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书籍大全 > 提升学习竞争力

十一、预习和复习

  (一)、迁移效应
  1、案例
  通常把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存在三种方式:先前学习促
  进了后继学习;先前学习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无任何影响。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正向迁移效应产生好效果,比如,让会英语的人突击学习法
  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一般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不注意迁移条件则会发生不必要的
  困难,比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会发生困难,这是因为日本的交通规则是“车左人
  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这一心理效应主要有:(1)当两种学习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会产生迁移效应。(2)
  学习者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高迁移效应大,反之就小。(3)学习中
  的定势。(4)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和原理的相似相通之处。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
  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是要广泛地积
  累、尝试和改进各方面的学习经验。四是要注意防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避
  免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发生。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二)、易感效应结构
  1、案例
  预习会改变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学过的材料时,就会更容易觉察出材
  料中包含的潜在意义和微小差别。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易感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易感效应”常用于预习和复习之中,当先前获得的认知还比较清晰和完整地保持
  在记忆结构中时,再一次接触这个已学过的材料,学习者会更易觉察其精细的意义和微
  小差别,事先进行预习和事后及早进行复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绩效。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三)、首因效应
  1、案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个学生做30道同样的题,告诉甲学生做对15道题并
  尽量安排在前面,告诉乙学生做对15道题并尽量安排在后面,然后,让另外一些人对
  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甲学生更聪明。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
  息形成的印象,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新信息的解释。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也称为“第一印象”。
  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实验证明,第一印象
  是难以改变的,其作用力最强,持续时间也长,主要是第一次接触形成的印象,起到了
  先入为主的作用。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记忆的保持和复现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
  趣的强度。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落后的根源之一,就是对教材首次学习
  得不够好。可见如何取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对提高学习质量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
  首次感知的程度与学习时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学习犹如摘果子,如若“不用
  跳就摘到”,甚至于顺手就可捡落地果吃,印象就不会深刻。当然“拼命跳摘不到”,
  又会挫伤学习积极性。最好是“跳一跳果子到”,让同学对所学内容即不感到高不可攀,
  但又不是轻而易举,非经一番思索,动一番脑筋不可。让同学尝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在
  克服困难中增强思维的深度,提高学习效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科学认为,学习过程贯穿着一条疑问链:生疑——质疑
  ——释疑——生疑。运用好这根“链条”就可以强化首次效应。通过巧设疑难,形成思
  维上的悬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活其潜能,通过想解决而又难于解决问题的心理设
  疑,就会产生迫不及待地释疑的渴望。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四)、近因效应
  1、案例
  对于一个长期接触的人,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会占优势,最后一次交往会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从而掩盖了对该人的一贯了解。通常把
  这一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对于多年不见的同学,留在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同学
  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两个同学本来相处得很好,
  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都是近因
  效应的表现。比如某个学习成绩一直都较好的同学,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人们一般
  不是客观地去帮助分析查找原因,而会武断地认定这个同学成绩下滑是因为不好好学
  习,不是受到严厉批评就是受到讥讽挖苦,搞得这个同学抬不起头,让其心理背上难以
  承受的思想包袱,这有可能会影响今后学习成绩的提高,个别同学的成绩可能从此一落
  千丈。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后一句话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批评之后说一
  句:“我可能说得重了一点,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给人的感觉会是虽然严厉了一
  点,但都是对我好。而平时批评之后常会说的:“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给人的感
  觉可能会是一个可恶的印象。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就应注意语言的选择和先
  后顺序。
  某个同学成绩平时就不太好,某天又和同学打起了架,在没有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的
  情况下,便武断地认为这个同学本来就不是一个好孩子,这个同学可能会因为感到委屈
  而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真的成为一个坏孩子。
  对陌生人而言,第一印象具有更大的作用。
  学习中我们也会常常只看到错题中的第一个现实因素,而往往忽视了其后更深层次
  的原因,比如,知识结构、解题技巧、。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五)、空白效应
  1、案例
  在演讲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提高其效果的现象。
  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空白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针对某些问题,应先不急着说出自己的观点,待独立思考和判断后,再发表自己的
  看法,逐步培养提高其分析能力;在学习时要积极休息,消除心理和生理疲劳,较少前
  摄抑制的影响,提高记忆效率;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留出一些空白,将
  一些知识的要点或者解题的思路及关键步骤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正式学习和复习时,据
  此充分回忆,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看看自己能掌握多少。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六)、心理饱和现象
  1、案例
  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他问道:“买一顶
  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批发价是多少呢?”“每顶
  20元。”“为什么买得多反而更贵?”“做一顶我们感到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
  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得强忍着性子!”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意流产。当心理承受
  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通常称为“心理饱和现象”。
  2、对(你、我、他)的启示
  不断地重复同一要求或行为,将使人的心理承受力达到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并由此
  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的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这一目标,不再参与其它活
  动,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由于活动单一,常会出现心理饱和现象,从而出现
  学习疲惫、效果不佳的结果。尤其是高三阶段,最初思维敏捷、解题速度快、正确率高、
  学习效率很好,可是到后来,随着心理饱和现象的逐渐加深,学习速度开始减慢,正确
  率开始下降,厌烦情绪也开始出现。他们确实已经做腻了。
  紧张复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减少心理饱和现象。要合理安排各项复习任务,运用
  学习策略,不断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消除重复性的长时间学习带来的饱和
  心理。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在出现厌烦情绪时,不妨先放下学习,活动活动身子,极
  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减少心理饱和带来的
  精神压力。平时也应有积极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为最终取得成功奠定基础。
  比如,有效的锻炼既能增强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能活跃思维,调整心态,提高效率。
  再比如,做典型试题并尝试举一反三练习,将各章节、各科知识点交叉归纳分析,并尽
  量运用于生活,你会发现原来一盘散沙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将逐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喔。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七)、免疫效应
  1、案例
  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遗忘了的学习内容,就会激发起复习的动机,不再把复
  习看成是多余的事,在复习中也会加强注意。此外,还能发现造成遗忘的原因:是对学
  过的知识模糊不清,还是未能充分消化,或是学得不稳固等等,于是就会在复习时想方
  设法加强薄弱的部分。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遗忘的免疫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这种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早晚复习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的现象。因此,要激发复习的
  动机,就要按照各自的特点,灵活地安排复习策略。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八)、舌尖现象
  1、案例
  在平时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明明知道试题的答
  案,但一时又想不起来,答案在嘴边徘徊可就是写不出来,事后却又一下子想起来了。
  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产生“舌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紧张造成的暂时性记忆障
  碍,或是记忆不牢固而引起信息提取失败。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大多数人都遇到过舌尖现象,主要是缘于回忆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遗忘,舌尖现象
  常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和信心。
  关键是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加强系统复习,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
  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多感官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系统复习等方式调动
  复习的积极性,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
  无论平时学习多么认真,总会有些地方学得不是很扎实,特别是处在紧张的考试环
  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舌尖现象,这时要保持冷静放松,可以想一想与之相关的学习内
  容。如果过一段时间还不能想出答案来,就要努力回忆面临的问题与已往所学的哪些课
  程、所记的哪些笔记及练习题有关,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线索。
  如果还是不能记起来,就应暂时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题目上,以免耽
  误太多的时间,也许过一会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它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茅
  塞顿开。
  复习过程应尽量扎实,避免舌尖现象。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九)、去南海
  1、案例
  有一个和尚他有一个信念:我要到南海去。于是他沿途化缘一步步向着南海走去。
  在一个村庄化缘时,一个有钱人问:“你化缘干什么?”和尚回答:“我要去南海”,
  有钱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我想到南海的念头已经有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准备充分。
  像你这样恐怕还没到南海就会死掉,不如找个寺庙安稳度日吧。”和尚不为所动,几年
  以后当和尚返回,又到这个有钱人家化缘时,这个富人还在准备他的南海之行。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有志者事竟成,许多人一生都在梦想、计划、等待和准备之中,蹉跎了无数岁月却
  没有任何行动,缺乏动力的人只是一个可怜的空想家,他也许永远不可能准备得更充分
  更好,却又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命运的安排。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缺乏动力就难以采取行动。学习永远不能等待。否则就
  会象寒号鸟那样,春天不垒窝,夏天不垒窝,秋天不垒窝,最后结果是冬天被冻死。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十)、今天只落今天的树叶
  1、案例
  秋冬之际,树叶总是不停地落下来。头一天扫完了,第二天照常落满庭院;刚刚清
  扫完,一会儿又落下几片,似乎总是扫不完。有一天,男孩想到一个办法:扫地之前,
  先将树使劲摇了又摇,以便将第二天的树叶也摇落下来,那一天他非常开心,终于可以
  休息一天不用扫落叶了。第二天,他高高兴兴地起床。开门一看院子里依然是满地落叶。
  男孩傻了眼,可他还是不死心,又去抱着树摇了又摇。但无论怎样摇,到第二天清晨,
  还是会看到满地的黄叶。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每天都会有落叶,今天只落今天的树叶,明天落下明天的树叶。做好今天的事情,
  就是对一生负责。有句俗话说:不要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本来也没有法子一口吃成
  一个胖子,每天脚踏实地地学习你就能出类拔萃顶天立地。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十一)、登门坎效应
  1、案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做过“无压
  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实验,派人走访一组家庭,请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
  窗户上,这些家庭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些家庭,要求将一个不仅
  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同意了。与此同时,又走访
  了另一组家庭,直接提出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
  20%的家庭同意了。从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更容易达到目标。通常
  把这一现象称为“登门坎效应”。
  当提出一个能够承受的小要求时,人们往往难以拒绝,否则就太不近人情了,一旦
  接受这个要求,就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上的门坎,当再提一个和前一个要求有继承关系
  的更高要求时,人们为了维持自己认知上的统一和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不希望被看作是
  一个“易变”的人,因而,即使后面的要求有些过分,但要拒绝别人也就变得困难了。
  再说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要求,也容易让人放松戒备心理。这就犹如登门坎,一级台阶一
  级台阶地登,就能够登上高处。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
  渐适应,难以意识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此外,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又往往会有一种“反正已
  经帮了,不如再帮一次”的心理,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萌生出关
  心的态度,做出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帮助的决定。于是,登门坎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2、对(你、我、他)的启示
  从低要求开始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心理引导技巧,有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不同
  性格的同学其心理接受能力不同,并且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及理解力也是不一样的,在
  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搭梯子”,注意“梯子”的间距不宜太大和太陡,小步子、
  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
  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在学习中,要善于使用目标分解法,进行目
  标优化,根据循序渐进原则,简单的目标更容易让人接受,先达到一个简单的小目标,
  并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再迈向下一个的目标,这样我们既不会沾沾自喜,又不会过
  分看低自己,始终能感受到自己在稳步前进和提高。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十二)、门面效应
  1、案例
  人们往往难以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但是当人们在拒绝了一个较大要求后,认知上
  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这时紧接着向他提出一个与大要求有明显联
  系的小要求时,那么人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这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
  接受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门面效应”。它与“登门坎”效应有异
  曲同工之效。慈善机构在募捐时,仅仅附加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可以多募捐
  到一倍的钱物。
  2、对(你、我、他)的启示
  从高要求开始。想让别人办某事之前,先提出一大堆别人做不到的要求,待别人拒
  绝且怀有一定的歉意后,才亮出自己真正要让对方办的事。由于前面拒绝得太多,人们
  往往为保留一些面子会尽力接受最后这项小要求。对于某些不太愿意学习的同学,可以
  先让他做一些他很难做到的事,当他拒绝后,再让他从简单的学习开始。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十三)、再试一次
  1、案例
  有位年轻人到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的公司去应聘,经理感到疑惑不解,年轻人说自
  己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试一试。年轻人表现得很
  糟糕,他对经理说:这是因为事先没有做准备。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
  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公司的大门,比起第一次,
  他表现得好多了。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
  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在我们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也许沼泽遍布,荆棘丛生;我们追寻的学习境界也许总
  是山重水复,不见峰回路转;我们也许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寻找到光明
  的出口;——;那么让我们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
  再试一次——水滴石穿,坚持不懈而已。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十四)、高原现象
  1、案例
  相当多的高三同学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对学过的知识感到模糊,学习成绩和效率
  停止不前的现象。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重复性学习和过量的练习都可
  能导致生理和心理疲劳,当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及其策略或者详尽的复习计划时,就很
  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处于这一阶段的同学,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复习起来效率不高,
  拿起书不知道从那里开始,甚至出现不想看书、不想做作业,身心都感到疲惫,脑袋里
  往往一团浆糊、觉得无法理不出一个头绪,以致于有人会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出现
  烦躁不安和紧张焦虑的心态等等,严重的甚至会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处于高原阶段的同学应该静下心来,把它作为一个自己反思和积累的重要阶段,及
  时加以调整,一是克服急躁情绪,提高自信心,注意情绪的调节和保持情绪的稳定。二
  是立足教材,将各科知识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基础知识,拓宽知识
  面。三是制订专题复习计划,把知识串起来,编织知识网络,有针对性地加强综合分析
  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尽快走过高原阶段。
  高原现象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学习到达了极限,成绩到达了极限,要增强自己继续
  学习的底气,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做好准备,缩短高原现象滞留的时间,平稳快速地走出
  高原期后,将会给学习带来很大的进步。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十五)、蔡戈尼克效应
  1、案例
  德国心理学家蔡戈尼克做过一个实验:让实验者连续完成22项任务,有一半的任
  务被打断不让其完成,另一半任务让其完成。随后让实验者回忆做过哪些事情,结果绝
  大多数实验者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68%,
  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43%。这种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久的
  现象被称为“蔡戈尼克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比如,害怕忘了某个约定,于是专门把它写进备忘录,结果事到临头还是忘了。这
  是因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写进备忘录后在心理上就
  会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安排妥了,张力系统随之消失。没有写进备忘录时,张力系统仍旧
  继续保持,反而更记得住。
  考前恶补,开夜车通过考试后,所有考过的东西会被迅速忘掉,就是我们放下重负
  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因此,平时学习就应该踏踏实实,把希望寄托在考前突击,
  对自己知识水平和知识的厚实度及思维深度的提高是没有帮助的。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十六)、月曜效应
  1、案例
  星期一上课时往往会出现精神疲惫不振、注意力分散和记忆力差等现象。这是因为
  周末心理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取代,晚睡晚起,到了星期一,
  又未能把心理状态和生物钟及时调整过来,便很难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从而影响学习,
  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叫做“月曜”,所以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这种效应在每天早上和下午第一节课,在假期过后的开学那段时间也会出现。按理
  休息之后应该精神倍加,效率更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也有人把它称为月曜病。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在周末要精心安排学习和生活,既不能有太大的压力(如果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奔
  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又不能放任自流,过分放松,另外,最好在星期一进行
  必要的提醒,调整生物钟。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月日
  年月日
  (十七)、超限效应
  1、案例
  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
  深受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
  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刺激过多过强,
  或作用时间太久,会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在学习或生活中,应本着“犯一次错误,批评一次”的原则。第一次受批评时心里
  可能已经感到内疚与不安,接受了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改正,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多
  次重复对一件事的批评,就会使人感到极为不耐烦,厌烦心理随之出现,最后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一旦受到批评后,人们总需要一
  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挨批评的心情就很难重归平静,反抗心理
  就会高涨起来。
  絮叨也是一种重复刺激,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越说得多就越听不进,甚
  至还会被冲撞。“喋喋不休”和“不厌其烦”也是一种不尊重和不信任,侵犯了同学的
  心理领地,会产生对着干拧着来的逆反心理,会让教育的效果向反方向推进。如果非要
  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重复,这样,才不会觉得
  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这样才有利于接受批
  评,改正错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批评或表扬时都应掌握一个“度”。
  在复习时,做一二套好的习题,并将其考点和重要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相信其效果
  将会事半功倍。重复练习相同的题型也易使人产生“超限效应”,降低复习的成效。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