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山本五十六传

第六章 航空之路(二)(2)

在山本五十六第二次伦敦谈判回国后,由于好友掘涕吉此时已被免职,舰队派在 海军中垄断了要害地位,山本有些心灰意冷,一度想退出海军。但在“航空第一主义”支配下的山本,在1935年12月被任命为海军航空本部部长之后,抛弃了 隐退的打算。在当时整个国际局势日益动荡的形势下,日本正逐步扩大其在中国的侵略,与英美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山本五十六这个“长冈武士”,决心在这一职 位上,将日本海军航空兵建设得更加强大,为日本法西斯的扩张侵略尽其愚忠。

山本五十六接任航空本部部长时,正是日本法西斯运动疯狂发展的时 期。自日本军部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法西斯极端分子便不断利用其侵华的“战果”和冒险,推动国内法西斯运动的发展,他们对当时尚称民主的政党 内阁实施了暗杀和政变等恐怖手段,企图建立“举国一致”的军部法西斯独裁统治。在1932年“五一五”事件迫使政党内阁倒台之后,军内法西斯分子分裂成 “皇道派”和“统制派”。统制派由于得到大财阀的支持而日渐得势,结果演成两派大残杀。先是皇道派的干将湘泽三郎刺杀了统制派的核心人物水田铁山。在湘泽 三郎为自己“不能一刀就结果了永田,作为一名剑道能手,我对此深以为耻”的时候,皇道派制造了更大的流血事件。1930年2月26日清晨,1500多名暴 乱的官兵,踩过空旷黑暗的街道,开始执行他们“天诛”的使命。

第一批首先闯进了不修边幅、胡须满面的日本理财圣诞老人、81岁的藏相高桥是清的卧室。他因反对上一年的大笔军费预算而招致法西斯分子的愤恨。他们掀开了他的床单,然后高呼“天诛”,高桥刚睁开那双朦胧的眼睛,便中了三枪,挨了两刀,命赴黄泉而去。

第二批冲进了内大臣、海军大将斋膝实的住宅。尽管士兵们未能割断斋膝的喉管,也使他饱尝了47颗子弹而亡。

第 三批直奔侍从长铃木贯太郎海军大将的住宅。在68岁的侍从长要来者讲明来意的时候,他听到的只是“阁下,没时间了,我们要开枪了”。三发子弹未能结束侍从 长的性命,在山本五十六的积极协助下,这位枪口余生的海军大将脱离了危险,并在后来主持了日本帝国的葬礼,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的最后一任首相。

当侍从长在床上痛苦呻吟的时候,首(木尾)冈田启介海军大将被其小舅子救了出来而活命。教育总监渡边太郎则被割断了喉管。叛乱部队随即占据了陆军省、参谋本部、国会大厦和首相官邸等政治、军事中心。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二二六事件”。

这 场令人毛骨惊然的恐怖行动,来如迅雷去如疾风。经过近4天的血腥杀戮之后,天皇一道圣旨,镇压了叛乱。在叛乱的第3天,东京重归平静。然而,法西斯的统制 派却在剪除异己的同时,借机控制了政府。在“二二六事件”后成立的广田内阁,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出现的军部傀儡。陆军和海军的首脑们通过一纸恢复陆海军大臣 现役武官制①的法令,而掌握了挑选每届内阁陆相和海相的特权。这样如果高级军官对内阁政策不满,就可以通过召回陆相和海相的办法搞垮内阁。军部实际上控制 了内阁的政策。

--------

①指内阁中陆、海军大臣由现役大将、中将担任的制度。1913年政党内阁时被废除。——作者

广田内阁上台伊始,为服从法西斯的意志,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于8月通过了《帝国国防方针》和《国策基准》,确立了“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发展”的根本国策。接着11月又和德国签订了《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迈出了和德国法西斯结盟的第一步。

向 南方海洋发展,很显然主要矛头是指向美国。因此《国策基准》要求大力发展日本的海军和航空事业。这给了山本五十六大显身手的机会。山本五十六在就任海军航 空本部部长后,针对当时海军航空兵物资、经费不足的情况,建议大角岑生海军大臣召开航空队司令官会议,集中解决油料、器材不足的问题。但在根本解决对飞机 的态度问题上,山本还是遇到了强大的阻力。

在日本海军中,大炮巨舰主义当时仍居主流地位。大炮巨舰主义主张排水量大、火炮威力猛的战列舰是 海战中的决胜兵器。日本大炮巨舰主义战略始自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日本装备了巨炮的战列舰一举击沉多艘敌舰,大显神威。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德兰海 战,英国投入使用“无畏”级和“超无畏级”的巨型战舰,将大炮巨舰主义推向高潮。然而,在航空母舰和航空兵诞生以后,”这种大炮巨舰主义已经受到严峻挑 战。山本从建设与美国相抗衡的日本海军出发,对这一趋势认识得非常清楚,因而力主航空第一,但他的思想并不为海军首脑所接受。

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随着日英美三大海军强国海上军备竞赛的越来越公开化,日本海军当局在与美国进行竞赛时仍坚持传统的大炮巨舰主义战略。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 令部确立“帝国海军第三次造舰补充计划”,决定建造装载18英寸大口径火炮、总吨位达7.2万吨的巨型战舰“大和”号、“武藏”号。本来日本同英美一样, 对建造3.5万吨以上的军舰并无经验。华盛顿条约限定的主力舰最高吨位数是3.5万吨,现在日本却一下子要建造7万吨的军舰,如果想一想当时的造舰大国英 国连造一艘5万吨级的军舰都很困难,就可想而知,日本海军对扩军备战的决心到底有多大了。日本之所以要建造7万吨以上的军舰,其目的是:第一,18英寸大 口径火炮的破坏力和威力远远大于已有的“陆奥”、“长门”舰上的主炮,装备这种大口径舰炮,能对抗数量上占优势的美国海军;第二,7.2万吨的巨型战列舰 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这样,在即将到来的造舰竞争中,如果美国也想建造和装备同样的巨型舰只的话,它必须考虑到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中,要同时装备同样的 舰只。然而一个国家要在两洋同时建造装备这样的舰只,国家的财政是负担不起的。应当说日本海军军令部的算盘打得是够精明的,可是它却遭到了山本的反对。

在 山本担任航空本部部长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基本结束,舰政本部正在为最后是否建造这种新型战舰而在内部征求意见。山本坚决反对这项计划,他认为飞机在未来 作战中的攻击力将大为增强,战舰不论建造得如何巨大,也无法抵抗日益发达的成群飞机的攻击,只要战舰浮在海上,就必然有被击沉的时候。在战斗中,超级战列 舰来不及发射就会遭到自航空母舰起飞的成百架机动性、灵活性俱佳的飞机的猛烈攻击,到那时,超级战列舰将成为代价昂贵的无用的庞然大物。他建议以建造上述 两舰的巨大费用来发展海军航空兵,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本海军的力量大大改观。

当时的舰政本部部长是中村良三大将,他极力反对山本的关于在未 来海战中航空力量将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他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认为,航空母舰和飞机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舰队的辅助性武器,最后决战还要依靠主力战 舰。当双方舰队在海上决战时,虽可利用飞机侦察敌情、实施鱼雷攻击,但只能削弱敌方战力,无法炸沉敌人舰队,最后胜负的关键还有赖于主力舰上的大炮。针对 山本的反驳,他提出的唯一的理由是:“迄今为止,世界海战史上,还没有一艘战列舰被飞机击沉。我虽然不能绝对保证,但确实可以造出不易击沉的军舰。”

山本的反对未能奏效。1937年,就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那年,“大和”、“武藏”正式投入建造。

具 有讽刺意味的是,山本的预见后来成为现实。虽然制造者打算以这两艘战舰作为超级战列舰时代的开端,但战列舰时代已经过去。几年之后,这两艘各装备有9门 18.1英寸口径大炮的巨型战列舰,还没有来得及在战斗中真正显示它的存在,便被美国的飞机击沉了。历史跟日本军国主义者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山 本五十六的意见被忽视,不是山本在舰队派得势时仅有的一次。俗话说,道不同而谋不合。然而,倔强的山本在为大日本帝国扩张尽忠这一点上坚定不移,他并不为 自己的意见是否被采纳而分心,抱着在其位谋其政的观点,山本仍然在他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想方设法加强日本海军飞机的研制和改进。他经常访问当时日本的两家大 飞机制造厂——三菱和中岛,了解生产情况,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困难。日本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其飞机的生产量一度跃居世界第二位,不能不说与山本 五十六这个战争贩子在这一时期的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正是:东亚阴云正急,山本暗磨利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评说。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