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入秦过函 3节 两进咸阳(2)
下山之后,老聃先生他们走进槐里村庄。进了村,他们的第一要紧之事还是传道。 当时传道,在秦国更是新鲜之事。人们听说村上来了一位白胡大仙一般的骑着青牛的传 道士,倍感新奇,竞相传信。当老聃先生刚在村头大槐树下的麻扎子上坐好的时候,村 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是能走动的全都来了。连村上的唯一富户,轻易没偎过 群众场合的赵先生也来了。
在当时,这槐里村是个异常穷苦的村子。村上人大多是过着糠菜半年粮忍饥挨饿的 生活。有几家穷苦得最很的人家,不说是一年四季锅底朝天,也是连糠菜都难吃上的。 其中有个叫大黑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这男人,中年丧妻,一个人领着三个象红虫 一般的小孩过日子。他本人患了个无法医治的疾病,长期病卧在床,半拉身子已经死了。 三个孩子衣不遮体,一个个面黄肌瘦,脸抹得象小灰鬼一般,常常是到这家吃一嘴,到 那家吃一嘴。一家人就这样活不能活、死不能死的苦熬着。只有赵先生是这村上绝无仅 有的一个富家。他家里吃不完,用不尽,日子过得十分富裕。他家存的粮食,即使是遇 上灾荒,十年不收,也吃不完。他家的房子显然的要比别家都好得多。他家里人口不多, 良田不少。除了林园,还有一处山林,山林上还有一所石砌的房屋。——村西边那座小 山上的石头屋子就是归他所有的,那是他有时去观山景时所住的。这赵先生本名赵弼襄, 自称赵先生,是个五十多岁,而又有点学问的人。他满脸细纹,精神炯炯,三缕胡须, 修剪得十分清秀。他有个最大的嗜好,那就是爱观天象,喜欢钻研学问和探讨预测人间 祸福之事。他虽有学问,但是为富不仁。村上人如果谁招了他家一棵树苗或一棵庄稼, 他都要大骂一场。他家的东西再多,别人别想沾一点福。好酒好菜吃不了,也不打发要 饭的。因而,村上人宁愿穷死,也不去挨他一点东西的。
赵先生坐在人圈外边的厚蒲团上,眯缝着眼,用手指拈着清秀的胡须,侧耳倾听着 老聃的传道演讲。“这传道士长那模样,还真有个风度呢。”他心里说。
老聃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讲了他认为确实存在着的宇宙的本体——道体的形状;讲了 在道的作用下万物的创生;讲了应道之特性所产生的人德以及道的几种规律;讲了道和 德的上合天理、下合人情以及它的永恒性,说明这“道德”二字是万古不磨的,万万古 也不会磨灭的东西。在场的人们听了,无不感到心悦诚服,欢欣鼓舞。“这是个有大学 问的人,可真不简单。”赵弼襄先生也被他的学问折服了。
接下去,他以极有说服力的语言,运用道的反律对《道德经》上的一些语句进行摘 论,运用实例,进行了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讲述。“我论述的这些雅语原句是来自一 个人写下的五千言著文,所以不来个通俗的解说是不懂的。”“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 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物或损 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 愈多。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当他以极为深厚的感情,极为通俗生动的言词和事例将以上《道德经》摘句解释完了的 时候,赵弼襄先生一下子明白了,完完全全的象是大梦彻醒了。他很受震动,也异常感 动,“没想到我活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我才算是悟透人间哲理了。这老先生确实是个 了不起的人!”他真心实意地佩服了,真真实实地心悦诚服了。
赵弼襄把老聃先生请到家里,以丰美的饭菜对他们进行了款待,并说出要向他学习 天道学说,以更好地研究推知人间祸福,以及打算拜他为师的想法。老聃先生笑着推辞, 一连声谦虚地说:“担不起,担不起,我担不起。咱们只能称为互相学习。”老聃先生 没说出他的真实姓名,他只对赵弼襄说他姓老。
当赵弼襄再一次准备饭菜款待他们的时候,老聃先生坚决推辞了,他说,“不能, 不能,可不能再这样了。我们带的有钱,有粮。我们本打算不走了,本打算在这住下来 自己做吃、好好观观山景,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再走,没想到给您找了这么多的麻烦。您 要是再这样,我们就无法在这住下了。请您给找个闲屋,让我们在这做着吃吧,这样我 们就可以住下了。”
“好吧,好吧,只要您能在这里住下,咋样都好,咋样都好咧。”
于是赵弼襄就按老聃说的做到了。
老聃主仆在赵家闲屋住下之后,就由徐甲到市上买来一些柴米油盐,他们开始自做 自吃。村上人亲热地前来说闲话。老聃先生得知村上的一些人家穷苦的情况,就从他讲 学、收徒得到的一些金银中拿出一部分,让徐甲给一些穷得很的送去。村上人十分感激。 老聃先生又让徐甲每做炊时,多做四个人的饭。每到吃饭的时候,让徐甲先用个大陶盆 盛好四个人的饭,端着送到最苦的大黑家,让卧床不起的大黑和他三个可怜的孩子吃。 大黑十分感激,问,为什么要这样?徐甲说:“不要问,你们只管吃。”当老聃先生亲 自端着饭盆来到他家,用碗盛好饭送到他面前,并且眼里噙着泪把他最小的孩子揽在怀 里的时候,大黑感激得张着嘴嗷嗷叫地大哭了:“我的妈吔,我的妈吔,我碰上大慈大 悲的菩萨了!老天爷吔!这叫我感激得心里是啥味吔!”
老聃先生的举动把全村所有的人全给震动了,人们感动得几乎全部流泪了。有的人 说:“我看这人不是凡人,一定是个白胡子大仙到咱人间救世来了。”
村上人的泪水把个为富不仁的赵先生也给感动了。他来到老聃先生面前,往地上一 蹲说:“老先生,您真是以有余以奉天下的道者,这真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您是哪里人,您对我说您是哪里人吧。”
当徐甲向他说知他的先生就是周朝柱下史、征藏史的时候,赵弼襄一下子跪到地上 了:“咦——!怪不得您的行动跟人家恁不一样,原来您是老聃先生啊!听说您写的啥 书朝野都轰动了,原来您讲的道,就是那书上的啊。先生,您能到我家居住,是我烧上 好香了,这是我家几辈子的荣耀和光彩呀!请让我拜您为师吧,先生您收下我这个徒弟 吧!”对于他早已听说过的周之老聃,他真是崇敬得五体投地呀!
老聃先生搀着让他快起来,说:“你恁大年纪了,我不能在你面前当老师了。”赵 弼襄说:“您不收我,我就不起来了。”
老聃先生无奈,只好答应收下了。
赵弼襄从地上站起来说:“先生,我以往,行为太坏了,从今往后,我就要按先生 讲的去办了。”
老聃先生并不以为这样,他说:“象你这样的,反而是很好、很典型的人物。您这 样向往道,追求道,五十多岁了,还当小学生,这样迅猛地革心洗面者,世上少有呢。 太好了,你这真是太好了!”
从此,赵弼襄真正的成了老聃先生的学生了。他开仓放粮,一升升,一斗斗地送给 了村上的穷人家。还把家财拿出一部分给穷人。村上人都很高兴,更加感激老聃先生。 赵弼襄要求老聃先生不要再走,永远住在这里,说:“您永远住在这里,我家的人世世 代代都值了。”鉴于先生喜爱西山,他提出,要把西山上的石头屋子送给老聃先生。先 生不要,他说不要不中。先生问他为啥要这样。他说:“落实先生之教,以有余补不足,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嘛。”他再三要给,老聃先生再三推辞。他说:“不管您要与 不要,您得先住那个,我请您先住那个。”处于无奈,老聃先生只好说:“中,我先住 那。”
赵弼襄派人在西山石头房里立了锅灶,置了床铺,找了厨人,催老聃先生快快搬去。 公元前四七八年农历十二月底,老聃先生主仆二人搬进了槐里西山顶上的新居。
“仙境宝地配仙人,这样配合才恰当。”槐里人有的这样议论说。
从这以后,赵弼襄天天到山顶石屋去和老聃先生一起谈德说道。众乡亲也都很乐意 地天天到这来。赵弼襄为了使他们二人的师徒关系更加密切,要求收徐甲为他的干儿。 徐甲笑而不语。老聃说:“你收这个干儿可是不能给你行孝哇,因为他还要跟着我去做 事业哩。”赵弼襄说:“中,只要他愿意,我情愿收个空头干儿。只要他说个愿意,我 就值了。”“中,我愿意。”就这样徐甲笑着答应了。
光阴易过,冬去春来,转眼之间到了公元前四七七年的桃杏花开之时。看到满山锦 绣,老聃先生想起春暖花开,到了再进咸阳的时候了。
老聃先提出要辞别槐里,前往外地讲学。听说先生要走,槐里人个个感到难分难舍。 赵弼襄难过地说:“先生,先生您不能走啊,我们村上的人不舍得叫您走啊。”
老聃先生安慰他们说:“我还回来的,放心吧,以后我一定还回来的。”
就这样,老聃先生主仆二人,辞别槐里村人,驱动青牛,向着咸阳前进了。
秦国的大地复苏了,几个月来埋在地下的希望此时开始勃发了。山山野野,一齐酝 动着希望。柳林上的紫燕,用展开的翅膀架着希望;桃林上的蜜蜂,颤动着银翅,哼着 希望;麦田上的黄蝶,翩翩起飞,舞着希望;池塘里的青蛙,伸着双脚,浮在水上,看 着无数个游动的蝌蚪,鼓动着腮下的白泡,唱着希望。河边上,园子里,短短的芦苇芽, 红红的芍药芽,以及树林上那嫩绿的桑树叶芽和满山遍野的嫩嫩草芽,一齐将希望从蕴 藏着的地方突破出来。此时,骑在青牛上的老聃先生的心也象这山野上的春之景物一样, 希望开始迸发了。几个月来,他盼望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已经来到了,他就要按约定的时 间见到悼公了。这一回他的学说将要落到秦国的政治层面,秦国将要大有希望了。
进了咸阳,老聃主仆第二次住进刘家馆舍。对于他们的再次来临,店主人刘老头心 里特别高兴。他以真诚欢迎之心,更加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嗬,好时,好啊,可把你 们盼来了。”他把他们领进他们原来住过的屋子。端茶,送水,备俊,理铺,喂青牛, 把个刘老头儿忙得不亦乐乎。
饭后,刘老头儿又一次从门外进来,走到老聃先生身边,搬个墩子坐下来,笑眯眯 地看着他说:“先生那次从这里走后,我的表亲戚,也就是谢老头的那个儿子对我说: ‘秦王约老聃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再来,这事你们不要往外说,因为这关系着宫中的秘密’。 从那时起,我至今还没向人说过。没人知道您在这馆舍里住过。您这次来,人们也还都 不认识您。我想,这样也好,这省得使您招麻烦。先生,您不知道,您的名份太重了。 现在呀,听说您的五千言著文在周朝已经朝野轰动了,在函谷一带就不用再说了。”停 了一下,看看老聃,又接着说:“我也是个识字的,我还没有见到您的大作哩。我弟弟 是个研究学问的。他说他很想看看这部书。您带的可能有这部书的抄写卷。我想借一借, 让我弟弟抄一下。我不说是从您这借的,我给您保密,还不暴露您的身份。只用一天, 明日送回,不知您意下如何?”
“可以,可以。”老聃先生说,“大侄子对我过夸了。这部书不足之处一定不少, 我还没顾得审查一下。你多批评,您们多批评好了。”说罢,从包袱里拿出那卷子写有 《道德经》
全文的绢帛递给他。
刘老头满足地拿着帛绢出去了。
当刘老头又一次地来到这里,在老聃身边坐下来的时候,老聃先生就说话了:“大 侄子啊,我就要打算去见秦悼公了。还得麻烦你呀。请你还给那个谢老头的儿子说一句, 还叫他给我传禀吧。”
“好,好,这就去,我这就去。”刚刚坐稳的店主人,赶紧起身离去了。
刘老头第二次找到谢老头。谢老头第二次将老聃要见秦悼公的事告诉了他的儿子。
第二天上午,谢老头的儿子打算去见秦太子。因为悼公近来病又复发,暂把处理日 常大、小事务之事交给了太子,所以有事是需找他的。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