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王安石传

第七章 执政前之荆公(下)(3)

如今法令条文严厉而且周密,搜求天下贤才的手段非常周详,然而也曾经教给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可是有不服从管理就予以处置的刑罚吗?曾经制订制度约 束他们,可是有不按常理做事就予以处置的刑罚吗?也曾经任用他们负责某项事务,可是又有不尽职尽责就予以处置的刑罚吗?不先教给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确实 不能要求他们服从管理,不先用制度约束,确实不能要求他们按常理做事,不先任命他处理事务,确实不能要求他尽职尽责。这三方面,是先王的法律中尤其看重 的,现在都不加以责备要求,而那些轻微细小、并不妨碍治理天下的事情,都制订法令加以禁止。每年每月都要改变花样,做官的也记不胜记,又怎么能完全避开不 会违犯呢?这就造成了法令成为摆设不能施行,小人有的很幸运而免于制裁,君子有的很不幸而受到制裁。这就是所谓不能用刑罚制裁。像这些情况都是治理天下国 家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姚氏说:“治”应当是“养”)

(按)官僚政治,果然可以称为好的政治吗?这不是我所敢说的。然而近代从施泰因用它治理普鲁士而收到好的效果,俾斯麦接着将它推广到德意志而收到更 好的效果,各国才开始渐渐学习它。而我国两千年来,去了官僚就没有政治了,而它的弊病这样严重,难道是官僚政治绝对的不可用吗?施泰因治理普鲁士,用来训 练和督察责罚官僚的方法,就如同将帅训练督察责罚下面的将校一样,有整齐严肃的气氛,而收到如同使用自己的手臂和指头一般的效果。整齐严肃,是官僚政治的 特长,要达到这种效果必定有方法,王安石是知道这些的。

现在选拔人才,只要能博闻强记,稍稍有点文辞,就被称为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的人,都是公卿的候选人。记忆力不必很强,读书不必 很广博,稍有些文辞,又曾经学过诗歌辞赋,就叫做进士。进士中才学高的,也可以是公卿的候选人。这两科选拔的人才不足以做公卿,不必论证就很清楚了。而世 间人们议论时,竟然以为我经常这样选拔天下的人才,而能力足以做公卿的人也可以从中选拔出来,不一定仿效古代选拔的方法然后才能发现人才,这也是不明白事 理。先王的时代,用尽所有选拔人才的方法,仍然担心贤才不会被选中,而无能的人会掺杂在其中。现在完全废除了先王选取人才的方法,驱赶着天下的才士,都使 他们成为贤良进士,那些才能足以做公卿的,本来就应该是贤良、进士,而贤良、进士中也会有才力足以做公卿的人。但没有才能的人如果能精通写作应试文章 这种雕虫小技,并因此而晋升为公卿,才能可以做公卿的人,被这种对天下国家没有益处的学问困住,因而老死在乡野之中,大概会有十分之八九。古代的天子,进 行谨慎选拔的,就是公卿。如果公卿选对了人才,他们就会推荐出同类会聚在朝廷上,那么所有的机构,都不会有不称职的人了。现在首先使一些无能的人侥幸担任 了公卿,因而推荐同类聚集在朝廷上,因此朝中才会有这么多无能之辈。即使有贤能聪慧之士,往往孤立无助,不能实现自己的构想。而且公卿无能,又推荐同类会 聚在朝廷上,朝廷中无能者,又推荐同类充任出使四方的使臣,四方的使臣,又各自推荐同类遍布到州郡任职,这样即使有举荐不当而一同治罪的条文,怎么值得依 靠呢?只是恰好成为无能者晋升的资本罢了。其次九经、五经、学究、明法的考试科目,朝廷本来就担心它们对国家没有用处,逐渐要求士子们掌握治国的道理,但 即使掌握了这些道理,也不见得比过去的人才更贤能。现在朝廷又开设了明经的考试科目,来选拔掌握经学的士人,但通过明经选拔上来的,也只是单凭记忆而略微 有些文采的人,这样就入选了。那些通晓先王的意旨而且运用到国家治理上的人才,却不一定能够加入被选拔的行列。再次是那些世代享受皇家恩泽的世家子弟,在 学校里不教给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官员也不考验他们有什么才能,父亲兄长也不能担保他们的品行道德,而朝廷总是动不动给他们封官,任用他们去办事。武王数 说商纣的罪行,就说“凭借家世任用官吏”。凭借家世任用官吏却不顾虑他的才能品行,这就是商纣把国家弄得混乱而败亡的原因,而太平盛世却不会发生类似情 况。最后是一些不入流的人。朝廷本来就把他们排挤在廉耻之外,限制了他们进取做官的道路,却又把治理州县的事务交给他们,使他们凌驾在士人和百姓之上,难 道这就是所说的用贤人统治庸才吗?据我的管辖范围来看,方圆几千里的一个路中,州县中的差吏,出身于流品之外的到处都是,而可以把事务托付给他们的,大概 不足十分之二三,要防备他们作奸犯科的到处都是。大概古代只有贤才庸才的区别,而没有等级的分别,所以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也曾经当过季氏的差吏,可能即使做 过差吏也不妨碍他再去做公卿。到了后来产生了等级的差别,凡是在等级以外的,他们成就的事情,本来已经把自己安排在廉耻之外了,没有超过别人的意思了。到 最近这些年,风俗变得颓靡,即使像士大夫那样的人才,根据形势完全足以进取,朝廷也曾经用讲究礼义的名誉表彰过他们,到了晚年或失意的时候,往往被引诱做 坏事,更何况平时形成的思想,没有从品德上超过别人的意思,朝廷本来就把他们排除在廉耻之外,限制了他们进取的道路了呢?他们在管理百姓、处理公务时,放 纵奢侈、不走正路,本来就成为理所当然了。至于保卫边疆、宿卫宫廷人才的选拔,我已经谈论过这方面的失误了。像这些都是选取人才没有遵照正确的方法。

(按)科举取士的制度,是王安石绝对排斥的,读了这封上书就可以知道它的原因了。放弃诗赋而考经义,是他一时的措施而并不是这样就完全合理了。他在 熙宁初写的《乞改科条制札子》中说:“自古以来选拔人才,都立足于学校,所以在上层有纯一的道德,在下面就能形成风气,选拔出的人才在世上就能有所作为。 自从先王的遗泽断绝,教育培养人才无法可依,士人即使有良好的资质,却没有学校、老师和同窗加以栽培,这是议论朝政的人所担心的。如果想恢复古代的制度, 改革这种弊病,就怕不能循序渐进。首先要废除讲求四声八病和骈偶对称的文体,使学习的人能一心一意注意经义,等朝廷建立了学校,然后再研究夏、商、周三代 教育选拔人才的方法,在天下施行。将这两篇文章 结合起来读,王安石的用意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吗?而后世动不动就将八股文毒害天下的罪名加到王安石头上,这是多么大的诬陷啊!

现今选取人才不遵照正确的方法,到了任命的时候又不管他的品德是否适合,却去考问他出身前后,不管他的才能是否称职,却考虑他历任过多少职位。凭着 文学做了官的,将派他去理财,已经派他去理财了,又转而调任去掌管刑狱,已经派他去掌管刑狱,又调任去研究礼仪,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要求他具备百官的才能, 所以人的才能就难以发挥出来。本来才能就难以发挥又严加要求,那么能做的事就少了。人们能做的事少了,都互相做表率不去做事。因此命他主持礼仪,从来不担 心自己并不懂得礼仪,因为今天主持礼仪的人从来没有学习过礼仪。命他主管诉讼,从来不担心自己并不懂得诉讼,因为今天主管诉讼的人从来没有学习过诉讼。天 下的人,都已经渐渐习惯了缺乏教育,服从于现成的习俗,见到朝廷任用了某人,如果他们认为不合乎资格和顺序,就加以非议和诽谤,如果说任用的人才能不足, 却没有人非议过。而且做官的人屡次迁调,不能长时间担任某一官职,所以担任高官的不能够熟悉了解政事,处于下位的不愿驯服而安心接受教导,贤能的人不能成 就自己的功业,无能的人的罪行也不能暴露出来。至于迎接新任、送走旧职的劳顿,交卸了文书就不再有瓜葛的弊病,这种危害本来不大,不值得一一举出。设立官 员大都应该长久担任这个职位,至于管辖区域较远,责任重大的,更应该长久担任职务,然后可以要求他有所作为。可现在更加不能长久担任职务,常常几天就会调 离。选拔时已经不严密,使用时又已经不恰当,安置又已经不久长,到了任命时又不能专一,又完全用法令束缚他,不能按自己的想法见机行事。我因此知道现在做 官的都不是合适的人选,渐渐把权力交付给他又不能一一用法令加以约束,他们就会放纵恣肆无所不为。即使这样,做官的都不是合适的人选却又依仗法律认为就能 天下大治,从古到令,向来没有把天下治理好的。即使做官的都是合格的人才,又一一用法令加以束缚,不让他推行自己的看法,从古到今也没有能把天下治理好 的。选拔人才已经不严密,使用人才已经不恰当,安置人才又已经不长久,任用人才已经不专一,又用法令把人才完全束缚起来,因此即使是贤人在位,能人任职, 和那些无才无能的人在位也没什么区别。像这样,朝廷明明知道他的贤能足以委任大事,如果不合乎资格和次序就不能因为有事托付给他而推荐上去,即使推荐了, 士人也不会信服的。明明知道他无能无才,如果不是有罪,受到当事人的弹劾,也不敢因为他不称职而把他撤换下来,即使撤换下来,士人也不会信服。那个人确实 无才无能,但士人对撤换他不信服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所谓的贤能之士处理问题,和那些无才无能的人没有区别的缘故。我前面所说的不能只任用某人处理事务但 是没有对待不尽职责的刑罚来对待他,就是指这回事。教育人才、抚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有一方面方法不正确就足以败坏天下的人才,更何况四者兼而有 之呢,于是做官的人没有才学、苟且随便、贪婪卑鄙的人,竟然不可胜数,而在民间草野之中,也缺少可以任用的人才,本来就不值得奇怪了。《诗经》上说:“国 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流泉,无沦胥以败”(国家即使不大,也有圣明或不圣明的人,百姓人数即使不多,也会有的聪明有的有 智谋,有的严肃有的干练,要像那流动的泉水,不积聚起来就腐败了)。说的就是这回事。

(按)他说的这些,怎么与今天的官僚社会的情形没有多么大的差别呢?过去有西方人读马可波罗的游记(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在中国做官,欧洲 人知道中国是从他的游记开始的)见到他所画的罗盘图,说,这种东西自从中国发明而欧洲人开始使用,它的样式比马可波罗所画的图已经精密百倍。它的发明地经 历了数百年之后,它的改良更不好想象是怎么个样子,于是在游中国时到市场中买到一个,看起来和马可波罗所画的一点都没有差别,于是很颓丧地走了。我看今天 的政治,而不能不有感于王安石的这篇文章 。

做官的人才力不足,而民间草野也缺少可用之才,难道只是不能推行先王的政治?像托付社稷、保卫边疆,陛下还能总是以上天能够给你幸运而没有考虑过有 一天会失去这种幸运吗?汉代的张角,三十六万人在同一天起义,他所在的郡国没有人能预先发现他的计谋;唐代的黄巢,横行天下,每到一个地方没有哪一位将军 敢和他抗衡,汉、唐两个朝代之所以灭亡,灾祸是由此发生的。唐代灭亡以后,混乱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武将当权,贤才隐居在草野之中不出来做官,做官的人也 不再懂得君臣之间的道义和上下级之间的伦理关系。在这个时候,江山变换,比下棋还容易,而百姓生灵涂炭,侥幸没有死在山沟里的人没有几个。人才不足的忧虑 就表现在这方面。现在的公卿大夫,没有人愿意替陛下做长远打算,为国家筹划万世的基业,我对此事很疑惑。当初晋武帝只注重眼前的繁华,不为子孙做长远谋 划,当时的官员也苟且偷生一味取悦皇帝,良好的社会风气荡然无存,舍弃了礼义,丢掉了法制,君臣上下都有过失,却没有谁以为这样是错误的。有识之士本来就 知道将天下大乱,而后来果然海内发生了大的变故,中国遭受战争的困苦达二百多年。我考虑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皇帝的神灵把天下交给陛下,本来就为的是能够 万世相传,可以无穷无尽地庇护天下的百姓。我希望陛下能够借鉴汉、唐、五代混乱灭亡的原因,批判晋武帝苟且因循造成的灾祸,明白昭示大臣,想一想该怎样培 养天下的人才,研究出办法,计算好数量,逐渐加以推行,希望能适合当代的变化,不要辜负先王托付天下的心愿,那么天下的人才就不可胜用了。人才可以不可胜 用,那么陛下想要什么而找不到,想做什么又做不成呢?

(按)文章 恳切率真而且沉痛,至此已经无以复加了。当全国都沉醉于太平盛世的时候,而写出这毫无忌讳的言辞,即使是贾谊的痛哭流涕,怎么会超过呢?而可惜的是宋仁宗不省悟啊。

研究出办法,计算好数量,逐步加以推行,培养天下的人才就很容易了。我开始读《孟子》时,看到孟子说执行王政很容易,心里也以为确实是这样。等看到 他和慎子讨论齐、鲁的土地,认为先王治理国家,大都不超过一百里,主张再有王者出现,凡是诸侯的土地,有的方圆千里,有的方圆五百里,都应该减少土地一直 到几十里。于是我就怀疑虽然孟子很贤能,他的仁义和智慧足以统一天下,又怎么能不通过武力胁迫,就可以使几百几千里的强国,在某一天会割让自己十之八九的 土地,和先王时的诸侯一样大小呢?后来我看到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计策,允许诸侯王公可以推广皇家的恩德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皇帝亲自到他那里确定封 号,让他另外归属于中央政府。于是诸侯王的儿子和弟弟,都各自得到了分得的土地,势力强大土地广阔的最终也被分得弱小,然后就可以懂得研究办法、计算数 量、逐步推行,就可以使大的变成小的,强的变成弱的,不至于发展到倾覆、惊骇、变乱、败亡的境地。孟子说的话并没有错,况且现在想改革变易,从客观形势来 看并不像孟子当时所要做的那样困难。所以我说:研究出方法,计算好数量,逐步推行,做起事来就很容易。但先王治理天下,不担心人们不去做,却担心人们不能 做,不担心人们不能做,却担心自己不努力。什么是不担心不去做却担心不能做呢?人们希望获得的,是善行、美名、高等爵位、丰厚的利益,先王能控制这些统领 天下士人,天下的士人中有能够遵从先王的意志去治理天下的,就把他想得到的都给他。不能这样做就不给,如果是自己能力所及谁愿意舍弃希望得到的东西,不去 努力实现呢?所以说不担心人们不去做,却担心人们不能做。什么是不担心不能做却担心自己不努力呢?先王的法度,用来对待人的可以说仁至义尽了,如果不是特 别愚昧不可造就的人,没有不用力去做的。但如果不用至诚恳切的心去谋划,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人们就不可能用至诚恳切的心身体力行加以响应。所以说不担心人 们不能做只担心自己不努力。如陛下确实想造就天下英才,我希望陛下只要自我努力就可以了。我又看到先前朝廷想进行改革变易,开始估计利害关系不成熟,只要 有世俗侥幸的人不高兴进行攻击责难,就马上停止不敢再做下去。法度确立了人们就不会出现独自享受侥幸的情况,所以先王的政治足以施利给天下的百姓,当它继 承了前代的流弊和破坏之后,面对世俗的侥幸,想创立法制,一定会遭到艰难和阻碍。如果说因为先王创立法制,天下侥幸的人就会顺从高兴地趋之若鹜,不会有抵 触,那么先王的法令到今天仍然会存在,正因为创立法度艰难,侥幸的人不会高兴地顺从、认真奉行,因此古人想创立法度,未尝不是先进行征讨诛罚然后才能按计 划进行。《诗经》上说:“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加以征伐冲击,使不好的东西灭绝,四面八方的人就没有谁敢不顺从了。)是说先王先进行征讨 诛罚然后才能按自己的意图治理天下。先王想创立法度来改变衰落败坏的风俗,成就天下的人才,即使征讨诛罚难以进行,也坚持去做,认为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所作 为。到了孔子,他以普通人的身份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就让那里的君臣舍弃他们熟悉的、违背他们的意愿、强迫他们去做不擅长的事,他也只能来回劳碌,最 终被人排挤驱逐。但孔子最终也不改变自己的观念,认为不这样做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他所坚持的,和周文王的心意相同。在上的圣人没有谁比得上文王,在下的圣 人没有谁比得上孔子,想有所作为进行改革,他们所作所为也大致如此。如今陛下掌握天下的权力,处于先王托付天下的地位,创立法制,又没有征伐诛讨的艰难; 即使有心存侥幸的人不满意加以非难,本来也抵不过天下人都顺从悦服。然而一旦有流于世俗心存侥幸的人说出不满意的话,就马上停止不敢行动,是因为心存疑 惑。陛下果真有意造就天下的人才,我希望陛下能迅速做出决断。研究出方法,计算好数量,逐步加以推行,用成功来勉励自己,果断做出决策,然而仍然不能造就 人才的情况,我还没有见识过。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