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2)

这些菩萨善于并且能够示现出种种神通;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为了成就菩萨的一切大愿,他们在一切世间、一切劫、一切国土中,勤奋修习种种道行,没有丝毫的懈怠,从来不知休息。

具足菩萨福智①、助道②,普益众生而恒不匮。到一切菩萨智慧方便③、究竟④、彼岸⑤;示入生死及以涅槃⑥,而不废舍修菩萨行⑦。

【章 旨】此章三句赞叹入会菩萨「德用圆备」,第一句赞叹「福、智益而不竭」,第二句、第三句合言之,赞叹「权、实知慧,虽已究竟,以无住道,不舍修行。」

【注 释】①福智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据《成唯识论》卷九,菩萨所修诸胜行中,以慧为性者称为「智」,其余则称为「福」。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是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菩萨一切行为,虽总摄于「福行」与「智行」,若加以区别,则有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此中,前五者属于「福行」,智慧属「智行」;或以前三者属「福行」,智慧属「智行」,而居中之一精一进、禅定则通于「智行」与「福行」。②助道 能资助果德,或者诸行互为资助。佛教中主要指「三十七种道品」,因为其能资助止观的缘故。「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③方便 十波罗蜜之一,又作「善权」、「变谋」,指随方因便、以利导人的种种安排以及种种方法。有三种涵义:第一,相对于「真实法」的方便,指为诱引众生入真实法而权设的法门,称「权假方便」、「善巧方便」。第二,相对于「般若实智」的方便,是指照现于平等实智之上的差别权智。第三,指为证见真理而修的「加行」。④究竟 音译为「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为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⑤彼岸 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佛教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⑥涅槃 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槃」、「大般涅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原来指吹灭,或表示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而「涅槃寂静」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⑦菩萨行 即佛教修行者为了成佛道而须修的六度之行。如释迦牟尼在成道前所修的种种苦行,在过去世现种种身所修的布施、忍辱等行,即称之为「菩萨行」。

【语 译】他们具足成就菩萨的福德、智慧以及助道之法,普徧广泛地为众生提供益处而永远不感到福德、智慧、方法的匮乏。他们已经通达一切菩萨的智慧、方便、究竟以及彼岸。为了替众生示现而进入生死和涅槃,但却不废弃修菩萨行。

善入一切菩萨禅①、定②、解脱③、三昧④、三摩钵底⑤,神通明智⑥。诸所施为⑦,皆得自在。

【章 旨】此章二句赞叹入会菩萨「德用圆备」。前句赞叹菩萨内证,定、智通明。后句赞叹菩萨外用,施为自在。

【注 释】①禅 指「色界」之「四禅天」,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②定 指收摄散乱之心而归于凝然不动之状态,「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为「四禅八定」。前四定即「初禅天定」、「二禅天定」、「三禅天定」、「四禅天定」。第五为「空处天定」。第六「识处天定」。第七为「无所有处天定」。第八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具体涵义在下卷有注释。③解脱 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一精一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此处指「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之系缚的禅定。④三昧 意译为「定」、「等持」,指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而使心达到专注于一境而丝毫不散乱的一精一神境界。⑤三摩钵底 又作「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意译为「等至」、「正受」或「正定现前」,指修行者进入禅定时,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为「三昧」之进境。⑥神通明智 这些菩萨已经完全观看到所由「有心定」和「无心定」所引发的功能、作用。⑦施为 即「布施」,指以自己的财物等等方面,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一为「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为「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为「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布施」为大乘六度之一。

【语 译】这些菩萨善于进入一切菩萨的禅、定、八种解脱、三昧定、三摩钵底,他们已经完全观看到所有由「有心定」和「无心定」所引发的功能、作用。他们在布施等作为方面都已经完全自由自在。

获一切菩萨自在①、神力②。于一念顷③无所动作,悉能往诣一切如来道场④众会,为众上首,请佛说法。护持诸佛正法之轮⑤;以广大心⑥供养⑦、承事一切诸佛。常勤修习一切菩萨所行事业⑧。

【章 旨】此章五句赞叹入会菩萨「德用圆备」。第一句赞叹菩萨「内获自在干能」,第二句赞叹菩萨「外能一念周徧请法」。第三句赞叹菩萨「护法」,第四句赞叹菩萨能够「供养」。第五句赞叹菩萨勤修自利、利他二行。

【注 释】①自在 又作「无碍」、「纵任」,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这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②神力 又作「神通力」,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③一念顷 即「一念」,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刚刚成就之片刻。④道场 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有无堂宇,凡修行佛道的所在,均称「道场」。⑤诸佛正法之轮 「正法」,指真正之法,本来是指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可以称作「正法」。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至波罗奈城的鹿野苑中为五位比丘说法,称之为「转*轮」。佛教以佛陀的教法为「*轮」,此处所说「诸佛正法之轮」就是诸佛转*轮,也就是宣说佛教正法的意思。⑥广大心 即「大心」,有二义:第一指「大菩提心」,即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第二,指「方便心」,也就是住诸法皆空之观,度一切众生而起大悲之心。⑦供养 「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佛教中对于供养的分类很多,最流行的是三种供养的说法:「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财供养」,指以世间的财宝、香华等行供养。「法供养」,指依佛所说的教法,如实奉行,起菩提心,实践自利、利他二行。「观行供养」,指实践周徧含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无碍的深观。⑧菩萨所行事业 据澄观解释,此句的涵义为「二利勤修」。「二利」,即「自利」与「利他」。上求菩提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小乘之行惟有「自利」,菩萨之行则兼「自利」、「利他」。

【语译】这些菩萨已经获得一切菩萨的自在和神力。可以在一念之间身体并未有任何动作,但却能够完全前往、到达一切如来所设的道场,并且作为会众中的上首,请求佛为会众说法。这些菩萨护持诸佛的正法之轮。以广大之心供养、承事一切诸佛。这些菩萨常常勤奋地修习一切菩萨所行的自利、利他的事业。

其身普现一切世间;其音普及十方法界①;心智②无碍,普见三世③。

【章 旨】此章进一步引申叙说菩萨广大的「身」、「口」、「意」业。

【注 释】①十方法界 「十方」,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等。关于「法界」,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中依据《辨中边论》等而指出「法界」有如下三义:其一,佛以「法界」为体性,众生依凭「法界」而可解脱成佛。其二,「法界」遍于有情心相续中,也为无情所同具。其三,「法界」为「共相」之所在,「法界」本身非「共相」而为「共相」之所显,而作为共相的「法界」却存在于作为诸法的「别相」之中。②心智 「心」与「智」。「心」为「体」,即本体、主体;「智」为「用」,即功能、作用。「体」、「用」二者并举,故称「心智」。③三世 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语 译】他们的身体普徧地显现在一切世间,他们的声音普徧地响彻十方法界;他们的心智圆融无碍,能够完全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法。

一切菩萨所有功德①,悉已修行而得圆满;于不可说劫说不能尽。

【章 旨】此章两句为「广叹菩萨德」部分的总结。

【注 释】①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合起来解释即指功能福德,或者行善所获之果报。世人也将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语 译】总之,一切菩萨所有的功德,这些菩萨都已经修行而获得圆满,他们的功德即便用不可说劫的时间也是不能完全说尽的。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