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屈原传

第22章 再使齐国 又放张仪

却说屈原被如狼似虎的武士轰出了宴会厅,这一打击胜过不久前被罢黜左徒之官十 倍,从此他再也不能参与朝政,不能与怀王图议国事,商讨如何富国强兵,统一天下了。 他清醒地认识到,如火如荼的变法改革就要夭折,齐楚联盟就要被拆散,六国合纵就要 解体,楚国的山河就要沦丧,楚国的百姓就要遭殃,未来统一天下者不是楚,而是秦。 需知这是他六年惨淡经营的成果,一腔心血的结晶,一朝付之东流,他怎能不心碎欲裂, 肝肠寸断呢?犹如一个农夫,辛勤耕耘一年,到秋天庄稼长得秸粗秆壮,籽粒饱满,丰 收在望,突然袭来一阵冰雹,砸得满地如同麻穰,颗粒无收。一家数口的衣食所需全依 赖这块土地,这片庄稼,老天如此绝情,怎不让这位农夫心痛如绞呢?其实,这个比方 并不十分恰切,农村老汉毕竟只有一个家庭,三五张嘴巴,而屈原所面对的却是偌大的 一个楚国,乃至整个天下,是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啊!然而碰到这样良莠不分,是非不 辨的国君,屈原真是无可奈何,有口难辩。那天下午,他被武士们逐出宴会厅后并没回 家,而是站在宫门口,等待怀王回心转意,改变主意,一直等到太阳下山,宴罢席散, 官员们相继醉醺醺地步出厅门,纷纷议论着秦楚联盟之事。其时早有公差将公告张贴在 宫墙之上,屈原随众人趋前观看,视线模糊,知道已无可挽回,不由自主地在长街上游 荡,也不知何时何人搀扶着将他送回家去。

百姓获悉屈原为奸佞所害,个个不平,人人愤恨,成群结队地登门安慰,几天来屈 原食不甘味,夜不安寝,精神萎靡,但是百姓们的关怀、爱戴和激情感染了他,他觉得 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民尽力,继续进谏怀王,与群小争辩。然而,“从此永不得参与朝 政”,他失去了与王图议国事的条件,几次欲拜见怀王,都被拒于宫门之外;写了数份 奏章,也都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大约为子椒、靳尚之流所扣压,怀王根本不曾见到。 此时的屈原,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力无处使,苦恼,焦虑,忧愤,压抑,憋闷, 窒息,仿佛正做恶梦,前胸压着一块巨大的砧石,大约有数千斤之重,压得他欲喊无声, 欲爬难起,欲跑手脚皆不能动,欲掀掉砧石无力,只压得他胸闷腹胀,苟延残喘,奄奄 待毙。也是急中生智,在这万般无奈之际,屈原突然想到了作诗。在此之前,屈原每当 有新诗问世,百姓和臣僚无不争相传诵;怀王也十分喜欢他的诗,每每读后兴奋激动不 已,催他再创新作。他想,将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写成诗,千人传诵,万民播扬,群小必 无法扣压和封锁,传到怀王那里,怀王诵之,也许会悔悟猛醒,取消先前那错误决定。 只要允许他参与朝政,屈原就有办法,有用武之地,楚便有希望。基于这一目的和出发 点,屈原挥毫作诗,一气呵成,这便是《九章》之首的《惜诵》。

惜者悼惜也,诵即进谏,以沉痛悼惜的心情来陈述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

屈原一心为国,忠言直谏,却反而遭谗见疏,受到一系列的打击和迫害,最后陷入 了“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要退避不说,无人理解我,向前申诉,又 不听我的话)的困境,他不由得大声疾呼,在诗中反复申陈自己忠诚坚直的品德和光明 磊落的心迹。他发誓:“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我的陈述如果不是出于忠 诚,那么苍天完全可以作证),并请五帝六神和公正的皋陶来裁决。“言与行其可迹兮, 情与貌其不变”(我的言行一致可稽可查,我的表里如一不会改变),他以自己表里如 一的人格来作保证。

屈原作为楚国现实政治斗争中进步势力的代表,他的不幸遭遇,直接牵涉到国家的 命运,民族的安危,因而发愤抒情决不只是为他个人,而是为了争取整个进步势力斗争 的胜利,这是他无畏无惧的力量源泉。尽管他身处逆境,但却并没有听从厉神“何不变 其志也”的劝告,一阵犹豫彷徨之后,他以高洁芬芳的花草为象征,申述自己决不与世 同流合污、变节易操的坚强意志。尽管环境险恶,内心痛楚,他仍不忘修德,表现了一 位忠心耿介的志士仁人的心灵和形象。

这首诗,屈原主要是表述自己忠诚坚直的品德,光明磊落的心迹,痛惜忧愤的感情, 因而将抒情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把心理描写作为描写的重点,要尽可能地描述得凄婉 鲜明,迭宕回环。写这首诗的目的固然在于劝谏怀王回心转意,但它的读者却主要是千 百万黎庶,因而屈原力求语言的大众化,用了许多妇孺皆懂的词语,诸如“众口铄金”、 “惩羹吹鷘”、“释阽登天”、“九折臂而成医”之类,可见他时时处处都把民众放在 心上。

再说怀王听了逄侯丑的报告,气得口吐白沫,目翻白睛,跌于座后,半天才缓过气 来,浑身哆嗦着骂道:“张仪,诈骗者也,果系反复无常之小人!朕得张仪,食其肉、 寝其皮,难消心头之恨!”怅然若失良久,他又仰天叹曰:“当初不听屈、陈二卿忠言 直谏,悔无及也!……”

能够悔过,倒是怀王的一大优点。既悔之,就该将二卿召进宫来,,赔礼道歉,共商 对策。说什么“悔无及”,见兔而顾犬,未为晚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然而,他 身为大国之君,放不下架子,丢不起脸面,缺乏改过的勇气,这也是楚国势日衰,终为 秦所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子兵法》云:“主不可怒而兴师。”怀王犯此大忌,命屈匄为大将,逄侯丑为 副将,率师十万,讨张仪之罪。

屈原无权“参与朝政”,没有接触怀王的机会,欲谏阻怀王兴师而不可得,整日急 得似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

事实早已证明,屈原、陈轸是正确的,但怀王因头戴国君之高冠,不肯向屈、陈二 大夫赔礼认错,与之共图大计。国家利益为重,陈轸不顾个人得失,再次挺身而谏曰: “伐秦非计也,不若赂秦一名都,与之联兵攻齐。如此以来,失地于秦,取偿于齐,吾 国尚可全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必致灭顶之 祸矣。”

早已气炸了肚皮的怀王,哪里还听得进臣下的不同意见,接受陈轸的谏阻呢?他咬 牙切齿地说:“欺我者秦也,齐有何罪?朕有罪而伐无辜,岂不为天下笑!卿此谏莫不 是令朕行不义于天下欤?……”

怀王不纳陈轸之谏,楚师西进,直打至秦之蓝田(今陕西蓝田西)。

秦惠文王命魏章为大将,甘茂为副将,率师十万拒战,又邀齐国发兵相助。齐将匡 章率师五万助秦。

孙子曰:“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楚军素无训练, 王怒而猝然兴师,几近乌合之众,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秦军则与此相反,数年来一直 南征北战,东侵西掠,将指挥有方,士能攻能守。这一切怀王全不考虑,全然不知,违 《兵法》而行,两军交战,楚岂有不败之理!纵然楚将屈匄有万夫不挡之勇,也难经秦 齐两军夹击,故楚军连战连败,直退至丹阳(今河南淅川县丹江水库一带)。第二年春 天,秦军又迫至丹阳,屈匄调集所部再战,楚师大败,名将屈匄、逄侯丑等七十余人阵 亡,士卒死者八万余人,楚之汉中大片国土全为秦军所夺,举国震动。

丧土亡将,死亡数以万计,惨败惊世骇俗,怀王却未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地倾全国之兵,与秦再战,虽一度再攻蓝田,但最终还是大败而归。怀王叛纵和秦,天 下共愤,韩、魏两国乘机袭其后,怀王恐惧,忙命陈轸赴秦军求和,所沦之汉中地不要, 又割给秦两座城池,秦方罢兵,楚亦狼狈班师。

猪为家畜中的蠢笨者,然几经撞墙,亦会吸取教训,认识到此路不通,别觅新径。 怀王再笨,总还比猪聪明些,惨败迫使他不得不作深刻的反思,之后派屈原再使齐国, 谢罪修好,重结新盟,以报秦仇。

是楚叛齐投秦,撕毁了齐楚联盟和六国纵约,是怀王派宋遗到国境线上去大骂齐宣 王,腥言秽语不堪入耳,惹得宣王折楚符,断楚交,视楚怀王为无情无义的小人。如今 楚师伐秦,大败而归,而且打得楚军狼狈溃逃者就有匡章所率之五万齐军,由此不难断 定此番屈原使齐修好订盟艰难的程度。虽然如此,屈原却乐而从之,因为这是攸关楚之 命运和天下前途的大事。从这一根本利益出发,屈原不计前嫌,打断怀王的赔罪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便是圣君。”屈原视怀王此举为楚之希望,好比有 一条木船在大海上航行,一遇风浪便颠簸回漩,此乃正理,问题是面对风浪,它能够战 而胜之,扬帆远航,而不是为风浪掀翻,沉于海底。

遣屈原使齐修好,怀王是派对了人。倘使派别人来,齐宣王不仅不会接见,必唤武 士将其逐出国门。屈原则非他人所能比,这是齐宣王及齐廷上下最崇戴的人,是齐之老 友至交,故而一如既往地盛情接待,不分彼此地坦诚相见。时逾年半,但齐宣王依然为 前次访楚屈原所受的侮辱和不白之冤愤愤恨恨。郑袖是什么狗东西,纯系是祸国之贼, 殃民之精,楚怀王却对其宠幸得无以复加,不仅令其权主六宫,还使其参与朝政,岂不 昏庸可鄙!怀王有此尤物在侧,楚可悲矣。那天屈原泰然自若、不卑不亢之态,令齐宣 王肃然起敬,虽则默默无言,但却远胜辩解、抗争与咒骂,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齐宣王十分同情屈原的处境,且很为之惋惜,他不明白,“楚材晋用”乃当今天下之大 势,屈原何以要事一昏庸之君,而不到能够施展抱负的地方去一展才华,以实现自己的 愿望和理想?倘屈原肯到齐来,宣王必张开两臂欢迎拥抱,卿相之职,任其所为。

今番屈原使齐,大不同于以往,他不分析天下形势,不向齐王赔礼请罪,不谈重修 齐楚之好,不议再订齐楚之盟,而是专与齐宣王赏玩。

他首先献给齐宣王两幅群兽斗虎图,展于几案,与齐宣王并排席地而坐,鉴赏把玩。

同是群兽斗虎,两幅图却大相径庭。第一幅,山谷中,河溪畔,林丰草肥,百兽相 处,或吃草,或逮鱼,或追逐赛跑,或嬉戏玩耍,或相助啃痒,或静谧安卧,或闭目养 神,无侵,无伐,安详,和乐。突然从山上冲下一只斑斓猛虎,这虎许久不曾获得猎物, 一心欲捕捉其中一只,以填塞辘辘饥肠。它先耸身长啸一声,山摇地动,空谷雷鸣,想 以此作下马威,将群兽震慑住,然后再择一肥者,捕而食之。哪知凡兽各有其生存的本 能和抵御的办法,有的跃于水,有的钻入穴,有的爬上树,有的缩成团①,有的腚放臊, 有的与之周旋,乘势袭击。休看虎为兽中王,兽却并非全都畏惧之,有名唤“豺”者, 其大若猫,敏捷善跃,常窜于虎背,啖其血,食其肉,置其于死地。有道是“猛虎难斗 一群狼”,经过一场激烈的角逐,虎未捕食一只兽,兽亦未能伤害于虎。虽然如此,这 群兽却暴露了极大的弱点和致命伤——刺猬不思进攻,以保存自己为目的,虎的啸声未 绝便缩作一团,钢毛若刺;兔子胆怯,闻虎啸而逃窜,转瞬无影无踪;狐狸狡猾多疑, 总是耍花招,施巧计,指手划脚,自己东躲西藏,却将他兽推于危险的境地;猴子机灵 而善爬树,闻听虎来,纷纷逃至山林,爬上树梢,确保自己万无一失……这群兽是有组 织有领导的,豹为其首领。战斗结束后,大家聚于溪边草地,开总结表彰大会。会上相 互指责,彼此攻击,惹得豹司令怒火万丈,对每一只兽都求全责备,严惩不贷。结果大 幅度减员,留者亦个个自危,战战兢兢。待猛虎再度袭下山林,豹司令指挥余部应战, 终因寡不敌众,落了个全军覆没的可悲结局。第二幅图大体上跟第一幅雷同,只是指挥 这支部队的猿将军比豹司令英明。这次它们是跟一头冲下山来的雄狮大战,首战不利, 猿将军的部下伤残者不少。猿将军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各位官兵在战斗中的 具体表现,控制了他们各自的缺点和错误,但却并不恼怒,而是冷静对待,宽容大度。 它想,求生存,图发展,各为一己之利,乃万灵之天质与本性,包括万灵之长的人类, 亦是如此,不可过多责备与惩处。问题是怎样才能生存发展,面对强大的敌人,怎样才 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很显然,单枪匹马地跟雄狮斗,谁也不是它的敌手,结果势必毁了 自身,肥了敌人;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方能真正达到维护 本身利益及生存发展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猿将军将部队转移于深山密林之中休整, 一方面治疗伤残之部卒,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整顿和教育,它甚至亲自为伤者舔舐那浓血 淋漓的伤口,感动得许多卒勇热泪盈眶。经过长时期的休养生息,群情激昂,斗志旺盛, 于是主动出击。还是那句老话,“猛虎难斗一群狼”,更何况它们中有足智多谋的狐狸, 在上次战斗中它犯了错误,猿将军并未责备它,这次它想出了一个设陷阱捉拿雄狮的计 谋,而在挖掘陷阱的过程中,上次激战中同样罪不可赦的黑熊与野猪则发挥了巨大的威 力,立下了汗马功劳。战斗中顽皮的猴子极尽挑逗之能事,善跑而温良的花鹿和白兔则 诱敌深入,堕入圈套,故而不费吹灰之力地陷雄狮于阱中,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辉煌胜利。

①刺猬遇敌,缩成一团,刺毛若钢,敌则无法下口。

齐宣王并非鲁钝之辈,对这两幅图的含义以及屈原献图的意图自然不会不知,但此 刻彼此心照不宣,谁也不肯将问题点破。

一天黄昏,齐宣王正在金殿跟几位心腹大臣议事,忽有内侍匆匆来报:“启禀我主, 大事不好!……”

宣王急忙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内侍语无伦次地答道:“身居馆舍之楚三闾大夫屈原,中午便不曾进餐,半个时辰 前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涕泪交流,其状甚悲,奴才问而不答,劝而无效,深恐哭坏了贵 宾,干系重大,故而特来禀报。”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