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朱可夫传

第一章 早年的磨练(2)

1906年,朱可夫小学毕业。他每年成绩都是优秀,最后得到一张奖状。 全家都很高兴。母亲专门为他做了一件新衬衣,父亲亲手为他制作了一双新皮鞋。尽管朱可夫成绩是优秀的,但由于家里经济拮据,无法再读下去,然而他那强烈的 求知欲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旺盛了。也许正是这种尝到知识的甜头却又无法享有的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促使他像一块大海绵一样,贪婪地汲取各种精神营养, 为自己成为一代名将而积累了一座知识宝库。

小学毕业标志着朱可夫童年的结束。父亲在给他穿上自己亲手做的皮鞋时说,现在你是有文化的人了,可以到莫斯科学手艺了。为此,朱可夫有些紧张。将来会是什么样呢?

20世纪初的俄国,国内经济急剧下降,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特别是广大农民,在富农的压榨下,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为了寻找一线生机,农民经常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城里学点手艺,朱可夫的父母也有同样的考虑。

?

父亲问朱可夫想学什么手艺。朱可夫说想学印刷。但由于没有熟人介绍进印刷厂而未能如愿。朱可夫诚恳地告诉父亲,他什么工作都愿意干,只要对家里有益就行。乌斯季尼娅决定找他的兄弟米哈伊尔帮忙。

米哈伊尔是一个毛皮匠兼皮货商人。朱可夫这个舅舅在俄罗斯是比较典型的。他小时很苦,11岁就被送进毛皮作坊做学徒。出师后,自己开了个小作坊,通过倒买倒卖,小作坊逐

渐 成为有8名毛皮匠师傅的大作坊。乌斯季尼娅求兄弟收朱可夫做学徒。米哈伊尔在见过朱可夫之后答应了。从此,朱可夫跟着他干了8年。不过,朱可夫对这个舅舅 一开始就印象不好。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描绘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快到米哈伊尔乡下避暑的家门口时,父亲嘱咐朱可夫说,你要忘掉他是你舅舅,他是你未来的老 板,千万要记住,阔老板是不喜欢穷亲戚的。进院中一看,"舅舅躺在门口台阶上的一张藤椅上。父亲走近台阶向他问好,然后把我推到前面去。米哈伊尔没有答理 父亲的问候,也没有握手,转身看着?我……"康斯坦丁回家后很生气。乌斯季尼娅问倒茶没有,他气愤地说,"谁稀罕他的茶,我马上带儿子上茶馆,用我们劳动 得来的钱去喝茶。"父亲的话给朱可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07年夏天,朱可夫离开家乡,前往米哈伊尔在莫斯科的毛皮作坊。临行前,一家 人亲密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家都为朱可夫祈祷,还按俄罗斯传统在长凳上坐一会儿,以示永不分离。母亲伤心大哭,父亲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但朱可夫忍住 了眼泪。这并不是说朱可夫感情不丰富。当妈妈说有的孩子出去后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妈妈时,朱可夫十分坚定地告诉妈妈,他绝不会那样。

他带的行李很简单:两件衬衣、两副包脚布和一条毛巾。就这样,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第一次前往莫斯科--这个后来留下他光辉业绩的伟大城市。

朱可夫第一次坐火车,心中十分新鲜。他一直趴在车窗旁,观看窗外灯光闪烁的工厂及城镇,他由衷地感到,世界真广阔,真奇妙。经过一夜的颠簸,火车在黎明时分到达莫斯科。

那 时的车站和周围很破旧。木头房子又矮又破,路面坑坑洼洼,到处是泥水和垃圾,到处是衣衫褴褛的人们和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醉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臭 气。这是朱可夫所没有想到的。然而,当马车走过市中心的时候,只见到处是高大的房屋,华丽的商店,豪华气派的马车以及衣冠楚楚的人群。这一切使朱可夫惊奇 不已,他不理解一个城市里竟有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世界。

米哈伊尔的作坊在季米特洛夫大街(后称普希金街)卡美尔格尔的巷口(后称艺术剧院 胡同)里。作坊里有4个徒工,朱可夫是最小的徒弟。他的职责是打扫房间,为大小主人擦鞋、点灯、熄灯,帮厨师洗餐具和生茶炉子,还要经常帮师傅们外出买烟 打酒。徒工处于作坊里的最下层,十分的辛苦。朱可夫说,"徒工们经常是早晨6点钟起床。我们很快地洗完脸,就去收拾作坊,准备好师傅们工作所需要的一切。 晚上等打扫完毕,为第二天作好准备后,要到11点钟才能睡觉。就睡在作坊里的地板上,天很冷的时候,才让睡后门楼道里的高板床"。不仅工作劳累,还要挨师 傅的打,挨工头的打,挨老板娘的打。当然,更多的是挨老板的打,当老板不高兴的时候,他会毫无道理地痛打徒工一顿。

如果朱可夫是成年人, 这些也许还可忍受,但朱可夫仅仅11岁,他所遭受的磨难是可想而知的。起初,朱可夫累得晚上直呻吟,实在受不了。他很想家,想过去的一切。徒工要到第四年 才给几天假回家探亲,朱可夫觉得,这个时间好像永远也不会到来了。但是,他很坚强,也很有韧性,咬紧牙关硬是坚持下来了。一年过去后,他顺利地学会了毛皮 匠的初步手艺。到第三年,朱可夫当上了徒工的工头,指挥着6名徒工。

在这三年的磨练中,朱可夫也有过少许快乐的时候。每个星期六、星期日 及大的节日,老板都要求大家去礼拜堂做彻夜祈祷、晨祷和弥撒。这时朱可夫就找出各种借口从那里逃走,高高兴兴地赶到乌斯平斯大教堂去听美妙动听的大合唱。 尽管生活很苦很累,他仍然挤时间读书,并以此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老板有两个儿子,亚历山大和尼古拉。亚历山大对朱可夫还算好,帮助朱可夫读书。开始时, 朱可夫主要读小说,诸如《护士》、《福尔摩斯笔记》和其它许多廉价的冒险故事。后来,他意识到这些东西尽管很有趣,但没什么教益,便开始进一步学习俄语、 数学、地理以及一些通俗科学读物。当然,学习是"地下"活动,主要是利用老板不在家的时候和星期日学习。厕所里有一支小电灯,他的功课都是在夜间爬到高板 床上借厕所光线做的。由于老板对朱可夫工作很满意,加上两个儿子极力游说,老板终于同意朱可夫上了课程相当于市立中学的文化夜校。老板这么做,有自己的小 算盘,他主要是想给儿子找一个勤奋好学的伴读,尽可能影响他那两个肥头肥脑的"小强盗"。有一个星期日,老板出去看朋友了,朱可夫和亚历山大、尼古拉就坐 在一起打牌。结果,老板突然回来了,看到这情景,脸都气得发白了。他重重打了朱可夫一记耳光,再也不许朱可夫同他儿子们在一起了。一般人通常容易知难而 退,朱可夫则不同,迎难而上是他的性格的鲜明特色。学习条件更困难了,但他更用功了。他开始关注一些政治问题。他常拾师傅们读过的报纸看,从垃圾堆捡杂志 看。有时老板派他到莫斯科南岸去送货,给了几个戈比的车马费,他就一路小跑去,把钱省下来买书看。最后,他参加了市立中学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很好。

经 过三年的锻炼,朱可夫对莫斯科的情况已十分熟悉,全市大街小巷他都跑了个遍。由于他为人诚恳,身体健壮,老板就挑上他去下诺夫哥罗德参加有名的集市。老板 在那里租了一间小门面批发毛皮。下诺夫哥罗德的集市非常大,全俄罗斯的客商都到这里进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大了什么人都有。像所有发达集市一样, 这里不仅有各种各样道貌岸然的奸商,也有小偷、妓女、骗子等社会最下层的人。这一段时间里,朱可夫的阅历大大增加了。

在这里,朱可夫见到了俄罗斯的象征--伏尔加河。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美,感受到了俄罗斯的荣誉和自己的责任,爱国主义思想油然萌生。他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的:

" 我第一次看到了伏尔加河,她的伟大和瑰丽的确使我倾倒。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比普罗特瓦河和莫斯科河更大、更深的河。这是一个清晨,伏尔加河整个儿沐 浴在初升的太阳中,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看啊,看啊,久久不愿移开留恋的目光。我认为到现在我才懂得,伏尔加河为什么被人们尽情讴歌,为什么被人们比做 自己的母亲。"

在这里还发生了一件让朱可夫很后怕又很自豪的事。这个小门面掌柜的叫瓦西里?丹尼洛夫,这是个很残忍、很凶狠的家伙。他常 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以一种暴虐狂的方式把一个14岁的徒弟往死里打。一次,他嫌小徒弟没有把他的皮鞋擦亮,就又开始毒打。朱可夫实在忍不住了,抓起一根 杠子,使尽全身力气照掌柜头上打去。结果,一下子就把他打倒在地,无声无息了。朱可夫以为把他打死了,急忙从店里逃走。其实,掌柜只是晕了过去,醒来后, 他立即向老板告了状。过了几天,朱可夫回到店里,被老板狠狠揍了一顿,但朱可夫丝毫不感到难过。

离家的四年里,朱可夫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回 家看一看。1911年,朱可夫终于有了10天假回家探亲。他乘的是小亚罗斯拉韦次郊区火车。他一直站在车窗旁,饱览了沿途各车站和莫斯科近郊美丽迷人的风 光,也听到了旅客们关于民主主义的议论。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这样以极大的兴趣注视、观察周围的一切。他到家感到父母苍老多了,父亲背驼得直不起来了。姐 姐已长成大姑娘了。母亲紧紧搂着长大了的儿子,反反复复地说,亲爱的儿子,我以为我死以前看不到你了。父亲也深有感触地说,我终于活到这一天,看到你长大 成人了。朱可夫给全家每人送了一份礼物,还额外给母亲3个卢布,2俄磅糖。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光彩。?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