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朱可夫传

第十八章 政坛风云(3)

1956年1月,在莫斯科军区一次党的会议上,朱可夫极力强调要维护军队司令员的特权,他说:

"在莫斯科军区,有人企图对司令员的正式活动在党的会议上加以批评。这种企图是应该谴责的。我们的任务是对指挥员权威予以全面加强,对于严格要求部下的军官和将军要给予支持。"

后来,他又在政治工作人员的会议上主张,政治工作者要先做军人,然后做理论家。他说:

"宣传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而且在于对其实际的执行作出贡献。宣传工作的理论方面应该给予与军队的实际任务联系着的问题……以更多的地位。一个不懂得军事责任的政治官员,就不能应付他面临的各种任务。"

1957年4月,苏共中央公布了一项《对苏联陆军和海军中党组织的指令》。文件虽然原则地强调了军队中党高于一切的地位,以及总政治部作为中央委员 会的一个部门,具有独立的地位。但是在具体指令中,却规定了"军事司令员对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两方面都要负责","不容许在党的会议上对司令员的命令和规 定提出批评"。这一内容,显然是朱可夫思想的具体体现。

随着这一思想的发展,军队中政治工作的地位逐渐下降,有的甚至完全停止了。军人对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和党的领导越来越不感兴趣。代之而起的是大家都 集中精力从事军事专业,掌握新的、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探索未来战争的手段和方法。军队中的政治干部受到了冷遇,人数锐减。政治机关的权限也受到限制,使它的 职能仅仅局限在政治教育方面。

朱可夫所推行的路线,不管其最终目的是什么,但客观上则明显地削弱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否定了党的工作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这不能不引起赫鲁晓夫总书记 的警觉和不满,因为他自己的权威正是建立在党的各级权力基础之上的。但是斯大林死后,继承权的斗争还没有获得最后结果,朱可夫的支持还举足轻重,赫鲁晓夫 不会为此与朱可夫摊牌。相反,他对朱可夫给予了最大的尊敬和特殊的待遇,并将他选进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果然,当1957年赫鲁晓夫与反对派作殊死较量时, 朱可夫给予了他至关重要的支持。

贝利亚事件之后,在苏共上层围绕国家建设的方针问题,出现了重大分歧。

1953年8月,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在最高苏维埃的一次会议上答应不久要实行一种新的经济政治政策,更多地注意消费商品的生产。这一宣告立即得到公众的支持。

但是这一计划却遭到赫鲁晓夫的反对。赫鲁晓夫强调发展重工业,他宣称:"只有在进一步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成功地使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得到发展……并能保证苏联边界不受侵犯。"

因为提高军备需要发展重工业,赫鲁晓夫的主张得到了军界的支持。

在1953年和1954年两年间,马林科夫每年削减军费100亿卢布。当开始审议1955年预算时,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之间的冲突激烈化了。 1955年1月24日,《真理报》攻击那些主张消费品优先的人。25日,赫鲁晓夫在一篇讲话中,把这种人说成是李可夫和布哈林一类的右倾分子。

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之间的争论还包括对未来战争的判断和军费开支的问题。马林科夫认为,一场热核战争意味着世界文明的终结,苏联和美国都不会冒这种 毁灭的危险,因此军费是可以裁减的。马林科夫的主张不仅受到赫鲁晓夫的反对,而且也引起军方元帅们的不满,他们与赫鲁晓夫坚定地站在一个营垒中。朱可夫在 担任国防部长的前两天公开表示:"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正确的观点。……不幸的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是由许多著名军事领导人作出的--例如,蒙哥马利和格伦 瑟。"

在这种不顺利的情况下,马林科夫于2月9日辞去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布尔加宁接替了马林科夫的职务。上任伊始,他就提出重工业和国防是密切相联的论点,从而取得了军队一些元帅们的欢心。

1955年2月,朱可夫接替布尔加宁留下的职务,担任了国防部长。

随着朱可夫地位的上升,他在军队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的思想得到了最有效的贯彻。此时,苏联国防的重点放在以核武器和发射系统为基础的现代战略理 论研究上。从1953年后期开始,在苏联的军事学说和军事训练中,开始反映出新的武器对战略和战术的影响,苏联的军事理论有了新的活力。朱可夫号召人们在 军事上作出较为实际的客观估计。他否定了斯大林在世时,那种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斯大林主义军事学,那种不承认缺点和失误的虚伪现象。他鼓励军事历史学家们 客观地写作。在他的任职期间,苏联的军事著作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许多军事理论家也逐渐进入了国防部的重要岗位。

根据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朱可夫决定加速发展空军远程攻击力量和核武器力量。与此同时,他也强调大规模的陆上作战的重要性。他说:"空军和核武器本 身并不能决定武装冲突的胜败。尽管原子武器和氢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在战役中不可避免地还要使用大量的军队和大量的常规武器与之相配合。"当有人问未来 战争是否必须使用核武器时,朱可夫答道:"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现在能够完满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一切战争,大规模的和小规模的,都是在不同的政治、 地理和经济条件下发生、进行和结束的。"

莎士比亚说:"野心是军人的美德。"不管这句话是否够得上至理名言,但是朱可夫此时已经不满足于他那职业军人的角色了。他开始越来越多地以政治人物的形象出现在社会舞台上。而这个角色对他来说,结局还是一个未知数。

朱可夫担任国防部长以后,不仅经常发表文章和讲话,而且在重要的会议上和事件中,都少不了他的影子。在党的主席团中他也居显要地位,他似乎已经成为苏联的政治领袖之一。在他之前,从来还没有一个职业军人能在政治上升到这样高的地位。

在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里,朱可夫为什么能不仅东山再起,而且大红大紫起来了呢?一些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另一些了解内情的人却不觉得奇怪,这是因 为,在斯大林的继承人中缺少有名望的人物;在"冷战"的时代,武装力量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赫鲁晓夫等人在将贝利亚和波斯克列贝舍夫处死时,需要依靠朱可夫 及其军队的支持。另外,由于朱可夫与艾森豪威尔之间的特殊私人关系,在苏美两国正努力趋向缓和的进程中,苏联统治集团很可能把朱可夫当成与西方实现和解的 一把钥匙。

为了缓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苏、美两国同意于1955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最高级会议。

会议之前,苏联政府宣布:党的总书记赫鲁晓夫和国防部长朱可夫将伴随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参加会议,另外两名代表是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第一副部长葛罗米柯。

对于朱可夫参加这次裁军会议,外界表示了异议,认为朱可夫是个军人,他或许对军备竞赛更感兴趣。

对此,布尔加宁进行了驳斥,他说:"我认为不是这样,因为作为一个军人,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战争的恐怖性。"他接着解释说:"要使裁军会议获得结果,朱可夫的参加是必要的。在没有他参加的情况下,我们作出的决定他可能不同意,如果有他在场,我们可以一起取得协议。"

赫鲁晓夫事后的解释更耐人寻味,他说:"朱可夫在战时曾是艾森豪威尔的朋友,我们认为他们的友谊可能成为我们两国之间商谈的基础。我们希望艾森豪威 尔和朱可夫能有机会在一起单独会谈,他们会就和平共处问题交换意见。"接着,赫鲁晓夫口气一转,忿忿地说:"可惜那该死的坏蛋国务卿杜勒斯却总是在艾森豪 威尔总统跟前转来转去,艾森豪威尔一旦越出轨道,他就赶快把他抓住。"

在苏联代表团出发前,布尔加宁在答记者问时又宣称:朱可夫是否决定拜访艾森豪威尔总统,那是他个人的事情,政府不能规定任何人的个人接触。显然,布尔加宁为朱可夫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个人会谈打开了最后一扇门。

早在苏联政府公布代表团成员名单之前,艾森豪威尔就曾放风试探道:如果朱可夫参加会议,他将为有机会与朱可夫重叙旧谊而高兴。而朱可夫则表示:他的 确希望在工作会议之外与艾森豪威尔总统会晤。他微笑着说:"这么多年没有见到我的老朋友了,这次希望与他会见也是人之常情。"

7月18日,艾森豪威尔和朱可夫这两位有着特殊身份和使命的人终于相见了。他们十分亲切地相处在一起。他们谈到了缓和东西方之间紧张局势的前景,同时也和一般老朋友相逢时那样,谈到了个人的家庭和子女。

当天晚上,艾森豪威尔总统为苏联代表团举行了小型宴会,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结队到达。在艾森豪威尔的眼里,这几位苏联客人各具特点。布尔加 宁显得和蔼可亲,轻松愉快,善于处理公共关系;赫鲁晓夫是共产党的首脑,胖得圆滚滚的,参加国际会议还像是个新手,但思想深处隐藏着铁一般的意志;朱可夫 被作为一种友好的"触媒剂",但却显得有些紧张而不自然;莫洛托夫和葛罗米柯则始终保持着谨慎严肃的神态,使人难以接近。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