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朱可夫传

第一章 早年的磨练(3)

最令朱可夫兴奋的还是和儿 时的伙伴们的重逢。他见到许多朋友,特别是见到列什卡?科罗蒂尔内。他们白天一起干活,晚上又聚集在月光下的桦树林里。开头是唱歌,唱着一支又一支动人的 歌。姑娘们用优美的嗓音唱出温柔的曲调,小伙子们则用正在变声的嗓音憨声憨气地伴唱,然后就跳舞,一直跳到累得倒下。刚睡一会儿,天就亮了,便起来干活, 晚上再重新玩起。朱可夫很喜欢玩,而且很会玩,常常被姑娘们起哄,亲昵地叫他小叶果尔。就在他假期的最后一天,邻村科斯卡村发生火灾。当时,正赶上刮大 风,火势很快蔓延开了。正在和同伴们一起玩的朱可夫,带着同伴立即奔向邻村。尽管火势很大,朱可夫硬是从将要倒塌的房子里救出一位吓得半死的孩子和一位生 病的老大娘。早晨回到家里,母亲发现朱可夫的新上衣烧了两个铜板大的洞,这上衣是休假前老板借给他穿的。母亲很担心,怕儿子回去挨揍。朱可夫心情很沉重, 他倒不是因为衣服烧了洞,而是看到妇女、孩子们在废墟里刨来刨去想找点未烧尽的东西而心里难过。许多人的牛都烧死了,没有牛将意味着什么,朱可夫是十分清 楚的。

1911年底,学徒期满,朱可夫当上了师傅,月薪10卢布,这在工人阶层来说算高的。这时老板对朱可夫很信任。连老板都认识到,朱 可夫是一个守信用、忠诚老实的人。老板常派他到外面联系业务、办理托运。这给朱可夫接触外界、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那时,毛皮工人都不问政治,大多 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各有各的小天地。他们的理想往往是攒钱,开一个自己的店,由自己当老板。在这种小资产阶级思想很浓的空间里,朱可夫连报纸都看不到,也 听不到大家对形势的议论。所以,朱可夫十分注意外出的机会,了解各种人及各种政治见解。1910年至1912年,俄国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莫斯科、彼得堡 和其它工业城市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大学生们也经常举行集会和游行。朱可夫对形势很关心,他千方百计找进步报纸看。他的好友桑德尔?伊万诺维奇?科列索夫有 时能搞到布尔什维克的《明星报》和《真理报》。朱可夫百看不厌。他从这些报纸上知道了为什么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并证明了工 人和农民有着共同的利益。朱可夫不但自己学习,而且开始宣传,特别是利用回家的时间向农民宣传。

许多事情既是偶然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 果生活就这样下去,朱可夫那过人的军事才华可能永远就显示不出来了。然而,社会的发展是丰富多样的,人的成长轨迹也不是一条僵死的直线。1914年,第一 次世界大战开始。当时在沙俄的宣传下,许多青年,特别是有钱人家的子弟,都志愿上前线打仗。老板的儿子亚历山大?别利欣也决定去,并极力劝朱可夫去。朱可 夫一开始的确动心了,后来他找他最尊重的好朋友桑多尔?伊万诺维奇商量。伊万诺维奇说,有钱的子女是为了保住家中的财产去的。你呢,你为什么打仗?是不是 因为你父亲被赶出了莫斯科,你母亲被饿得发肿?等你变成残废回来,就没人要你了。这些话把朱可夫说服了。他把这些话告诉了亚历山大,招来一顿痛骂。亚历山 大独自从家里出走,上了前线。

朱可夫继续在作坊干活。这时,他与房东的女儿玛丽亚正在恋爱,并开始商量结婚。但战争的急剧变化,使他们的希 望和打算化为泡影。1915年7月,沙皇政府决定提前征召1896年出生的青年。这下轮到朱可夫上战场了,但他的热情并不高。他离开莫斯科时,只见一面是 从前线运回来的伤兵,一面是阔少爷仍和从前一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两种鲜明的对比,使他茫然。可是,他还是想,既然叫我入伍,我就要忠诚地为俄罗斯打 仗。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朱可夫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