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崭露才华(2)
1921年5月底,歼灭安东诺夫匪军最激烈的战斗在沃罗纳河地域众多的居民点里打响了。清匪司令部副司令乌鲍列维奇,负责指挥混成骑兵群的行动。他 亲自带领部队在谢尔多勃斯克、巴库拉、耶蓝地域,给敌人以重创。朱可夫所在的14旅打得也不错。这次清匪战斗打得十分艰苦,有不少令人难忘的苦战。朱可夫 印象最深的是发生在距热尔迭夫卡车站不远的维亚佐瓦亚?波奇塔村的一次战斗。
那是一个薄雾萦绕的清晨。根据侦察兵的报告,距村10~15公里地方发现敌人3000名骑兵。按照作战部署,朱可夫所在的第1团离开村子在左侧成纵队前进,2团在右面相距4~5公里向前并进。朱可夫受命带领全连作为前队沿大路前进。?
走了不到5公里,朱可夫连就与200多名安东诺夫骑兵相遇。在白刃格斗时,一个匪徒从侧面射倒了朱可夫的马,马压在朱可夫的身上,敌人乘机过来砍朱 可夫的脑袋。指导员诺切夫卡及时赶来拼死相救,一刀劈死了那名匪徒,把朱可夫拖了出来。刚缓了口气,又发现敌人一队骑兵企图迂回到连翼侧,朱可夫下令展开 全部火力阻止敌人,同时派人向团长报告。大约20分钟后,第1团奋力赶到并投入战斗。
令人意外的是,第2团遇到优势的敌人被迫后退,敌人利用这一机会,进攻第1团翼侧,第1团处在了腹背受敌的困难境地。团长当即决定撤回维亚佐瓦亚? 波奇塔村,将敌人诱至对其不利的地形,再展开攻击。朱可夫受命掩护全团退出战斗。敌人很快发现了红军的意图,便竭尽全力向朱可夫连猛扑。敌人原认为朱可夫 连人很少,很快就会解决战斗,但事实证明他们错了。朱可夫连配了4挺重机枪和1门76毫米的火炮,他们不断地变换机枪和火炮的位置,对敌人平射或抵近射 击,把武器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敌人尸横遍野,朱可夫连也有较大的伤亡。
在后撤时,朱可夫亲眼看到他手下一名精干的排长重伤后从马上跌落下来。他强忍悲痛把连里所有伤亡人员装在拖机枪的爬犁和炮架上,带着一起后撤,以免 战友的遗体被匪徒们糟踏。敌人咬得很紧,朱可夫连一直退到村里,还是撤不出去。朱可夫抱着一挺机枪向一股匪徒冲去,不巧的是,一发子弹又打死了他的马,成 群的匪徒涌过来企图活捉朱可夫,朱可夫只能用手枪自卫。在这危急时刻,又是指导员诺切夫卡带着几名战士硬冲过来拼死把他救了出去。在这次战斗中,全连牺牲 13人,受伤12人。
1921年夏季,安东诺夫的军队被彻底歼灭。这标志着敌人对苏维埃政权大规模有组织抵抗的终结。这场战争的胜利,对苏维埃政权来说,不仅是军事上的 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苏维埃政府已深得人心。英国的霍克斯将军曾在当时写给英国政府的信中说到,打垮布尔什维克的百万大军是可能的,但是,当15亿俄 国人不要白军而欢迎红军时,则对白军的援助是徒劳的。事实证实了霍克斯将军的观点。
胜利是来之不易的。苏共领导层及红军指战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时也在战火中更加成熟。后据历史学家查证,从1918年12月1日至1920年2月 27日,苏维埃国防委员会召开了101次会议,讨论了2300个有关组织国防及保障红军和海军的技术兵器、武器和给养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除2次外,都 是列宁主持的。此外,列宁与总指挥部、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亲自联系,在此期间,列宁起草的信就有600多封。但列宁和苏共中央又不包办下面的行动,给各方面 军充分的自主权。
朱可夫印象较深的就有两件事。一是当列宁得知,某些军事工作人员对总司令加米涅夫所拟订的与邓尼金作斗争的计划有疑问时,他便以中央政治局的名义写 信给红军军事人民委员托洛茨基说:"政治局完全承认总司令在作战方面的权威,请你对所有负责人员作适当的解释。"二是当总司令加米涅夫向列宁要求,事先能 让总指挥部看到政府关于军事作战问题的一切训令草案时,列宁在报告上批道:"我认为可以同意这一要求,并确定或者请总司令个人来,或者将训令草案交给他, 以便迅速得出结论。"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共和苏维埃政府即着手和平建设。战后,苏联国内经济处于瘫痪状态,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处于极端衰落的境地。为此,苏共中央决定,减 少军费开支,裁减军队员额,支援国家建设,并专门成立了委员会,由加里宁和捷尔任斯基负责这项工作。截至1924年底,整个武装部队数量将由550万人急 剧缩减到56万人。
苏共中央意识到如此大规模的裁军可能会"冲掉"军队中的精髓,于是,在1921年2月,苏共中央组织部决定,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停止复员。这样,就在 军队中基本保留了一大批有能力、有决心献身军队建设的骨干。在大裁军中,朱可夫毫不动摇地留在了军队,他认为军队需要他,他也更适合在部队工作。
1922年6月,朱可夫担任骑兵第38团一个连的连长,不久就提升为萨马骑兵第7师第40团的副团长。这时,多数红军部队的条件还是比较差的,没有 专门的兵营、首长住房、食堂,也没有俱乐部、训练场等活动场地。部队都分散在村里,住在农民的家里,做饭用行军灶,马匹拴在院子里。但朱可夫和其他年轻干 部一样,不在乎这些物质条件,他们基本都是单身汉,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干起工作来充满朝气,"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都工作15~16个小时。
朱可夫的责任心和军事才能逐步为红军领导层所注意。1923年4月的一天,朱可夫接到师司令部的通知,说师长要见他。朱可夫不明其中原因,他甚至有 些紧张,怀疑自己在工作中出了错。没想到师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在寒暄之后他突然问朱可夫,对未来战争怎么看,骑兵部队的训练是否符合未来战争的需要。
朱可夫有点脸红地回答说:"如果按现代要求来训练部队,我们指挥员还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是按在旧军队所学的东西来教导部属的。为了能更好地训练部队,必须用现代军事知识武装领导干部。
"
师长完全赞同他的看法,在房间里激动地走了几步后,很庄严地宣布,任命朱可夫为布祖卢克骑兵第39团团长。此时朱可夫年仅26岁。
同师长分手后,朱可夫很激动。因为这个岗位很重要,责任也很重大,特别是对立志从戎的人来说,团长岗位是取得成就必经的一个台阶。在苏军中,指挥一 个团始终被认为是掌握军事艺术的最重要环节。团是基本战斗部队,团一级战斗需要各兵种协同动作。团长必须熟悉下属各个分队,必须着手在战斗中选择主攻方 向,必须善于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方向。朱可夫认为,一个团长,如果能熟练地掌握对团的指挥方法并能使团经常保持战斗准备,那么无论平时或战时,他在以后的 各级指挥岗位上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朱可夫刚任团长就碰到一道难题。该团正准备出去野营,而且这是国内战争以后红军骑兵部队第一次进行野营训练。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搞好这次训练, 上下都很关注,许多指挥员对此感到无从下手。朱可夫接任团长后,立即深入到连队调查研究,他发现部队比较松懈,战斗准备不足,而且射击训练、战术训练特别 差。所以,他在布置野营基地建设时,要求各分队特别注意野营的训练设备和器材的准备工作。?
事实证明,朱可夫抓住了要害。5月底,营地基本建成了,全团有了一座构筑良好的帐篷营房区,特别是进行射击训练的场地堪称一流水平。由于设备齐全,经过紧张的战斗训练,全团战斗力有了明显增强。
国内战争时期的著名英雄盖伊这时已担任朱可夫的师长,他在上任后不久,就提出观摩朱可夫团的乘马队列训练和战术训练。对此,朱可夫"十分荣幸",感到他们团"受到了重视"。
校阅那天,盖伊骑着一匹全身乌黑四蹄皆白的马登上山岗。马的性子很烈,但盖伊用手和小腿不动声色地控制着马,很平静地观看团的演习,样子十分潇洒。 朱可夫亲自指挥部队,起初用口令,随后用马刀,后来用号音。全团动作准确整齐,流动着一种铿锵有力的节奏。最后,全团展开成散兵线向"敌人"进行冲锋包 围,朝师长所在的小山岗冲去。盖伊十分满意,还没等朱可夫报告演习结束,就高举双手哈哈大笑:"我投降、投降。"他认为朱可夫团尽到了红军战士对祖国的职 责,对演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朱可夫是个比较谦虚的人,面对师长的赞扬,他考虑的是应该怎么做才能防止由于获得成功而头脑发胀;如何才能学会师长对普通红军战士的那种平易近人的 同志式的态度,等等。别人是"吃一堑长一智",朱可夫不仅如此,而且成功一次也"长一智"。在9月的军区演习中,朱可夫带领全团及时准确捕捉战机,迅速猛 烈地展开攻击,表现十分出色,受到了总指挥图哈切夫斯基的高度评价。
随着红军建设正规化的深入,一大批红军指挥员的现有素质与军队建设需要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就拿朱可夫来说,26岁就当了团长,学历上只是上过沙皇军 队的士官教导队和红军的骑兵指挥员训练班。朱可夫和一批从普通红军战士成长起来的指挥员,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朱可夫压力很大,决心更大,他 每天在团里的工作要用12个小时,此外,他又在每天的日程上再加上3~4个小时自学理论,常常顾不上休息。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指挥员现代素质,已是军队建设 的迫切需要和广大指挥员的强烈要求了。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