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
八、第二地:「离垢地」
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二正说分中,先明地相,后彰地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为了方便阅读,我们依照澄观的判释,将「正说分」分为「明地相」与「彰地果」两部分来注译。
「赞请分」的五颂有两层涵义:其一,会中诸位菩萨为听到初地的殊胜境界而欢欣鼓舞,并起座同声称赞金刚藏菩萨。其二,解脱月菩萨心中知晓会众的愿望,代表与会的菩萨,请求金刚藏菩萨继续宣讲第二地的殊胜境界。
第二地「正说分」第一部分「明地相」所言的「地相」是指「清净戒」。而「清净戒」有二种净,第一为「发起净」。第二为「自体净」。
「发起净」的涵义是以十种「直心」趣向「自体净」。十种「直心」为「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
而「自体净」的基本内容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则分为三部分:
第一,「摄律仪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以「十善业道」翻转「十恶业道」。「十恶业道」为「杀生」、「偷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与此相对应,「十善业道」则为「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第二,「摄善法戒」的涵义是誓愿实践一切善法,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此部分又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为「观不善」而生起摄持善法之愿行。第二层次为广观障碍以及对治法门,「五重善法」分别为「人、天十善」、「声闻善」、「缘觉善」、「菩萨十善」、「佛善」。第三层次则为结语。
第三,「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此为利生门。这一内容,在经文中又分为两层次,其主体部分为第一层次「广明摄生」,最后一部分即为总结。「广明摄生」的涵义为「依大悲,利益众生戒增上」,其包含五部分:其一为「智」。所谓「智」是指善知众生承受轮回之苦的因与果。其二为「愿」。世亲说:「『愿』者,复乐行大乘法,作利益众生义故,摄善法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四)其三为「行」。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修『行』者,自住善法,远离彼障,修行对治,亦令众生住善法故。」其四为「集」,即菩萨为救度众生而产生八种不同的心。其五为「集果」,其涵义是:「依前悲心起胜上欲,欲拔济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在前一部分「集」中,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菩萨以十种心救度八种众生。在此「集果」部分,金刚藏菩萨又向会众说明,十类众生中,每一类众生都须以前述「十心」来救度济拔。
第二地「正说分」第二部分「彰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初地。其内容包含「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谓「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的「四摄法」中,最突出的是「爱语摄」。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持戒波罗蜜多」为主。所谓「摄报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之果。
第二「离垢地」的「重颂分」有十五颂,金刚藏菩萨为了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第二地「离垢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
关于此地名为「离垢」的意义。「离垢地」,又作「离垢」、「无垢地」、「净地」、「具戒地」。进入此地之菩萨,获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故名「无垢」;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第二地菩萨,在「十波罗蜜多」中,「戒波罗蜜多」偏胜,持戒功德,圆满清净。
九、第三地:「发光地」
关于第三「发光地」,据澄观的判释:「总分三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第二正说分中,先明地行,后辨地果。」为了方便阅读,我们依照澄观的判释,将「正说分」分为「明地行」与「辨地果」两部分来注译。
「赞请分」六偈中,与会大众听完金刚藏菩萨的宣讲之后,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金刚藏菩萨所宣讲的第二地之行相、微妙之行以及真实之理。然后,与会大众以及上首菩萨解脱月先、后请求金刚藏菩萨为其讲解第三地之法。
「正说分」之一——「明地行」有四部分,即「起厌行分」、「厌行分」、「厌分」、「厌果分」。至于为何以「厌」为名,据澄观的解释,此地以「厌」为地相,其涵义为厌恶并去除烦恼,进而对于凭借其去除烦恼的「四禅」、「八定」也同样须「厌」。
其一,「起厌行分」是以十种深心进入「厌行」。这十种「深心」是:「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
其二,「厌行分」是第三地「发光地」的修行内容。此部分又分为「修行护烦恼行」、「修行护小乘行」、「修行方便摄行」三部分。「修行护烦恼行」的内容要点为:「示现云何观一切行无常。」(世亲《十地经论》卷五)「修行护小乘行」的涵义是舍弃小乘行而追求大乘,去济度众生。「修行方便摄行」的主旨为:以禅观依次获得「善巧多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无行无生行慧光」、「一切法如实觉」、「无障碍解脱智」等五种智慧,并且以这些智慧摄取救度众生。其中,「善巧多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为此地所证得,「无行无生行慧光」为第四地菩萨所证得,「一切法如实觉」为第八地菩萨所证得,「无障碍解脱智」则为第十地菩萨所证得。
其三,「厌分」的所证则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其具体内容,澄观又将其科判为七部分,即「经文七相」,此「七相」又可分为三层次:其一,前四个回答修行方面的问题。「依何修」的答案是依持于正法,「云何修」的答案是「摄心安住」,「何处修」的答案是「于空闲处」,而「何故修」之「故」是指修行的因缘,其答案是「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其二,「何时修」与「何所修」属于「证入」,前者为入「住此发光地时」,后者为「四禅八定」。其三,「何为修」是指证入此地的目的,世亲的解释是说,这是为了救度五种众生。
其四,「厌果」的内容为叙述前述「四禅八定」所引发之果。据澄观的判释,此部分又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方便果」。「行方便果」即「四无量行」。「四无量行」,也称之为「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为「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为「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为「喜无量心」;对于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着,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为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因而名为「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因而又名「四梵行」。在此经中,同时包含前述二义。第二层次为「行功用果」。「行功用果」所言即菩萨所具有的、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即「五种神通」。此部分经文所列顺序与一般经籍所列不同。此经依照「身」、「口」、「意」三业的顺序,可以将「五通」排列为三层次,即「神足通」属于「身业」,「天耳通」和「他心通」属于「口业」,「宿命通」和「天眼通」则属于「意业」。「五通」的大致内容如后:「身通」即菩萨所具有的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念之间,即便是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的神通之力。「天耳通」是指菩萨在修禅定中所获得的「天耳」,能够听到自地以及下地之天声、人声、非人声与远近等一切声音。「他心通」是指菩萨在修习禅定时所获得的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的神通力。菩萨凭借「天耳通」和「他心通」得以切合众生的实际而说法。「宿命通」,是指菩萨所具有的能够随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种族、寿命、苦乐等等的神通之力。「天眼通」是指菩萨以在修习禅定中获得或者自得的天眼来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处的神通之力。菩萨凭借这两种神通完全知晓众生过去与未来所受化及应该受化的行相。第三层次即为「总结」。
此「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内容与第二地相关部分大致相同。进入第三地的菩萨所修「四摄法」中,最突出的是「利行摄」。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忍辱波罗蜜多」为主。
第三地「发光地」的「重颂分」十八颂,金刚藏菩萨为了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第三地「发光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
关于此第三地名为「发光」的意义。第三地菩萨,「四禅八定」功德,圆满清净。进入第三地修行的菩萨,因修持佛道,而开发出极明净的智慧之光,因此,此地称之为「发光地」。
八、第二地:离垢地
(一)、赞请分
诸菩萨闻此,最胜微妙地,其心尽清净,一切皆欢喜。皆从于座起,踊住虚空中,普散上妙华,同时共称赞:「善哉,金刚藏!大智无畏者!善说于此地,菩萨所行法。」
解脱月菩萨,知众心清净,乐闻第二地,所有诸行相,即请金刚藏:「大慧愿演说,佛子皆乐闻,所住第二地!」
【章旨】此五颂有两层涵义:其一,会中诸位菩萨为听到初地的殊胜境界而欢欣鼓舞,并起座同声称赞金刚藏菩萨。这是前三颂的内容。其二,解脱月菩萨心中知晓会众的愿望,代表与会的菩萨,请求金刚藏菩萨继续宣讲第二地的殊胜境界。这是后二颂的内容。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然此庆闻亦属前地,以领前请后故,皆判属后。后二中,亦初序后请。」菩提流支翻译的《十地经论》中未有这五颂。这五颂的两个层面,从结构与内容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启后」的角度,一般将其判属第二地。
【语译】与会的诸位菩萨听了金刚藏菩萨对于初地「欢喜地」的叙述,为自己能够听闻此最殊胜、微妙的境界而欢欣鼓舞,其心完全由此而清净,心中弥满了欢喜。这些菩萨都从座位起来,踊住于虚空之中,都散播美妙的花朵,一起同声称赞说:「好啊,金刚藏!真是一位大智慧的无畏者!善于宣说此境界菩萨所修行之法。」
解脱月菩萨知晓大家的心已经清净,都乐于听闻第二地的所有诸行相。他随即向金刚藏菩萨请求说:「大智慧者,希望您继续演说,佛子们都乐于听您宣说菩萨所住的第二地的境界!」
(二)、正说分之一:「明地相」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①。」
「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②、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③、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④、广心、大心⑤。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