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以简驭繁的智慧(3)
先 找出问题症状,像是压力的产生、市场占有率下降等。然后找出一个或数个“根本解”——你相信将导致持久改善的一系列行动。再找出一个或数个 在一段时间中可以改善症状的症状解。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根本解”与“症状解”是相对的用语,最好是找出能够解决一项问题的多种方法,从最根本的到最表 面的。
识别舍本逐末结构的能力将来自两方面:区别不同类型解决方案的本质,以及看出对症状解的依赖如何日益地加深。舍本逐末的杠杆解永 远是加强下 面的环路,或削弱上面的环路。另外,就像成长的极限,一开始时最好以小的行动测试你的看法,并且给与时间等待结果产生。强化一项萎缩的能力可能要花一段很 长的时间。
学习应用系统基模
“成长上限”与“舍本逐末”只是两个基本的系统基模。其他一些系统基模将在以下各章中介绍。(本章之后附录为本书使用的所有基模的摘要,其中 有些基模与“成长上限”或“舍本逐末”类同,但所强调的重点则不同。)当熟习了这些基模后,可将它们组合成更加精致的整体叙述,也就是把基本的句子组合成 段落;然后进一步地练习将简单的故事整合成情节较复杂的、具有多重主题、角色与情节的故事。
认识基模是精通系统思考的起点,使用基模使我们开始看到许多围绕着我们日常活动的因果关系环路,日久自然导致更整体性的思考与行动。此外,读者也将发现,本书其他各项修炼,也是朝向这些基模中杠杆解所指引方向的各种努力。
为了要看见基模的实际效用,下两章将运用“成长上限”与“舍本逐末”的基模,去观察一家原具有很大成长潜力的公司,最后却消失沉寂的例子。
附录:系统基模
这 里所收录的九个基模,为数虽只占系统思考的一部分,但已可以涵盖人类大部分的动态性复杂问题:它们蕴含在小至个人、家庭,大至组织、产业、 都市、社会、国家、世界,甚至民族、历史及生态环境的种种活动之中。有些基模很类似,但重点不同;有些比较根本的基模,会出现在许多其他基模中(如“反应 迟缓的调节环路”);有些则是一种组合(如“成长与投资不足”是由“成长上限”与“舍本逐末”组合而成)。有些复杂的问题可用几个不同的基模分别观察,更 有助于多方了解问题的根因。每一系统基模都有其在某一时空范围内对应的系统状况变化形态。读者可由第七及第八章中系统基模的应用实例,一窥其中奥妙。
一、反应迟缓的调节环路
状况描述:
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具有时间滞延的调节环路中,不断朝向一个目标调整其行动,如果没有感到时间滞延,他们所采取的改正行动会比需要的为多,或者有时候干脆放弃,因为他们在短期内一直无法看到任何进展。
早期警讯:
我们以为自己是处于平衡状态,但后来才发现我们的行动已超过目标。(然后你可能回过头来,结果又矫枉过正。)
管理方针:
在 一个运作速度原本就较为迟缓的系统,积极而急切的行动反而产生不稳定的后果。如果不幸又牵连上一些“增强环路”,使情况愈演愈烈,反应会更 强烈而过度,有可能震垮整个系统。一旦察觉面对的是这种系统,短期而言,一定要耐心而缓和渐进地调整,俟经验累积到一个程度,找到系统的稳定点(或用第十 八章中的“微世界”电脑模拟方式快速反复寻求),沉稳地坚守该点,决不过度反应。长期而言,其根本解则在于改造系统,使其能反应迅速。
企业实例:
不动产开发公司在一片景气之中,持续建造新房产,但渐渐的市场走软。然而房产仍然在兴建中,将来极可能产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其他例子:
●生产与配销时而短缺、时而供过于求的循环(像是啤酒游戏的情形)。
●当积极的改革者碰上反应迟缓的体系;当好强而缺乏耐心的父母碰上改善缓慢的子女;或当不满的妻子碰上另一半迟缓的回应,都很容易反应过度,或干脆放弃,最后产生其它料想不到的反效果。
●股票市场突然大幅起落。
二、成长上限
状况描述:
一个会自我繁殖的环路,产生一段时期的加速成长或扩展,然后成长开始慢下来(系统里面的人常未察觉),终至停上成长,而且甚至可能开始加速衰败。
此 种变化形态中的“快速成长期”,是由一个(或数个)“增强环路”所产生。随后的“成长减缓期”,是在成长达到某种“限制”时,由“调节环 路”所引起。这种限制可能是资源的限制,或勺、外部对成长的一种反应。其“加速衰败期”(如果发生的话),则是由于“增强环路”反转过来运作,而使衰败加 速,原来的成效愈来愈萎缩。
早期警讯:
起初我们会觉得:“为什么我们需要忧虑尚未发生的问题?我们正在大幅成长。”过了一阵子会觉得:“确实是有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所须做的一切,是回头采用以前有效的办法。”又过了一阵子才发觉:“我们愈是努力地跑,似乎愈像在原地踏步。”
管理方针:
不要去推动“增强(成长)环路”,应该要除去(或减弱)限制的来源。
企业实例:
一 家公司为了社会公义,开始雇用条件很好的少数民族的成员为员工,将他们安置在全公司各处的工作团体中,同时订定了一个坚决的行动纲领,以加 强支援此项用意良善的计划。起初大家对于此项计划的支持不断成长,但是后来其他员工的抗拒终于出现;他们不认为这些新进员工是够条件的。因此当工作团体受 到愈大的压力去接受新成员时,他们的反抗愈强烈。
其他例子:
●以学习打网球为例,在初期你逐步提高球技与信心,进步很快。但是之后你开始遭遇天赋能力的限制,只有再学习新的技巧才能够突破成长的限制,而在开始学习一些新技巧时,会很不习惯。
●一个新创事业迅速成长,但当它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成长渐缓,此时需要更专业的管理技巧与更完善的组织。
●一个新产品团体的运作十分出色,而吸引进来许多新人,反使得团体无法表现如昔,这是因为新成员和旧成员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不同所致。
●一个城市持续成长,最后用完了所有可以取得、用来发展的土地,导致房屋价格上升,而使得城市不再继续成长。
●一项社会运动持续成长,然后遭遇到反对此项运动的人愈来愈强烈的抗拒而无法成长。
●一种动物在它的天敌被除去以后,会迅速繁殖成长,结果数量超过草原可容纳的上限,最后此种动物因饥饿而大量减少。
三、舍本逐末
状况描述:
使用一项头痛医头的治标方式来处理问题,在短期内产生看起来正面而立即的效果。但如果这种暂时消除症状的方式使用愈多,治本措施的使用也相对的愈来愈少。一段时间之后,使用“根本解”的能力可能萎缩,而导致对“症状解”更大的依赖。
早期警讯:
“这个解到目前为止效果一直不错!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说继续下去会有问题。”
管理方针:
将注意力集中在根本解。但如果问题急迫,由于根本解的效果受时间滞延影响,在进行根本解的过程中,可暂时使用症状解来换取时间。
企业实例:
一 项具有突破性的电路板新技术,可以用于发展有独特功能的新产品并降低成本,但是它也可以替代现有产品的电路板。销售人员可以选择卖给欣赏此 项技术的特性,而在未来能将此一特性充分发挥,设计出新产品的专业客户(“根本解”),或卖给不在乎此一特性,只是一时用它来取代其他电路板的一般客户 (“症状解”)。在管理阶层的压力之下,为了达成每季的销售目标,销售人员把产品卖给任何想要买的客户,其中通常是一般客户为数较众,而且购买的速度较 快。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受制于产品的价格与获利压力,并未能开发出忠诚的客户群。
其他例子:
●大量销售给现有的客户,而不开拓新的客户群(见第十二章ATP的例子)。
●以借贷支付帐款,而非强化量入为出的预算制度。
●借用酒精、毒品,或运动来消除工作压力,而不根本地学会控制工作量。
“舍本逐末”特案:转嫁负担给帮助者
状况描述:
由于有“舍本逐末”的结构存在,因而当外来的“帮助者”尝试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会受到成员的欢迎和感谢。帮助者企图改善恶化的问题症状,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以致于系统里面的人一直没学会如何自己处理问题。
管理方针:
“教人们钓鱼,不要只是把鱼给他们。”把重点放在加强系统本身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如果需要外面的帮助,应该严格限制只此一次;或是能够帮助人们发展他们自己的技巧、资源,与加强未来发展所需的能力。企业实例:
一 家保险公司的分公司,最初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认为偶尔才需要总部人员伸出援手。这个概念最初效果很好,直到这个产业经历了一场危机,面 对严重损失,分公司请总公司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帮助重新设计费率结构。此时分公司的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立刻处理危机。危机被化解了,但是下一次的费率结构 却成了问题。因此下次遇到类似的危机,仍然必须请总公司管理人员来协助,这样做了几年之后,分公司发现他们自己没有独自处理费率结构的能力。其他例子:
●只依赖外来的专家而不去训练自己的人员。
●各式各样的政府补助计划,企图解决急迫的问题,但根本问题仍存在,这样只会养成民众的依赖性,并需要更多的补助,例如住宅计划或工作训练计划把贫困者吸引到城市来,导致许多城市发展过度的并发症。
●对开发中国家的食物帮助,降低了死亡率,却提高了人口增长率,导致更多食物供给不足的问题。
四、目标侵蚀
状况描述:
是一个类似“舍本逐末”的结构,其中短期的解决方案,会使一个长期、根本的目标逐渐降低。
早期警讯:
“这个问题,只要我们把绩效标准降低一点,就可以暂时应付过去,以后再严格要求,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管理方针:
坚持目标、标准或愿景。
企业实例:
一 家高科技产品制造公司发现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尽管有一个很棒的产品,并且正在不断改善之中。但是该公司的生产流程从来无法控制好。一位 市场调查员发现客户对于迟延的生产进度日益不满,并正在转向竞争者购买。公司拿自己的记录来辩护:“我们一贯维持90%的准时交货率。”所以该公司在其他 地方寻找问题的原因。然而,该公司每一次生产进度开始落后,便将交货期的标准拉长一点点作为解决之道。因而,对客户的交货期标准愈来愈长。
其他例子:
●原本有成就的人,降低了自我期许,所能成就的便渐渐减少。
●以削减预算或暗地里降低品质水准来解决问题,而非投资在开发新的产品。
●政府在充分就业或平衡政府赤字的标准降低。
●控制有危险的污染源,或保护受危害动物的目标下滑。
五、恶性竞争
状况描述:
不 论组织或个人,往往都认为要保有自己的福祉,必须建立在胜过对手的基础上。但这样会产生一个对立情势升高的恶性竞争;只要有一方领先,另一 方就会感受到更大的威胁,导致它更加积极行动,重建自己的优势,一段时间之后,这又对另一方产生威胁,升高它行动的积极程度……。通常每一方都视自己积极 的行为是为了防卫他方侵略的措施;但是每一方的防卫行动,造成逐渐提升到远超过任何一方都不想要的程度。
早期警讯:
“要是我们的对手慢下来,那么我们就能停止打这场仗,去做其他事情。”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