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故事大全 > 名人故事> 铁人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

来源: 未知 作者: 安静的夜 时间: 2013-08-13 阅读:

铁人王进喜是甘肃人民的杰出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其重要内容为:“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苦命的“十斤娃”

1923年10月8日这天,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巷口子村(即今玉门市赤金镇和平村,亦称赤金堡王家屯庄)一户穷人家的土炕上,诞生了一个男婴。

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叫王金堂。而立之年得子,让这个庄稼汉异常兴奋。按照当地的习俗,王金堂找来一杆秤,把孩子从妻子何占信手中接过来,连同一件老人衣服一起放到一个芨芨筐子里,上秤一称,不多不少正好十斤。他乐呵呵地对躺在炕上的妻子说:“十斤,十斤,高高的十斤。”

在何占信脸上露出笑容的同时,这个刚刚出生的男婴也有了一个硬邦邦的乳名——“十斤娃”。

“十斤娃”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雄壮厚实,可他身材却十分瘦小。

“十斤娃”长到五岁的时候,按照王家族谱中“进”字辈的排序,读过几天私塾的王金堂为他起了个大名叫王进喜,期盼着全家能有好日子过,喜事不断,更希望他能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可是在旧时代的中国,穷苦人哪里有什么好日子过?尽管王家全家人辛勤劳作,还是过着地无一垄、食不饱肚的艰难生活,终年受尽地主们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王家祖上世居陕西同州府大荔县焦家村,王金堂这支是清道光年间迁往河西赤金卫的,到王进喜这辈,已历五世。王家举家西迁的原因,一说是响应了清政府的“引民实边”政策,一说是在陕西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走西口”,来到赤金堡开荒种地。

王进喜的祖辈们来到赤金之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到了他的祖父王博学当家时,王家已经拥有土地上百亩,大庄院一座,还开了一家名叫“壹圆堂”的当铺。王博学也常被人们称为“王典当”。

但好景不长。同治年间,兵变之事与陕甘回民出走波及玉门等地,一时河西匪患四起。一股土匪趁乱袭击了赤金堡,把王家洗劫一空之后,又放了一把火,将王家里里外外烧了个精光。俗话说“贼打火烧当日穷”,被土匪打成重伤双目失明的王博学只有变卖地产还债度日。到1894年王进喜的父亲王金堂出生时,王家已经完全衰败了。虽然王金堂也曾努力重整家业,但到“十斤娃”出生时,王家仅剩下十几亩沙土地,三间破草房。这在当时的河西走廊西部农村,几乎就是赤贫一个。

王进喜六岁那年,当地大地主黄汉青要强行霸占王家的五亩地,命家丁赶着牛车在王家的青苗地里乱走。王金堂带着儿子王进喜前去阻拦,却被与黄地主串通一气的伪保长反诬为“妨碍公务”,将王金堂抓到区公所,关进了大牢。血气方刚的王金堂咽不下这口气,时值盛夏,一团急火攻上心口,顿时双目暴凸如桃。三天后左眼珠竟然冒出眼眶,右眼红肿,几乎失去视力。等家人三个月后卖了土地将他赎出大牢的时候,虚弱的王金堂已经双目失明,回到家便一病不起了。

父亲病倒了,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何占信身上。

何占信是个有主见的女人。她把丈夫赎出来以后,她不仅要侍候病人,还得领着王进喜下地务作庄稼,苦苦支撑门户,挣扎着以渡难关。

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庄稼颗粒无收。地方史书这样记载:“民国十八年,玉门大旱,又遇冰雹、山洪、虫害袭击,瘟疫流行,灾民妻离子散,状极惨悯。”为了活命,六岁的王进喜只好用一根棍子领上瞎眼的父亲,走村串户去要饭。遇到好心的人家,还能给点剩汤、剩饭,遇到狠心的地主,不仅不给,还要挨打受骂。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童年的王进喜受尽了苦难。

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地主家门口,地主看到他们父子俩,竟然放出了一条看家的大黄狗。仗势欺人的大黄狗扑倒了父亲,又转身扑向小进喜,一口咬住了他的右腿,一时鲜血直流。但年幼的王进喜咬住牙关没吭一声,用棍子赶走恶狗后,悲愤的他紧紧握住了自己的小拳头。

残疾的父亲坐在地上仰天长叹:“唉!这个社会对我们穷人怎么这样不公平啊!娃子,你要把这仇恨记住!”

饱受凌辱欺压的王进喜从父亲的这句话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恨透了这个弱肉强食、狗仗人势的旧世界,在幼小心灵里埋下了对旧社会仇恨的种子。

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羊毛厂,双目失明的王金堂被强迫服劳役。九岁的王进喜让父亲坐在牛车上,自己赶车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城。

二、不屈少年王进喜

为了给父亲治病,为了让家里度过连年灾荒,十岁那年,王进喜和同村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挣工钱。

在一同放牛的四个伙伴中,王进喜的年龄最小,但他干什么都抢在前头,从不服输。白天,他们要把百十头牛放到山野,晚上,再把牛全部赶进牛圈,每天都累得疲惫不堪。朝夕与牛相伴,年幼的王进喜对牛产生了感情。当他看到那些老黄牛为吃几根青草而登上高高的悬崖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寻思,老牛在田里干活那么卖劲,现在却得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找食,牛出力最大,享受到的却最少。王进喜开始在心里为老黄牛鸣不平。

天长日久,王进喜发现走路时大牛总是把小牛夹在中间,卧下休息的时候,也是把小牛圈在中间。一旦狼来了,大牛就竖起两只犄角来保护小牛。每当看到此情此景,他就会想起山下家中那瞎眼的父亲,想起病弱的母亲和弟弟、妹妹……

正是这种黄牛情结,影响了王进喜的一生。后来,在新中国的油田开发建设中,他就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工作了一辈子。

王家有几亩地被伪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12岁那年,王进喜不畏强权,在几个正义乡绅的帮助下前去讨要。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但王进喜却从中体会到了与恶势力抗争终获胜利的巨大喜悦。
 

1937年,国民党马家军为了阻止西路红军西进,到处抓兵扩充兵力。一天傍晚,地方伪保长又带人到巷口子村抓兵,已经逃出魔掌的王进喜听到狗叫声,就赶快藏到同村姓王的一户人家,情急之下躲在人家的房梁上。抓兵的人屋里屋外找了一遍,最终没有找到他。连这家人都不知道王进喜躲到了哪里。等抓兵的走后,王进喜从房梁上跳了下来。这家人一面为他庆幸,一面为他担心,便劝他说:“十斤娃,你赶快跑吧,藏在这里危险得很,他们一会还会来搜的。”他们给他准备了些吃的,王进喜便连夜跑到了祁连山下的青草湾。

天亮时分,王进喜发现附近有座羊神庙,想到庙里藏身休息。到了跟前,却发现庙门口的树上拴着一头大黑骡子,他放慢了脚步,刚走到门口,就听到伪保长正和另一个人唠叨,密谋要设计在这个庙里抓他。王进喜听了,便撒腿向南跑进了祁连山。

为了躲兵役,王进喜不敢回家,就去深山里帮人掏金。干了没几天,人家嫌他小,不要他。无奈之下,王进喜只得到老君庙油矿当童工。

在油矿上,王进喜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他起早贪黑地干活儿,却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受工头的打骂,到了年底,也拿不到几个工钱。

一次修井架,王进喜被一块铁板砸伤了腿,工头不给治,他只好回家养伤。在家整整待了七个月,等他回到矿上,才发现他已经被开除了,最后只好顶着别人的名字,当了一名杂工。

王进喜咽不下这口气,就经常找工头理论。工头不但不管,还打了他。这天夜里,师傅和王进喜一同来喂骆驼,师傅指着骆驼说:“骆驼能驮着重物在沙漠里行走,是因为身上有劲儿,几天不喝水是因为肚子里存下了水。我们也要像骆驼一样,学会忍耐,把仇恨记在心里,浑身攒足了劲儿,总有一天咱们穷苦人会报仇雪恨。”

师傅的教诲使王进喜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学会像骆驼那样沉稳、那样有耐力,把资本家对我们的欺压凌辱记在心里,团结劳苦大众,一起同敌人作斗争,才能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师傅这个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斗争还要讲究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培养耐力。这时候的王进喜,心中渐渐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王进喜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三、忠实的人民勤务员

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

——王进喜

1949年7月,全国即将解放,玉门油矿也将迎来黎明的曙光。国民党反动派感觉末日就要来临,妄图破坏油矿。为了确保油矿不被反动派破坏,26岁的王进喜积极参加进步人士组织的护矿队。他和工友们冒着生命危险,白天往山里转运机器,掩埋油井,晚上顶着严寒四处巡逻放哨,每次遇到敌人的破坏行为,他都会挺身而出,勇敢地进行斗争。他和护矿队的工友们一起保护了大批的油矿设备,取得了护矿斗争的胜利。

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矿解放。

玉门油矿解放后,西北军政委员会对保护油矿做出重要贡献的护矿队给予了表彰。

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从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进喜一直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常对别人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

艰苦的野外钻井生产,铸就了王进喜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精神。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里程碑。

他在入党志愿书中这样说:“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放受苦的人类,只有共产党才能使工农大众过上好日子,我入党就是为了给祖国、给人民贡献更大的力量,当一个忠实的人民勤务员。”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五队队长。当时的贝乌五队,并不是一个钻井强队,甚至连一般都算不上。

这里有一个关于“豆腐队”变先进队的小故事。

1956年4月,王进喜入党以后,领导任命他为贝乌五队队长。当时的贝乌五队每年出事故多达六七次,而一年打井才800多米,还没有其他队一个月打的多,是出了名的“豆腐队”。王进喜当了队长后,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贝乌五队打一个翻身仗!

怎样才能打个翻身仗呢?王进喜动脑筋、想办法、查原因。经过认真研究分析,他认为:安全是影响生产进度的主要因素。于是,在打井前他就和工人们一起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并提前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逐一分头落实,彻底检查,一点也不松懈。由于他在打井中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新的319井开钻后,杜绝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没用多长时间他们就拿下了这口井。

从那以后,每口井开钻之前,王进喜都周密计划,严密组织,使贝乌五队第一次年打井超过十口,年进尺达到10000多米。贝乌五队也终于由“豆腐队”跨入了先进队的行列,实现了他“打一个翻身仗”的愿望。

有一段时期,很多钻机因为没有钻头而停钻。当时还没有国产钻头,靠进口来不及,王进喜便组织青年突击队,从废料堆里找到许多旧钻头,架起大锅煮去油污和泥沙,擦去锈,修修配配,拼装成可用的钻头。就这样他们用了半年时间,打了五口井,给国家节省了开支,又不耽误生产,这个经验很快在全油田推广。

四、“钻井闯将”出玉门

钻透祁连山,战胜戈壁滩,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玉门关上立标杆!

——王进喜

1958年7月,石油部提出在石油战线开展钻井竞赛,主要在新疆和玉门两地进行比赛。同时定于10月份在新疆召开现场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中共玉门市委和玉门矿务局积极响应这一号召,调集了一批强队在新开发的白杨河油田摆开了战场。但参战队伍中,没有王进喜的贝乌五队。原因很简单——贝乌五队不是强队。得知这一消息后,一向不服输的王进喜立即找到大队领导,主动要求上白杨河参加大会战。

大队长王嘉善有顾虑,不同意贝乌五队参加大会战。

王进喜心里很着急,便叫人写了请战书,坚决要求上白杨河参加大会战。但时任矿务局长的焦力人也不同意,理由还是那一条。态度坚决的王进喜又去找市委。刘长亮书记见王进喜决心很大,同意让贝乌五队上去试一试。
 

到了白杨河以后,王进喜组织全队展开讨论,勇敢地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大目标。

8月份,贝乌五队任务完成得很好,受到了市委和矿务局的表扬。

初战告捷的贝乌五队又决心要在9月份实现“月上五千米,标杆立祁连”的宏伟目标。在上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苦干、实干加巧干,到9月中旬已打井3700多米。恰在此时,传来一个消息:新疆张云清的井队已打出了3900米的进度。王进喜一下子急了,他说:“我们决不能落在新疆队的后面,一定要超过他们!”

为此王进喜提出了四句口号,鼓舞全队士气:“钻透祁连山,战胜戈壁滩,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玉门关上立标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进喜住在井上,一天24小时“全天滚”地领着战友们打井。有一次,局长焦力人到井场上检查工作,发现疲倦的王进喜竟然躺在一排钻杆上睡着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王进喜不仅带头大干苦干,还打破了常规,他通过采取优化钻井参数、开双泵等措施大大提高了钻井速度。9月30日零点,贝乌五队完成钻井进尺5009.47米,实现了“月上五千米,标杆立祁连”的宏伟目标。10月8日,《人民日报》作了专门报道:“玉门王进喜钻井队(贝乌五队)9月份完成钻井进尺5009.47米,创全国最高记录,世界少有记录……”

1959年9月,王进喜出席甘肃省劳模会。会上,王进喜被光荣地选为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

10月6日,石油部要在新疆克拉玛依召开现场会,王进喜作为玉门代表团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第一次出远门的王进喜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祖国是多么辽阔,多么壮美!在现场会上,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亲自把一面“钻井卫星”的红旗授给了贝乌五队,并授予王进喜“钻井闯将”称号。

余秋里部长还在会上肯定地说:“王进喜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带动了全国石油钻井事业的发展。”会后组织大家参观。已经取得成绩的王进喜没有和大家去观赏美景,而是单独来到钻井队,他贪婪地这里走走,那里看看,边观察边揣摩,把人家的好经验点滴不落都记在了心头。在泵房里,他还学会了怎样节省人力……

王进喜打心眼里佩服这些先进的钻井队。

这次的外出,王进喜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虽然没有观赏到西部美丽的风光,可是他心满意足,因为他学到了不少钻井的好方法好经验。

石油,相当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血液。

在旧中国,外国人给中国扣上了“贫油”的帽子。全国解放后,虽然李四光等地质学家从理论上认定中国有较多的石油资源,但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要进行钻探和开采仍是难而又难。50年代前期,美国石油年产量达三亿吨,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不过10O万吨。王进喜等英雄的中国石油工人正是在这种“要为国家争气”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军事斗争一般的石油大会战。

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大多是从苦难的旧社会解放出来的,他们在新社会里,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王进喜率领的12O5钻井队,在1953年到1959年的七年间,在玉门油田共完成钻井进尺71000米,等于旧中国1907年到1949年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

在北京“群英会”期间,王进喜同几位代表参观了天安门和故宫之后,又去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北大红楼附近的沙滩时,看到北京街头行驶的公共汽车顶上都背着一个奇怪的大“包袱”,他有点纳闷,就问身边的同志:“汽车上背的是啥家伙?”这位同志告诉他,首都的汽油不够用,很多汽车不得不改烧煤气。汽车上背的那个大“包袱”,就是“煤气包”。

听完之后王进喜就沉默了。他心想,我是搞石油的,连党中央、毛主席生活工作的地方都没有油用,我还有什么脸来北京开会当先进?几天来的幸福感一扫而光,同时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竟然蹲在沙滩上呜呜地哭了起来……

从此,这个“煤气包”就沉甸甸地压在了王进喜心头,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也成为他后半生为油而战的精神动力。

五、下火车“三句话”

北风当电扇,

大雪是炒面。

山南海北来会战,

誓夺头号大油田。

干!干!干!

——王进喜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钻井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黑龙江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见到接站的同志,王进喜一不问吃、二不问住,握着人家的手就急切地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打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心急如焚的王进喜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对他的提问,接站的同志也不完全知道,只能简单地回答他,你们的井位在马家窑。

王进喜见人就问这几个问题,他究竟问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为了这事儿,他还跟会战调度人员吵了起来。

王进喜就是这样,时间抓得很紧,一脑子工作,一脑子活儿,一心要往前抢。

在等待钻机的日子里,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钻井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两论”。

4月2日,王进喜天天想、夜夜盼的钻机终于从玉门油田运到了萨尔图火车站,大家和王进喜一样,高兴极了。

可是吊车不够用,60多吨重的钻机怎样才能从火车上卸下来?怎么安装起来?职工们非常着急。

王进喜思谋了半天说:“吊车没有,咱们有咱们的‘宝贝’,照样能干!”

有人问:“啥宝贝?”

王进喜说:“大活人!我们大会战也像打仗一样,只能上,不能退;只能干,不能等,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没有吊车,我们全队37个人,就是37台吊车。汽车不够,我们有手、有脚、有肩膀,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卸车、搬运、安装,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弄到井场上去!”

说干就干,一场紧张的战斗打响了。在王进喜带领下,大家争着抬、抢着扛,他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和大家一起用力拉钻机。就这样,他们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从早上七点到凌晨一点,终于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又足足用了三天三夜,硬是把钻机搬运到了萨55井井场上,并将40多米高的井架立在了辽阔的荒原上。
 

他们的干劲也被王进喜的粗嗓门吼了出来,回响天宇——

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干劲大,

天大的困难也不怕。

王进喜带领大家“人拉肩扛”把钻机运到了井场。井架立起来后,马上就要开钻了,却没有打井用水,原因是保障部门把水管线还没有接通。

没有水,无法开钻,王进喜心急如火,他对大伙说:“我们不能在这里空着不干事,就是端水也要保证开钻。”

有人马上站出来说:“这不是瞎胡闹嘛,没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

王进喜说:“咋没有?就在中国。”随后他坚决地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让机器动起来。

当时东北荒原上的水泡子还没有化冻,王进喜就用镐头砸出一个大窟窿,然后带领大家用水桶、脸盆、水壶来运水。工具不够,连铝盔、饭盒、灭火器外壳都用上了。有些人干脆就把刨下的大冰块扛在肩上,送到泥浆池里。虽然手冻得不听使唤,但大家还是不停地来回跑着运水。

工人们的干劲感动了附近的群众,他们也加入了端水的队伍,很快形成了一条人工运水线。

经过一天一夜的苦干,他们硬是端了50多吨水,保证了第一口井胜利开钻。

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五天零四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王进喜到大庆参加油田大会战,带领全队大干、苦干,吃在井场,干在井场,睡在井场。行李放在老乡家,他只去睡过一夜。

房东赵大娘看见王进喜几天几夜地连轴转,大冷天吃不好、睡不好,好像冻不死、压不垮、累不倒一样,大娘心疼地说:“人是铁、饭是钢,就是铁人也得吃饭啊!”

一次,赵大娘领着小孙女到井场上给王进喜送饭,想叫他吃上一顿热乎的。找了半天,才发现王进喜躺在一个泥浆槽子里面睡着了,身子下铺的是一点干草,身上盖的是老羊皮袄,头下枕着一个铁钻头。慈母般的赵大娘眼里涌出了泪花儿,她感动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一个铁人啊!”

“铁人”这个名字与王进喜紧紧连在一起,迅速流传开了。

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余秋里听说后,连声称赞房东赵大娘这个“铁人”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四万油田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同时表扬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是“硬骨头钻井队”。

六、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的工人们早早起来卸井架子,做搬家准备。不料钻杆发生滚堆,把王进喜的右腿砸伤了,他当场就昏了过去。当他醒来时,发现有的工人正在哭,他镇定地说:“我又不是泥捏的,砸一下不会散的,不要哭。”

他随后果断地决定:“我的腿砸伤,全队要保密。对外、特别是对上要封锁消息,留一半人做搬家准备,另一半人跟我去开会。”他叫工人从自己的衬衣上撕下一块布包住伤口,再拉下裤腿盖住,没事一样去开会。

在锣鼓喧天的“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庆石油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向铁人王进喜学习的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王进喜以顽强的毅力忍住腿疼,像好人一样骑马绕场,登台落座,虽然腿疼得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但他仍镇定自若。有位领导看见他满头是汗,问他怎么了,他笑笑说:“开大会,有些紧张。”

在听领导作会战动员报告时,他心里想,看来油井打好打坏,已不是一个人、一个队的事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整个会战。原来以为无非是多流点汗、少睡点觉,现在看来,钻井要像过去打仗一样,要豁出身家性命来干。基于此,轮到王进喜发言时,面对场上上万人,他郑重宣誓:“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这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铁人后半生的思想动力,也成为全体会战干部职工的精神力量。

王进喜右腿被砸伤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会战指挥部领导强行把他送进医院治疗。领导离开之后,他又偷偷跑了回来,拄着拐杖去井场上指挥打井。

第二口井开钻之后,开始还算顺利,可打到700多米时,突然发生了可怕的井喷。如果不迅速制伏井喷,那埋藏在地下千百年的天然气、原油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射出来,小小的井眼就会越冲越大。一旦起火,几十米高的井架和钻机将会被大火吞没,井毁人亡在所难免。

这时候就需要果断地压井。

压井需要重晶石粉,当时井上没有。经王进喜和工人们研究,决定加水泥来提高泥浆比重。可没有搅拌机,水泥加进去与黄土不能有效融合,比重还是不够,压不住势如火山的井喷。怎么办?在面临井毁人亡的危急关头,王进喜把拐杖往后一甩,纵身跳进泥浆池,带头用身体搅拌泥浆。他的腿上有伤,伤口的剧痛使他每活动一步都很吃力,可是王进喜全然不顾,手脚并用,把自己当成了水泥搅拌机。

王进喜和战友们用身体整整搅拌了三个多小时,手上、脸上,凡是露出皮肉的地方,都被火碱烧起了一个又一个大水泡。但井喷终于被压住了,钻机作业恢复了正常。

当大家把王进喜从泥浆池里拽上来时,他的腿已经疼得不能动了,一下子跌倒在地上……

大家都说,这口井是铁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

1960年7月1日,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

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

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六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

到1960年底,大庆油田年生产原油97万吨。

七、光学不用,

读一火车书也没有用
 

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

——王进喜

在极端困难时期,王进喜和支书孙永臣仍不忘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他们响应会战党委号召,组织全队学“两论”。工人学哲学的确有困难,他们在来队实习的大学生们的帮助下,一段段地读,一遍遍地议,结合实际来学习。不管会战有多忙,每天晚上都坚持“来一段”。

王进喜自己文化低,就把大学生当老师,边学文化,边学“两论”。

有一天,讨论“什么是主要矛盾”。工人有说吃不饱的,有说生产条件差的,有说家里有困难的……王进喜听了,这样说:“大家说的这些,都是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我看主要矛盾是国家缺油。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社会主义建设油不够用,是最大的困难。现在大油田找到了,就在我们脚下,就看我们干不干,怎么干了。干,无非是多吃些苦,少睡点觉;不干,国家困难,就要耽误大事情。我们一定要苦干大干拼命干,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出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大庆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王进喜当了大队长后,更感到文化水平低,工作起来困难多。为了学习毛主席著作,他就更加刻苦地学习文化。他说:“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

自己学习困难,王进喜就拜大学生和机关干部为“老师”。经常在夜深人静时,他念毛主席著作或群众来信,让“老师”在旁边听,一个字一个字地学。这位工人出身的干部,写几个字就感到浑身不得劲儿,但是再困难、再苦他都坚持学、坚持写。

一次,王进喜给外地一位老领导写信,一连写了几个晚上信仍没有写好,“老师”急了,要替他写,他不肯。他说:“我这不光是写信,而是为了练习写作能力。”

日子长了,王进喜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仅能读书、看报、记笔记,还能写发言提纲,激动时还能写出几句诗来。他就以这种“识字如搬山”的精神,把《毛泽东选集》四卷中的大部分文章通读了一遍,有些文章复习了几十遍。

铁人王进喜说:“光学不用,读一火车书也没有用。”

王进喜学习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们改革了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了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他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对工人们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

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连铁人带过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了扭转这种情况,4月19日,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钻井质量问题提出严肃批评,这个日子被人们称为“难忘的四一九”。

开会时王进喜来晚了,就主动上台陪着钻井领导一起挨批。散会以后,他亲自带领干部工人背水泥,把这个标杆队打出的斜井填掉,以此来纠正“一粗二松三不狠”的老毛病和“马虎凑合不在乎”的坏作风。

有个工人说:“这井凑合着还能用,填井是给我们标杆队队史写上了耻辱的一页。”

王进喜听了说:“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仅要写在队史上,更要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斜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填完井,王进喜住到这个队和他们一起找差距,教育职工打井“要猛如老虎,细如绣花,为油田负责一辈子”。

还有一个队怕把井打斜了,不加压快打,速度慢了下来。王进喜就到这个队蹲点,和他们一起学习《实践论》,研究既好又快的措施,鼓励大家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 上一篇: 景电之父李培福
  • 下一篇: 我叫刘震云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