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老子传

第07章 大书成毁 1节 研天究道隐伯阳(2)

“对啦,我们知道啦,知道宇宙是无限的啦。”伯阳先生暂时作结说,“这宇宙的 空间是无限,宇宙的时间当然也是无限的。这时间往上追,到啥时候能追到头呢?往下 追,到啥时候能追到尾呢?现在我们知道啦,知道宇宙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啦。知 道了,问题就算完结了吗?不,不完结,不光不完结,而且问题才算开始。现在我要接 着往下来问。宇宙是无限大的,那么,在这个广大无边的无限里,都是有些什么东西呢?” 他又往下继续追究说,“我看见了,共有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叫什么呢?一个叫‘有’, 一个叫‘无’。‘无’是空无,什么也没有;‘有’是物质,实体的物质。‘无’和 ‘有’相依地存在着,相对的变化着。‘无’里头生出‘有’;‘有’生出后,又到覆 灭,又归于‘无’。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是无穷无尽的。我从万物生死变化中,从这 变化规律中,从这规律给人间所造成的事理中,看出了宇宙之间的一种永远不灭的、最 了不起的东西。这种东西,在物形以上,看不见,抓不住,摸不着,恍恍惚惚,窈窈冥 冥,寂寂寥寥。说它恍惚,它又是十二万分真实的真实存在着,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看着啥也没有,实际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确实存有。它广大无边,无 所不在。它永远不灭,永远在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如有上帝,它当在上帝以前很 久很久都有了。它在时序上、品位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不 会因它物的生灭变化而有任何影响。它寂兮寥兮,独立永恒,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母。因它不是生灭变化着的具体东西,因它是不能用任何名称来指代的东西,所以叫不 出它的名字。叫不出名字,就无法来论述它。为了论述方便,现在我勉强给它起个名字, 称它为‘道’。”

蜎渊听老师说到这里,感到十分新奇,十分高兴,就故意发问说:“有意思,这个 ‘道’真有意思。老师,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道是不能有名字的呢?”

“物体都有形,有形才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形体,所以就不 可有名了。”伯阳先生回答说。

“老师,这个‘道’,它抓不住,摸不着,看不见,连名字都无法叫出,咱们要它 又有何用呢?”蜎渊又一次配合老师故意发问说。

“有用,有用得很。”伯阳先生说,“我们了解它,掌握它,顺从它,适合它,意 义可是大得很呢!道不是唯无主义,也不是唯有主义。道是无形的,然而,它会向下往 有形的物体上落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向下落实的过程。在 道的作用下,空空的‘无’中,会生出‘有’来;一个‘有’会生出两个‘有’;两个 ‘有’会生出三个‘有’;三个‘有’会生出数以万计的‘有’来。道是最自然的,最 合规道的,最合天理的,最不胡作妄为的。道带着它的特性往下落实到万物时,万物如 若合乎道——合乎这自然的天道,万物就是上了规道的。道带着它的特性往下落到人生 时,人生如若合乎道——合乎这自然的天道,人生就是上了规道的,就是不胡作妄为的, 不胡作妄为,是可以大大有所作为的。这样,人才是可以有福的。道带着它的特性往下 落实到政治时,政治如若合乎道——合乎这自然的天道,政治就是上了规道的,就是不 胡作妄为的,不胡作妄为,是可以大大有所作为的。我说的‘不妄为’,是和‘无为’ 的意思一样的。当你做到‘无为’的时候,国家没有不治的。国家治了,国人才是有福 的。天道往下落实而创生万物时,是表现出它的一定规律的。人能符合天道特性,才是 符合规律的。人能符合天道特性,例如不妄为,不胡来,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 侍,长而不宰,谦让,不争,处柔,居下,俭朴,就是合道,合德,合乎道德。世人都 有道德,世人也就有福了。所以我说,道在有形的物质以上,处在无形的状况时,道是 无用的;道在落实到物质,落实到人生,落实到政治的时候,道的作用就是无法估量了。”

“好!好!老师说得好,老师说得好!”蜎渊十分赞佩地合起两只手,一连声地叫 好说。

蜎渊啊,聪明的蜎渊啊!你只知你的老师在和你一起谈天说地,是不是知道他所谈 论的这些就是他要隐写,他要创立的天道派学说的纲领呢?

第二天,伯阳先生回到自己家里,刚刚正式开始着想隐居立说之事,忽然有人告诉 他说:有人在苦县南边——离苦县十七八里的地方的一个幽美的境地看见了姬如公。说 姬如公以往就隐居在这里,说姬如公眼下还在这里住着。

伯阳先生十分高兴,他很是想念这位恩人,很想见到这位恩人,就立即骑上一头青 色的黄牛(这不是以后他要骑牛西行的青牛)往苦县正南十里以外的地方走去。

李伯阳急欲见到这位恩人,并不只是限于报恩,也不是说姬如公荐他当官这就是恩。 伯阳先生确实是并不追求做官的。而且他的几十年的官吏生涯,除了在看透政治和高层 人生方面给了他一定的作用之外,其余方面并无什么好处,只不过是使他晚立学说几十 年罢了。他之所以把他看成恩人,重要因素有两点:一是那可贵的人情,也可以说是恩 情。他姬如公用最真挚、最亲近的感情来对待他。他是那样的看重他,喜他,爱他,拥 赞他。他所给予他的这种感情是十分值得珍惜和报答的。以感恩之心不忘别人的好心, 才是自己懂得人情。二是他的人格可佩可敬。他姬如公谦退,不争,是一位他所喜爱的 君子。他重道、重德,唯贤是举,为天子,为社稷,为黎民,不为自己,为而不恃,长 而不宰。人格可贵,堪为楷模。他从内心爱戴他,佩服他,所以想念他,几十年没见, 很想再能见到他。

上午,阳光明丽。一位白须、白眉、白头发(此时已无发髻,已去掉别在那里的龙 柱模型,而是自然地散开)的,身穿米黄布袍,袖口带有紫色水袖的老人,骑着一头青 色的黄牛,往正南走着,走着。

当这骑牛的老者——伯阳先生走到苦县正南十八里的地方的时候,看见一个风光优 美之处。这是一个方圆三四里大的天然湖泊。湖水平静,浅清见底,接天连叶,滴绿流 碧。岸上白杨行行,湖中绿柳簇簇。湖外方圆四五里没有人家,更显这里清静美丽。湖 当中有一个土石结构的高台。台高十多丈,占地好几十亩。台上芳草覆盖,绿树成荫。 野花片片,犹似落霞。馨香阵阵,十分宜人。苍松参天,翠柏留云。麋鹿猿猴跳石壁, 白鹤黄丽舞绿林。这个台子并无名称。传说舜曾来此,在这里做过韶乐。因为十人来此 九人留恋,有人称他“留恋之台”(如今仍有遗址,人们呼之为栾台)。

伯阳先生骑牛沿着通往幽台的湖水小路往里走。当他来到台下的时候,就从牛背上 下来,牵牛沿盘台小路往顶上走。等他登上台顶的时候,就把牛拴在一棵柏树上,一个 人到林间各处去寻找,看看姬如公住在哪里。只见台中靠后有一座样式别致,古香古色 的古庙。庙门口坐着一位身穿青衣的花胡须老者,样子有点和当年的姬如公相仿。老者 依着庙门外边的墙根坐在蒲团上,挤着眼并不看人。伯阳先生上前说话,他才睁开眼。 老聃问他可知道姬如公。他摇摇头说,从没见过什么姬,也没见过什么如公。

李伯阳心里明白了,一定是人们把这位不知名的老者误认成了姬如公。

伯阳先生从留恋之台回到曲仁里自己的家里。当他又一次考虑隐居立说之事的时候, 又有几个人前来请他帮忙做事了。他打算把这几家要请他帮忙做的事情给帮助做好再去 隐写,没想到一陷进去,很难出来,请办的事情越来越连,越来越多。人们尊崇他,仰 赖他,事无巨细,大小事情都想请他办。有的事情本来无须去办,为了借他的名声光耀 光耀,也没事找事地和他挨挨边儿。例如远远近近的人慕名来访;一些小国修国志、写 国书,请他帮忙指点;一些人写这写那,请他动手挥笔。甚而至于一些人家小孩起名也 来找他。张先云家生个胖小子,两次起名都认为不好,最后找到伯阳先生起名铁蛋,才 感到名字起得合适。

就这样,隐居立说之事一拖再拖,直到第二年冬天——公元前四九八年农历十二月, 才算正式开始进行。立说的事项进行得晚了一些,看起来是坏事,事实上坏里头有好事, 因为这样以来,更增加了他埋头隐写之决心。

此时伯阳先生的家里,除他本人以外,还有一个管家,一个侍女。管家姓韩,五十 多岁,名叫韩福,是前任管家韩六(如今已去世)的儿子;侍女是管家韩福的外甥女, 十八九岁,名叫梅嬴,是个哑女,又是个石女。梅嬴从小没了父母,孤苦无依,跟着舅 舅过活。她终生不能嫁娶,终日为谋不到合适于她的职业而发愁。经舅舅举荐,伯阳先 生同意收下她担当他的侍女。他们二人,老实,听话,对伯阳先生十分忠诚,而且斗大 的字不识一升。他们对伯阳先生都很爱戴,都很尊崇敬慕,伯阳先生说一,他们从来不 二。韩福是个十分忠于职守的好管家,平日总是把家务料理得一停二当,使伯阳先生十 分满意。梅嬴是个十分忠于职守的好侍女,聪明,伶俐,比会说话的人心里还透亮。她 俊美,干净,利索,勤快,眼色头极能达到。她做的饭菜总能合乎伯阳先生的口味,洗 浆缝补,样样在行,把伯阳先生侍候得很是周到,使得伯阳先生从内心感到满意,感到 舒适。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