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书籍大全 > 哈佛女孩刘亦婷

第二章 早期教育,从0岁开始(4)

... 我让婷儿伸开双臂发出“啊!”的赞叹声。希望从此开始,教她学会表现的喜悦。她很快就学会了,做得好像真是有情可抒似的。

由于受发音能力的限制,好儿还不能用语言来抒发感情,我就教给她一个“飞吻”的动作,没过多久,她就自发地用“飞吻”来表达喜爱之情了:

... 婷儿已经能对自己喜爱的事物主动飞吻「BF]当她看到新修的干道上辉煌的路灯时,小手一扬一扬地洒着她的吻,真是可爱极了。

我认为,发展表达能力要从培养表达欲望入手。在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之前,婷儿的表达欲已经相当强烈了,而且确实有倩可抒:

... 婷儿现在最逗人爱的,是她闻花的样子。每当她一边喊着:“扯!扯!”一边把手里的花凑在鼻子跟前嗅时,你真没法责备她摘了花。而且,她嗅上一会儿,就会咧着嘴笑眯眯地感叹一声:“啊呀!”那神情,仿佛要陶醉在花香之中了似的。我的可爱的1岁4个半月的女儿啊!

学会“再坚持一下”,磨练意志力

婷儿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决定要把她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尽管我不知道将来她会在哪个领域里取得成功,但我十分清楚,通向成功的路只有一条,那就 是: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我很欣赏样板戏《沙家浜》里郭指导员的那句话:“胜利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希望当婷儿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足 够坚强的意志促使她“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直至取得胜利。为此,当她只能趴在床上蠕动的时候,我就开始培养她的持久性。

我认为,注意力持久是行为持久的前提。我的训练,就从培养注意力的持久性开始。我的道具是一个一捏就会叫的红色塑料吹气公鸡,我先用公鸡的叫声在婷 儿的前后左右吸引她的注意力,然后把公鸡放在她伸出手差一点就够得者的地方,吸引她去抓。当她老是抓不着准备放弃的时候,我便用手推着她的脚鼓励她:“使 劲儿!使劲儿... ”婷儿使劲儿蹬几下腿,公鸡就到手了. 我就用欢呼和亲吻来庆祝她的胜利,让她体验“奋斗�一成功”的喜悦。

当婷婷能够爬行的时候,我便增加了训练的难度【BF],在她马h 就要够着目标的时候,把吸引她的玩具挪到更远的地方,然后鼓励她继续爬着去拿。这样做既培养了毅力,又练习了爬行,真是一举两得。

... 为了培养孩子的顽强精神,我总是在她放弃自己还没达到的目标时,鼓励、吸引她继续下去。比如找球,捡东西等、有时她想拿什么,又拿不起来, 就用表情、声音和动作来求助于我,我只是帮着解决一下她克服不了的困难(如提包被卡住了等),然后仍让她自己进行到底。如果婷儿在哪儿碰痛了,我也不会安 慰她,而是要求她“勇敢”、“不怕”,尽快地转移她的注意力,吸引她观察新事物,忘记疼痛。我相信,这样坚持下去,婷儿的毅力和恒心都会比我强的。

我的努力在婷儿满1岁之后,就见到了成效:

l岁1个月----

...晚饭前,婷儿兴致勃勃地拎着一个塑料喷壶走了好半天,还未尽兴,在她的哭喊抗议下,我只好让她把喷壶带到了饭厅的竹童车里。

当婷儿因喷壶被卡住了拎不起来而哭喊时,饭桌边的几位大人都批评她说:“婷婷就是爱哭。”其实,哭也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婷儿急哭了,向大人求援,不 也表达了她的意志吗?比起那些弄不起来就放弃的孩子,不是可以看出孩子注意力的持久程度的差异吗?这种哭,是孩子智力进步的一种表现,只能让我感到高兴。 这种情况决不能用吃、喝、抱、哄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只可给她必不可少的一点帮助,鼓励她继续下去。

4天之后----

... 昨天,我带婷儿到邻居菲菲家的院子里玩,婷儿的注意力几乎始终集中在那只鸭子身上、这是她第一次看到活的、会“嘎嘎”加的大鸭子。我为了鼓励和满足婷儿的 好奇心,根本不顾鸡鸭圈附近那股臭闷的味道。我想,婷儿在这种观察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是十分难得的,就像她经常在步行的时候低下头去找蚂蚁一样,只能协助 她去完成,而不能为了怕脏怕臭而躲开。

l岁4个月----

... 我过去培养的意志力已经在婷儿身上显露出来了,当她要干什么特别有兴趣的事时,你要干涉她,只会招来简直不会屈服的反抗,除非你能用另一件更加新奇的事物吸引她的注意力。这个办法也有许多次毫无用处,只好迁就从她的角度看来十分应该的要求。

又过了半个月,婷儿就把她的意志力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听保姆李阿姨说;婷儿跑到邻居小袁家要糖,小袁按我的嘱咐不给,婷儿就哭着回来要阿姨去帮她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执著的精神固然可喜,但也提醒我,必须尽快教婷儿掌握“范围”的概念,让她从小就知道,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有些事则是不能做的。

划定“可、否”范围,为培养自制力奠基

有的人管得住自己,有的人管不住自己、管得住自己的人不仅不会沦为“人渣”,还有可能成为“人杰”。管不住自己的人不仅不会成为“人杰”,还有可能沦为“人渣”、既然我希望婷儿往“人杰”的方向发展,当然要把她培养成一个管得住自己的人。

所谓“管得住自己”,就是有足够的自制力推动自己做该做的事,并阻止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当婷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行动能力,却又不具备是非观念的时候,我是怎样让她学习“管住自己”的呢?

1977年,在认识婷儿爸爸之前,我曾从一本“文革”前出版的小册子上看到过一个苏联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小伊万1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断他爸爸的书和本子,爸爸就给伊万一些废报纸让他撕,并告诉他说:“这些废报纸是可以撕的,那些书和本子是不可以撕的。”以此使孩子建立起“范围”的概念。

我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早就想实践一番。婷儿也开始撕书的时候,我就用伊万爸爸的办法,给婷儿划出了第一个“可以”与“不可以”的范围。我认为,划 定范围,建立“可、否”观念,并要来孩子遵守规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一在克制着不做某些事的过程中,培养的是通向成功的另一种重要素 质:自制力。

范围一旦划定,就必需始终如一地要求孩子遵守。用日本皇后美智子当太子妃时教育孩子的话来说,就是“一次也不能例外”,违反了就得受罚。孩子为了避免受罚,就会学着约束自己不做大人不让做的事。

有人说,孩子这么小就如此严格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的体会不是这样。一般来说,严格的教育对孩子都是很痛苦的,但一开始就严格的教育却并非如 此。就像城市建设一样,如果广州币政府以广州市街道不整齐为理由强行重建币区,那么一定会给币民带来很大的痛苦。可是珠海就不同了,由于一开始就按市政规 划修建街道、住宅,结果市区像棋盘一样整齐,却没有给市民带来任何痛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正 如一位诗人说的:“我们对从未得到的东西就不会感到不足。”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反而要给孩子带来痛苦。

威特父亲教育孩子就是非分明、始终如一。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他,不行就是不行。他从未考虑过小时候可以放宽一些,稍长大后再严格一些”。然 而,这却是世上一般父母的普遍做法,他们的“禁律”反复无常,有时不行,有时就行。这样不知不觉就在培养孩子的投机心理,而不是自制力。应该说,父母没有 定见以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

当然,在孩子刚刚开始出现破坏性行为的时候,大人就必须分清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无意破坏是由于肌肉不够发达和动作不够协调造成的,不是粗心大意和 有意破坏。有些有意破坏属于孩子的探索性的行为,如打破鸡蛋,乱翻抽屉;还有些属于试探性行为,如推倒积木,撕碎报纸;还有些属于参与性和模仿性的行为, 如将种好的花或莱拔起来又重新种下去等等,应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禁止。尤其重要的是,当你发出“不能这样”的警告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可以怎样”:

... 对才1岁5个月的孩子光靠说教是不行的。要制止婷儿胡闹,如把东西往地上扔,你越制止她越来劲儿,这时需要的是转移。你只要说“请婷儿把床上的毛巾放在被子上(或沙发上)”或“请婷儿把地上的书放回书架上”... 她马上就会停止胡闹,高兴地执行命令。

一天我在切冬瓜,婷儿要抢菜刀、我就对她说:“婷儿,帮妈妈把冬瓜皮丢到簸箕里。”婷儿马上就帮我干起来。一块块、一趟趟地丢着冬瓜皮,既管住了她,又在培养她爱劳动、爱帮忙的好品质。

与划定“可、否”范围同步进行的,是及时建立起奖惩制度,帮助婷儿强化“对、错”观念。

... 婷儿每做错一件事,我就让她自己打屁股。她就把小胳膊伸到后面使劲地拍,嘴里还念叨着:“打!打!”打上几下,就“妈妈!妈妈!”地叫着让我来打。我开始以为婷儿把这当成游戏了,后来才发现,婷儿懂得这是惩罚行为。你看,每当她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如弄脏了手等,就自己请“打”、或把手伸到你面前讨“打”。

不过,这是没有痛苦的惩罚。我不希望孩子因惧怕肉体疼痛而不做错事,这不仅因为打孩子并不能教好孩子。还会使核子用同样手段对待别人。我在制上孩子干什么事时,只说:“你要怎样怎样,我就不高兴了。”以此培养她对别人情绪的重视。

一个重视他人情绪的人,就像一面响鼓,不必重锤也能管住自己。事实上,在婷儿真正懂得为什么要“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之前,她最大的学习动力,就是“想让老师和爸爸妈妈高兴”。

提前输入信息,定会开花结果

婷儿快满1岁半的那两个月里,在智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体能和协调能力也在继续超前发展: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