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朱可夫传

第十一章 会战莫斯科(5)


经过十天的战场较量,已经削弱和极度疲惫的德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在苏军的压力下,节节向西败退。到12月16日,苏军已把德军赶出了加里宁、克林和耶列次。
当天夜间,希特勒命令前线部队禁止继续后退,并答应派来补充部队。奉命午夜去向"元首"汇报的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记载了这次会见时希特勒的一番话:
"请安静!全面退却的问题毫无考虑的余地。敌人仅仅在几个地方取得了重大突破。关于修筑后方阵地的主张,完全是胡说八道。前线的唯一困难是敌军士兵在人数上超过了我们。他们的炮兵一点儿也不比我们多。他们的士兵同我们的士兵相比还差得远呢。"
无论希特勒怎样吹胡子瞪眼睛和大喊大叫,苏军的反攻仍然在不断地向前推进。正当德军在冰天雪地中且战且退时,希特勒开始寻找"替罪羊",以便追究责任了。德南线部队司令官伦斯德、坦克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等重要高级将领纷纷被革职。德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元帅冯?包克自从12月间遭到失败后,"胃病转重",于12月18日由冯?克鲁格元帅接替。另外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齐元帅经过两次请求辞去职务,于12月19日得到正式批准。为了防止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残局,同一天,希特勒决定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
希特勒担任陆军总司令后发出一道命令,强迫前线部队不得撤退,坚决死守,直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为止。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军转入防御,拼命死守。据纳粹将领勃鲁门特里特事后分析,希特勒执意下令部队不论在任何形势下,都必须坚守阵地,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希特勒本能地意识到,在冰天雪地中作任何撤退,必将使前线在几天之内土崩瓦解。由于冰雪封途,撤退只能通过空旷的田野。这样,用不了几夜,部队就会支持不住,他们就会情愿在半道上躺倒等死。而且,后方也没有为他们撤退准备好新的阵地,也没有他们可以守得住的任何防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德国军队就会遭到同当年拿破仑大军一样的命运……。
勃鲁门特里特认为,希特勒坚持要部队稳住阵脚、继续战斗的坚强意志,是他在战争中的最大成就。
但是到12月底,德军毕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在莫斯科会战中,在以朱可夫西方方面军为主力的苏军打击下,德军总共损失了50万人,1300辆坦克,2500门火炮,15000多辆汽车和很多其他技术装备。德军被击退了150~300公里。红军解放了11000多个居民点,收复了克林、加里宁、卡卢加等许多城市,赢得了莫斯科战役的最后胜利。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当中的失败,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打破了希特勒"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莫斯科战役后,德军的有生力量大大削弱,而且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而苏军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士气高昂。在莫斯科战役胜利的基础上,从1942年1月8日开始,苏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了全线总进攻。
在这次举世闻名的战役中,朱可夫作为拯救莫斯科的英雄而名声大噪。在战役即将结束时,苏联报纸刊登了赢得莫斯科会战胜利的红军将领们的照片。他们是朱可夫、列柳申科、库兹涅佐夫、罗科索夫斯基、戈沃罗夫、鲍尔金、戈利科夫、别洛夫和弗拉索夫。其中朱可夫的一张大照片登在中央,周围是其他将领的较小的照片。
战胜德国法西斯以后,斯大林高度赞扬了朱可夫。1945年5月25日,斯大林在一次庆功宴会上讲话时说:"祖国和党永远不会忘记苏军指战员在我们的民族保卫战中所起的作用。所有这些打了胜仗、拯救了祖国的将领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镌刻在历史树起的荣誉之碑上,而流芳百世。这些战场之中,有一个战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就是苏联首都莫斯科会战的战场。而朱可夫同志的名字,作为胜利的象征,将永不分离地同这个战场联系在一起。"
朱可夫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战斗历程时,说了一句寓意颇深的话:"每当有人问我以往战争中记忆最深的是什么,我总是回答:'莫斯科会战!'"然而,朱可夫还顾不上为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而陶醉,就匆匆奔赴总进攻的战场去了。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朱可夫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