那里总可以吧?但很多寺院未必很理想。假如你出家之后,能够碰上一个理想的寺院,当然好了;反过来说,碰上一个不理想的寺院,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那时再出去,到哪里去啊?

对佛法的信仰,主要是对法的内涵的认识,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但出家人未必都是善知识,不要太迷信出家人,也不要去分别出家人的是与非。作为僧团的僧人来讲,有好、有不好,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出家,遇到好的环境,寺院道风好,这是你的福报;反之,事与愿违,出家的环境不清净呢?寺院道风一塌糊涂,即使出了家,也很难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遇到理想环境之前,劝你最好暂时不要出家。

事实上,世间的许多烦恼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经济条件,有的人家庭收入低,他们过得怡然自得,日子虽苦,但夫妻很和睦,生活得非常快乐和自在。相反,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见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闹得不可开交,鸡犬不宁。另外还有一种人,攀比心比较重,见人家有这有那,自己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没有钱,他想尽办法弄钱,贪心特别的大,烦恼也就特别的多。为什么第一种情况的人,他们就生活得愉快?同样的环境,你为什么生活得那么苦恼呢?这就是心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有两个家庭主妇,在一起聊天,有个主妇说:我看你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从来没见你们吵过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主妇说,我们家不吵架,处得和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夫妻都是坏人。而你们爱吵架,处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为你们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见面,就会吵闹。对方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说你别取笑我吧,人家在跟你谈正经的。这个主妇说:举一个例子,比如摔坏一件值钱的东西,这个说是他的不对,那个说是我的不对,大家都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承担过错,觉得自己不好,这样还能吵得起架来吗?导致你们夫妻不和睦的原因是一旦出事时,你们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来推去,肯定要吵架。

这说明一个家庭处得和睦不和睦,问题不在烦恼本身,而在于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随顺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顺从自己,如果大家都以自己为中心的话,这样的家庭再有钱,日子肯定过得不幸福。相反,如果家庭双方的人,把以我为中心的我执,转化为尊重、顺从、理解对方,家庭就和睦了。其实烦恼与不烦恼,主要是看你的心境,看你对烦恼在不在意。比如说有人骂你,侮辱你,如果你不在意,他爱骂多久,就让他骂多久,等他骂够了,他就不骂了。你坐在那里,洗耳恭听,一言不发,对他的骂,没有一点反应,我看对方要气死了,他不是白骂了吗?可是你一烦恼,正好上了他的当!对方就是要使你烦恼,才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你不介意他的骂,他一定气得没办法。所以烦恼是自己找来的,在客观上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烦恼。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逆境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说你生病,如果你能这样想,生病消除业障,就能坦然去面对,接受病苦对自己的折磨。另一方面,你没有生病,一天到晚,东奔西忙,没有机会休息,现在生病了,正好借这个机会,能够静静地在床上躺一躺,静静地休养,这不是一件好事吗?烦恼痛苦也可以把它想得很开心。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个非常重要。

尽未来利乐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不管自己是出家修行也好,还是在家学佛也好,我们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学佛度众生,就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上求佛道;立地,是下化众生。佛道虽然遥远,但要从你的生活中去做起,从度众生开始做。众生怎样度?你学佛之后,把你懂得的佛法的道理和好处,去人群中广泛宣传,让大家知道学佛的意义、好处和目的。自己受益,让大家也受益,让更多的人跟自己一起学佛。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愿我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彻底地消除三恶道众生的痛苦,把众生从痛苦的深渊里解救出来,给予他们利益和快乐。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为了度化众生,干脆就住到地狱里面去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这种悲愿,要把地狱里边的众生度尽、度完,自己才成佛!地藏菩萨的行为充分地展现出,佛教大慈大悲度化众生的愿心--牺牲个人的利益,把方便和欢乐带给众生,把痛苦和困难留给自己。菩萨这种舍己为人,度化众生的行为,是消极,还是积极呢?积极得不得了!说佛教消极的人,只能说他太无知,太不了解佛教,对佛教是一种极大的误会。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救度众生苦,给众生带去快乐的这种修行,是永远、永远的,不是短时间的,而是经过刹尘劫的时间,周遍到十方世界。给众生的种种利益,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利乐众生的修行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没有止境的,尽未来际的。你看菩萨度众生的悲心,这种胸怀多么宽广、伟大!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我愿常常顺从一切众生的愿心,就是随着众生的需要,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给他们利益和快乐;引导众生走上解脱痛苦的光明大道,一直到未来的一切时劫,没有穷尽的时候。希望自己尽未来一切劫,尽未来际不断地去为众生服务,去随顺他们,不是一生,不是几十年,而是永远、永远的事。世间的事业跟佛教救度众生的事业相比,简直太渺小了。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普贤菩萨很慈悲,怕你又忘记修行的目的,这里又提醒我们:还是我的这个法门好,你永远修行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通过我的十大行愿去修行,就能够修到圆满无上的佛道了。

常得善友提携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在修学佛法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善知识对我们很重要!善知识包括好的老师及同参道友。同参道友,是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的同伴。在修学佛法没有达到相当的成就之前,遇到不良环境,或由于自身的烦恼,难免会迷失自己。所以,需要善知识、善友随时提醒你。如果你身边,有好的老师时时指导你,你就不会走错路,不会迷失自己。

社会上很多人学佛,感到有些盲目,哎呀!不知道怎么学呀?找不到好的老师,不知如何修学。在修学上很多人都存在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要发愿"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不论走到什么处所,或住在什么地方,所有同我一样修十大行愿的人,大家都能聚集在一起。就像今天,在座的一起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在我们未来的生命中,大家也能够像今天一样在很多地方聚会。比如说,今天在柏林禅寺集会,下一次,在西方极乐世界集会,再下一次,到东方琉璃世界集会。你看这样多好!人生多有意义!

我们今天的集会是很小的,只是在地球里面转来转去。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不断地修学普贤菩萨广大的行愿,当你的修学功德有成就之后呢,在座的,就不是以地球为家,而是以宇宙为家了。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仅以地球为道场,整个宇宙太空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们的道场。如果我们知道哪一个地方有人成佛,就带领一帮人赶去参加那里的法会,听佛说法。这样的人生多么自由自在!多么美好!听佛说法之后呢,大家协助佛陀弘扬佛法,转正法轮。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你看普贤菩萨多么高瞻远瞩,他怕我们这些修学佛法的人,将来可能会因为发心不同,修学的法门不同,不能和谐地住在一起,需要发心修学佛法时就种下这种和谐的因缘。这样,在未来的生命中,一见面就格外地亲切、高兴!有可能互不相识,但一见面总是很有缘的。如果住在一起的话,大家说话、做事、想问题,观点都不会相差太远。因为,他也学佛法,你也学佛法。他修行普贤行愿的法门,你也一样。像我们这次来这里听经的人,一定有两人是同一个地方来的,偶然碰到一起,虽然过去互不相识,但一见面特别高兴,很投缘,彼此心灵相通。大家彼此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学佛的经验和体会,这样多好!相反,如果大家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意见又不统一,倘若修养不够的话,碰到一起就不愉快,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就反感,那就糟糕了。因此我们要发愿:愿我在未来的菩提道上,能够遇见同参道友,大家在一切法会集会时,身口意业相同,修学佛法的认识、知见一致。愿我和同修在未来修行过程中,大家都同修《普贤行愿品》这一法门。在修学过程中相互切磋,彼此间相互提醒、互相促进,同证佛道!

修学佛法有个人独修和集体共修。个人独修比较困难,因为环境的力量太强大了。单独一人修,修着修着,就会觉得没劲。反之,集体共修,有一大帮人,都在一精一进用功,你肯定也会努力修行。所以,良好的修学环境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独修,缺乏善知识的提携,则相对较困难。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