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十地品之一

【题 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在《十地经论》中的解释,此卷分为八个部分:「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请分」、「说分」、「校量胜分」。依照佛典最为通用的「三分」判释,此〈十地品〉可分为:「初至『起分』,是其由致,以发起正说故。二、『本分』已去,是其『正宗』,正说地故。三、『地利益分』以为『流通』,益末代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这样,本卷的「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为〈十地品〉的「序分」,其后从「本分」开始直至卷三十九的「地影像分」之前均为「正宗分」。而依照经文本身的情况,「说分」、「校量胜分」主要为初地「欢喜地」的内容,而我们又将最后的「重颂」部分单独列出来置于初地「欢喜地」之内,这样便构成了本卷现在的结构。

一、「序」

当时,佛世尊与以金刚藏菩萨为上首的五百菩萨以及无量世主等同聚于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关于上首菩萨金刚藏之名的涵义,世亲在《十地经论》卷一中解释说:「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名『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此语揭示了其名的象征性涵义,属于权威的解释。

二、「三昧分」

金刚藏菩萨禀承佛的神力,进入菩萨三昧定境。

三、「加分」

金刚藏菩萨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之后,有无数的佛,同名「金刚藏」,显现在金刚藏菩萨的面前,同时为金刚藏菩萨加持。「加持之相」有三类,即「以口相加」、「以意相加」、「以身相加」。「以口相加」的目的是增加辩才。「以意相加」是给予其智慧。「以身相加」是增加其威力。

四、「起分」

十方无数诸佛为金刚藏菩萨摩顶之后,金刚藏菩萨随即从三昧定境中起来。

五、「本分」

金刚藏菩萨从三昧定境中出来,向会中的信众宣说菩萨修行中十个层面的智地之名称,即十地的名目。

六、「请分」

在「请分」中,解脱月菩萨首先请求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十地之法。然后,与会大众又齐声向金刚藏菩萨请求宣讲。最后,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一齐加持金刚藏菩萨,让他宣讲十地之法。

七、初地:欢喜地

第一,「说分」。在解脱月菩萨、大众等的请求下,在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的加持之下,金刚藏菩萨决定向会众宣说十地之法。

世亲所说的「住分」的主要内容是进入初地——「欢喜地」的因缘(条件)。「住分」又分为四:其首要者为「依何身」,即依凭什么样的身、心而进住于「欢喜地」。其二,「为何义」,即进入初地「欢喜地」的目的,即「为求佛果,先别显求果之相。其三,「为何因」,菩萨之所以要十地修行,其原因是为了以大悲心济度众生。其四,「有何相」,即显现修行之后所获得的境界。

「释名分」主要是对于欢喜地的内涵作了说明。首先以「多欢喜」来概括「欢喜地」的相状,分别言之则从「心喜」、「体喜」、「根喜」三个方面以九句予以说明。其次,又分两部分说明上述诸种「欢喜」之心产生的原因。先是想到「应当」获得某些境界而产生欢喜之心。其次,因忆念现在已经获得的境界而产生喜悦的感受。

「安住」也就是「安住」于「善心」。在此部分中,金刚藏菩萨先是概括说明了「安住因」、「安住观」、「安住行」的内容,其次则重点说明了「安住行」的内容。「安住行」,即显现「勤修善根」的方法,共有三十句,显出三种成就,即「信心成就」、「修行成就」、「回向成就」。

第二,「校量胜分」。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说,「校量胜」的涵义是:「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此部分又包含三部分,即世亲所说的「愿胜」、「修行胜」、「果利益胜」。

金刚藏菩萨首先为会众从发大愿的角度宣说十地境界的殊胜,此即为「大愿胜」。初地菩萨所发十大愿为:「供养愿」、「受持愿」、「转*轮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承事愿」、「净土愿」、「不离愿」、「利益愿」、「成正觉愿」。

「修行胜」即「成就十种净诸地法」,也就是「初地」菩萨在修行方面,超越于凡夫、声闻、缘觉的所在。「十行」的名称就是:「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在「果利益校量胜」中,金刚藏菩萨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初地所证「果」的殊胜。这四个方面为:「调柔果利益胜」、「发趣果利益胜」、「摄报果利益胜」、「愿智果利益胜」。「调柔果利益胜」的意思是,通过前述「大愿」与「十行」的修炼,使得其果更加柔美成熟。在「十度」之中,初地为「檀度」即「布施波罗蜜多」偏胜。「发趣果利益胜」的涵义是,以此地所修的境界为依托,归向更进一层的境地。「摄报果」的涵义是:「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而「愿智果利益胜」的涵义则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关于「调柔果利益胜」、「发趣果利益胜」、「摄报果利益胜」、「愿智果利益胜」四个部分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依据澄观的解释,有三层较为重要:第一,「调柔果利益胜」、「发趣果利益胜」指「行修方便」,而「摄报果利益胜」、「愿智果利益胜」则指「报行纯熟」。前者在初地便能完成,后者则在十地修行中始终起作用。第二,从初地至十地的「报行」为「摄报」,其所起的作用称之为「愿智」。第三,「调柔果利益胜」、「发趣果」、「愿智果」等三者在初地一定形成,而「摄报果」则或有或无。

第三,「重颂分」。金刚藏菩萨为了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初地「欢喜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此四十六偈半,大分为二,前四十四偈半重新说明了「说分」、「校量胜分」中所宣讲的内容。最后二偈为其总结。

一、序

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①王宫摩尼宝藏殿②,与大菩萨③众俱,其诸菩萨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④不退转,悉从他方世界来集。

【章 旨】佛世尊与五百菩萨以及无量世主等同聚于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此为八十卷《华严经》第六会之序幕。此会之名有三种说法:第一,若从人名角度言之,可称之为「金刚藏会」。第二,若从说法之处所言之,可以称之为「他化自在天宫会」。第三,若从所说之法言之,可以称之为「十地会」。此章介绍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的殊胜。即一般判释中的「时、处胜」。

【注 释】①他化自在天 又译作「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单称「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酰首罗天,同为防护危害正法者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此「天」有三事胜于阎浮提,即长寿、端正、多乐。关于在「他化自在天」说「十地」之法的象征意义,根据澄观在《华严经疏》中所说:其一,表征十地之法是证得真如的「自得自在」。其二,所证之境界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众生,即「化他自在」。其三,表征证得此境界的菩萨已经超越了凡境。简要言之,在自在天宫说十地法,恰当地突出了「十地」之法的殊胜之处。②王宫摩尼宝藏 这是说,他化自在天王居住在由摩尼宝珠制作而成的宫殿之内。据《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载,他化自在天上有纵、广六千由旬之天魔宫殿。「摩尼」,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功能。此处象征着,菩萨可以依凭自身所成之修行境界(即「无心」之十种「智地」)成就无尽的度化众生之事。③菩萨 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菩提」为「觉」、「智」、「道」之意,「萨埵」为「众生」、「有情」之意,合起来解释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菩萨与「声闻」、「缘觉」又合称「三乘」。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徧知」,简称为「菩提心」、「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心」。「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徧知」。佛陀从一切邪见与迷执中解脱开来,圆满成就上上智慧,周徧证知最究极之真理,而且平等开示一切众生,使其到达最高的、清净的涅槃境界。此种觉悟为言语所不能表达,非世间诸法所能比拟,故称「无上正等觉」。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

【语 译】那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在他化自在天王的摩尼宝藏殿内,与大菩萨们在一起,那些获得无上菩提不退转地的菩萨,都从各自所在的世界来到此处聚会。

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①;入一切如来智所入处,勤行不息②。

善能示现种种神通③;诸所作事,教化④、调伏⑤一切众生⑥而不失时;为成菩萨一切大愿,于一切世、一切劫⑦、一切刹⑧,勤修诸行,无暂懈息。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澄观所说的「叹菩萨德」(即感叹入会菩萨之境界、功德),文有二十句。此章五句,前两句为总概括;后面三句分三方面说明菩萨「行、修具足」。

【注 释】①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解释说:此句是言菩萨「自分行满,谓权、实无碍智,住真、俗双融境;境、智一如,无住住故。」「自分」是指达成某一修行境地。「实智」即真实智慧,「权智」即方便智慧。菩萨所观之境界与能观之智慧是合一的,没有区别的,是「无住」之住。②入一切如来智所入处勤行不息 关于此句,澄观解释说:菩萨在证入之境界方面与佛没有区别,而菩萨的特征在于勤行不息地在世间济度众生。③神通 不可思议为「神」,自在无碍为「通」,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此外,也特指「神足通」为「神通」。④教化 「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使其远离恶法。合起来解释就是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凡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行为均称之为「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⑤调伏 指使内在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主旨在于使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⑥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都名为「众生」。⑦劫 佛教对于「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劫」之时量悠长,为算数所难计量。⑧刹 音译又作「讫差怛罗」、「差多罗」、「掣多罗」、「刹摩」,意译为「土田」、「国土」、「处」。

【语 译】会中的这些菩萨,住于一切菩萨智慧所住的境地;进入一切如来智慧所能进入的境界,勤奋修行,从来不停息。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