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印光大师文钞

印光大师文钞(十二)(12)

答,人以财施,我以法施,亦非不可。若不知佛法,专门为人念经。与为人锄地挣工钱相同,已经下作。倘再不看,祗写一经票为凭。比打劫稍体面点,实则同一拐骗耳。念不念不定,恭敬不恭敬亦不定,何能定他的罪。在家人有正信心,出钱请念。即僧人不念,只用一纸骗去,亦不能谓绝无功德。以后不得再来信,我无此闲功夫,论此闲事。

答念佛居士问(即周孟由)

彻悟大师复香严居士书,直须深信谛了,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离此念外,别求效验,便是间断,便不亲切,便入歧途矣,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谓也。一大段,虽信为修净之肯綮,而反复玩索,其理莫易贯通,今谨胪列疑难,仰乞详赐剖释,藉玆增植净因,诚为大幸。

(一)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如何谓之心如何谓之佛,向祇依稀解说,以现前起念为心,不识当否。

答,现前念佛之心,即是心。现前所念之佛,即是自心所作之佛。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二)此四句,与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义相似否。

答,心经之色空,比观经之作是较阔大。观经作是,比心经之不异即是,更亲切。

(三)既云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复云全心即佛,全佛即心,是何旨趣。

答,下二句,重释上二句之义。

(四)一念现前,及念念现前之念字,与心佛之心字,意义相同否

答,心与念,祗是一个。不过约常存者,名之为心。约现起者,名之为念耳。

(五)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四句,是否指性德,一念现前,一念相应四句,是否指修德。答,二俱是修德。以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功夫所致故也。

(六)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四句,初机即能是久修即能是。

答,初机有初机之相应。久修有久修之相应。何可死执。

(七)深信谛了,以圆融说,未到谛了,不名深信,若称深信,便具谛了,以次第说,深信易而谛了难,未谛了,不妨深信,此书所谓深信谛了,是圆融说,或次第说。

答,此不须如此分别。以不知彼是何根机故。

(八)上云直须深信谛了,下云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似谓深信谛了后,始有真实效验。

答,此是信与悟。

(九)于是但使此念常现在前。

答,此是实行。

(十)然未具深信,或未得谛了,即使此念常现在前,自不有真实之效验乎。如此,则深信谛了者,不多见,而真实效验者,亦不多见矣。

答,未能信了,得常如此现前者,亦不多。然老实头念到极处,亦可到此地步。

(十一)弟子夫妇恶习深重,悛改不易,因此所生诸子,荒怠乖张,殊无立达希望,拟于此时预将彼等作当来堕落想,放开怀抱,自适其适。果真临了堕落离散之日,以观想既熟,自不致大受恼恨,如此想念,可否行持。

答,可行持。

(十二)昔曾文正常谓凡人最忌逆亿日后之屯蹇,而读书人此病尤甚,皆是薄福之徵,此语是否的确。

答,是的确。

(十三)又陆放翁家训有云,居乡,以困畏不若人为哲,如何解说,并求指示。

答,既知困知畏,知不若人,何敢与人相讼。讼者皆无此三心耳。

(十四)弟子每梦念佛飞升,常为一室顶铺玻璃所遮障,身体上腾,室与玻璃顶盖,随之上腾,欲冲出玻璃,凌虚翱翔,辄不如意,未识是何业障。

答,此梦亦不易得。若能冲出,则更好矣。然祗宜一心念佛,不可专想做此梦。免得因益反损。

(十五)有以劝人念佛求生为主,自修为助,有以自修为主,劝人为助,并出至诚,功德孰胜。

答,后者胜于前者。

(十六)一僧讲因果,营寺宇,为利四众之修净,而人我名利之念颇重。一僧严戒行,专念佛,为诸众生作往生之回向,且人我名利之念殊微。其优降如何。

答,后者胜。

(十七)行者临终生西,乘莲华台,或坐,或跪,或立。

答,坐。

(十八)有时欲行一事,自觉居心亦似慈悯心,亦似瞋妒心,或慕势贪利心,不行恐损慈悯,行则恐堕情见,当前不能自知念头善恶之轻重,又不能权量事缘利害之缓急,又无善知识之咨决,然则如何处置是妙。

答,临事当以义为准。否则便成无主宰之人矣。

(十九)窃见有僧,未营寺宇,意为若得完成一寺自利利他,乃可专心念佛,一意生西,迨因缘凑合,寺宇既成,渐又依恋寺宇,谋充产业,展转攀缘,蹉误往生,此举一例耳。他如欲通教理,成著作,及俗人求家道宽裕,子孙显达等,皆是弟子自量身分,惧蹈覆辙,愿随缘念佛,不图造作,虽未能逮,诚欲勉之,可乎。

答,可。

(二十)昔在上海三女夭亡,痛惜不解,因为略作功德,嗣承赐示慰谕,谓仗三宝力,汝女当生净土,弟子即决定相信不疑,为黄葉止啼,哀情顿息。又楼阁咒经云,写此咒语著尸身,亡者即得生净土。常将咒纸,印送亲友附殓,亦作决定信,谓此人必生净土,不起疑念,心甚欢慰。其有未信者,愿以修持功德种种方便,令生坚固信仰,同沾法益。如此操心,当亦自度度他,真实受用之一种方法乎。未悉有何偏误否。

答,咒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若付于泛泛悠悠之人,当亦轻减其益矣。

(二十一)弟子日课佛号二点钟,观音一点钟,忙则观音停念。心境清净日,念佛最相应。(应字弟子向读去声、杭刻华严经读平声、未知孰是、)

答,平声作心佛相应义。去声作感应道交义。二音均可读。

(二十二)至遇忧怖贪瞋炽盛之日,拟将二点钟佛号,统易念观音,俟忧怖等消释日,仍念佛号,可否。

答,可。

(二十三)昔承慈示阅经之法,谓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器钝劣,亦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玆业障消灭,福慧增长乎。弟子似觉此段训示,为阅经无上妙法。但所谓不起分别,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是否但以竭诚尽敬,将文字认得明白,音读念得圆熟,如老太婆念经之模样乎。以前弟子颇虑,照不分别不加理会文义阅法,或至难能心得,不生法喜。故每读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即口诵心维极乐庄严,普贤慈悲萦回胸臆,法喜盎然。继思如此读法,未免落于凡情妄想,卜度思量窠臼,纵使微有所得,譬如四大海水,澎湃汪洋,以手掬之,反祗涓滴。正如师训所谓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乎。

答,文义明显者,何妨了了。但不特生心动念理会耳。非并读而了了亦不可也。

(二十四)又见一僧,识字不解意,乃持诵法华,而欢喜之情,溢于眉宇,可知能生法喜,与不生法喜,非专关于文义之洞解与否。果能以恭敬心,慈悲心,不起分别心,不理会文义心,蓦直读去,自然获受实益,增长法喜。意拟今后照此读法,回向菩提,未知于师训原旨,有无违异否。

答,世间聪明人,多是心常理会。于义理则可得。于法喜则难得也。

(二十五)又读与诵,功德孰大。

答,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读益为大。否则孔子何得如此劳劳翻阅也。韦编三绝者,木板或竹简之皮绳,已断过三次。其翻阅之数,则不胜其多也。

(二十六)普贤行愿长行,常随佛学愿文内,(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云云,其点句,应在遮那下,或在如是下。

答,上八字举例,如是二字,承上起下。

(二十七)又谛老行愿品辑要疏,谓偈颂,愿我临欲命终时,愿我二字,改是人则弥显矣,窃意若如是改,似与上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二句,及本节我时于胜莲华生,现前授我菩提记,两我字,皆不贯串,且长行临终,因诵经力,承愿王引导往生极乐,即见弥陀,偈颂面见弥陀,乃生极乐,似示此推彼挽,(推字勉强形容耳、)互为表里之意,并令行者,以希望弥陀之接引为究竟,故说愿我二字,想仍原字校妥,鄙见如此,未悉当否。

答,此意虽出清凉,于经文不符。乃旁意非正意。若作正意,则与经相违矣。不可从,从则有过。

(二十八)弟子近日常依净行品发愿,但逢境触事,即默念当愿众生如何云云,祗须念一遍,或可随意随力,连续不拘遍数念,又愿文意义不甚了解者,亦可照念否。

答,修持之法,了无一定。专念佛人,则何能因机因境而念。此愿文各随所好。不可执此斥彼,执彼斥此为得耳。

(二十九)前年蒙慈示,谓弟子年近半百,不可研经,祗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以后即不作研究工夫。惟近披览大智度论,紫柏集,颇得开拓眼界,警策身心之助。然于礼诵正课外,可否乘暇取此类论著,稍加阅览,抑一概停阅为妙乎。

答,修持非钉樁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紫柏集,虽警策,乃注重于参究。何不于净土十要中用心乎。将谓十要,不如紫柏集之益人深乎。

答卓智立居士问

问,净土法门,既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佛当日,何以不专谈净土,俾万法归一,一路同归,竟尔兼谈各宗,反启后人多歧之惑,且失净土之实益乎。(师于问辞中何以不专谈净土句旁、批云胡说巴道、)

答,养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药。由有各法门,方显此法门之妙。若止净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机宜,同入佛法乎。

问,世俗专认念佛为送死,念观音为保生,以故修净土未一精一者,及年未老者,临终多因恋世,念观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从其家属之意,因亦助念观音,不念佛。果病愈,固无憾,否则既碍灵感之名称,又误生西之机缘。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办法,始圆通。是否先念观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转念佛号以送死乎。或始终专念观音,亦可令彼寿未尽即愈,寿已尽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即当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寿未尽,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弥陀、即无量寿、即是消灾延寿、)至于为人助念,何可为念观音,又为祈寿乎。念佛,寿未尽亦能延生。念观音,则无求往生之心念。若寿已尽,则误事。非念佛定死,念观音定不能往生。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无量光,即消灾。无量寿,即延寿。念阿弥陀佛,极功尚能成佛,岂不能延寿而令速死乎。(师于答辞中、痴人二字旁、抹三笔以警、后死者、切勿自误也、)

问,近有劝戒杀者,因杀难戒,遂教以麻醉杀,冀免物类惨痛死,如求减斩罪为绞罪,是法亦可谓方便法否。

答,但能减苦,也好。

问,太乙神针,针后须饮酒,持酒戒者,自宜勿用。但可以教人用酒否,并可用酒制药否。

答,此亦非崖板法。有病,念佛念观音,也会好。况不用酒,就定规不好乎。

问,糜谷为酒,变救饥之食品,为奢侈之饮料,实属暴殄天物之甚者。世界果能全戒酒,不知又多多少救饥粮,则饮酒不止乱性已也。果能全家全戒酒时,家藏之酒器,是否悉毁之。

答,此亦不可死执。举世无用,则可。有用,则不妨与人。

问,长素者,戒及酒与五辛,其宗旨不止戒杀一端也。未稔长素者,可代买五辛及酒与糟否,并可食酒制糟制之素药,及酒糟所烹调之素食品否。

答,代买亦宜戒。酒制药,不乱性无碍,素食酒气太胜,则不宜食。轻则无碍,以不能醉乱故。

问,用活物以作药,为其念佛以度脱,此举似有流弊,以彼等若杀及胎生卵生之动物为药品,亦以念佛解冤为口实,颇觉难解说。立愿凡遇此等方,置之度外,不必流传,未知可否。(师于可字旁加一圈、示许可、)

答,然亦不能死执。吾人只守己之诚而已。

问,医者如遇恶人,以及屠子渔翁猎人等抱病求诊治,教其改恶戒杀,彼不从,病愈仍作孽,是否任之,勿与医。

答,此亦无理之谈。如汝所说,则于物有损之物,皆当勿救为是。医者果以诚感,彼或能改业。佛尚令屠人受别种戒,可知佛之随机化导之法。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