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章 汗王的新都迁到了沈阳
后金汗王努尔哈赤,不战而取辽西战略重镇——广宁之后,又招降了这一地区各城 堡的明朝军队和百姓,缴获了明朝大量的粮饷、兵器等军用物资,不计其数。
这一胜利,是继辽沈决战之后的又一巨大胜利。
努尔哈赤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向众贝勒、大臣们说道:
“快去请后妃们,和诸王、大臣的妻妾,一起来广宁,观赏这一胜利的辉煌成果, 共同分享这胜利的喜悦。”
二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举行盛大宴会。
宴会开始的时候,乌拉大妃率领众后妃,在铺设红地毯的衙门里,向坐在衙署正堂 的后金汗王努尔哈赤叩贺道:
“天眷佑汗,占领了广宁。……”
随后,依次行庆贺礼,鼓乐齐鸣,歌舞欢畅,笑语喧哗,热闹非凡。
在宴会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努尔哈赤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讲了话。他说:
“这次广宁之役的胜利,对大金国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此以后,咱们大金国突破了明朝军队设在辽河上的防线,为咱们打开了争夺辽 西的新局面。”
“在这次战役中,咱大金军队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可以进一步充实了咱自己的势 力。”
“这次胜利,更重要的是,再次向世人们显示了咱大金政权有蓬勃的生命力,是能 够不断巩固和发展的。”
“辽东、辽西,历来被认为是北京的肩臂。如今,所谓的‘肩臂’已被咱们砍去, 北京的东大门——山海关,已赤一裸一裸一地暴露在咱面前。”
“曾几何时,明朝皇帝骑在咱们头上,作威作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女真民族受欺凌、被压迫的日子,永远结束了!”
“让咱们一团一结起来,再接再厉,去争取更大的胜利吧!”
二月十七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在众后妃的陪同下,离开广宁,回到辽一陽一。
且说熊廷弼、王化贞带领五千人马,护着辽西百万老百姓进关。
正走之间,探马前来报告说:
“孙得功带领广宁官将,剃了头发,敲着锣鼓,吹着喇叭,跪迎鞑子军队进城。”
王化贞听了,如梦方醒,大骂孙得功忘恩负义,背叛朝廷,罪不容赦,说罢痛哭流 涕。
熊廷弼见王化贞如此情状,责备他说:
“你想以六万兵荡平辽一陽一,现在怎样?如果不轻信孙得功的话,撤出广宁驻军,也 不会有今天的失败!”
正说之间,探马又来报告说:
“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城,都已被努尔哈赤攻陷。”
王化贞听了,跺着脚哭道:
“完了!完了!”
熊廷弼说道:
“不听俺的劝告,才有今日的失败。六万兵一朝覆没。大小城堡全已失陷,今后怎 么办?”
语未说完,忽听山内角号齐呜,一彪兵马杀出,正是后金的三贝勒莽古尔泰,率领 一万人马,冲杀过来。
熊廷弼的五千军,如何能抵挡得住?早被杀得落花流水,一尸一横满地。
熊廷弼、王化贞夹在败兵里,逃进关内。
再说广宁兵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满朝文武吓得心胆俱落。熹宗皇帝也极为恼怒。
于是,皇帝下圣旨将熊廷弼、王化贞逮捕下狱,交刑部议罪。
Yan一党一魏忠贤趁机把罪名全加在熊廷弼头上,以“失陷封疆”的大罪首先处死。
天启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八月,熊廷弼慷慨赴市,衔冤而死。
魏忠贤亲自出面,对王化贞百般袒护,但是,王化贞的罪过确实不小,无法平息朝 廷内外舆论,也被迫处死。
魏忠贤指挥锦衣卫,对熊廷粥暴一尸一街头,不准安葬,并割下首级示众。
再说后金汗王努尔哈赤,于天启元年(1621年,天命六年)三月,攻占辽一陽一以后, 召集众贝勒、大臣、将领开会,拟议迁都问题。
努尔哈赤在会议开始,先说:
“老天爷保佑大金国,把辽一陽一城送给俺了。现在,是把国都迁到辽一陽一呢,还是仍然 回到赫图阿拉去?请大家发表意见。”
大贝勒代善首先发言:
“赫图阿拉是咱大金国的根本,那里是女真一人聚居的区域。辽一陽一虽大,它是汉人的 城市,咱不能丢弃根本,舍近求远呀!”
三贝勒莽古尔泰接着说道:
“俗话说:梁国虽好,非久恋之家。这辽一陽一比赫图阿拉大,也漂亮得多。但是,俺 是女真民族,怎能居住在汉人当中?”
二贝勒阿敏说:
“俺女真的风俗习惯与汉人不同,从赫图阿拉搬到辽一陽一,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俺 以为还是不迁为好。”
四贝勒皇太极说道:
“俺是这么想的:如果咱们不想进关,不再向明朝开战,大金国不再发展,那就不 需要迁都,还在赫图阿拉就可以;如果咱们还想发展,要进关,要打到北京去,推翻明 朝,迁到辽一陽一就有利。”
努尔哈赤看着范文程说道:
“范先生讲讲你的意见。”
范文程清了清嗓子,说道:
“俺以为四贝勒的话有道理。这辽一陽一城是辽东的古城和重镇,人口众多,财货丰富, 是明朝在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咱大金长期苦于没有盐吃,得了辽一陽一 城,就控制了辽东的枢纽,不光有盐吃,还有利于争取朝鲜,有利于同明朝对抗,去夺 取明朝的江山。因此,不迁都,仍在赫图阿拉,是近利;把国都迁到辽一陽一,是远谋。”
大臣额亦都、安费扬古、何和理等,都发表了意见,他们认为范文程的话有道理。
最后,努尔哈赤说道: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土地和人民。现在,如果咱们撤兵,回赫图阿拉 去,敌人必然再来。他们占领沈一陽一辽一陽一等地,设险固守,周围的土地、人民,就不再属 于咱们了。抛弃已经得到了疆土,撤兵而还,以后再来征讨。这是劳民伤财的,是不明 智的措施。”
“另外,辽一陽一是全辽的中心,此地还是与明朝、朝鲜和蒙古接壤的战略要地。如今, 天意既然把它给了咱们,如果再不占领,岂不是违背了天意么?”
“何况,咱的人口不断增加,土地日益扩大,骑兵更加强大,国力空前强盛,咱们 的军政中心,也应该相应的转移。请大家回忆一下,咱们从萨尔浒之战以后,实际上都 城早已从赫图阿拉迁出了。……”
努尔哈赤这最后一句话,真的勾起了大家的回忆……
佛阿拉是努尔哈赤的第一个根据地。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努尔哈赤二十九岁,当时他已起兵五年,杀了尼堪外 兰,报了父祖之仇,统一了建州本部。
为了求得进一步发展、壮大,努尔哈赤决定在佛阿拉建城。佛阿拉城,共筑三层, 又兴建了衙门,楼台,并设堂祭天。
佛阿拉城东依鸡鸣山,南靠喀尔萨山,西邻烟筒山,北临苏克素浒河。它的位置, 是在苏克素浒河的支流——加哈河与首里口河之间三角形河谷平原的台地上,交通比较 方便。
努尔哈赤开始在这里“定国政”,成为当时建州的第一个政治中心。
努尔哈赤在佛阿拉居住了十六年,在统一建州八部之后,又吞并了哈达,创建了军 队,创定了满文。
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努尔哈赤四十五岁,为了扩大势力,统一女真各族 的需要,他又在虎拉哈达南冈,苏克素浒河与加哈河之间的山冈上,建成了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是继佛阿拉之后,努尔哈赤的第一个都城。他在这里也居住了十六年。其 间,灭了辉发,吞并了乌拉,创建了八旗军队,实行了屯田制,又征抚了东海女真,收 降了萨哈连部,发布了“七大恨”誓师,取得了萨尔浒大战的胜利。
从此,后金与明朝互换了位置——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在 此基础上,建立了后金国,努尔哈赤开始了建元称汗,又强化了汗权,使他的“射天之 志”——夺取明朝的天下,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因此,赫图阿拉又被称为“兴京”。
但是,努尔哈赤不因循守;日,总是执着地追求,又放弃了赫图阿拉,将都城迁往 界凡。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二月,努尔哈赤又在赫图阿拉城西一百二 十里的界凡筑城。
界几位置在苏克素浒河与浑河之间,地势极为险阻。在萨尔浒战役取得胜利之后, 努尔哈赤决意将后金的政治重心西移。于是,在界凡建衙门,修行宫,屯田牧马,寻找 机会攻打明朝。当时努尔哈赤六十一岁。
从赫图阿拉迁往界凡之前,由于诸贝勒、大臣不理解努尔哈赤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意 图,曾一度阻挠迁都。但是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决计迁往界几。
不久,努尔哈赤从界几率领八旗士卒出征,两月之间,捉了介赛,攻陷了铁岭,灭 亡了叶赫,为向辽沈进军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界几城,是努尔哈赤向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哨阵地。
努尔哈赤在界凡城居住了一年零三个月之后,又移居于萨尔浒山城。
萨尔浒城在界凡西边十里处,努尔哈赤在这里居住不到半年,就攻陷了沈一陽一、辽一陽一。
辽沈之战刚结束,努尔哈赤就决定迁都辽一陽一。当他征询诸贝勒、大臣们的意见时, 这些因循保守、满足于抢掠、不图进取的将领们,都表示不愿意迁都。
当时,努尔哈赤以其远见卓识、苦口婆心,终于说服了他们,便把都城迁到辽一陽一。
不久,那些贝勒、大臣、将领的家属,也都来到辽一陽一,后金的军民也都一批批地迁 来辽沈地区。
一年之后,努尔哈赤感到辽一陽一城年久失修,城墙倒塌严重,而且此城过大,不宜防 守。因此,又决定在辽一陽一城以东的太子河畔,另筑新城,当作都城,被称作东京。
一向深谋远虑的努尔哈赤,通过实地考查与观察,发现沈一陽一的战略地位更比辽一陽一优 越。于是,他又当机立断,决定将都城迁到沈一陽一。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天命十年)三月,努尔哈赤将再次迁都的想法,告诉了诸 贝勒、大臣们。他们对此很不理解,认为放弃正在修建的东京城很可惜。当时,以大贝 勒代善为首的诸王、大臣纷纷劝阻说:
“再次迁都,必然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老百姓怎么承受得了?”
努尔哈赤向大家解释说:
“沈一陽一交通便利,是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如果从沈一陽一出兵攻打明朝,从都尔鼻(今 辽宁省彰武县)渡辽河,路直又近。若向北攻打蒙古,不过两、三天的路程。若是向南 攻打朝鲜,从清河路走,非常便利。”
“根据以上有利条件,朕再三考虑,国都仍应迁到沈一陽一更为合适。”
其实,根据当时的形势看,后金国占有的土地成倍地扩大,南至鸭绿江,与朝鲜相 邻;北到嫩江,与蒙古接壤;西过辽河,与明朝对峙。因此,后金正处于这三股势力的 包围之中。
既然努尔哈赤把夺取明朝的天下,作为自己的“射天之志”,那么沈一陽一便理所当然 地成为实现这一远大政治目标的形胜之地了。
于是,努尔哈赤决心不惜“一时之劳”,“惟远大是图”,再次迁都。天启五年 (1625年,天命十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一陽一,后来沈一陽一又叫盛京。他让八旗士卒都 驻扎在沈一陽一城里,又招募良工巧匠,对沈一陽一城重加修筑,建造宫殿,把沈一陽一城开了四门: 中置大政殿,又名笃恭殿。前殿名崇政殿,后殿名清宁宫;东有翔凤楼,西有飞龙阁。 又盖了十工亭等,楼台掩映,金碧辉煌,虽是塞外都城,不亚大明京阙。
不久,努尔哈赤带着六宫后妃,满朝文武,一齐来到沈一陽一,住进宫里,便终日与乌 拉、纳喇氏饮酒作乐。大贝勒代善与众弟兄十几个,不是打猎,便是练武。这且不提。
且说广宁失守之后,明朝上下一片惊慌,恐惧更甚于丧失辽、沈之时。
明熹宗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军队败得如此之惨!似乎他已感到那龙椅已受到强烈的 震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明朝毕竟已立国二百多年,它的根基仍是牢固着 哪。
皇帝一声令下,从各地又能很快地集结起庞大的军队,战略物资也会源源不断地运 来。
经过文武大臣共议,决定征调各地兵马,对山海关进行全力固守。
那辽东经略一职,几经筛选,后经大臣们集体推荐,再任王在晋为兵部尚书,经略 辽东。
且说王在晋到山海关上任后,拿不出像样方略,却又老调重弹,提出“堵隘抚赏” 的战略方针。
所谓“抚”,就是让明朝皇帝拿出大把的金银,来收买蒙古;所谓“赏”,就是指 望用蒙古的力量,来对抗后金。
所谓“堵隘”,就是在山海外,再修一座关城,以此护卫山海关。
但是,王在晋的方案一提出,立即遭到他的部将袁崇焕和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 他们多次劝阻,王在晋仍旧不听。袁崇焕说:
“大明自建立以后,蒙古一直与它对立,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好时,只是谈和, 关系很不稳定。想利用蒙古去打后金,等于嘴上抹石灰——白说!”
孙元化说得更有力:
“当年马林守开原时,收买过蒙古的宰麦等,还签了约哩。结果,后金军队来打开 原时,他们却帮助后金。还有王化贞防守广宁时,也曾用这办法,结果完全落空,等于 画饼充饥!”
袁崇焕对“堵隘”也有独到意见,他说: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