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妙法莲华经浅释

第十七卷 分别功德品(2)

在每位佛的座前,发供养之心,竖起宝幢竿,悬挂最殊胜的宝幢,做为庄严之饰品。也用千万句之偈颂,歌咏赞叹诸如来之功德。像这样种种不可思议的盛事,在以前未曾有的,闻到佛所说如来寿量品的众生,统统皆生大欢喜。

佛名闻十方 广饶益众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无上心

佛的名号,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皆能听到。但是要有善根的众生才听到。否则,是听不到诸佛的名号。佛以慈悲为怀,广大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具足善根。凡没有种善根者,令其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已经增长者,令其成熟;已经成熟者,令其得解脱。帮助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阿逸多!有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众生,他们闻到佛寿命如此长远,能在一念之中,而生出信解,所得到的功德,没有限量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犁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假设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们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在八十万亿那由他劫之中,所修行五种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就是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盘的彼岸)。何谓五种波罗蜜?浅释如下:

1、檀波罗蜜:译为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长施。财施有内外两种:内财是头目脑髓;外财是国城妻子,统统能布施给需要的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财施是修福,法施是修慧。福慧双修,功德才能圆满。释迦牟尼佛曾经「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有此功德,才能成佛。如果修福不修慧,好像大象挂璎珞。虽然很庄严,但是自己无法受用。如果只知修慧,而不知修福,好像罗汉托空钵,常常乞不到食。为什麽?因为他在往昔,没有修布施的功德,既然没有结善缘,所以今生受此果报。无畏施就是如有人发生恐惧不幸的事,尽量帮助他解决困难,令他没有畏怖。可是要用慈悲怜愍的心去拯救,不可存有企图的心去帮助。

2、尸罗波罗蜜:译为持戒。戒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诸恶莫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在佛教非常重要。所以出家人必需要受具足戒,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唐朝道宣律师,他是律宗初祖。在终南山研究律论,持戒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感应天人送饭来供善。由此可证,鬼神也崇拜严守戒律的出家人,而恭敬顶礼。窥基大师(唯识宗二祖)闻道宣律师受天人供养,他想嚐天人所送的饭,究竟是何味道?於是从长安来到终南山,可是过午不见天人送饭。窥基大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饭来,道宣律师问:「昨天为何不来?」天人说:「昨天我来到门外,看见室内有位肉身菩萨,其光太灿烂,故不敢进来,所以回去了。」

学佛法一定要受戒,受戒之後,要严守戒律。也就是要守佛教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居士要受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菩萨戒)。出家人,先受沙弥十戒,然後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为什麽比丘尼多受九十八条戒?因为女身障碍多的缘故。

无论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受戒之後,犯了戒律,好像船在大海中,有了洞孔而会沉没於海底。凡是受戒不守戒的人,死後必堕於三恶道中,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尤其是出家之後,不守戒律,随随便便不守规矩,一定到地狱去受苦,毫无疑问。

受戒的人,若是在无意之中犯了戒,情有可原,可以开缘,所谓「开遮持犯」。开是开缘,遮是遮罪,持是受持,犯是犯戒。在这里边又有很多细节的规定,不能一一说出。

3、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就是人所不能忍,而你能忍。如果人人能忍,那就不出奇。譬如有人无缘无故来找你的麻烦,或者骂你,或者打你。你能无动於衷,不起无明火,不生报复心,忍之於心,处之泰然。到了这种火候,才算是出家人。否则,说的很好听,绝对不发脾气。等到境界来考验,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大发雷霆,将平日所修的功德,被无明火烧得乾乾净净。所以希望各位,谨之慎之,为切为要!

4、毗梨耶波罗蜜:译为一精一进,就是不懈担无论是诵经持咒,或者参禅拜佛,一定要勇猛一精一进,不可一暴十寒。古时历代高僧大德,他们都是身心勤一精一进,证得一切自在。不像我们躲懒偷安,事事不认真修行,更谈不到身一精一进、心一精一进、昼一精一进、夜一精一进,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要晓得「业一精一於勤荒於嬉」的哲理。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座右铭。

5、禅波罗蜜:译为思惟修。又译静虑。就是把心中的妄想停止,不让它兴风作浪。所以要参「念佛是谁?」的话头。这是以毒攻毒的办法,所谓「妄想不生是为禅」。妄想如浮云,容易把自性的太一陽一光遮住,修禅定之力,令心清净,不生妄想,则菩提现前。

为什麽不说般若波罗蜜呢?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若有般若,就有成佛的机会。现在讲的是功德,不是讲成佛,所以不讲般若。现在这个人,他修这五种波罗蜜,经过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所得的功德来和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比较,简宜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有千万亿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数来推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是无法能知道它的究竟能有几何?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有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而得不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果位,绝对没有这种道理。各位注意!佛是不说妄语的圣人,我们要相信佛金口所说的言辞,不可诽谤某经是伪经,不是佛说的。否则,会堕入拔舌地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恐怕在法会中的大众,不相信这种道理,对於如来寿命长远,生一念信解心,怎会有这样大的功德?为令大众解除其怀疑,愿将前边长行的义理,用偈再宣讲一遍。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万亿 那由他劫数 行五波罗蜜

假使有人欲求佛的无上智慧,在八十万亿劫中,修行五种波罗蜜的法门。这些功德,不如生一念信解心功德那麽大,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於是诸劫中 布施供养佛 及缘觉弟子 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 上服与卧具 栴檀立一精一舍 以园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 种种皆微妙 尽此诸劫数 以回向佛道

在这样长的时间,布施於佛、供养於佛,以及声闻、缘觉、菩萨等,用最珍异的饮食,最上妙的衣服,最华丽的卧具,最名贵的医药,来供养四圣。用栴檀本所建筑的一精一舍,以及园林来庄严环境,令其清净幽雅。这样的布施,种种皆是微妙而殊胜,穷尽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以回向功德於佛道。

若复持禁戒 清净无缺漏 求於无上道 诸佛之所叹

假使又能严持禁戒,清净圆满,没有缺漏之处。欲求无上佛道,一定为诸佛之所加持及赞叹。守戒如守头一样的重要。

若复行忍辱 住於调柔地 设众恶来加 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 怀於增上慢 为斯所轻恼 如是亦能忍

假使又能修行忍辱法门,就住在调顺柔和之地,绝对不生无明之火。若有不讲道理的人,把众恶加在你的身上,或者诽谤,或者辱骂,甚至殴打,这种逆境界来时,要有定力,不为境界所转,所谓「逆来顺受」,自然化干戈为玉帛。这时,你的心不会妄动。或有比丘和比丘尼,他们认为自己了不起,怀著增上慢的心理,也就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如果被他们所扰乱苦恼,不要生瞋恨心,要心安理得的接受,当做是善知识的开导。如是观之,自然风平浪静,不久便雨过天青,相安无事。否则,爆发起来,两败俱伤,造成满城风雨的笑话,所以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若复勤一精一进 志念常坚固 於无量亿劫 一心不懈息

又於无数劫 住於空闲处 若坐若经行 除睡常摄心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